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_
_
_
_
工
作
坊
:
戰地醫院、探照燈、方舟
作者:章夢奇
編輯:張勞動
兩月前,俊文就跟我約稿,想讓我寫寫過去與此刻參與的「工作坊」,但我遲遲無法拿出稿子,原因是一說到「工作坊」我的記憶就被拉回到11年前,於是掉進回憶漩渦,深陷在這樣的問題中:工作坊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工作坊?工作坊還能做什麼?
_
01
戰地醫院
Field Ambulance
_
2008年我即將大學畢業,去校外參加工作坊是「半隻腳踏出校外看世界」的途徑之一,那時候我的所有工作坊經驗只和舞蹈有關。4月一天在「朝陽9劇場」參加完一個日本舞踏工作坊之後,我跟著一行中日劇場人摸黑去到了機場輔路邊上的「草場地工作站」,一個酷似倉庫又絕不是倉庫的有劇場有電影院還有食堂的奇怪地方。既然是工作站,也一定有工作坊,我當時是這麼想的。
、草場地紀錄片工作坊
「草場地工作站」有著悠久的「工作坊」傳統,每年5月的「五月藝術節」和10月的「交叉藝術節」,這兩大節日是工作坊黃金周。除去國內外的各種專題放映和劇場展演,一層黑幕布兩邊的舞臺和放映廳裡,幾乎卡點進行著劇場與紀錄片兩個主擂臺工作坊。光著腳就去身體工作坊,穿上鞋就去紀錄片工作坊。工作坊免費,沒有門檻。在穿鞋脫鞋之間,新的世界被打開。
草場地紀錄片工作坊的授課人
瑞士導演貝阿特麗絲·阿赫迪
我對紀錄片工作坊更好奇,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有種電影叫「紀錄片」。鑽進漆黑的放映廳就進入銀幕中的另一世界,一開燈滿是仰著頭奇形怪狀的臉。
120平米的放映廳裡上上下下塞滿了人,最形象的比喻是:人最多的時候,恨不得屋頂燈上都掛著人。據說在2008年五月的吳文光與弗蘭克·謝菲爾(荷蘭紀錄片導演)共同主持的紀錄片工作坊,報名參加者達80人之多。後來知道,這些人都是各行各業,學生、農民、記者、設計師、北漂、教師、居委會大爺。工作坊做成了馬拉松,從日出到日落再到日出,熬瘦的、黑眼圈的、說哭的、笑到地上的、扛著電腦來的、帶著行旅箱的……在人人都能吃得起吃得飽且吃得好的食堂裡(2005年開始就沒變過的「十元自助」),大聲談論銀幕中的那個世界,一個現實取代了另一個現實,比虛構還夢幻。
草場地工作站發起人 吳文光
往往一個星期的藝術節像一個世紀。後來在一篇文章讀到,主持工作坊的吳文光老師說:「希望給個人方式獨立製作紀錄片的人提供聚合的平臺,即給他們提供交流和討論的場合。」我聽到另一種解釋來自吳老師的好友,同樣也是工作坊常客的戲劇導演田戈兵:「全國最大的藝術戰地醫院。」
_
02
探照燈
Searchlight
_
2009年5月,瑞士紀錄片導演恩娜·波裡蒂的工作坊進行到深夜2點,氣氛凝重。一部講述猶太女性投身集體農莊實現復國夢的《烏託邦的女兒們》喚起在座參與者對於歷史認知與歷史反思的討論。58歲的「村民影像計劃」作者賈之坦坐最前排激動談起「人民公社」與「飢餓」記憶,通常這個時間他已經熟睡。「飢餓」這個詞成為那一晚眾人回望歷史隧道的探照燈。關於20年前我們知道多少?關於30年前我們知道多少?關於50年前我們知道多少?
章夢奇作品
在草場地工作站放映後的映後交流
「飢餓」故事喚起了在座人的「歷史飢餓感」,大家談起家鄉,談起鄉村,談起叫不出全名爺爺奶奶,談起了對自己完全空白的祖輩經歷。那一夜的工作坊像一束探照燈,照亮了返回村子的路。
山東、湖南、雲南、湖北、河北、河南……十多個工作坊的參與者陸陸續續返回到自己有關係的一個村子,有出生的村子,有爺爺的村子,有文革下鄉當知青的村子。「民間記憶計劃」在2010年夏天悄然開啟。我回的是爺爺的村子,湖北省隨州市殷店鎮釣魚臺村。
草場地紀錄片工作坊
9月,回村者們帶著從村子拍攝的老人講述飢餓的口述素材回到「草場地工作站」,一系列關於「返回記憶」的工作坊開始了。原本的面向廣大紀錄片愛好者的節日工作坊,逐漸轉向聚焦「記憶與回村創作」的常態工作坊。
草場地工作站 瑞士導演工作坊 瓦蒂姆
比如:「採訪工作坊」「口述整理工作坊」「初剪工作坊」「身體與記憶工作坊」「紙上剪輯工作坊」「補充素材工作坊」「回村準備工作坊」「閒聊村事工作坊」……
「工作坊」不只是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因共同愛好相聚的緣由,更是一群人捆綁在一起冶煉的過程。這個時期的工作坊產生了一批「民間記憶計劃」的系列作品,我的創作就是從這一時期的工作坊中走過來的,也是我從給他人做舞蹈演員轉向個人縱深創作的實踐過程。
貝阿特麗絲·阿赫迪 離開草場地工作站
_
03
2020方舟
2020 Ark
_
2020年初所有人被圍困家中,抽象的「限制」落地到自家客廳,失去自由是每一個人切身體驗。手頭上工作被迫暫停,外出活動也取消,原本要返回村子繼續拍攝的計劃也變得遙遙無期。不坐以待斃,是獨立創作人一貫以來的必備生存法則,現代科技讓時間和距離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至今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果用起來就是好事。
、2020的線上閱讀素材工作坊
1月底,草場地郵件組(民間記憶計劃常規交流方式)以「2020度過」為名匯集來自分散在各地作者的拍攝筆記和創作筆記。二月下旬,我在郵件組中發起恢復周日的瑜伽與讀書會,這個只發生在禮拜天上午的聚會活動持續了兩年(2018-2019),如今轉變成「線上禮拜天」。孤獨與不自由的大家在QQ視頻中重聚,默契地在瑜伽體式的找到共同的呼吸節奏,保持呼與吸在這個時候尤其重要。
3月15日,隨州市解封,我回到自己的拍攝和新的居住地「47公裡」村子。在這之前,江蘇宿遷馬公店村的魏軒駐守在自己村子的關卡處已經拍攝了近兩個月時間;山東菏澤郝趙莊的郝永博也終於通過了自家親戚看守的關卡回到自己家中;在河南打了上半場,回到紐卡斯爾打下半場的高昂,在隔離中重新閱讀老家拍攝素材試圖打出自己的主場;在北京的劉曉雷成為雙重封鎖之下的家庭堡壘的守護人;在陝西商洛湘子店村的胡濤,一手拿攝像機,一手搬磚給家裡祖輩搭建墓地;湖南的張蘋母子揣著安全碼從湖南老家回到北京開始新的隔離;2005年即參加村民影像計劃的70歲邵玉珍在北京沙子營村裡持續日記式記錄;四川米易的洛洛在家中採訪老父親談論60年前的災難;人類學專業的俞爽從書本走到現實中的新農村廢墟;吳文光老師在昆明家裡拍攝「每日自白」試圖用自己的聲音抗衡無孔不入的恐懼浪潮。
2020的線上閱讀素材工作坊
_
2020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一群人如何在創作中協助並共同渡過。4月8日,吳老師發起了「線上閱讀素材工作坊」。這個工作坊是全新的方式與規則,形式上從以往的導師主持到成員輪番主持,再到現在一人(年紀最小的郝永博)主持全員記錄的共建方式。試圖讓每一個參與者回到最基本也最細節的參與中。
方法是:每個人10分鐘的時間,選擇播放一段原始素材+集體簡短回饋,並由下一個播放素材的成員記錄討論內容。每個成員的素材播放結束後,進入一小時時間的集體討論,由一人認領整體討論內容。
2020的線上閱讀素材工作坊
上周三(8月19日)「2020線上閱讀素材工作坊」進行到第23輪。從一開始的每周兩回,到每周一回;從組合素材到單個素材;從向外的視線到向內的沉思。在學會閱讀最日常,最不完美,最看似無事發生的單元素材中,找到最飛翔的想像。
2020的線上瑜伽課
工作坊的進程中也吸引了一些旁聽的朋友。有在日本和美國讀電影研究的趙書儀和柯蕪君,還有在美國費城的老朋友奧黛,她從一開始旁聽到帶著素材參與閱讀。我們跨越地域跟隨她一起閱讀地球對面的百年古樹與歷史記憶。還有在日本的資深中國獨立電影研究人秋山珠子老師,近期她將在「新冠時期的藝術報告」研討會中發表演講,她對「線上閱讀素材工作坊」的評價是:「他們在限制當中開闢新的可能性,並給這個巨大時代變化留下、寫下、拍下了正在萌芽的不同記憶。」
從無到走出頭一步的「閱讀素材工作坊」在這周即將暫停,這個限制與重生的工作坊中,大家度過了最困難也最飛翔的時刻,我們將在下周迎來工作坊第二步驟:剪輯工作坊。
以下為
2005-2020年間,
參與草場地工作站及民間記憶計劃工作坊的參與者及完成影片統計:
(共33作者並完成影片80部)
宋田(《天裡》2005、《花朵》2008)
邵玉珍(「我的村子」系列,6部,2005-2017)
賈之坦(「我的村子」系列,8部,2005-2014)
張煥財(「我的村子」系列,7部,2005-2017)
王偉(「我的村子」系列,3部,2005-2010)
謝麗娜(《媽媽》2007)
劉蘅(《回到達縣》2008)
奧黛(《從天而降》2010)
李凝(《膠帶》2010)
鄒雪平(「鄒家村系列」,5部,2010-2014)
羅兵(「羅家屋系列」,3部,2011-2013)
李新民(「花木林系列」,3部,2011-2013)
賈楠楠(《賈福奎的冬天》2011)
舒僑(「雙井村系列」,3部,2012-2014)
王海安(《進攻張高村》2012,《信仰張高村》2013)
張新偉(《唐老師》2012)
張慈(《哀牢山的信仰》2013)
葉祖藝(《拾穗》2014)
李有傑(《《阿佬的村莊》》2014)
姜紀傑(《二十四》2014)
胡濤(《山旮旯》2014,《古精》2015,《偷羞子》2018)
張蘋(《冬天回家》2015,《土製沒藥》2017,《情歌》2018)
榮光榮(《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2015)
馬桂潔(《火車飛過我的村子》2016)
杜冠(再見冬天2016)
劉曉雷(《狂熱自白》2017)
王佳萌(《飢餓的女人》2017)
屈玉風(《我奶奶》2017)
張會洋(《張大營1989》2017)
詹榮榮(《日子》2017)
吳文光(《治療》2010,《亮出你的傢伙》2010,《調查父親》2016、《度過》2020)
郝永博(《告別十九歲》2020)
章夢奇(「47公裡自畫像」系列,9部(2010-2019)
章夢奇
2020.8.22,寫於47公裡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原標題:《草場地工作站:戰地醫院、探照燈、方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