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5|田建明

2021-02-23 人民攝影

  過去的2015年,在攝影人眼中,各有各的不同,聚集起來就像一部濃縮膠片,裡面既有悲情的故事,也有驚心動魄的場景,更有喜極而泣的感動。然而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他們都是在用心去記錄發生的一切!

  不妨跟隨小編回首重溫,2015那些值得記憶的瞬間。

田建明

  

  「命運」是一個神奇的詞語,「命」意味著定數,而「運」指變化,當它們組合在一起,不同的語境下就有了不同的側重。回望我的2015,較多將鏡頭對準了普通人的命運。

  跨年夜發生的外灘踩踏事件,是任誰都難以想到的命運之殤。26歲遇難者楊佳斐是一名申花球迷,朋友小胡把她的青春容顏和遇難時間列印在相紙上,伴著球衣、申花隊旗一起祭奠。那個跨年夜,小胡眼睜睜看著楊佳斐倒地、哭喊掙扎、直到漸漸不動失去生命。而他自己被卡在人群,動彈不得,悲怒交加又無可奈何。楊佳斐的父親是一名警察,平時就在大街上巡邏,那個夜晚卻沒能保護到自己的女兒。踩踏「頭七」祭日,平臺下面,遇難者家屬和普通市民有序地獻花祭奠,而平臺上面,一對對新人迎著江風襯著對岸的摩天大樓拍攝婚紗照。亦喜亦悲,卻又在如此貼近的空間內水乳交融。畢竟,那個晚上,逝者也是滿懷憧憬駐守寒夜迎接新年,畢竟人們的生活還要繼續,生者憧憬美好生活,也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

  2015年,我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繼續關註失獨家庭,並且將失獨者的第三代這個隱秘群體首次在國內報導出來。這組《失獨者和第三代》的報導在南湖晚報以4個版呈現後,繼而被《南方人物周刊》、騰訊網《活著》欄目刊用。嘉興市義工協會看到報導後,主動與我採訪的10戶失獨家庭結對長期幫扶。失獨者老無所依,第三代少無所養,是個體命運,卻又牽扯了家國命運…… 

  2015年,傳統媒體唱衰論甚囂塵上。記得在大學學習攝影時,大家都在討論數碼技術大眾化對職業攝影人造成的衝擊。而現在近十年過去,在如今這個影像呈碎片化泛濫的時代,專業攝影人生產的高品質影像作品更顯稀缺珍貴。索尼公司在一次新品發布會上提出,新技術的產生,只是讓從業者更便利地工作,行業本身不可替代,而新技術卻會被更新的技術取代。正如博客興起,每個人都可以寫作、傳播,但是專業記者和優秀作家仍然不可或缺,而博客本身卻逐漸被微博、微信所「革命」。技術只是生產內容的工具,生產什麼樣的內容始終最為重要。2015年,嘉報視覺中心組建10餘人的全媒體採訪報導組,在傳統的圖文報導基礎上,充分利用視頻、航拍等新技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傳播平臺,歷時半年完成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系列報導《抗戰原色》。這部包含7個專題30個版、7集全媒體作品的報導一出現就吸引業界關注和讀者好評。技術的新舊更替、媒介的推陳出新是「命」中註定,而媒體人主動出擊,充分「運」用新技術和新媒介帶來的便利與機會,便會在變化中立於不敗。

  有詩人曰,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運中。過去的2015,也是我的而立之年。站在這深沉的大地上,我透過鏡頭感受到,當人們無法完全將命運把控在自己手中時,或可以選擇對待命運的姿態。

《外灘七日祭》 2015年1月6日,是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遇難者「頭七」,雨夜,遇難者家屬來到陳毅廣場獻花祭奠。 2014年12月31日晚,滿懷憧憬的年輕人集結於此駐守寒夜迎接新年,至少36人喪生於踩踏時間,沒能迎來2015年的第一縷曙光。

《外灘七日祭》 2015年1月6日,是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遇難者「頭七」,26歲遇難者楊佳斐是一名申花球迷,朋友把她的青春容顏和遇難時間列印在相紙上,伴著球衣一起祭奠。

《器官捐獻者》2015年1月6日1月16日,浙江省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32歲的甘肅人夏兵兒父母均離世,因為腦膠質瘤復發,他術前親筆寫下一封委託書:如果永遠醒不來,將我的器官捐獻給社會急用的人,身體也捐獻給醫學院。

《90後體操教練》  2015年3月10日,在嘉興市少體校,90後體操教練俞正超帶領孩子們做直角支撐動作,鍛鍊臂力和腹肌。23歲的俞正超是該校年齡最小的男子體操助理教練,2012年春,他結束了杭州12年的訓練與求學,回到母校,負責男子體操組6名男孩的日常訓練,同時兼職生活老師,同樣的成長經歷,他更能理解孩子。

《釀蜜人生》 2015年3月25日,初春的禾城油菜花芳香遍野,吸引85後李小彬,攜妻帶女從河南開封前來養蜂。春來嘉興趕油菜花的花期,之後到山東濟南採釀洋槐蜜,盛夏時到東北採釀椴樹蜜,這是李小彬一家每年的生活軌跡。李小彬的兒子一歲時發了40多度的高燒,留下了癲癇病,每年都要住院治療,一家養蜂釀蜜的收入大都用來給他治病。

《勞動者的「大數據」》 2015年4月10日,19歲的翁吉史日在桐鄉市做一名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工,和另一名同伴每天安裝約100平方米太陽能電池板。「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身邊各個行業的普通勞動者,記錄他們工作一天的「小數據」。正是這一個個普通勞動者的「小數據」匯合而成的「大數據」,撐起了嘉興經濟的「任性」發展。

《緣緣的夏令營》 2015年7月11日,颱風「燦鴻」登陸浙江,狂風暴雨擊打車窗,7歲的緣緣參加完困境兒童夏令營回村。她的爸爸兩年前因病去世,媽媽隨後遠走他鄉,留下她和弟弟與爺爺奶奶生活。短短三天的城市夏令營開啟了緣緣封閉的內心世界,儘管年幼,但是如暴風雨般成長的隱痛,還是要自己承受。

《80後環衛工》 2015年8月27日凌晨4時,嘉善縣姚莊鎮,80後環衛工唐芳搬著與自己體重相當的垃圾箱助跑幾步,用膝蓋頂著箱底藉助慣性將垃圾箱甩上環衛車。唐芳出生於1981年,身高1.58米,體重48公斤,有些垃圾箱比她還要重。為了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不再留守,唐芳夫婦從深圳外企辭職雙雙來到姚莊鎮做環衛工。

《82歲小店老闆》 2015年9月17日傍晚時分,82歲高老太的臭豆腐店顧客仍然絡繹不絕。在人們的印象裡,80歲的老人應該過著含飴弄孫、公園遛彎的悠閒生活,而住在嘉興市區楊柳灣路82歲的老人高菊鳳,在擺攤賣了25年臭豆腐後,最近租了間6平米的小門面房開了家臭豆腐店,做起了小老闆。

《送別失獨者》2015年10月10日上午,日暈突然籠罩在禾城上空,冷空氣南下,失獨者吳玉英的葬禮正在舉行。2001年, 吳玉英的16歲獨生子峰峰患胸肌瘤去世,她與丈夫再孕失敗,成為失獨家庭。

《失獨者和第三代》 2015年5月12日,浙江省嘉興市。68歲的郭桂生的獨生子於2011年11月猝死,時年33歲,兒媳離開家庭。郭桂生的妻子傷心過度隨後離世,他和9歲的孫女郭莫媛相依為命。

《「艾」後餘生》2015年11月15日,上海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周平(化名)在服藥期間皮膚出疹,後經醫生指導換藥後症狀逐漸消退。2015年愛滋病日公布的消息顯示,性傳播逐漸成為HIV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男男」同性性行為已經是我國愛滋病傳播頭號危險因素,大中學生感染者中,男男之間的性傳播佔據82%。

《抗癌女孩》 2015年11月17日,患癌女孩王俊在杭州市參加抗癌俱樂部聚會,登臺表演節目,為病友們加油。2013年,王俊查出患結腸癌四期並多發性肝轉移,結腸與膽囊全部被切除,肝臟被切除55%以及大腸僅剩1/6,醫生斷定最多活8個月,她卻笑對人生,積極面對生活,已平安度過兩年多。

《粉墨登場》 2015年10月15日,在嘉興房地產展示交易中心,2015嘉興秋季房博會開幕,為房博會助陣的大媽們,精心化妝,準備登場表演。


《失獨者和第三代》2015年12月12日,浙江省嘉興市。60歲的孫水榮、60歲的劉惠珍的兒子2014年因腸癌離世,時年31歲,兒媳改嫁。他們與8歲孫女孫馨緣、5歲雙胞胎孫子孫琪、孫瑜相依為命。


  田建明

  85後,畢業於河南大學攝影專業,曾供職於焦作日報社,2013年入職嘉報集團視覺中心,嘉報視覺2014、2015蟬聯年度最佳記者。

  主要創作《開封》、《南水北調穿城過》、《隆胸:罩杯下的痛與夢》、《「盲流」歸途》、《失獨》系列等專題,散見於嘉報集團旗下媒體、《人民攝影》報、《南方人物周刊》以及騰訊「活著」圖片欄目等媒體。

(本公號內容未經人民攝影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相關焦點

  • 對話 | 田建明:探索世界的多元
    報導攝影作品有《南水北調穿城過》、《失獨者》系列、《「盲流」歸途》等,作品散見於《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南方人物周刊》以及騰訊圖片《活著》、《中國人的一天》等報網欄目。作品曾獲人民攝影「金鏡頭」新聞攝影銀獎,臺海新聞攝影大賽金獎,全國晚報新聞照片金獎、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參加過首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等。
  • 嘉報視覺2015丨田建明:有關命運
    從12月25日開始,嘉報視覺微信公眾號將連續推出我們的攝影記者、新聞漫畫師、廣告設計師過去一年的作品總結,用影像回望2015,用情懷擁抱2016。還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持續地關注嘉報視覺。今天,我們要為您推薦的是攝影記者田建明的2015。田建明,1985年生於河南滑縣,河南大學攝影專業畢業。
  • 【懷川人物】用心靈觸碰快門——記從焦作日報走出的優秀攝影記者田建明
    的確,田建明的鏡頭因頻頻對準困難群體、記錄人生的不幸與苦難而顯得「沉重」。其實,在焦作日報社工作期間,田建明已經開始用攝影鏡頭關注人的命運。他曾持續兩年跟拍一對盲人夫妻,看他們在黑暗中靠著一把墜胡唱遍城市的各個角落;跟蹤過太行山深處的打井娃,記錄他們的「泥水青春」;報導過一個父親走失、母親離家、自己又身患尿毒症的10歲男孩……為了深入了解這個孩子的生存狀況,田建明騎著電動車幾次來到位於修武縣太行山腳下的這個男孩家裡。
  • "金鏡頭"專訪|田建明:報導攝影要準確平衡
    2015年度人民攝影 「金鏡頭」
  • 驀然回首2015
    如今2016都快過半了,回首2015,電影電視劇有好有差,好的不得不說背負十萬赤焰軍(我實在是記不清多少人了,汗)清白的梅長蘇,《琅琊榜》一部良心劇
  • 【回首,初見】2015財政系元旦晚會男神的Magic Time
    廈門餵道有限公司「回首,初見」2015財政系元旦晚會Jan.4 19:30 自欽樓二樓多功能廳與君六日之約,不見不散
  •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入圍項目 | 田建明《江南棄兒》
    浙江攝影家葛亞琪作品《2015-2019龍翔橋》、張曉武作品《鄉村系列之<鄉村學校>》、田建明作品《江南棄兒》、陳勁作品《小鎮青年》入圍。田建明,85後,出生於河南滑縣,畢業於河南大學攝影專業,就職於嘉興日報社,工作生活在浙江嘉興。
  • 五年後5178再回首:權重股「滄海桑田」
    2014、15年那一輪大牛市,大盤最高漲到5178點,日期是2015年6月12日。今天是2020年6月12日,5周年了。
  • 尊重·多元|2017嘉報視覺年度最佳記者 田建明
    (點擊視頻觀看頒獎VCR,時長02分12秒)【頒獎詞】        田建明鏡頭裡的
  • 詩歌朗誦|詩人深沉《暮然回首》
    詩歌朗誦|詩人深沉《暮然回首》 2020-05-27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
    蘇芮的《再回首》唱出了許多人心中對往事的回憶,可以說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朋友們幾乎都會唱。歌中唱到:「再回首,背影已遠走,再回首,淚眼朦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溫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對,多少傷痛和迷惑」。漫漫人生路,坎坷艱辛在所難免,驀然回首,是非恩怨、愛恨情愁都已遠去,人世間皆逃不過物是人非的流轉變遷。姜育恆翻唱的《再回首》,收錄於飛碟唱片1989年6月發行的《多年以後・再回首》專輯中。此後在1991年的央視春晚上,他登臺演唱了這首歌,在當時大陸開放臺灣同胞探親的歷史背景下,這首和尋根意味同宗的歌曲,也很快家喻戶曉、傳唱南北。
  • 【九龍回首】第200期 // <<九龍回首>>特刊
    在此<<九龍回首>>微刊小編彭如表示衷心感謝各位編輯老師的關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恭賀《九龍回首》200期,口佔一絕以誌慶羅寶田  / 作異軍突起九龍山,回首徵途只等閒。萬馬奔騰追美夢,文壇峰頂可登攀。
  • 再回首 恍然如夢 再回首 我心依舊
    一首《再回首》,背後的故事比歌曲還要催淚,道不盡的人生坎坷。嗨,親愛的樂迷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姜育恆演唱的《再回首》。
  • 《回首又見他》回首又見他
    當飛鳥與恰克的結束音樂響起,仿佛又回到了回首又見他的劇情中。我暮然回首就能再看到你,可近可遠可親可疏。織田裕二的角色叫司馬,角色是一個用堅硬外殼包裝自己的人,一流高超的醫術是他,但別人詬病沒有醫德沒有人性的也是他。我不這麼認為,出發點不同而已,與另一個偏向於聖人的角色不同,司馬有自己對於人的生與死,尊嚴的不同定義。
  • 【聽歌】姜育恆《再回首》
    這首《再回首》也是比較喜歡的,所以不用選就直奔主題。可剛一聽嚇一跳,是姜育恆的調變?還是我的耳朵變?再仔細搜索、反覆比較後明白,姜育恆還是那個姜育恆,我的耳朵也沒問題,而是,聽到的第一首一定是冒牌貨!據稱,這首《再回首》原本是女歌手蘇芮的歌,但受其風格的限制沒唱出影響。我試聽後的感覺,是沒有感覺。還是喜歡她唱的《牽手》,無人可比。
  • 再回首,我心依舊……
    越長大越發現,我們被時間推著走,無論過去的那條路我們走的多艱辛,也無論那條路上多少的歡聲笑語,我們總是被催促著向前走,向前走,再回首時,路的盡頭變得模糊,再回首,已不是那人,那情……聽一首《再回首》已不記得何時,只是記得那是一段特別的旋律,由蘇芮演唱,一位帶著些憂鬱嗓音的實力歌手。
  • 田建明:時光奔流 夢想不老 | 嘉視覺·我的2019
    「 今天為您推薦 攝影記者田建明 的2019  」漢魏故城遺址,邙山削壁,正月飄雪灑向千年穿越來的廟宇,飛鳥嘶鳴著划過古今。江南秀水邊,太陽力透雲背傾瀉光芒,混入琴簫合奏中,古音蕩漾於永恆的天光雲影中。水面上橋的新古典式樣,廟宇外平整的油漆,又恍惚中將時光從遙遠的古代拖拽回現實。
  • 再回首,懂了什麼叫失去
    再回首,雲折斷歸途。再回首,荊棘密布。再回首,回不去的過去。也許只有珍惜眼前,過好當下,才是對歲月最好的回應。再回首,背影已遠走。再回首,淚眼朦朧。再回首,才明白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人生路上,走走停停,總有數不清的坎坷,需要我們一道道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