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這些年被商家炒作,事實上有了三個情人節。
2月14日的情人節
在這個日子,日本形成了「女追男」的風俗,不是男孩子給女生送禮物,而是女生向中意的男生贈送巧克力,表示愛慕之心。本來情人節是來自西洋的節日,但是到了日本就被徹底日本化了,變成了女孩子像男孩子表達心意的節日,而且只有贈送巧克力。
巧克力剛剛傳入日本時,並不被人們接受。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率先在公司旗下雜貨店大力宣傳銷售,才使其在日本流行起來。發展到今天,情人節已經不僅僅局限女孩子向中意男生表達心意(日語稱為本命巧克力),而且成了女性對自己的丈夫、同僚、上司通過贈送巧克力表達感謝的一種方式(日語稱為義理巧克力)。那些受到日本女孩子追捧的「男星」,都會受到粉絲的大量寄贈。據說,青春組合嵐的歌手,每年收到的巧克力都要用卡車裝。
這個情人節,也可以稱為日本巧克力節,其巧克力銷量佔一年之中2成以上。
白色情人節
就是一個月以後的3月14日。這一天,在日本被稱為「白色情人節」,是男生回贈女生的日子。這個應該是日本人的發明。這一天在情人節收到巧克力的男生要給送巧克力的女生回贈巧克力。
橙色情人節
這些年日本又在流行一個「橙色情人節」。或許是因為前兩個情人節都是單方面贈送,不知道誰腦洞大開,又創造出了個男女星湖贈送橙子的「橙色情人節」,日子是4月14日。戀人之間相互贈送橙子表達愛戀之情,都是「本命」,沒有「人情」一說。這個情人節日本也在流行起來。
日本人過情人節的習慣
追溯日本情人節送巧克力的歷史,可以找到最早的文獻是在1936年2月12日,神戶Morozoff Limited甜點店(神戸モロゾフ洋菓子店),在日本國內英文雜誌上登載的第一篇關於巧克力的廣告。其次就是在1958年2月,在伊勢丹新宿本店最先開始的巧克力大賣場,但是在第一年開設的巧克力大賣場上,50日元的直板巧克力只賣出了3塊。不過最終,1968年時在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的號召下,索尼旗下的相關輸入雜貨店開始慢慢的流行起來贈送巧克力的習慣,因此盛田昭夫也曾經自豪的說:」日本的情人節是我們創造出來的」。
日本的年間巧克力的銷售,據說有2成都是在這天被銷售出去的。當初在情人節這天,女性在贈送男性巧克力的同時,也是進行告白的日子。但現在女生送巧克力給男生的範圍更為寬泛,不僅局限於情侶之間、夫妻之間,還可以是上司和同事以及客戶之間。所不同的是送給自己愛人的巧克力是需要女孩子親手製作的「愛心牌」巧克力,表達專一的愛情,這種巧克力在日本稱為本命巧克力;而送給公司上司、男同事或者是客戶的巧克力則需要女生到商場挑選,這種巧克力稱之為義理巧克力。
最近買犒勞自己的「自我巧克力/我的巧克力」「犒勞巧克力」的人也多了起來。
據一則日本新聞報導,在情人節到來之際,一個上班族女生要花掉上萬日元購買大量的巧克力,不是送給男朋友,而是送給公司的上司和同事,還有合作客戶,主要是用來維護和聯繫感情。對這種情況女生也有很多的無奈,目前日本經濟不景氣,找份工作特別不容易,女生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這筆開銷是必須要花的。而且很多男士都非常重視巧克力的牌子,因此還要挑選一些名牌產品,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情人節讓很多上班族女生吃不消,同時也讓更多的男生感到有壓力,因為在收到禮物的一個月後,要加倍的回贈禮物給女生,這也就意味著收的禮物越多的男生就要花更多的錢來購買禮物,他們最怕很多女生派發給自己「人情巧克力。」尤其是那種只想得到回贈禮物而隨便派發巧克力的女生。相比這些具有很強吸引力的男生,情人節也會使那些沒有收到禮物的男生心裡很糾結,沒有收到異性的禮物,證明自己的魅力不夠,人氣不旺。
日本上班族互送禮物已經成為一個傳統,其實這是商家炒作的結果。早在1936年神戶一家西洋點心店老闆和1958年的伊勢丹百貨公司分別做了"情人節巧克力特賣"的宣傳活動,但並沒有好的效果,直到1960年森永制舉行了新聞宣傳活動等,糖果公司開始積極採取行動,這才使情人節與巧克力成為日本的一個傳統文化。目前日本情人節那天的巧克力銷售量大約佔全年的1/4左右,可見商家的功課的確做的很足。
送禮物本是親人和朋友間的正常往來,更多地是為了表達一個心願和祝福,不過日本人把這份祝福摻雜了太多的商業味道,把「情人巧克力」變成了「人情巧克力」有悖表達情感的真正意義所在。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刻,就讓送禮的人和收禮的人都感到有些不堪重負了,這樣做起來似乎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