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鏡頭」新聞攝影評選迎來了它的30歲生日。作為國內久負盛名的新聞攝影賽事,不僅為這個時代梳理出每一年的重要歷史影像,同時,因為它的公正性、專業性、學術性、權威性,吸引著一批批、一代代攝影人,觀摩、學習、參賽、獲獎,最終讓自己取得進步。
90後體操教練(獲2015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體育新聞類組照銀獎)
一段緣分
我就讀的河南大學是一座百年老校,位於河南開封。那時為了開闊眼界,圖書館裡關於攝影的書籍、雜誌、報紙,我都會看,尤其是《人民攝影》報的紀實專版,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開封》組照之一
臨畢業那年,我將一組拍自開封街頭的紀實照片發到了《人民攝影》報紀實專版的郵箱,很快收到編輯崔維老師的回覆,一個《開封》紀實攝影專版順利刊登。這期的《人民攝影》報樣報,直到今天我還保留著,它鼓勵我走向了與紀實攝影相關的工作崗位——攝影記者。
90後體操教練(獲2015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體育新聞類組照銀獎)
一些獎項
大學畢業後,我成為攝影記者,開始關注人民攝影「金鏡頭」評選。2013年到嘉興日報社工作後,開始每年參加「金鏡頭」評選。近年來共獲得過年度潛力記者,金獎、銀獎,兩個優秀獎(含短視頻)共計五個獎項。
2017年五四青年節,在嘉興,一名來自四川的打工女青年劉國群因電瓶車車禍,陷入腦死亡狀態,實施了器官捐獻手術。因為一個心臟要運往北京,當天,嘉興、杭州、北京三地的空中開展生命接力,國內首次直升機對接民航運送人體器官。我作為嘉興日報社的攝影記者參與了當天的報導。
5月4日凌晨,我大約6點到醫院,比規定的時間提前一個小時到手術室門口,作為第一個來到現場的記者,我不僅走進ICU病房,拍下捐獻者在病房內、護士最後一次對她護理頭部的一幕,同時在手術室外,也捕捉到捐獻者的奶奶趴在手術床淚別的場景。
vr元年(獲2016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評選優秀獎)
上午8點左右,眾多媒體同行均已陸續到達醫院,此時,手術已經結束。器官移植專家將器官裝入醫療箱,運至停車場直升機起落的位置,當直升機落下後,媒體同行拿著手機、相機、攝像機馬上撲上去,圍觀的群眾也越來越多。我冒險做了一個決定,離開直升機現場,走出人群尋找捐獻者的家屬。最終,我在人群背後的住院樓門口,看到護士攙扶著捐獻者的父母。隨著飛機盤旋升起,捐獻者的父母情不自禁,眼淚奪眶而出,父親更是揮著手,喊著「女兒,爸爸這輩子欠你的」這一動人的場景,也成為我心頭至今揮不去的一幕。
照片拍完後,我迅速挑選圖片、整理文字,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隨即在朋友圈擴散。因為這一事件是當日國內熱點,上海、杭州、嘉興等地的眾多媒體平臺都在報導和直播。而我的報導中,因為有捐獻過程、父母淚別直升機等獨家場景而頗受矚目。央視、China Daily (中國日報),通過各種途徑聯繫到我,想約稿採用父母淚別直升機遠去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嘉興市第一醫院的宣傳人員告訴我,因為我的報導,全院職工為這戶人家捐款達10餘萬元。
嘉杭京三地上演空中生命接力(獲2017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新聞人物類組照金獎)
這組照片獲得了2017年度「金鏡頭」新聞攝影評選新聞人物類組照金獎。
2018年,我在浙江嘉興開始接觸到江南棄兒群體。上世紀60年代前後,江南(江浙滬)地區農村曾出現過較嚴重的糧食短缺,一些剛出生的孩子被轉送到福利院,經相關部門派送或民間介紹到北方(冀魯豫等地)相對殷實的缺兒少女的家庭收養。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這一現象在上世紀70年代後逐漸消失。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孩子在各地長大,普遍走過一段特殊的人生軌跡,開始放下成見尋親。在曲折的尋親過程中,他們結伴而行,互相慰藉,DNA鑑定成為最終確認他們與親人有血緣關係的依據。
這是一個有痛點有淚點的題材,2018年我在介入這個選題時決定使用圖片與視頻兩種方式同時拍攝呈現。2018年度的「金鏡頭」評選中首次增設短視頻類的獎項,《江南棄兒尋親記》獲短視頻優秀獎。
江南棄兒尋親記(獲2018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新聞視頻優秀獎)
2020年,我有幸榮獲2019「金鏡頭」年度潛力記者。這是對我工作10周年最好的嘉獎和紀念。10年是一個節點,尤其是新媒體形式日新月異的時代,這次獲獎,也促使我對新聞攝影產生新的思考,並鞭策自己在新的起點有所努力。
一點思考
從我個人的感受來看,「金鏡頭」評選中曾經出現過的「媒體創意攝影」類別的消亡,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江南棄兒尋親記(獲2019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年度潛力記者)
在新聞攝影領域,在肖像攝影與特寫鏡頭等方面,「擺拍」是公認的可以採用的拍攝方式。尤其是在紙媒的副刊或經營性專刊的版面上,要求有創意的插圖攝影,其拍攝方式根本不受制於「突發現場新聞攝影」的金科玉律。就像紙媒上出現的文字類別一樣,不僅有突發新聞、消息通訊,還有副刊上的文學作品、廣告版面上的營銷文案。印在紙媒上的照片,自然不局限於「突發類新聞攝影」,媒體能提供給讀者的視覺產品一定是多樣化的。多年以前,「金鏡頭」新聞攝影評選中,「媒體創意攝影」就是一個很好的類別,在這一類別的評選中,那些雖然印在紙媒上,但是形態在「突發新聞現場」之外的視覺產品,能給讀者帶來更多樣化的視覺信息。可惜的是,或是因為紙媒行業本身的式微,在「金鏡頭」評選中,「媒體創意攝影(或稱為插圖攝影)」類別好的參賽作品越來越少,最終導致「金鏡頭」取消了這一類別的評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江南棄兒尋親記(獲2019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年度潛力記者)
「金鏡頭」新聞攝影評選引領著攝影業態的新發展,已經增設了短視頻獎項,不如考慮以合適的形式恢復「媒體創意攝影」評選類別,拓寬媒體攝影的表達邊界,在學術上為媒體讀者、為關注獎項的攝影師提供認知範圍之外更多、更前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