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能吃辣、愛吃辣,須臾不離辣椒紅油。近十幾年來,火鍋風行天下,更加深了人們「川菜就是辣」的印象。
清末民初邢錦生的《錦城竹枝詞》有這麼一首:「豆花涼粉妙調和,日日擔從市上過。生小女兒偏嗜辣,紅油滿碗不嫌多。」
四川人自古以來就吃辣?
川菜據稱起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自秦朝至三國時期,成都逐漸成為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較大發展。
四川人自古以來便有「尚滋味」的傳統,加之川中物產豐富,鳥獸禽魚為川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大量使用的蜀姜、川花椒等調料,早在漢代就作為川人「好辛香」的特徵馳名海內。
花椒、姜和茱萸,是中國最傳統的三大辛味調料,其中花椒是最常用的辛香調料。
到清末的時候,花椒入譜已經僅佔18.9%,而且基本上都被擠壓在四川盆地一帶,花椒只被愛好辛辣的四川人所偏愛。川菜天下「獨麻」的地位,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可是單只有麻,如果沒有明清時期傳入的辣椒,川菜還能稱為川菜嗎?早在十六世紀下半葉,那些活躍在馬尼拉進行絲綢貿易的中國商人,在帶回大量白銀的同時也帶回了辣椒。
長江中上遊地區對辛辣味的愛好卻鍥而不捨,這使得辣椒在中國的傳播得以沿長江上溯西進,並在湖南形成了一個次級中心.
江西、貴州、湖北和四川的辣椒,應該都是湖南人傳入的,這些地區也構成了中國口味最烈的吃辣區域,故有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之說。
後來四川人雖然以吃辣出名,但接觸辣椒卻要晚得多。
直到乾隆14年大邑縣的縣誌中,第一次出現了有關辣椒的記載:「葷菜類:秦椒,又名海椒。」這比湖南遲半個世紀以上,但四川的吃辣習俗卻幾乎與湖南同時普及。
四川人保持傳統的嗜麻習慣的同時,又把辣味加入了飲食。番椒在四川地區稱海椒的最多,辣椒和辣子次之,而辣子其實也是湖南人發明的稱呼,這似乎證明了四川辣椒的主要來路與清初的人口遷徙有關。
到嘉慶年間,在四川金堂、華陽、溫江、崇寧、射洪、洪雅、成都、江安、南溪、郫縣、夾江、犍為等縣誌及漢州、資州州志中都有了辣椒記載,辣椒的廣泛分布證明它在川人的飲食習慣中地位日重。
光緒以後,除在民間廣泛食用外,經典川菜菜譜中也有了大量食用辣椒的記載。在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覽》中,辣椒已經成為川菜中主要佐料。
辣椒從此時就成為川菜最主要的材料和最鮮明的印記,「川菜」被重新創造了。
辣椒是很多成都人離不開的調味品,而且辣椒味道獨特,營養豐富,有促進消化、暖胃驅寒等多種健康功效。可以說在成都,無辣不歡。
中獎網友
周五問題:成都得名的一種最通俗也是影響最廣泛的一種說法是什麼呢?
答案:一年成邑,兩年成都
恭喜上牆的親,趕緊聯繫小微領取紀念筆記本哈!
今日互動
看完今天的龍門陣,四川第一次出現有關辣椒的文字記載是哪年?qio上文發答案給小微哦!
溫馨提示
關注微成都微信號:wechengdu 你搶答,我送禮,天天拿獎品!
每周一早8:00,「小微讀詩詞」,一定仔細聽小微的問題哦,回答正確的1名微粉,將在第二天「龍門陣」欄目上牆展示,每人1份精美的熊貓紀念筆記本等你來拿哦。
每周一至周五晚上23:00,鎖定關注微成都微信「龍門陣」欄目,回答「每日互動」問題的1名微粉,將在第二天「龍門陣」欄目上牆展示(每周五的中獎網友將在第二周的星期一上牆展示),每人還將獲贈1份精美的熊貓紀念筆記本!
微成都微信網友QQ群:160956896
歡迎加入小微的大家庭~
暗號:小微我愛你
歡迎關注微成都 / 微信 / 微博
在成都,愛成都;無距離,有力量。
版權說明:轉載微成都微信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