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觀看頒獎VCR,時長02分12秒)
【頒獎詞】
田建明鏡頭裡的2017,呈現的是一個多元的世界;「多元」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人們的選擇不再局限於唯一或者非此即彼,而是勇於打破角色的限制,同樣可能擁有炙熱的人生。
博士生田俊濤凌晨起床幫助環衛工父母掃大街,他覺得,兒子幫爸媽做事兒,天經地義;
18歲的「美人魚」退學後,熱衷水下表演,在群魚中綻放靚麗身影,家人釋懷;
打工少女車禍離世,父母忍著巨痛捐出女兒器官,延續3個人的生命,兩人因此重獲光明;
身患癌症的81歲老人登臺表演花鼓戲,試圖在舞臺上找回健康的自己;
94歲的老人衣食無憂,卻選擇路邊擺攤,有賣有送,得到了女兒的理解和支持;
患了腎病的徐洪飛堅持做義工,女大學生陶銘芳在摜牛場上揮灑青春與汗水,盲人馮建剛克服自身局限,在網際網路經濟大潮中摸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網際網路的賦權和多元理念已從線上延伸至線下,我們唯有尊重多元,開放思維,擁抱差異,方能走向包容,與時俱進。
2018年2月5日《嘉興日報·鏡像》版面
編輯:楊曉東 設計:沈怡
「後真相」時代,尊重多元
田建明
年終歲末,最容易讓人確切而具體地感受到時間的飛逝。一年前,「後真相」入選牛津詞典年度熱詞,為我們這個「情緒有餘而真相不足」的時代命名。一年過去,圍繞「後真相」的探討與反思方興未艾,內容市場的火爆似乎依然踐行著該邏輯。
2017年12月,與同事趕赴烏鎮採訪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會的召開為電商巨頭提供了抱團的機會,也佐證了競爭與分歧的存在。然而,就在烏鎮的隔壁以羊毛衫聞名的濮院古鎮,電商自製的漫畫廣告牌裡,馬雲和劉強東兩位大佬竟然其樂融融,伸手合「心」示愛。這是計算機技術加於影像拼接的智慧,也是商家「和氣生財」的想像,給兩人現實中的關係狀態添了一抹曖昧的暖色。這個廣告牌影像符號仿佛在訴說著:「真相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麼認為的。」
虛擬空間看不見的能量一方面盤活了現實的更多資源,另一方面也對現實形成了巨大的壓迫。網絡傳播,將報紙、廣播、電視的功能融於一身,重新定義了媒體,而移動客戶端又重新定義了網絡。新媒體高歌猛進,這個「新」將永遠是個相對的概念,因為運動是永恆的。
剛剛過去的2017年被稱為自媒體元年。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出現的流量補貼內容平臺不少於20個。新的平臺解放了媒體人的生產力,內容的變現立竿見影,轉戰自媒體的攝影記者、自由攝影師月入數萬,年入數十萬甚至近百萬成為可能。一篇內容的變現完全隨著流量的大小起伏,收益精確到分。同時,在「劃屏」的消費場景下,內容的深度和完成度不再是評價內容的主要指標,「熱度」才是。具體到一個攝影師的實際操作,長線跟蹤,精細打磨,恪守新聞專業主義信息準確、價值觀平衡的圖片故事,在流量上可能還抵不過一桌山村野味的圖集快速破十萬+、百萬+、甚至千萬+流量。在付出和變現的矛盾中,每一個媒體人都會在實踐中作出權衡。
我們不能一味肯定或者否定現在的、此刻的「流量」標準。當今的內容傳播生態會不會像最初被資本熱捧的共享單車,成為堆積如山的廢物,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內容太多、信息超載、選擇困難」的抱怨中,不妨反過來再想一想,之前的所有標準難道就一定都是最佳的嗎?
人心亙久?人心思變?無需隨波逐流,亦無需空喊堅守,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就留待時間來裁判吧。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網際網路賦權下的多元世界,「真相」不再是單一地被輸出,傳播渠道不再被壟斷。不是「真相」不重要,而是讀者有了選擇「真相」的自由,只是尚需提高甄別「真相」的能力。
但是,「多元」真的來了,去尊重吧!
親人泣別 逝者「重生」
1月5日,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親人泣別即將捐獻器官的周百海。58歲的嘉興人周百海2016年12月30日因車禍導致腦死亡,搶救無望,捐獻出兩隻腎臟,延續了兩名重症患者的生命。
與命運賽跑
1月4日,34歲的尿毒症患者徐洪飛在嘉興市區一處出租屋內自己做腹透。2003年冬天,坐在教室埋頭復讀備戰高考的徐洪飛被查出來雙腎積水、萎縮,病魔讓他學習更加刻苦,次年順利考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大學期間病情惡化不得不退學回家,10幾年來,自己打工養活自己,還抽時間做義工獻愛心。最終好人有好報,社會各界為他捐款超過26萬元用於換腎手術。
悽美人魚
3月11日,嘉興市一家海洋館,18歲的陳婷初中畢業後,迷上了危險重重的水下表演。童話裡的美人魚以聲音為代價,從女巫手中換來可以變成人形的藥,每走一步要經歷刀割一般的疼痛,現實中的陳婷需要喝下苦澀的海水,將雙腳置身魚尾之中,以同樣的痛苦完成美麗的演出。當表姐親眼看到她水中美麗綻放,熱淚盈眶,最終釋然接受她的職業。
90後女農民工
4月13日,嘉興市經開區一處工地,1990年出生的黃蕊和丈夫一起做建築工。 「一雙兒女,都是在5個月大的時候斷了奶,想想掙錢都是為了他們,心裡的自責感才會輕一些,也許我的父母當年也是這樣的吧。」急遽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以往的生存模式也在逐漸變化,不少女性跟隨丈夫離開村莊進城謀生,其中不乏一些90後的身影。她們工作時間隨夫勞作,生活中大多還要為丈夫洗衣做飯,而繁忙的勞作之外,最讓她們牽掛的是留守在老家的子女。
女大學生摜牛
6月24日晚,嘉興市凌公塘公園中國鬥牛館,2017第六屆中國摜牛爭霸賽總決賽開賽,除9名男勇士之外,23歲的女大學生陶銘芳格外引人矚目,體重58公斤的她一舉將330公斤重的牛摔倒在地,引發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陶銘芳是中國摜牛史上第一個把牛摔倒的女摜牛手。
盲人小夥開公司
7月6日,嘉興市鳳橋鎮,24歲的盲人馮建剛由妹妹攙扶著,一邊電話聯絡顧客,一邊招呼著家人將水果裝車運往嘉興城裡。馮建剛2012年盲校畢業後開始創業,目前經營著一家盲人按摩店和兩家網際網路公司,在網際網路經濟大潮中摸索出自己的人生方向。
藝守深山
8月11日,安徽省池州市大別山裡,來自嘉興的53歲奇女子潘美齡正在山村家訪留守兒童。潘老師年輕時做過8年的藝術代課老師,有著較深的書法功底和音樂修養,從2014年起隱居在安徽省的九華山,附近山村的留守兒童陸續跟隨她學習音樂和書法;3年過去了,曾經調皮搗蛋的山裡娃變得文文靜靜、曲不離口,曾經自閉的留守女孩變得開朗、篆書寫得有模有樣,而潘老師居住的廢棄小學年久失修,被鑑定為危房⋯⋯
當兵的兄弟
9月12日,嘉興火車站,楊秀琴(左二)和小姑子趕來,與即將踏上列車的兩個孩子告別。 在自家車庫裡做零活的楊秀琴艱難地將兩個兒子撫養成人考入大學,因為兒子從小有從軍夢,她又放下不舍,同意一對大學生兒子一起參軍,奔赴條件艱苦的西藏保家衛國。
81歲老戲骨重返舞臺
10月8日,烏鎮東柵修真觀古戲臺前,「老戲骨」屈娟如演繹著桐鄉花鼓戲的百轉千回。屈娟如18歲學戲,而今81歲,患有直腸癌和紅斑狼瘡,她藝術人生歷經曲折,從戲迷成為「臺柱子」,後來淪落為工廠食堂幫工,最終又在66歲重回舞臺⋯⋯如今,她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桐鄉花鼓戲的傳承人。
94歲老人擺攤賣針30年
11月22日,94歲的程關榮正在擺攤賣針線。1984年,他退休後,在報紙上看到有些老人跑遍幾條街買不到繡花針,便開始挑起貨擔,走街串巷賣起了針線皮筋等細小物件,邊賣邊送,借錢給300多名患者買藥,還捐款給社區困難人群,別人說他「仁者壽」,他說人老了找點事做。
田俊濤是同濟大學的在讀博士生,他的父母是嘉興市最普通的環衛工。每到暑假,最高學歷和最普通的職業都會因親情維繫在一起:田俊濤會來到父母的城市,分擔他們最苦最累的環衛工作。這種學歷和職業的最大反差,在2017年的夏天經報導後,在國內引發一番輿論熱潮,讀者開始理解在急於變現、功利主義橫行的風氣之外,親情陪伴彌足珍貴。
田俊濤在今年6月考上了同濟大學的博士,他的媽媽做著最普通的環衛工作。兩個月來,田俊濤每天都會陪著環衛工媽媽打掃馬路,母子倆披星戴月,風雨無阻。
凌晨4時,位於嘉興市中環東路的南湖街道保潔員宿舍,鬧鐘聲開始此起彼伏在這個大院裡迴響,29歲的準博士生田俊濤會迅速的從床上跳起來,第一時間把鬧鐘關掉。而此刻,他的媽媽王用也會睜開眼,嘟囔著:「又比媽媽起得早,做飯了。」早飯,是白米粥和鹹菜。兒子做飯的時間,她可以眯著眼多躺幾分鐘,這是一天裡最幸福的時刻。
城市高樓閃爍著稀疏的燈火,湛藍的夜空繁星密布。田俊濤來自河南周口,他的父母均在浙江嘉興市區做環衛工。2017年6月,他順利考取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博士生,此後便來到嘉興,陪著環衛工媽媽打掃馬路。「以後讀博,工作,可能再也沒有像這樣長達幾個月的假期了,父母養我不容易,我幫媽媽掃地,可以為她減輕一半的負擔。」他說。
年輕人掃大街,吸引了路人的好奇目光,博士生掃街的故事便很快在這條街傳開。自2011年起,田俊濤的爸爸田麥屯和媽媽王用從故鄉河南周口來到嘉興,做起了環衛工謀生,夫妻倆有18個小時輪換守在路上。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亮田俊濤辛勤的汗珠。嘉興市海鹽塘路,正對著南湖景區南大門,是外來遊客的必經之路,保潔工作任務艱巨。
雖然出伏,但是8月的嘉興暑氣未消,媽媽王用給衣服溼透的兒子遞過礦泉水。
田俊濤說:「兒子幫爸媽做事天經地義呀⋯⋯從本科,到研究生,再到現在的博士,勞動並不會耽誤學業。」因為出生在農家,田俊濤自幼便下田幹活,後來外出讀書,暑假裡回家,便理所當然的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減輕些父母的負擔。
母子倆累了在路邊休息,成了一道溫馨的風景。田澤濤的姐姐遠在新疆烏魯木齊工作,曾經連續5年沒回家,後來一見面,媽媽甚至都認不出女兒來了。這一細節深深地觸動了田澤濤,他認識到,孩子只會離父母越來越遠,所以更要儘量多抽出時間陪伴他們。
幫媽媽清掃一遍路後,田俊濤會帶著外甥女去附近的圖書館看書學習。2016年10月,田俊濤正在鄭州大學實驗室裡備戰博士生考試,他媽媽出了車禍,在家養傷時,忍不住給兒子打了個電話。
田俊濤說:「當時我正在做實驗,接了這個電話就揪心地再也坐不住了⋯⋯這也堅定了我去上海讀博的決心。上海離嘉興很近,方便回來看爸媽。」
田俊濤和媽媽、外甥女走在下班的路上。不久前,他拿出了3萬元錢塞給父母。「我問他哪來這麼多錢,他才說這是從高中時一直節省下來的,還有去年研究生剛畢業時工作了幾個月攢了點,這孩子,能不花的錢絕對不亂花⋯⋯」媽媽王用聊起兒子眼含淚花,「孩子就算沒考上博士也是我的驕傲!」
五四青年節,在嘉興,21歲的女青年小劉用特殊的方式致敬了青春:她因車禍救治無效後,捐獻出心臟、肝臟、兩腎和一對眼角膜延續他人的生命。當天,救援的直升機與民航對接,在嘉興、杭州、北京空中完成跨越千裡的生命接力,這在國內尚屬首次。最終,小劉的心臟、肝臟、兩腎和一對眼角膜,延續了3個人的生命,讓2個人重見光明。這組在五四青年節刷屏的照片,刻畫了器官捐獻背後,普通人做出生命抉擇背後的善良與感傷,閃爍著人性的微光。
5月3日,嘉興市第一醫院ICU病房,21歲的四川籍女孩小劉彌留之際,醫生為她擦洗頭部。
4月25日,在嘉興打工的四川籍女青年小劉騎電瓶車歸家途中,猝然撞上路旁隔離帶,不幸的是頭顱著地,當場血流不止、命懸一線。
經過一周救治,年輕的她再也沒有甦醒過來。當得知女孩不幸的消息後,浙江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小劉45歲的父親劉萬勇,劉萬勇諮詢了幾位親朋好友,沒有一人反對。他和全家人為女兒做了最後一次抉擇:捐獻女兒身上能用的人體器官給陌生人。
「她還那麼年輕,我們希望她的生命能夠延續。活在別人的身體裡,也是留在世上。」劉萬勇說。
劉萬勇說,女兒是一個溫柔但有主見的人,從來沒有見她和別人吵過架,她如果不樂意,會沉默堅持自己的意見,但是不會頂撞父母。劉萬勇拿起女兒的手機,裡面有很多女兒的自拍照。「其實女兒上學時,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後來女兒退學在嘉興打工,我又在溫嶺,相處的時間並不多。看到女兒的自拍照,每一張都在笑⋯⋯"
當晚,在嘉興第一醫院ICU病房外,劉萬勇幾乎無眠,守護著女兒最後一夜。他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著一個父親對子女深沉、卻難以言表的愛。
5月4日,一輛直升飛機空降嘉興市第一醫院停車場,準備將女孩的器官空運至杭州蕭山機場對接民航航班。
5月4日6點40分,小劉被推入嘉興市第一醫院手術室,她的奶奶守著病床泣不成聲。她想不到白髮人送黑髮人,一手帶大的的孫女,竟然就這樣離她而去。
5月4日,浙醫二院移植團隊從杭州趕來走進手術室,實施女孩器官摘除手術。
直升機裝上女孩的身體器官後,首先飛往蕭山國際機場,停靠於國航CA1711次航班旁,由該航班載著移植心臟飛往北京。國航CA1711次航班的正常起飛時間為9:20分,為了運送捐獻的心臟,推遲了23分鐘起飛。
女孩父母相互攙扶著來到手術樓門前的平臺,看著女兒的器官被帶上直升機。他們,再也憋不住內心的悲慟,忍不住地失聲痛哭。
直升機盤旋中逐漸遠離地面,淚流滿面的父親劉萬勇向著天空的方向,揮手送別。他哽咽道「爸爸這輩子欠你,女兒。」小劉的心臟、肝臟、兩腎和一對眼角膜,延續了3個人的生命,讓2個人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