文/万俟
魔幻現實主義起源於20世紀的一種繪畫,後來在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文學界發揚光大。作家們通常用這種神奇、魔幻的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也非常魔幻。
蛋殼爆雷,租客和房東卻打得不可開交;欠著上千萬用戶十多億押金的ofo「人間蒸發」,清華大學生起訴還倒賠了400元申請仲裁費;瑞幸因財務造假停牌退市,面臨中美證監會的巨額罰單和民事訴訟,卻依舊活的很好,最近還推出新品咖啡;幾年前投入的本金隨著P2P平臺一起清零……
沒想到,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魔幻現實主義被一些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玩的爐火純青,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奇幻大戲,展示割韭菜的百般花樣。
(網友總結的一些網際網路領域「割韭菜」專用詞彙)
1
外賣、出行養肥用戶小步慢割
從2011年,即智能機逐漸普及開始,網友迎來了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
想要吃喝玩樂,可以團購,拉手、美團、窩窩、滿座等五千多家網站打得不可開交。消費者和商戶坐享漁翁之利。消費者能迅速獲得商戶信息,幾十塊吃一頓大餐;商戶接待數家或數十家團購網站的銷售人員,既能為商鋪打廣告還擁有選擇主導權。看起來,消費者人生地不熟進店踩雷的日子要一去不復返了。
在一二線大城市出行也不再是難題。在滴滴、快的、優步等公司的大力補貼下,近距離打車與坐地鐵的價格幾乎相差無幾甚至免費,而且用車及時、便捷。大家迅速養成打車出行的習慣,並擺脫了傳統打出租難叫車、打表繞路等困擾。另外一邊,司機在迅速找到乘客的同時,還享有平臺發的獎勵。
在校園、社區、寫字樓出行的最後一公裡,有各家共享單車組成的彩虹色單車隨時停靠在路邊。免費騎行、充值返現、1元包月、騎行紅包,用戶以極低的成本大大提升了出行的效率。
吃飯,食堂或方便麵不再是大學生的首選,有了餓了麼和美團的優惠券,點外賣5塊錢吃到飽。外賣讓懶人也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餐館也開拓了新增量。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最終平臺給用戶們上了一課,讓他們曾經薅的羊毛都奉還回去,甚至還要被割一刀。
這也難怪,當初的燒錢大戰實在太過瘋狂。
千團大戰中,百億融資煙消雲散。2011年競爭激烈時,團購網站的廣告投放計劃超過10億。美團網1.3億元、糯米網2億、團寶網5.5億、大眾點評網近3億,每家的廣告投放規模都是億級。
滴滴2014年啟動打車紅包,日送400萬,與快的針鋒相對4個月燒錢20億,2015年與Uber的戰爭中一年損失100億人民幣。
2014年群雄逐鹿時代,外賣燒錢規模達到數億美金級別,平臺一單虧7、8元是常事。2015年,美團發力,外界爆料美團月燒6億,當年融資超過10億美金的餓了麼和融資超過20億美金的美團很快也都難以支撐高額補貼。
2017年共享單車40多家車企每家平均燒錢4200萬,摩拜和ofo憑藉身後巨頭,各融資超百億人民幣,全國投放單車超2000萬輛。
那些錢都是投資人的錢,資本不會持續做不計回報的慈善,他們期待的是高額回報。那些「剩」者,在格局明晰之後,就要考慮盈利問題,補貼取消、提價是遲早的事。
「黃金時代」只有短短一兩年,價格慢慢回到了最初,但商戶、司機被平臺「收編」,用戶的習慣卻已養成了。在團購、外賣激烈廝殺中存活下來的美團,如今已經成為近兩萬億人民幣市值的巨頭。
曾經免費發放的優惠券、紅包,如今數額變小,數量也更少。即使用戶花錢辦了會員,享受的優惠也有限,甚至有老用戶反映自己會被大數據殺熟;商家、司機不滿平臺不斷上漲抽成。但是他們都無可奈何,甚至有時會懷念起沒有網際網路公司介入的時代。
2
PPT虛假造夢玩弄資本市場
每一名股民都不會忘記2015年。
在經歷兩年的熊市之後,終於便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年春天,什麼股都在漲。新股民跑步進場,排隊開戶。券商前臺服務人員甚至一天要開100多個戶。經常有人提到:我一個朋友炒股2個月賺了20萬。股民們猶如打了雞血,有人賣房、有人辭職來專心炒股。
到了5月時,很多個股在短短一個月內翻倍。有人做出大膽的預測:股市一萬點的時代來臨。
在這樣瘋狂的背景下,樂視神話上演。
在前兩年主板還是熊市之時,創業板就一直是牛市,很多股民從科技股中賺了錢。到了股市全面爆發之際,創業板一哥樂視網也乘著風口飛上了天。
不只是樂視,暴風科技、中文在線的股票都在飛漲,其中暴風40天內拿下36個漲停板,很多科技股在兩三個月時間,股票價格都躥到發行價的8—10倍。
很多新老股民都湧入樂視網等科創公司。
當年4月,樂視網股價報122元/股,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成為繼BATJ後第五位市值超1000億人民幣的網際網路公司。一個月後,樂視網總市值突破1500億元。經過數次股本擴張,樂視網股本高達18.51億股。
2015年5月12日,樂視網創下歷史高點179.03元/股,當天貴州茅臺最高價275.2元/股。當時,甚至有股民認為,樂視會超過茅臺。
而支撐樂視市值的正是其激進的布局。樂視從一個視頻網站起家,發展為一個橫跨七大生態的巨大商業體。
賈躍亭成了網紅,樂視兩三天就開一場發布會、有時甚至一天兩個。眾多人都跟著賈躍亭一起「為夢想窒息」。
別說是股民了,就連久經沙場的大佬、明星也沒能抵擋得住誘惑。
2017年初,在樂視已經身陷危局之際,孫宏斌向樂視網伸出援手。拿出融創5年的淨利潤、合計150億元投資樂視。這筆巨款很快就打了水漂。此後,樂視網三年的虧損總計達超300億元。隨著賈躍亭跑到美國一去不復返,孫宏斌還要接手樂視的爛攤子,淚灑融創業績發布會。
2018年,許家印投入8億美元,成為賈躍亭造車公司法拉第未來的第二大股東,但這筆錢只燒了一個月,合作僅維持百餘天,最後雙方不歡而散。許家印「很痛心」,賈躍亭「出離憤怒」。
樂視影業和樂視體育還有張藝謀、郭敬明、黃曉明等大半個娛樂圈的投資者。其中,劉濤投資6000萬、孫紅雷投資2000萬、賈乃亮投資1000萬,其他明星也都有百萬以上的投入。
與明星、大佬不同,樂視的坍塌成為很多普通人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在樂視資金鍊斷裂之後,很多人也沒有及時止損,因為他們認為樂視會絕處逢生,還會有下一個孫宏斌、許家印伸出援手。
但是,他們沒有等到那一刻。在連續三年巨虧、兩年資不抵債之後,今年7月21日起,樂視網被摘牌,終止上市交易。
樂視市值從最高1700億市值蒸發超過99%,股價跌到只有0.18元,市值僅7.18億元。樂視「學徒」暴風也在今年11月10日退市,市值僅剩9000多萬元。目前,茅臺的市值已經突破2萬億。
另外一邊,賈躍亭通過減持股份套現超過200億元,7年間為造車夢燒掉1500多億,法拉第未來汽車FF91始終未能兌現。本該為股東負責的他早已辭去樂視一切職務,樂視網股民要想獲賠並非易事。
討債無門的供應商曾多次圍堵樂視大廈追討欠款,股民希望樂視就退市決定做出上訴覆核,但樂視方面無動於衷。
「大股東違規擔保,不應該由中小股東來承擔這個損失。」有投資者還沒放棄追債;也有樂視股民自認倒黴:不願說買過樂視股票,怕別人覺得我是傻子。
有些股民還對樂視抱有希望,在樂視謝幕之前,還有多位散戶攜百萬資金衝進樂視網,表示:「要和樂視死磕到底」。
2015年初的牛市十分短暫,千股漲停之後就是千股跌停、千股停牌。那一年27%投資者虧超3成,「割韭菜」成股市年度熱詞。
而堅守樂視到最後一刻的股民,數量為28萬,幾乎血本無歸。
樂視是網際網路公司群魔亂舞的一個典型。樂視之前有網秦,樂視之後有瑞幸。
網際網路公司的名聲就這樣被帶壞了,有媒體甚至認為:網際網路公司造假成風。所以,千裡之外的中概股們被做空機構盯上,也只能站著挨打。
3
P2P監管真空地帶擊鼓傳花
11月30日,「P2P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的話題衝上熱搜。
13年間,P2P網貸機構在高峰時期達到約5000家,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
P2P平臺打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旗號,這邊通過虛假的項目說明書,許諾投資人高利率,公開吸收社會公眾存款;那邊誘導大學生等無力償還的人群超前消費,採取利滾利,斷頭息等隱性高利貸方式發放貸款。
p2p年化收益率10%左右,有些甚至能達到30%~40%,遠高於儲蓄、基金,門檻也更低,吸引了大量投資者。
(2016年銀行、基金、信託及P2P網貸對比)
早在2012年12月,P2P已有風險苗頭,優易網跑路被判集資詐騙。這被看作是「網貸第一案」。2014年,有業內人士認為,P2P行業存在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主管機構的「三無」風險。可惜,當時無論是資本、創業者還是用戶,乃至於監管方,都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風險。
P2P平臺在各大知名媒體上進行廣告宣傳,甚至請明星代言,打造良好的商業形象。利用龐大的代銷公司和推銷人員貼身推銷,很多人對於金融知識了解不多,把P2P當成一種高收益的理財平臺,便稀裡糊塗地跳入火坑。
2013-2015年P2P發展迅猛,平臺集資規模迅速擴大,企業註冊量暴漲10倍。軟銀中國、高榕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也湧入,到2015年,國內VC們對近百家P2P平臺投資了130多億元。
2016年,P2P公司更是從開花走向結果。趣店、樂信、拍拍貸、信而富、融360等紛紛登陸美股市場。與此同時,P2P問題頻發,爆雷跑路、暴力催收等惡性事件也開始出現。
平臺e租寶就是其中典型。該公司用融資金額的1.5%-2%向企業買來信息,偽造的虛假項目達到95%。源源不斷募集資金,並匯入自設資金池,採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等方式構建龐氏騙局,累計交易發生額達700多億元。
而e租寶僅僅將一部分吸取的資金用於還本付息,還有大量資金被用於肆意揮霍、贈予他人、走私等犯罪活動。據相關報導,e租寶整個集團拿百萬年薪的高管有80人左右,e租寶實際控制人丁寧贈與他人的現金、房產、車輛、奢侈品的價值達10餘億元。巨額資金都是來自於 e租寶平臺上90多萬用戶。
用戶覺得老牌公司、上市公司靠譜,萬萬沒想到,病不在企業,而是行業。監管缺失,面對巨額資金,企業就不滿足於只做中介,開始跨越雷池。
P2P行業經歷過三次大的暴雷潮,用戶深受其害。借款人投資少到成百上千,多到數百萬上千萬。有些不但自己投,還把親戚朋友也拖下水,甚至P2P內部的工作人員也沒能倖免。很多投資人的本金和利息都收不回來,而平臺所能提供的一些彌補措施也只是一紙空文。而借款人債臺高築,有些甚至走上絕路。
而P2P平臺爆雷往往就是百億級,e租寶581.75億元、愛投資502億、愛錢進227.6億……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還有出借人的8000多億元沒有回收。
這個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的行業,證明網際網路作起惡來有多可怕。當擊鼓傳花的遊戲難以維持,最終還是普通民眾買單。
4
虛擬幣龐氏騙局一地雞毛
最近,震驚全球幣圈的PlusToken傳銷案判決文書公布:一個只有中學學歷的長沙小夥子陳某及其團夥,通過發行PlusToken共募集騙局31萬個比特幣、917萬個以太坊、5100多萬個EOS。
這到底是一個多大規模的騙局?僅以31萬比特幣的目前價格來算,大約是3650億元。
他們是怎樣操作的呢?很簡單!就是承諾高收益+拉人頭的傳銷玩法。他們打著高科技和區塊鏈的旗號,忽悠了全球超過300萬人參與。這個案子就是被江蘇省鹽城法院以網絡傳銷案宣判的。最終,陳某一夥被判4年10個月到11年有期徒刑不等。
類似PlusToken,以區塊鏈為旗號、通過發行虛擬幣進行傳銷的案件,近年來不在少數,而且越來越成為區塊鏈騙局的典型。發行虛擬幣,最需要的就是人氣及流動性,只有越來越多人的加入併購買虛擬幣才能推高價格,進一步吸引更多人加入。傳銷的常見參與人群大爺、大媽以及想一夜暴富又沒有正當門道的年輕人,往往就是被收割的理想對象。
更早些時候,虛擬幣騙局的形式還主要以包裝白皮書、然後上交易平臺、炒作高拋的方式進行,後來這一招不好使了,便逐步演變成為傳銷騙局。
虛擬幣ICO(首次公開發幣)在2018年前後最為盛行。因為國家公開禁止這一行為,玩家們紛紛把操盤主體公司轉移到國外,比如香港、新加坡等。
在這股浪潮中,孫宇晨是一個不得不談的人物。這個素有「幣圈賈躍亭」之稱的90後,前幾天還在朋友圈給賈躍亭平了反。
孫宇晨何許人也?波場TRON創始人,畢業於北大,極其善於包裝自己,割韭菜的高手。2019年6月4日,孫宇晨宣布以4567888美元拍下沃倫·巴菲特20周年慈善午宴,後來借巴菲特炒作幾輪後因故取消。
孫宇晨的錢怎樣的來呢?2017年,虛擬幣ICO最火熱的時候,他果斷入場,發行波場幣。2017年「九四」禁令後,孫宇晨的波場轉戰海外交易所。據說,這一波孫宇晨將60億波場幣換成了以太坊,套現120億。他的「幣圈賈躍亭」稱號也因此而來。當然,孫宇晨對套現這一說法進行了闢謠。
此後,孫宇晨在中國的主要社交網絡上,經常開啟撒錢模式,這裡救濟一下那裡掃二維碼付錢,贏得了大量的曝光。最終,孫宇晨微博、今日頭條等主要社交平臺帳戶均被封禁。
孫宇晨只是幣圈「大佬」的一個縮影。在他之前,李笑來曾低價買入10萬比特幣,堪稱比特幣首富。此外,趙長鵬、何一、郭宏才、徐明星、李林等都是幣圈相噹噹的風雲人物。他們有的自己發幣,有的炒幣,有的做平臺,本質都是手持鐮刀的韭菜收割者。
實際上,區塊鏈技術是無罪的,數字貨幣也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人。一顆顆韭菜前赴後繼被種下、出苗長成、然後收割,賺取想賺快錢的人的錢,於是演變出了和P2P並駕齊驅的運動式騙局。
5
長租公寓變相金融遊戲爆雷
P2P真的清零了嗎?蛋殼爆雷告訴我們,未必!
最近,在全國有幾十萬租客,涉及房租約百億的蛋殼爆雷了。
租客與房東的矛盾迅速激化,交了房租甚至背負租房貸的租客不願搬走,而沒收到房租的房東要收房趕人。
這種情況下開始爆出極端事件。有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燒房,從18樓墜落;還有一名女生面對上門逼搬的房東,持刀相向。
(墜樓租客最後一條朋友圈)
蛋殼事件不是個例。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爆雷」的長租公寓達26家。
2010年前後,長租公寓產業在國內萌芽,在2015年前後隨著資本進入步入爆發期。
不少長租公寓項目為了爭奪房源,依靠「高租低收、長收短付」模式,飛速地擴大市場規模,這也導致長租公寓處於虧損之中,埋下爆雷隱患。
長租公寓想複製滴滴、美團模式搶佔市場,但租房涉及的金額更大,還要負擔裝修、管理等成本。手握巨額資金的長租公寓開始跑偏,引入貸款機構入局。
一些長租公寓品牌引入第三方金融平臺,將租客租金打包成「資產」,抵押給非銀金融平臺,包裝融資之後用來擴張或者做別的投資。
蛋殼的價位更加低廉,不過租客要想獲得蛋殼的優惠和折扣,就需要一次性繳納半年或者一年的房租,而如果租客無力支付,就可以選擇公寓提供的金融機構進行分期支付。很多租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貸了款。
長租公寓從金融機構獲得全年租金,形成資金池,靠財務槓桿進行規模擴張。
在上市前兩年,蛋殼公寓運營房間數量兩年間暴漲近30倍。與此同時,蛋殼虧損卻在持續擴大,2017-2019年,蛋殼公寓分別淨虧損2.7億元、14億元、34億元,三年合計淨虧損高達51億元。
蛋殼就這樣發展成了國內僅次於自如的第二大長租公寓企業,坐擁40多萬套房源,並在今年年初赴美上市。租客選擇蛋殼也在情理之中。
這樣拆東牆、補西牆,不顧風險控制的模式註定不能持久。我愛我家研究院院長胡景暉曾判斷:「長租公寓爆倉,一定比P2P暴雷更厲害。」
今年猝不及防的疫情,使得長租公寓的資金回籠緩慢,直接促成其衰亡。很多平臺攜大筆租金跑路。
不過,蛋殼已經背離了當初的初衷——「為千千萬萬奮鬥在他鄉的年輕人創造一所漂亮的房子,」反而讓年輕人背負上了債務,甚至是貸款。
據悉,蛋殼公寓80%以上的租客都集中在22-28歲這個年齡段。截至2019年前9個月,蛋殼公寓共有67.9%的用戶使用了租金貸。
新華社評蛋殼:相關部門絕不能讓「割韭菜者」一跑了之。
但蛋殼的問題如何解決、多久可以解決尚無定論。
6
寫在最後:網際網路之殤
下次「割韭菜者」又會偽裝成哪種形式,我們都不知道。
在上世紀90年代,創業初期的馬雲被當成騙子;如今,很多網際網路創業者仍然會被當成騙子。當初馬雲是冤枉的,但最近網際網路領域發生的事件,讓大家的擔心變得很有必要。
中國網際網路誕生之初,公司是為了解決需求而創立、發展。四大門戶和BAT切實為用戶提供了購物、搜索、社交、娛樂方面的便利。
如今,在廣闊的中國市場,還有眾多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但網際網路經過20多年的發展,卻開始偏離本質,眾多企業反而將跑馬圈地視為第一要義,流量思維至上。它們在資本加持下,以網際網路之名高效、花式割韭菜,將行業攪得天翻地覆之後,留下一地雞毛。
這是對於網際網路精神的抹黑與背叛。
而網際網路領域問題頻發,是否也說明網際網路的「萬金油」也不再無往不勝了呢?
現在,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們又把觸角伸向了大爺大媽們賴以生存的菜攤生意——社區團購。不出所料,它們又將舉起資本的大棒,開打價格戰,讓菜攤菜販們從生存的土地上被趕走,然後重定規則、形成壟斷,再慢慢收割。
人民日報是這樣評價它們的:
「如果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能抬頭看月亮、展開贏得長遠未來的科技創新,那麼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難以改變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中國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從頭再做一遍,但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割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