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第二期)成員合影(AME供圖)
8月14日,由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空間影像研究所、杭州岸墨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浙江上鐵錢江有限公司協辦的「AME影視計劃」第二屆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在杭州上鐵錢江酒店正式拉開帷幕。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院長管懷賓、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高世強,臺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知名動畫導演劉健,以及來自海內外各大美術學院、影視戲劇學院以及電影相關行業的30名工作坊學員出席了開幕式。
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第二期)成員與嘉賓老師合影(AME供圖)
開幕式上,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高世強擔任主持,介紹了開幕嘉賓及第二屆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的課程流程。
談及AME影視計劃項目的背景及願景,高世強如是說:「美院做影像本身是跨越的,我特別希望能有思想和感受力的激蕩,創造力的激蕩,如何通過這段時間挖掘出和全國各地進行的編劇工作坊完全不同的新東西,我非常期待。」
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第二期)學員(AME供圖)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院長管懷賓也發表了對於工作坊的看法:「在當今影像行業,政治,商業魚龍混珠地充斥著我們的感官世界,我非常期待工作坊能夠通過學員的相互交流,形成摩擦碰撞,產生不同的東西。」
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第二期)學員(AME供圖)
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開幕儀式現場 左起:知名動畫導演劉健、從臺灣遠道而來的知名藝術家陳界仁、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管懷賓、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高世強
此後高世強補充道:「我們的工作坊不是一次性結束的,而是持續走到底的。第一期所挑選的比較好的作品,我們都儘可能想辦法找到了經費,並實施拍攝,所以希望大家儘量多的投入。」這也是AME影視計劃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的不同,工作坊的結束只是開始,從工作坊初期創作,孵化到拍攝,再到輸出和交流,構成一體化的項目,對學員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也是吸收更多藝術家和電影人創作藝術電影的新平臺。
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開幕儀式現場
開幕嘉賓臺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和知名動畫導演劉健也送上了對本次工作坊美好的祝願。最後本次活動的協辦方-上鐵錢江酒店黨總支書記副總經理董平先生進行了簡短的致辭,預祝本次工作坊順利進行,「AME影視計劃」第二屆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的開幕儀式在嘉賓和學員的合影下圓滿結束。
AME影視計劃--影像創作劇本工作坊環境
【背景】
劇本創作工作坊是「AME影視計劃」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AME影視計劃作為國內首個藝術電影服務平臺,致力於通過高質量的藝術電影項目促進藝術電影生態,並為藝術家和電影人提供專業的平臺。以開拓者的姿態為影像藝術服務。同時,AME影視計劃也是國內首個以美術學院為主導,以美術學背景下的影像創作脈絡為牽引的藝術電影—創作項目。
在當今大美術的背景下,培養具有高度藝術審美基礎的電影行業從業人才,迫在眉睫。「AME影視計劃」正是從美術學院的實驗影像出發,專門針對影像相關專業的高等院系學生及相關行業內頂尖人才,為藝術人才和電影人才提供有效的碰撞和交流,創造一流的創作平臺。
自2017年啟動以來,AME影視計劃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藝術家、電影人,致力於在培育一批具有敏銳的社會感知能力、跨媒介視野、創作能力突出、知識結構完備、並具有一定行業批判意識的影視創作-視覺內容生產領域的新生力量。
2017年8月14日至8月28日AME影視計劃舉辦了第一屆「從改編到改變」劇本工作坊。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學員藉此平臺,與著名導師面對面交流。在世外桃源般的杭州徑山微電影小鎮中一起展開為期十五天的交流與學習。
第一屆工作坊由中國美術學院、全國藝術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影視分委會主辦,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孫承健、程然、牟森、沈立功、雎安奇、杜海濱、戴漓力、劉健、路海波、施秋榮、張遼源、梁穎、駱雲飛、賈樟柯、梅峰、高世強等十餘位著名導師,以各種形式為學員們講授了包括經典劇本寫作、文學創作與敘事結構、劇本創作中的畫面思維、劇本改編的可能性研究、媒介感知與媒介思維、「社會性」和「紀實性」電影創作在內的豐富課程。
據悉,第二屆工作坊將是一次密集的劇作課程集訓,並將延續第一屆30人分組合作創作的模式,而本期入選的30位學員或是海內外高校影像藝術創作者,或是電影相關行業從業者,均是具備多元化思維和跨文化背景的翹楚。
本屆工作坊將由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提供學術指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院長管懷賓擔任學術主持。應邀參與第二屆工作坊的導師還有:臺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導演王超、影像藝術研究學者董冰峰、導演蔡尚君、動畫導演劉健、藝術家高世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路海波、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尹成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承健、藝術家張遼源、藝術家程然等。
【導師陣容】工作坊導師(根據姓氏首字母排列)
陳界仁
臺灣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臺灣解嚴前後,曾積極參予表演藝術創作。他曾參加過1998年臺北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2000年裡昂雙年展、光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2002年臺北雙年展,2004年西班牙攝影節等。2001年個展於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曾獲得2000年光州雙年展特別獎。
蔡尚君
1997年,擔任張楊執導的劇情片《愛情麻辣燙》的編劇。
1998年,執導帶有實驗性質的先鋒話劇《保爾·柯察金》在話劇界上獲得了口碑極佳的好評。
1999年,擔任張楊執導的劇情片《洗澡》的編劇。
2006年,執導個人首部劇情片《紅色康拜因》獲得第48屆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第12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11年,編導懸疑犯罪片《人山人海》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12年,擔任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會成員。
2015年,擔任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爵獎」評委會成員。
2017年,擔任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評評審團成員 同年又編導劇情片《冰之下》入圍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獎。
程然
1981年生於中國內蒙,目前生活和工作於杭州。2013-2014年於荷蘭皇家藝術學院駐留藝術家,2017年於杭州創辦實驗藝術空間 「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藝術家近期的個展包括: 奇蹟尋蹤,特拉維夫當代藝術中心,以色列特拉維夫(2017);北愛爾蘭MAC藝術中心,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2017);新美術館,美國紐約(2016);K11 ArtFoundation,中國香港(2016)。2017年程然獲得馬德裡錄像藝術節最佳導演獎;2016,2015年入選AAC藝術中國最佳年輕藝術家獎;2015年入選皮埃爾·于貝爾藝術獎,以及提名斯德哥爾摩絕對藝術獎,並於2014年由燃點雜誌評選為最佳年輕錄像藝術家。
董冰峰
現為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曾先後擔任廣東美術館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丶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丶慄憲庭電影基金藝術總監與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同時他也擔任多個藝術機構與藝術刊物的學術委員。曾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2013)、「《YISHU》典藏國際版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2015)和「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2017)。董冰峰的研究領域包括影像藝術丶獨立電影丶中國當代藝術史丶展覽史與當代批評理論。
高世強
影像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高世強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屬於「學者型」的藝術家。通過攝影、裝置和實驗電影,他的藝術實踐帶來了反映出日常生活個體體驗的獨特角度。
路海波
1950年生,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1989年獲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歷史與理論專業碩士學位。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等協會會員。曾任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藝術》雜誌執行編輯、《戲劇》雜誌編委。現為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宣部文藝局專家組成員,「五個一」工程獎評委。
劉健
導演,196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1993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2007年創立「樂無邊」動畫工作室。2010年推出動畫長片《刺痛我》;動畫長片《大世界》入圍第67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2018年入選奧斯卡評委會員。這是中國動畫長片第一次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坎城、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也是繼宮崎駿《千與千尋》之後,新世紀第二次有亞洲動畫電影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新紀錄。
孫承健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導師;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電影報刊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電視金鷹獎評委;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主要理論研究方向:影像敘事研究、電影社會學研究。主要實踐活動:從事電影項目策劃、電影與電視劇文本評估等相關實踐。主要著作:《情緒:影像表意的魅力與體驗》《「魔法師」的世界:電影敘事的觀念與表達》《電影、社會與觀眾》。
王超
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作家、製片人。主要電影作品《安陽嬰兒》、《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來》、《天國》、《幻想曲》、《尋找羅麥》、《父子情》。作品入圍坎城、多倫多、紐約、芝加哥、鹿特丹、溫哥華、釜山、巴黎、華沙、開羅、塔林、上海、南特等五十多個國際電影節,並榮獲第五十九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獎、南特三大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影評人聯盟獎等十多個國際電影節獎項。小說作品《安陽嬰兒》、《南方》、《天堂有愛》、《去了西藏》、《香格裡拉》分別在中、法兩國發表和出版。
尹成奎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創中心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國際傳播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廣電局專家審委;韓國中國電影論壇協會、釜山國際電影節選片人;金雞百花電影節國際電影選片人;北京國際電影節執委。
張遼源
1980年出生,現工作生活於杭州。張遼源2009開始將工作方向集中於視覺現象本身,開始了關於光線、成像、觀看方式等與此相關媒介的「反向式」研究和創作,讓媒介的結構成為觀看的對象,探討視覺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 2016開始了新的影像項目,關注影像數字媒介的技術邏輯,利用這個系統的自身結構進行創作,展開想像。近幾年,張遼源開始以「觀看」為切入點,考察藝術系統內的語言現象和媒介的使用狀態 ,更直接的通過對形式拆解式的再使用來浮現它背後的觀念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