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阿林 王鐵牛
鎮江地區是朱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後裔的重要聚居地。今年是朱熹誕辰890周年,歷史上留存的眾多文物遺蹟,給我們研究朱子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鎮江現有
朱姓11萬餘人
朱熹育有三子五女,後發展成為中國龐大的宗族之一,人口達1500餘萬,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區,約佔全國人口的1.2%。據《人民日報》1992年6月10日報導,朱熹後裔遍布全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總人數在數十萬之上,其中僅韓國就有14萬,朝鮮有6萬,美國30多個州都有朱子後裔。
根據市公安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9年,鎮江市269萬戶籍人口中,朱姓人口達112738人,佔人口總數的4.2%,位列鎮江十大姓氏第四位,其中丹陽的朱姓人口是全國縣級市中最多的,為32557人,佔其總人口的4.1%。佔比最高的是鎮江新區,朱姓佔總人口的6.5%。揚中市佔5.7%,丹徒區佔4.2%,句容市佔3.5%,京口、潤州均佔3.6%。
根據現存鎮江的35部朱氏家譜考證:朱熹長子朱塾的後裔,在鎮江就有兩支,分布於丹陽司徒曹巷和丹徒辛豐河達。朱熹次子朱埜在鎮江分布較廣,其後裔在鎮江的始遷祖共計有29支(包括跨縣區遷移的分始祖),在丹陽、揚中、句容、丹徒、京口、新區大港均有分布,以丹陽為最多,有11支之多。三子朱在後裔主要有兩支,分布在丹徒辛豐和丹陽呂城。
據《鎮江府志》《丹徒縣誌》《丹陽縣誌》《句容縣誌》記載,僅明清兩代鎮江就有朱氏進士十多人,有著作的朱氏文人約30人,著作不下數百種,而書、畫、琴、弈之能者也代有其人。
內容豐富的
朱氏文化遺存
鎮江數量眾多的朱氏家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開枝散葉,留下了數量十分豐富的朱氏文化遺存,如古村落、民居、祠堂、牌坊、古井、墓葬、譜牒等。這些文化遺存,較好地展示了地方建築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蘊,成為朱氏宗親祭祖、議事的場所,還吸引了眾多遊客以及外地前來尋根問祖的遊子,成為文化遊、尋根遊的新亮點,有的被列為省、市(縣)文物保護單位、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祭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固山上的朱文公祠 據清光緒三十年《京口三山志》記載:朱文公祠由雷音堂故址改建,原稱「文昌祠」,在北固山後峰腰。清雍正乙巳年(1725)由儒裡朱懷慶、朱敏億籌建,清鹹豐中毀。其裔孫朱開基、朱紹基重建。幸運的是,朱文公祠有照片留存。現只遺存東側門額一堵牆,後被毀無記載。
鎮江新區朱氏始遷祖墓及祠堂 儒裡有朱氏始遷祖、朱熹8世孫亨三公之墓及朱氏宗祠。朱亨三為山東提刑官,在押解江洋大盜充軍途中,因其父避元徵兵逃至鎮江,此後遂棄官在此事親,於江灘圍堤造田,成家立業,繁衍子孫。朱氏宗祠始建於元末明初,為朱亨三後裔所建。原為三開間兩進雙包廂四合院,清康熙年間,朱氏後人擴建,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2004年6月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2月鎮江市人民政府公布、鎮江市文化局頒布《儒裡朱氏祭祀》為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祠內設鎮江市朱熹文化研究會新區分會;2011年6月,中共鎮江市委宣傳部命名為鎮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12月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揚中的朱氏家譜和古銀杏 長江中的第二大島揚中,居住著一大批朱氏後裔。朱熹第8世孫朱嘉昌,元至正年間以孝廉待選,在遊覽天下名山大川時,見潤東當江沙土沃風淳,遂卜吉挈家而居於小西岸,後名朱秀巷。朱嘉昌是揚中的朱氏始遷祖,現存有紫陽堂《朱氏族譜》。揚中的普濟村原有朱氏宗祠,後祠堂被毀,僅存100多年的銀杏一株。
丹徒區辛豐鎮的文公祠、始遷祖墓碑和朱氏祠堂 丹徒區辛豐鎮東彪村朱氏始遷祖,為朱熹第7世孫朱埭(行萬十)。朱埭原居浙江湖州安吉,為逃避元廷徵招為官,藉故到鎮江悼念鶴林坊摯友,羨慕潤東山水,隱居於此。現有大理石陰刻「文公祠」匾額及始遷祖萬十公墓碑。辛豐鎮河達村的朱氏祠堂——世德堂,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河達朱氏是朱熹長子朱塾的後裔,朱熹第8世孫壽九公於元代末年從江西鄱陽遷居於此。祠堂建築原有三進,門堂、中廳和寢室各一進,後中廳毀於火災,其餘兩進也破敗不堪。河達朱氏於2016年集資先將其中一進修繕,用於供奉始遷祖和教化子孫的場所。
《句容縣誌》裡的朱元璋祖籍地記載 朱熹與朱元璋,是中華朱氏的兩座高山。一個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一個是大明王朝建立者。這兩位聖人之間,有無宗族關係?有無血緣關係?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鼎盛時期的朱元璋曾探討過,但沒說清楚。北宋末年,金人南犯中原,朱元璋的祖先原居沛縣南渡長江,遷徙到金陵句容通德鄉的朱家巷落戶。朱元璋親撰《朱氏世德碑》開門見山地寫道:「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乾隆句容縣誌》載:「通德鄉,(乾道志)雲舊名:同德鄉,在縣西20裡,即明高祖祖鄉也,內有13裡、20村。今朱家巷故地。相傳有龍爪樹一株尚存。旁有井,西去有臥龍崗朱家冢,百姓不敢樵牧,皆呼為皇陵」。
丹陽各地的朱氏文化遺存 朱熹第29世孫朱陸根,收藏有儒裡分派掛譜,名為《徽國文公支派世系之圖》。該譜長240釐米,寬175釐米,製作年代為光緒十九年(1893)。譜上記載了朱熹的第二子野以下28世在潤東、丹陽、丹徒的繁衍發展的世系。
丹北鎮堯巷村朱氏,傳說是從河南開封朱仙鎮遷居到此。原朱姓村民居住在前七進、後七進,現繁衍有1000多人。前七進在上世紀70年代拆毀,後七進尚存5進,有「紫陽世澤」磚雕大門匾額、照壁牆等尚存。
丹北鎮九靈山村朱公祠,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朱棟隆等合族建。該祠原有3進,每進3楹,大門朝西,門外西南有一株古銀杏樹。第一進門額正中有「明亞中大夫進階三品江西兵備副使朱公之祠」,兩邊有附言。第二進中屋有匾「敘倫堂」,左有「進士」、右有「清白高風」。第三進為享堂,現已毀。1999年公布為丹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朱氏先塋牌坊位於雲陽鎮太陽城居委會朱家自然村。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5),南北向,單門式,青石質地,面寬3.26米,地表以上高度2.87米,有部分埋入地下。坊梁上刻有「朱氏先塋」四字,上款刻有「萬曆甲寅孟冬吉旦」,下款刻有「孝孫文高立」,柱頂部刻有祥雲紋及仙鶴,梁下有「雙獅戲球」。據說朱姓墓主人為明代進士。
此外,訪仙九曲河獨山段西側榨溝橋村有朱氏宗祠。
為進一步繼承和弘揚朱子理學思想,天工集團董事長朱小坤積極籌劃、其他朱氏後人共同努力,2016年建成了儒雅古樸的鎮江市「朱子文化館」。朱子文化館的享堂裡面,供奉著朱熹坐姿漢白玉雕像。康熙皇帝題寫的「學達性天」匾額掛其上。兩側分別擺放著朱氏東分、前分、西分、中分的始遷後巷區域的始遷祖畫像。
文博園坐落在朱子文化館西側,裡面豎立著十多塊石碑。其中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問渡禪院碑、清雍正十一年(1733)雲陽馬嘶橋鳳鳴庵起因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丹陽知縣徐學翰撰寫的《挑河碑記》、清光緒十九年(1893)丹陽知縣洪衍慶出示的諭禁告示碑、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丹陽知縣趙以煥出示的諭禁告示碑、嘉慶五年吳氏孺人墓碑等。
文萃苑坐落在朱子文化館東側,裡面展陳著朱熹及其後裔的資料。其中有匾額、楹聯、《朱氏家訓》、朱氏源流和事跡圖。每年暑假期間,免費為前巷村的少年兒童,進行書法輔導和培訓。
來源:京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