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白水縣杜康溝發現4500多年前龍山時期文化遺存

2020-12-25 環球網

6月2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白水縣杜康溝遺址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地表散落的陶器殘片,在遺址朝向白水河的坡地上還發現了十餘座灰坑、房址等遺蹟。

根據調查發現的文化遺存,初步判斷杜康溝遺址的年代為龍山時期晚期,距今4500多年。

據發現該遺址的渭南市政協文史委員、白水縣文史資料徵集員樊樹勳介紹,5月23日,他來到正在修繕的杜康廟頂部,發現部分殘損陶片及10餘米長的房屋白灰地面,遂上報白水縣文物管理所,以杜康廟為中心,在其周圍100多萬平方米範圍內進行了初步查勘,發現大量遠古時期灰坑、白灰面房址、動物骨骼、陶器殘片等。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實地勘察,根據發現的陶器殘片、房屋基址特徵,初步判斷該遺址為龍山時期晚期遺存,本次調查中還發現了少量仰韶時期文化遺存,年代距今約5500年以上。

該遺址的考古發現,對於豐富白水縣歷史文化、研究白水河流域人類活動、豐富杜康文化、探尋中華文化根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臺央視記者錢金庫李志)

相關焦點

  • 龍山文化:穿越四千餘年時光驗證中華文明史
    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臺3個類型; 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
  • 章丘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因龍山而命名,龍山黑陶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現被評為中國黑陶之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師範基地。
  • 山西呂梁山中段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
    來源: 山西經濟日報3月2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呂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調查最新收穫:我省考古人員在汾河上遊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時,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其中舊石器地點95個、新石器遺址2處,該發現填補了獅子河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呂梁山中段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黃土發育區之一,涵蓋範圍廣闊。從河流流域看,屬汾河上遊及其支流(天池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經區域,地貌形態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堆積區,也有汾河衝積形成的河谷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講,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區域及整個呂梁市。
  • 吳金鼎:六上城子崖鑿出龍山文化
    他在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1928年在城子崖發現龍山文化遺存。這一發掘與命名,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很多人對這段歷史有所耳聞,但發掘龍山文化並非簡單的勘察,而是持續的發掘和堅韌的鑽研。處於困難時期,考古工作面臨著諸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吳金鼎和同事們將工作視為信仰,留給我們的不只是一次驚豔的發現,更多的是執著的青春夢想和閃耀世界的精神瑰寶。
  • 陝西省白水縣的6道地方美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白水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陝北的咽喉要道,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東隔洛河與澄城縣相望,南接蒲城縣與五龍山相隔,西接銅川市郊區與渭北的黑腰帶相連,北邊以黃龍、雁門兩山為界,與宜君、黃龍、洛川三縣毗鄰,下面小編就為您分享一下白水縣要品嘗的6道地方美食
  • 龍山時代的文化巨變和傳說時代的部族戰爭
    據此就有可能切實建立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和堯舜禹時期一些部族的對應關係框架,走出夏代之前古史探索的關鍵一步,還可以為夏文化的上限提供堅實的考古學證據。雖然由於甲骨文和殷墟遺址的發現,晚商進入可信的「歷史」時期,但文字材料缺乏的五帝時代,仍屬「傳說時代」[3]或者所謂「原史」時期[4]的範疇,甚至早商和夏代也不例外。主要基於傳世文獻本身的研究,只能提出若干有待驗證的假說[5]。結合甲骨文、金文、簡帛等出土文獻的研究,只能說明晚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存在關於五帝的記載[6],卻無法提供五帝時代真實存在的直接證據。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196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西北大學共同在陝北榆林、神木、府谷等地的長城沿線調查時踏查並再次記錄了「石峁山遺址」,判定為龍山文化遺存,面積約10萬平方米[5]。  1975年冬,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戴應新在神木縣高家堡公社前後四次共徵集到玉器127件。
  • 陝西白水縣倉頡廟: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
    原標題: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探訪白水縣倉頡廟背後的故事翻閱世界歷史,我們會發現,當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中落和消亡時,只有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從未間斷,並且翔實可考。那麼,中華文明為何能綿延不絕?文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新發現 | 河南三門峽市仰韶文化遺址考古勘探取得重要成果
    在遺址南部臺地上發現數座可能為仰韶時期的墓葬,特徵與西坡仰韶墓葬相同。 仰韶晚期及龍山時期遺存主要集中於遺址南部臺地上,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南部邊緣有一平面為圓弧狀的壕溝(壕溝3),現存長約370米、寬10~16米、深3.2~4.5米,向下內收,年代可能為仰韶晚期或龍山時期。
  •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六大考古新發現 有這些亮點_新聞頻道_央視網...
    澎湃新聞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龍山文化最獨特一點:文化區域擴大蔓延
    龍山文化以1928年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的城子崖而得名,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最有影響的典型的文化。考古資料表明,龍山文化已經遍布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區域,在龍山文化以外,其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也擴大了分布範圍。
  • 山東寧陽於莊東南遺址發現刻符大口尊
    遺存具體年代初步分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戰國時期、西漢時期、北宋時期、明清時期。▲H129出土大口尊大汶口文化晚期發現遺存較少,包括五層下部分遺蹟、六層及六層下遺蹟,以H129、H137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主要有夾砂灰陶尊,夾砂紅褐陶、黑陶扁鑿形足鼎,夾砂灰陶、紅褐陶罐等。
  • 白水縣水權改革試點工作順利通過評估驗收
    渭南日報 記者魏寶寶 通訊員郭豔玲10月26-27日,受陝西省水利廳委託,中國水權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全國各地水權專家,對白水縣水權改革試點工作進行評估驗收。評估組通過現場查勘和質詢、查閱覆核相關材料、聽取匯報等方式,對白水縣水權改革試點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全面評估驗收。白水縣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區縣,地處渭北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水資源極度缺乏。2017年陝西省水利廳把白水縣確定為全省四個水權改革試點縣之一。
  • 渭南市白水縣6大推薦美食,這些地方美食值得你的品嘗
    #美食#白水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陝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東隔洛河與澄城縣相望,南接蒲城縣與五龍山相隔,西接銅川市郊區和渭北黑腰帶相連,北以黃龍、雁門兩山為界,與宜君、黃龍、洛川三縣毗鄰,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到了白水縣要品嘗一下的6道地方美食。
  • 考古中國:論史前及夏時期的硃砂葬——兼論帝堯與丹朱傳說墨香中華
    [10]可見,仰韶文化時期加工硃砂的場所也非同一般。無獨有偶,陝西白水縣下河遺址清理的三座廟底溝文化大型五邊形房址,也發現有加工硃砂的遺蹟。其中的F1室內面積達304平方米,房址柱洞D8北壁上部發現有紅色顏料,並有多個不連續的弧形,發掘者推測應是居民移走柱子所留下的。這說明紅色顏料的加工地點靠近這個柱洞。F2的內牆西北角和北牆東部發現數處殘留的紅色顏料。F3白灰居住面也有塗朱現象。
  • 【陝西美食】陝西白水縣:倉頡家宴·三轉席
    在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流傳著一種獨有的商務宴席——倉頡家宴·三轉席。那究竟什麼是「三轉席」呢?這個「轉」又是什麼呢?吃什麼?該怎麼吃呢?三轉席是流傳於陝西省白水縣洛北地區紅白喜事招待親朋好友的傳統經典宴席,是茶席、酒席、飯席的總稱。三轉席始於何時,為何而「轉」,歷史已經無從考究。
  • 琅琊臺考古:發現2000多年前「海景房」 青島的「龐貝古城」等待...
    2000多年前的「八主」中的「四時主」祭祀地在琅琊臺?因地震而深埋於地下的琅琊古城能否重現江湖?持續推進的考古發掘拼接起的恢宏時空情節,將為青島帶來意料之外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並破解這些千古謎團。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山東省考古院聯合開展的琅琊臺遺址2020年度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近日進入收官階段,記者現場見證:在琅琊臺臺頂區域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排水系統,以及柱礎、瓦當等建築構件;在臺西頭村亭子蘭發現的一處東周時期的廊房式建築基址,及板瓦、筒瓦、瓦當和陶豆碎片遺存,2000多年前的「海景房」和「濱海長廊」若隱若現,為青島古代歷史文化的豐富演進再添佐證
  • 高古玉這篇就夠了:龍山、卑南、大溪、凌家灘文化玉器的鑑定特徵
    (一)龍山文化玉器 到距今4500-3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黃河流域玉器突然勃興,雖不及紅山、良渚玉器之輝煌,但諸如陝西神木石峁、山西襄汾陶寺等地,也發現了成批的玉器,且大多已具有禮器的性質
  • 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八)古玉
    這隻神像不太可能是新石器時代舊玉的改制,作為一種生命力極強的宗教或者神的崇拜,龍山時期的神教流傳至春秋時期是很自然的,這證明了中華文明在傳播過程中的連續性和繼承性。石家河文化,高6.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石家河文化神像留下了很多不同的造型和範本,除了上圖所見的極度誇張的主神,其它諸神或者祖先神均是貼近於寫實的。如今我們很難逐一對這些神像進行推考或者對號入座,只是儘可能去想像龍山時期某位原始部落領袖的真實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