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紀念|聽盧溝橋上的獅子講述"七七事變"的故事

2021-02-13 廣東學聯

1937的春天,「一種稀有的平靜空氣」瀰漫於中日之間。7月,北平更是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7月7日,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坐落於北京西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侵華日軍一旦佔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


自從「九一八事變」之後,在北平,「每一個春天總要重新發現一次戰爭的陰霾的」。可是1937的春天,「一種稀有的平靜空氣」瀰漫於中日之間。7月,北平更是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7月7日,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7日22:40 神秘槍聲

日本駐豐臺日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中隊長清水節郎在1937年7月7日的日記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沒有月光。星空下,可以隱約看到遠處宛平的城牆和附近不時移動的中國士兵的影子。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

正是在這樣一個夜晚,一支日本隊伍正在京郊豐臺一帶進行軍事演習,日軍的演戲內容是從龍王廟附近到東面的大瓦窯,向敵人主陣地前進,利用夜幕接近敵人,然後黎明時進行突擊。

19時30分,清水節郎下令部隊開始夜間演習。22時40分,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的一陣槍響令清水節郎緊張起來,他馬上下令集合,清點人數。這時他發現少了一名士兵,有人稱看見這名士兵進了宛平縣城。他立即向大隊長一木清直報告,一木清直又報告給了聯隊長牟田口廉也。之後,一木清直率一個中隊士兵直赴現場。

7日23:40 深夜來電

秦德純(華北最主要的軍事負責人之一,時任第29軍副軍長,同時任北平市市長)在7月7日23點40分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主任魏宗瀚和負責對日交涉的專員林耕宇打來的。他們告訴秦德純,日方在今晚的軍事演習中發現丟了一名士兵,日方以此為由要進城搜查。

秦德純回答: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不得進城檢查。不過為了避免激化,秦德純還是緩和了一下提議:等天亮後,讓本地軍警代為尋找。如果發現日本士兵,即行送還。放下這個電話,秦德純又立即打電話找宛平縣長王冷齋交代。接到秦德純的電話,王冷齋立即離開南長街的家,奉命來到日本特務機關部松井太久郎那裡交涉。

見到松井後,王冷齋首先告知中方調查結果:槍聲方向是在宛平城東門外,中方在這裡並無駐軍,可知絕不是中方所發,城內守兵也查明並無開槍之事,每個守兵所帶子彈也一枚不少。可是松井仍然強調說,確有一名士兵失蹤,城外搜索無著,必須進城搜索。這一無理要求當然遭到王冷齋拒絕。眼看爭議不下,後來雙方商議,「決定第一步先由中日兩方面派員同往宛平城調查,等調查情況明了後再商談處理辦法」。中、日雙方各出三人,分乘兩輛車,在夜色茫茫中駛向宛平城方向。

這時,王冷齋得到報告說:駐豐臺日軍一大隊約500多人並炮6門,由大隊長一木清直率領向盧溝橋出發,事態頗為嚴重。

8日2:00 劍拔弩張

凌晨2點,電話再一次響起。電話還是北平市外交委員會打來的。對方告訴秦德純:日方對他的答覆不滿意,強要派隊進城檢查,否則就包圍宛平。

當時具體負責守衛盧溝橋的是219團,團長吉星文。聞聽此訊後的秦德純連忙電話聯繫馮治安師長和吉星文團長,要他們嚴密戒備,做好應戰準備。當時這些極度壓抑的中國士兵都有著強烈的作戰欲望,無論吃飯還是睡覺,都要高唱軍歌,提醒自己莫忘國恥。

時任29軍副軍長的佟麟閣根據華北拔劍弩張的局勢,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他給每個士兵都背一支槍,配一把3尺長、7斤重的大刀,還邀請河北的民間武術家前來傳授武術。後來29軍大刀隊因長城抗戰而名揚天下,作曲家麥新為此創作的《大刀進行曲》,至今被傳唱不衰。

8日3:30 宛平危急

一直密切關注對方動態的中國士兵突然發現,日軍散開成為散兵線,以宛平縣城為目標,向西急進,於是急忙將情況報告給秦德純。秦德純當即向守衛盧溝橋的219團團長吉星文指示:「保衛領土是軍人天職,對外戰爭是我軍人的榮譽,務即曉諭全團官兵,犧牲奮鬥,堅守陣地,即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

天津《益世報》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第一時間所寫報導裡描述到「(日軍)至距離約百米時,竟發炮鳴槍,衝鋒前進,於是事件之衝突,遂即開始。」當日軍向城內開槍時,中方軍人起初還以為仍是演習,「及見其愈迫愈近,有意挑釁,始知系搶奪縣城,當即起而應付,為正當防衛計,予以還擊」。見遭到抵抗,日軍用小鋼炮和小過山炮轟擊,以掩護步兵前進。

8日4:23 點燃戰火

因為時任駐屯軍步兵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不在北平,聯隊長牟田口廉也便成了當天日方最高指揮官。

凌晨1點左右牟田口廉也以及主要軍官們,個個身穿整齊軍裝,圍在辦公室中央的一張長方形桌子旁,過了一會,大隊長一木清直從前線打來電話,向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匯報前線情況,牟田口廉聽到中方抵抗後斬釘截鐵地說:「被敵攻擊,當然還擊!」,電話那一頭的一木清直似乎預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他又不放心地叮問一句:「是可以開槍嗎?」接著又慎重地說:「既是這樣,事關重大,請對一下時間吧!」「上午4時23分。」這個時間就這樣定格在歷史上。

後來牟田口廉也曾時常對人說道:「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他在筆記中也寫道:「我挑起了盧溝橋事件,後來事件進一步擴大,導致盧溝橋事變,終於發展成這次大東亞戰爭。」牟田口廉也正式下令向中國軍隊打了第一槍,這的確是事實,不過挑起戰爭卻非他一人之力。他只是日本戰爭機器上的一枚棋子。「此其時乎?」

凌晨3點20開始的槍聲,一直持續至7點50分左右才停下來。之前秦德純曾叮囑吉星文團長:日軍未射擊前,我方不先射擊,待他們射擊而接近我最有效射程距離內,以「快放」、「齊放」猛烈射擊。所以交戰之初,日軍傷亡頗重。

7月8日上午蔣介石接到報告事變經過,大驚,繼而對日軍製造這一事變的真實意圖,以及中國將如何採取應對策略,做了反覆思考與細緻推敲,其焦慮、矛盾、痛苦、猶豫之神情,從蔣氏本人當天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一、倭寇已在盧溝橋挑釁,彼將乘我準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二、與宋哲元為難乎?使華北獨立乎?三、決心應戰,此其時乎?」

「七七事變」之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序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在這個紀念勝利、反思戰爭的特殊時間節點回望『七七』,歷史的回聲意蘊深邃、振聾發聵。

What should we do

從那之後,我們要牢記「落後就要挨打」!

知恥而後勇,我們就是要奮發圖強,銳意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早日使我中華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從那之後,我們要牢記「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歷史雄辯地證明,團結就是力量,將無往而不勝;團結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指日可待。

詳情請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

來源:中國文明網、團中央學校部

相關焦點

  • 文藝界抗戰的吶喊——《保衛盧溝橋》和《盧溝橋》
    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收藏著兩部話劇劇本——《保衛盧溝橋》和《盧溝橋》,它們是描寫和反映七七盧溝橋抗戰的重要文物。《保衛盧溝橋》話劇是在七七事變爆發後,文藝界的中國劇作者協會集體創作的三幕劇。當時參加集體創作的作家和藝術家就有20多位,集中了當時文藝界精英。
  • 臺灣多個團體舉行紀念「七七事變」83周年活動
    中新社臺北7月7日電 7月7日為「七七事變」83周年,臺灣多個團體舉行相關紀念活動。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當日舉行「七七抗戰83周年紀念大會」,就「抗日精神」「九二共識」「課綱改革」等議題進行討論。該紀念大會由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主辦。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亦出席活動。
  • 紀念 今天是「七七事變」爆發79周年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今天是「七七事變」爆發79周年,全國各地舉行了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 勿忘國恥——七七事變今日憶,勿忘國恥悼忠良
    83年前,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盧溝橋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拉開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當交涉還在進行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中國守軍第29軍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 臺灣多個團體紀念全民族抗戰83周年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臺灣多個團體在紀念這一重要日子時呼籲兩岸中國人汲取歷史教訓,團結起來促進兩岸和平統一,這樣才不愧抗日先賢先烈的犧牲奮鬥。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海峽評論》雜誌社、「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等團體7日在臺北舉行「七七抗戰83周年紀念大會」,臺灣抗日誌士後代、專家學者等100多人參加。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致辭表示,今天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今年也是臺灣抗日125周年。
  •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盧溝橋!是的 我是盧溝橋我有資格告訴世界那個夏天夜晚和凌晨的故事要用鮮血寫進中華民族的史冊要用鋼刀刻在中國的每一塊界標盧溝橋抗戰的炮聲猶如最莊嚴悲壯的號召我們要在每一寸國土上戰鬥要用噴血的喉嚨呼號這是我們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 譚志剛的"淡"與"雅"
    約上譚志剛,花了十來天時間。我開始約他是在五月下旬,其時我回祁東差不多半個月了,就在微信上約了譚志剛,提出了要採訪的要求。        不巧的是,那時的他恰巧在廣西劉三姐的故鄉聽山歌。剛到了六月,譚志剛又聯繫我,說是要忙完了手中的事才行,因為有六十枚印章要趕緊交貨。終於到了七號,他約我第二天去他蓮花東路的工作室。
  • 中國國民黨批蔡當局無視「七七事變」:不聞不問 故意斬斷國家歷史
    來源:海外網圖源:國民黨臉書海外網7月7日電7日是「七七事變」83周年,中國國民黨7日在社交媒體臉書發文,不僅譴責臺灣蔡英文當局對於這起「中華民族史上對於戰爭最殘酷的記憶」選擇忽視遺忘綜合臺媒7日報導,中國國民黨指出,1937年7月7日晚間,駐北平盧溝橋外宛平縣的日軍藉口演習中士兵失蹤,要求入城搜查,遭中國軍隊拒絕後展開炮擊,國軍奮勇還擊,是為「盧溝橋事變」。此後1個月內,日軍攻陷北平、天津,對日抗戰全面開打,「這是我們國難的開始,更是中華民族史上對於戰爭最殘酷的記憶」。
  • 什麼是"惡",聽他講
    "這傢伙還沒死,我們要花多少納稅錢養他""屎尿人渣代言人""一家人有病就該看醫生"免死「精」(精神病)
  • 「七七事變」83周年 黨史專家:這些事銘記史冊
    今天是「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了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傑。他表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巨大,銘記史冊。
  • 盧溝橋!盧溝橋!最後勝利是吾曹!
    史實:日軍在北平(1949年9月改名為「北京」)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二十九軍嚴辭拒絕。日軍遂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命根子"與"勞什子"
    "命根子"與"勞什子"      一 從賈寶玉性格的典型意義看曹雪芹人性之壯麗 說不盡的《紅樓夢》。
  • "七七事變"之後:激戰盧溝橋的中日高級軍官結局如何?
    作者|胡博、張世東,民國軍事史、抗戰史研究者,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關於「七七事變」的起因、經過、結局,相關著述為數不少,但對於事變過程中的相關將領的情況,除幾位特別著名人物外,則鮮有介紹。值此抗戰全面爆發八十一周年,不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軍人的簡要情況吧。
  • 3D全景還原「七七事變」: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上圖為日本侵略軍佔領下的盧溝橋(資料照片);下圖為遊客在盧溝橋遊玩(7月1日攝,拼版照片)。當年中日關係舞臺上的活躍角色松本重治在自己的回憶錄《上海時代》中「盧溝橋畔的槍聲」一節如是記述:「這個新兵擔任傳令兵,在離隊解手返回時,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誤了歸隊時間。」「七七事變」關鍵人物之一、日軍第八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1938年6月30日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也坦承:當時已接到士兵歸隊的報告。  日軍在進城徹查被拒絕後,立即開槍示威,並向城內發射炮彈。
  • 惹翻臺妹的香港"性格"小店
    故事很奇芭,下面的留言更好笑⋯⋯(詳情在文章結尾圖片)經常都覺得,香港只適宜香港人這樣的物種生活。
  • 走訪抗戰部隊、抗戰老兵和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12月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驚爆:七七事變100餘張珍貴老照片!
    圖為「七七事變」當天,北平盧溝橋上的守軍。「龍王廟位於宛平城西北,距離僅有千米,而且龍王廟內有中國軍隊駐紮,日軍在此夜間演習,顯然另有企圖。」「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沒有月光。盧溝橋和宛平城是出入北京的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七七事變』是在日本蓄謀已久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一點可以從事變的時間軸清晰看出。」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必將激勵和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佇立在盧溝橋畔,橋欄杆上的石獅子似乎仍在訴說。漫步在宛平城古城牆腳下,累累彈痕印證歷史。
  • 抗戰老兵為你講述:「在長沙與日寇激戰了三天兩夜」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這位老人名叫陳培亮,今年已經94歲,是一名抗戰老兵。日前,記者在夏佳塘村採訪抗戰老兵時,村支書告訴記者,老人是村上有名的「熱心腸」,喜歡為村子義務勞作種綠植樹,村民見到他便紛紛誇讚他「老當益壯」「有雷鋒精神」。對於整個夏佳塘村來說,老人的存在不僅僅是這些,而是對曾經那一段抗戰歷史的「珍藏」,是那從未褪色的抗戰記憶。
  • 抱歉,這部9.2分的"喪片"推晚了
    金元錫的劇在故事和細節上做的十分出彩,而且職場劇又是他十分拿手的類型。更何況,本片的編劇又是寫出過「又是吳海英」「住在清潭洞」等高分劇的樸惠英。工作上同樣不順心,因為自己脾氣好,很多難度大、棘手的活都往他的小組送,而他也不懂得去反駁。被即將退休的社長評價為:"長得一臉委屈相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