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的春天,「一種稀有的平靜空氣」瀰漫於中日之間。7月,北平更是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7月7日,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坐落於北京西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侵華日軍一旦佔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
自從「九一八事變」之後,在北平,「每一個春天總要重新發現一次戰爭的陰霾的」。可是1937的春天,「一種稀有的平靜空氣」瀰漫於中日之間。7月,北平更是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7月7日,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7日22:40 神秘槍聲
日本駐豐臺日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中隊長清水節郎在1937年7月7日的日記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沒有月光。星空下,可以隱約看到遠處宛平的城牆和附近不時移動的中國士兵的影子。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
正是在這樣一個夜晚,一支日本隊伍正在京郊豐臺一帶進行軍事演習,日軍的演戲內容是從龍王廟附近到東面的大瓦窯,向敵人主陣地前進,利用夜幕接近敵人,然後黎明時進行突擊。
19時30分,清水節郎下令部隊開始夜間演習。22時40分,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的一陣槍響令清水節郎緊張起來,他馬上下令集合,清點人數。這時他發現少了一名士兵,有人稱看見這名士兵進了宛平縣城。他立即向大隊長一木清直報告,一木清直又報告給了聯隊長牟田口廉也。之後,一木清直率一個中隊士兵直赴現場。
7日23:40 深夜來電
秦德純(華北最主要的軍事負責人之一,時任第29軍副軍長,同時任北平市市長)在7月7日23點40分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主任魏宗瀚和負責對日交涉的專員林耕宇打來的。他們告訴秦德純,日方在今晚的軍事演習中發現丟了一名士兵,日方以此為由要進城搜查。
秦德純回答: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不得進城檢查。不過為了避免激化,秦德純還是緩和了一下提議:等天亮後,讓本地軍警代為尋找。如果發現日本士兵,即行送還。放下這個電話,秦德純又立即打電話找宛平縣長王冷齋交代。接到秦德純的電話,王冷齋立即離開南長街的家,奉命來到日本特務機關部松井太久郎那裡交涉。
見到松井後,王冷齋首先告知中方調查結果:槍聲方向是在宛平城東門外,中方在這裡並無駐軍,可知絕不是中方所發,城內守兵也查明並無開槍之事,每個守兵所帶子彈也一枚不少。可是松井仍然強調說,確有一名士兵失蹤,城外搜索無著,必須進城搜索。這一無理要求當然遭到王冷齋拒絕。眼看爭議不下,後來雙方商議,「決定第一步先由中日兩方面派員同往宛平城調查,等調查情況明了後再商談處理辦法」。中、日雙方各出三人,分乘兩輛車,在夜色茫茫中駛向宛平城方向。
這時,王冷齋得到報告說:駐豐臺日軍一大隊約500多人並炮6門,由大隊長一木清直率領向盧溝橋出發,事態頗為嚴重。
8日2:00 劍拔弩張
凌晨2點,電話再一次響起。電話還是北平市外交委員會打來的。對方告訴秦德純:日方對他的答覆不滿意,強要派隊進城檢查,否則就包圍宛平。
當時具體負責守衛盧溝橋的是219團,團長吉星文。聞聽此訊後的秦德純連忙電話聯繫馮治安師長和吉星文團長,要他們嚴密戒備,做好應戰準備。當時這些極度壓抑的中國士兵都有著強烈的作戰欲望,無論吃飯還是睡覺,都要高唱軍歌,提醒自己莫忘國恥。
時任29軍副軍長的佟麟閣根據華北拔劍弩張的局勢,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他給每個士兵都背一支槍,配一把3尺長、7斤重的大刀,還邀請河北的民間武術家前來傳授武術。後來29軍大刀隊因長城抗戰而名揚天下,作曲家麥新為此創作的《大刀進行曲》,至今被傳唱不衰。
8日3:30 宛平危急
一直密切關注對方動態的中國士兵突然發現,日軍散開成為散兵線,以宛平縣城為目標,向西急進,於是急忙將情況報告給秦德純。秦德純當即向守衛盧溝橋的219團團長吉星文指示:「保衛領土是軍人天職,對外戰爭是我軍人的榮譽,務即曉諭全團官兵,犧牲奮鬥,堅守陣地,即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
天津《益世報》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第一時間所寫報導裡描述到「(日軍)至距離約百米時,竟發炮鳴槍,衝鋒前進,於是事件之衝突,遂即開始。」當日軍向城內開槍時,中方軍人起初還以為仍是演習,「及見其愈迫愈近,有意挑釁,始知系搶奪縣城,當即起而應付,為正當防衛計,予以還擊」。見遭到抵抗,日軍用小鋼炮和小過山炮轟擊,以掩護步兵前進。
8日4:23 點燃戰火
因為時任駐屯軍步兵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不在北平,聯隊長牟田口廉也便成了當天日方最高指揮官。
凌晨1點左右牟田口廉也以及主要軍官們,個個身穿整齊軍裝,圍在辦公室中央的一張長方形桌子旁,過了一會,大隊長一木清直從前線打來電話,向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匯報前線情況,牟田口廉聽到中方抵抗後斬釘截鐵地說:「被敵攻擊,當然還擊!」,電話那一頭的一木清直似乎預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他又不放心地叮問一句:「是可以開槍嗎?」接著又慎重地說:「既是這樣,事關重大,請對一下時間吧!」「上午4時23分。」這個時間就這樣定格在歷史上。
後來牟田口廉也曾時常對人說道:「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他在筆記中也寫道:「我挑起了盧溝橋事件,後來事件進一步擴大,導致盧溝橋事變,終於發展成這次大東亞戰爭。」牟田口廉也正式下令向中國軍隊打了第一槍,這的確是事實,不過挑起戰爭卻非他一人之力。他只是日本戰爭機器上的一枚棋子。「此其時乎?」
凌晨3點20開始的槍聲,一直持續至7點50分左右才停下來。之前秦德純曾叮囑吉星文團長:日軍未射擊前,我方不先射擊,待他們射擊而接近我最有效射程距離內,以「快放」、「齊放」猛烈射擊。所以交戰之初,日軍傷亡頗重。
7月8日上午蔣介石接到報告事變經過,大驚,繼而對日軍製造這一事變的真實意圖,以及中國將如何採取應對策略,做了反覆思考與細緻推敲,其焦慮、矛盾、痛苦、猶豫之神情,從蔣氏本人當天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一、倭寇已在盧溝橋挑釁,彼將乘我準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二、與宋哲元為難乎?使華北獨立乎?三、決心應戰,此其時乎?」
「七七事變」之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序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在這個紀念勝利、反思戰爭的特殊時間節點回望『七七』,歷史的回聲意蘊深邃、振聾發聵。
What should we do
從那之後,我們要牢記「落後就要挨打」!
知恥而後勇,我們就是要奮發圖強,銳意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早日使我中華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從那之後,我們要牢記「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歷史雄辯地證明,團結就是力量,將無往而不勝;團結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指日可待。
詳情請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
來源:中國文明網、團中央學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