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場地創作工作坊(熱身筆記)→影像寫作⑤ | 實施

2021-02-24 草場地工作B站

 

 

談工作坊之實施,「影像寫作」工作坊熱身筆記最後一篇。重點是,離開死板僵硬吐沫星子橫飛的「課程講座」,靠近朝向追求一種生動開放之創作研討現場。

 

圍繞「影像寫作」創作案例展開探討的工作坊,不會是某種已成定律的創作手段,所以不會是「創作秘笈寶典大招」傳授。來自民間記憶計劃道路行走中的創作實踐,將會是工作坊主幹構成,不會是那種一個人吚哩哇啦獨唱課程(網課)講座。具體實現是,一個人(主持)的穿針引線,民間記憶計劃作者們集體出場,共同分享創作探討。

 

還想著工作坊實現的其它可能,比如說,一種「工作坊劇場」。「劇場」在這裡的意思是,離開「課堂講壇」,追求「現場」,比如:即興,互動,參與,反饋(討論爭論),激發(迸發爆發),意想不到(計劃設想之外)出現,等等。

 

我,算作一個「穿針引線」角色,提前把場子鋪好,準備好該輪工作坊焦點話題及相關創作案例。這些創作案例來自也在工作坊現場的民間記憶計劃作者,這些作者的解釋與共同討論構成「集體出場」。一個有關「影像寫作」的創作研究探討(希望是充滿即興並刺激思考)的工作坊現場。

 

工作坊計劃做成開門方式,而且「門」開得儘可能大。目前已有過60人報名,有帶著「創作參與」願望,也有「感興趣旁聽」,大致各一半。我們當然希望參與者不止是「興趣旁觀」,還「準備跳入同一條河流一起遊」,所以在報名申請表格中專門列出「你有一個和自己有關的村子並是否打算回去創作拍攝」提問。

 

是否「參與創作」選擇在他們。有的參與者可能在工作坊中途下車,有的可能會一直跟隨下去,並有想法「回村創作」。那時我們就需要準備鋪出通向創作實施的其它工作坊,比如「閱讀素材」工作坊,剪輯工作坊等。

 

提前預告1月30日開始的工作坊「第一幕」:主題是,「敘述的打開」。

 

影像成為寫作,自由是一個動詞。

 

「影像創作」工作坊,草場地工作站之民間記憶計劃創作群常年保持創作訓練方式之一。2021將開始新一輪工作坊,動作方式為「影像寫作」。

 

這是一個蓄謀已久的工作坊。我們追求的影像創作立基於「運用真實材料」,或稱「真實影像創作」。注意,這裡沒提「紀錄片」,我們尊重「紀錄片精神」,但不想遵循「紀錄片準則」(如果有的話)。

我們熱愛:「散文電影」「作者影像」「個人影像」等等迸發自由精神之創作,但不追求成為被某個詞修飾或限定的一種「影像」。

我們熱愛動詞,熱愛動作本身。

 

順著說下去,「自由」是一個動詞,被我們認知並被落實到具體動作,比如「影像寫作」,或稱「以影像進行寫作」,目標為探尋影像創作如何自由深潛並飛翔並抵達。

 

需要說明的是,民間記憶計劃十年(2010-2020)創作實踐,是該工作坊「創作田野實驗之地」。意思就是,工作坊將不會是大師經典名片講堂,所選擇創作討論案例主要來自民間記憶計劃之創作。

 

和往年創作工作坊不一樣的是,因為疫情,草場地工作站所有活動轉移線上。意外收穫的是,刺激我們拓展網絡線上功效,跨越地界與封閉,打開工作坊之門,朝向更多好奇或有興趣於此方式之創作者。我們努力走向一個別開生面影像創作工作坊。

計劃

工作坊預期2021年1月中下旬開始,每周一次(一般安排在周末晚8點,每次時長約兩小時),預計工作坊持續八周至十周(為期約兩個月)。方式為網絡線上進行。

策劃:草場地工作站

協作:凹凸鏡DOC

主持:吳文光

出場:民間記憶計劃創作群(十餘位作者)

此工作坊非課程或講座或論壇,努力實現的是,創作者之間發生的工作坊創作交流與訓練。基於「真實影像創作」之呈現、交流、切磋與討論,有議題但追求即興的「正在進行時」現場。

一個「主持」與十餘個創作者共同出場;前者屬作者之一,同時扮演穿針引線人,後者們帶著自己的創作和實踐,他們是這個工作坊的燃燒之火。

工作坊的「主料」將會是各種不同「創作案例」,主要來自民間記憶計劃作者之創作,其中有完成作品,有正在進行中創作,也有「典型意味」素材。一句話,實踐→探討→實踐。理論學術吧啦吧啦不是工作坊主菜,我們會推薦一本相關學術書,蘿拉·拉斯卡羅利的《私人攝像機》(底部有書圖)。該書2014年翻譯並出版,這本影像理論書涉及工作坊部分創作,值得一讀,但建議參考閱讀,而非「創作或理論指南」。工作坊開始前,將有「工作坊預熱筆記系列」發出,談及工作坊→立意,指向,構成及方式。有興趣參與者,可預先從筆記中得知關鍵信息。感知道路相似選擇正確上車,避免方向不一搭錯車。踏上網絡線上,門戶和封閉有可能被擊破。以往只是發生在草場地工作站「創作群內部」工作坊,可以朝著「開門」嘗試。也許我們正在行走的這條創作之路,已有一些心之嚮往並共同前行者。工作坊「開門」,歡迎有興趣踏上此創作道路之人。(「工作坊申請方式」見底部)

工作坊接受一定人數申請參與與旁聽:

參與:10人(加入創作實踐)

旁聽:20人

 

報名申請方式:

填寫以下申請表格並郵件發至草場地工作站郵箱:ccdworkstation2010@263.net

影像寫作工作坊申請表格

姓名


性別


出生年


目前身份或職業


目前居住地


聯繫方式(郵箱及微信)


註明申請工作坊是「參與」或「旁聽」,並簡要說明參與想法


如申請進入工作坊為「參與」,請回復下列問題

1,是否有一個「和自己有關的村子」(出生長大或父母或更上一輩家鄉村子)?何地?


2,該村子和自己現在是何種關係?


3,有否打算選擇合適時間回村子創作?有何具體打算或計劃?


是的,該工作坊無門檻並免費,但並不意味「容易」「粗糙」「隨便」,有一定條件和要求的,如下:

1,如申請進入工作坊為「參與」方式,回復「和自己有關村子」一項進入工作坊的優先考慮(「民間記憶計劃與回村創作」相關介紹可參看草場地公號)。

 

2,獲準進入工作坊參與或旁聽者,將會收到回覆郵件,並建立一個微信「影像寫作工作坊參與群」,每次工作坊議題、時間、地址將通過微信群通知。

 

3,線上工作坊進行時,所有參與者須用真名並打開視頻(使用真實所在環境並保持靜態環境)。如不願按此方式,建議退出。

 

4,如連續兩次缺席工作坊且無說明,視為放棄工作坊,由候補申請者代替。 

草場地創作工作坊(熱身筆記)→影像寫作① | 立意

草場地創作工作坊(熱身筆記)→影像寫作② | 指向

草場地創作工作坊(熱身筆記)→影像寫作③ | 道路

草場地創作工作坊(熱身筆記)→影像寫作④ | 構成

相關焦點

  • 草場地工作站:戰地醫院、探照燈、方舟
    4月一天在「朝陽9劇場」參加完一個日本舞踏工作坊之後,我跟著一行中日劇場人摸黑去到了機場輔路邊上的「草場地工作站」,一個酷似倉庫又絕不是倉庫的有劇場有電影院還有食堂的奇怪地方。既然是工作站,也一定有工作坊,我當時是這麼想的。
  • 2018「AME影視計劃」第二屆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正式啟動
    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第二期)成員合影(AME供圖)8月14日,由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空間影像研究所、杭州岸墨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浙江上鐵錢江有限公司協辦的「AME影視計劃」第二屆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在杭州上鐵錢江酒店正式拉開帷幕。
  • 寫作工作坊 l 在暑假結束前,加速進入新聞編輯部和劇本工作室
    調查 / 話題 / 論壇 / 展覽 / 演出 / 課堂拒絕荒度暑假,勤勞如我,早公立學校一周開學的集課秋季工作坊,正在努力加載中。八月末的學術寫作工作坊,文字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集課邀請到兩位從事文字和視覺內容創作的「雙棲導師」,將與那些正處於寫作狀態,或是對寫作\創作感興趣的人,一起打開邊界,進行自我探索。
  • 科學影像教師創新能力提升工作坊暨北京青少年科學影像創作基地...
    科學影像教師創新能力提升工作坊暨北京青少年科學影像創作基地授牌儀式舉辦 2020-09-28 1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文光影像筆記(25) | 阿榮的飛翔 |《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開始深入交道是2014年五月的草場地「一個人紀錄片工作坊」,阿榮帶著拍攝北京鼓樓(日常生活與拆遷)片子參加,隨時感覺到他在與其他參與者互動討論,洋溢「共同跳入一條河流」激情,不是那種「只在乎關心自己作品如何」之人,立馬感到這是一個「工作坊的最佳參與者」。
  • 工作坊|超感劇場:VR敘事與互動工作坊
    曾與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浙江工商大學影視動畫系合作,相繼發起「影像新寫作工作坊」、「記述電影周」與「影像的敘事與反敘事討論班」等活動。2015年10月,聯合中國美術學院、南京大學,策劃主持「居伊·德波電影周-杭州」。2015年12月,聯合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共同發起「寫一切——紀念羅蘭·巴特誕辰100周年研討會」。
  • 《驚園》工作坊在高雄
    ,為明年藝術中心開幕暨《驚園》臺灣首演熱身。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 工作坊期間,上午,由藝術家、導演、視覺總監馬文講述《驚園》的創作如何從墨染植物的發想而來,帶領團隊與工作坊學員墨染鮮活植物,讓學員體驗藝術創作與製作的艱辛與樂趣。
  • 【教學現場】敘事性繪畫創作教學——教學工作坊
    要求學生在熟悉數字影像製作工藝流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影像背後蘊含的美學思想和媒體本身的歷史有深入的了解。熟悉電影對當代繪畫創作及展示帶來的巨大改變,認識到它所佔的比重,它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反思影像與敘事性繪畫的關係。
  • 【深圳校區】Moving Image工作坊,為你帶來一次有趣的理論、技術、實踐並行的影像創作初體驗
    Nam June Paik, Global Groove, 1973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攝像機、電視機以及膠片的普及,Video art成為新的藝術創作形式本次為期兩天的Moving Image 移動影像工作坊將為你帶來一次理論與技術並行的影像創作體驗
  • 6/20—6/26,杭州|超感劇場:VR敘事與互動工作坊
    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VR發布活動上6/20(周一)14:00—16:00超感浸入:在藝術與遊戲之間的VR主持:芬 雷(潑先生發起人之一,記述電影聯合發起人。2011年夏離開2K後開始自己創業生涯。先後投資成立了刺暮軟體、黑火遊戲、光動遊戲、有漁教育;現正同時設立運營純紅獨創社眾創空間,專業扶持VR/AR教育、VR/AR遊戲等互動內容創作。
  • 從影像創作到編輯,你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一個集合實踐創作、編輯出版、展覽呈現的全流程學習平臺,目前開設有留學作品集、創作研修、展覽呈現等工作坊。
  • 新亞洲影志|第12期工作坊「專業疏通電影」
    這一期的電影工作坊中,導師龍淼淵擁有更多的標籤:製片人、導演、攝影師、管理學學士、創意媒體碩士。這讓他很像一位「達人」。這在新亞洲影志電影工作坊一貫的野生創作勢力中,是一次開放互動的實驗。「一部製作優秀的獨立電影」這難道不是一個病句嗎?一切皆有可能,這可能是我們面前的時代,讓製作、合作有了更多可能,藉助龍淼淵的經驗,創作與學習可不可以走更遠?
  • 【工作坊紀實】半影-實驗戲劇
    工作坊第三天,導師張獻帶領學員走入不同於一般意義的劇場空間——半影空間。
  • 「專業疏通電影」哪家強,新亞洲影志工作坊幫你忙
    工作坊得到當地支持,有了方便使用的空間上課、製作、剪輯。地方確定在了南頭古城。一個電影院也確定下來將進行兩天的「臺灣紀錄片回顧」,放映作為第一堂課向工作坊學員全程開放。新亞洲影志工作坊第一期導師耿軍2017年在南頭古城拍攝的短片《讀城記》,剪輯師為新亞洲影志的發起人郭曉東。號稱千餘年歷史的古城其實很小,網上言語不詳的介紹仿佛曆史只是粗略地在這裡劃了幾道。
  • 婁燁訪談:電影創作是一個寫作過程.
    婁燁:你說的技術層面,粗糙啊,或者影像質量、聲音質量,這是一個方面。 實際上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導演技術方面的,這個技術方面包括語言、感受,是不是能夠通暢地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技術問題。 不光是影像,影像相比之下可能是最末端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 ■招募丨「重塑」舞蹈表演創作工作坊
    在今後一年的時間裡,我會結合舞踏和其他一些身體相關的訓練,帶領大家做一個月4次為一期的單人表演創作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將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從身體本身出發,並以此為素材來進行創作。一切藝術活動最初的發源總是始於人的參與,因為行為附著於身體之上,任何表現,不論最後的呈現形式,它都是以身體為基礎的。
  • 中國三明治寫作工坊開到臺北了,約嗎?
    我們還有系列臺北文化採風及採訪探訪如夢如幻的雲門舞集雲門舞者帶你體驗身體舞動課程更重要的是你將獲得獨家專訪臺北文化達人的機會拿過金鐘獎的獨立書店店長、結課下午自由活動本次寫作工坊全程入住誠品行旅酒店,與書共眠您將於7月16日自行抵達臺北誠品行旅,併入住行政套房 「誠品行旅」外體建築設計由國際知名建築師伊東豐雄操刀室內裝潢則由臺灣建築師郭旭原和室內設計師黃惠美共同設計主要空間元素選擇臺灣傳統的建築工藝「紅磚」與「磨石子地板
  • 電影建築丨《日常性的影像博物館》
    本屆工作坊以日常性為研究對象,將影像視作日常性的檔案庫,通過對過往電影鏡頭中包含的日常性的「影像考古」和跨空間文化差異的比較,獲得對「空間日常性」的新認識。       在前期研究中,劍橋大學團隊已完成了針對空間文化差異的影像資料庫,基於「空間日常性」完成了對大量經典影片的數據化,並建立了描述影像日常性的元數據(關鍵詞)檢索系統。
  • 影像創作難不難 | 專訪
    榮榮:這次西南影像展(「迴路——2000 年以來的西南影像實驗」),雖然很多藝術家是第一次在三影堂露面的,有一些作品我也曾經熟悉,不過經過這麼多年,他們都在成長,A4 美術館能有這樣的態度來實施這一展覽,而且大部分作品是新近創作的,我覺得非常重要,也很期待!
  • 舞踏(ぶとう) |身體創作工作坊 - 投射
    你好,我叫思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