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光影像筆記(25) | 阿榮的飛翔 |《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2021-02-06 草場地工作B站


 

2015年,「後草場地」第一年,在北京城50多公裡外、靠山的秦家屯村子,若干影像作者聚集,嘗試「集體互助創作」,具體實現方式之一是剪輯工作坊,從「初剪」到「二剪」再到「終剪」,時間從夏天延續到冬天,五部片子完成。

 

參與工作坊人及剪輯片子(剪輯時暫名)有:

 

阿榮《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章夢奇《自畫像:47公裡之死》

劉曉雷《狂熱自白》

沈潔《土豆》

吳文光《調查父親》

 

伴隨工作坊,參與者不斷有討論文字寫到「草場地郵件組」。我這些文字即來自這半年內談及阿榮片子,現摘抄並編輯成文。


說明下,阿榮是朋友對他的稱呼,他公布出去的大名是「榮光榮」。


吳文光

2019年2月



初剪工作坊阿榮出場,精神一振,他端出的「菜」非常奇怪,這盤菜和做菜的阿榮是什麼樣的關係?再到阿榮是個什麼樣的人?忍不住想先從我認識的那個阿榮說起。

 

最早見到阿榮是他來草場地看片,大概是2013年吧,完了很踴躍發言,特點是聲音高亮,有金屬感,表達乾巴利索脆,有過耳不忘感。開始深入交道是2014年五月的草場地「一個人紀錄片工作坊」,阿榮帶著拍攝北京鼓樓(日常生活與拆遷)片子參加,隨時感覺到他在與其他參與者互動討論,洋溢「共同跳入一條河流」激情,不是那種「只在乎關心自己作品如何」之人,立馬感到這是一個「工作坊的最佳參與者」。

 

草場地活動慣例是紀錄片與劇場同行,除紀錄片放映和工作坊,還有「一個人劇場」,舞臺對所有願意上去之人是敞開的,當問到有誰願意現場報名上臺一試,阿榮第一個舉手。之後拿出一個極有想法演出,演出從頭到尾表演者(阿榮本人)始終裹在一塊黑布中,微弱光束下,蠕動,爬行,掙扎……斷續地有聲音傳出。我聽得最分明也最感慨的是一句「我們為什麼在一起?」(這句發問實則是指向所有現場人,也是我在草場地後期不斷自問的問題)。

 

以後和阿榮有更多交往,大致對這個與絕大多數80後有區別的人有些許了解:少年動蕩,學業到初中止,闖蕩無數地方,獨步人生,幹過酒吧(先幫人後做老闆),跟過若干師傅拍照片,進劇組打工(好像是拍劇照),大概是三五年前開始轉向電影,開始是「拍一部牛逼電影」雄心,慢慢有了紀錄片動作,曾經住過幾年的鼓樓成了他鏡頭追蹤下的一個場所,一拍就幾年(至今還沒打算罷手)。

 

其實我對阿榮的這些了解很膚淺,只是本能地對這種「與大學與藝術教育無關」卻瘋狂燃燒創作激情的野性之人好奇,我直覺,這類人不放棄的話,總能幹出點什麼。

 

年初,阿榮突然告訴我,他有一個劇情片計劃,是根據一個16歲少年因戀愛被女方家庭反對幹涉,憤而爆發一連串殺人動作,最後自己跳樓自殺(未死)的新聞事件改編,阿榮叫這部片子是「8﹢1」。阿榮打算回東北老家村子拍,找當地人做演員,但要用正規拍攝班底和儘可能高品質器材,我為阿榮如此花費操心,曾勸過他是不是可以換作一種「個人方式影像」?沒有效果,阿榮在春節後真的把這片子前期拍攝弄了。

 

我高興的不是這個結果,是聽阿榮說他在回老家村子期間,採訪拍攝了村子老人「三年饑荒」記憶,至於那個「8﹢1」,我想的是,也許就是野性之人的某種必須的荷爾蒙發洩吧。

 

沒想到的是,阿榮的荷爾蒙還在持續,2015年6月下旬,我在臺南,收到他的手機簡訊:「前日看到新聞畢節的4個孩子自殺,胸悶兩日,決定明天去畢節看看,會拍,不知拍什麼,到了以後在說吧。」

 

這個新聞我也在網絡上看到,和阿榮同感的也是「胸悶」,但習慣的「有心無力」感。現在,看到阿榮的簡訊,被他振奮的是,他找到了他的「力」,這個「力」就是,他不知道路在哪裡,但明白先抬腳走出去。

 

我當然明白這個新聞非一般人能進入內部的,而且因為「維穩」緣故,很快這個新聞就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了,像之前的各種新聞一樣:好像從來就沒發生過。

 

不過,為什麼「非要從新聞入手」呢?什麼是一個事件的真相?何況阿榮這麼一個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證明或背景的屌絲之人。我直感阿榮能幹出點什麼,是什麼我不知道,直感是,一個奔向現實發生現場的人,和躲在有空調屋子讀新聞者的區別是,他一路都可能是故事跟隨。

 

果然,奔到「新聞現場」的阿榮,腳還站穩就立馬迎面遭重拳——被扣住並押送離開。

 

阿榮當時在現場遭第一拳(被扣住)時,他給我手機發簡訊,告知狀況。我大概回復的是,不申辯,做服從狀,鏡頭開著,儘可能地拍。讓我放心的是,阿榮接著發來的簡訊告知,離開現場,沒事了。



以上是阿榮拍片的「前情交代」。初剪工作坊,連續六個晚上,每晚五、六個小時(看片+討論)。阿榮端出的「菜」,兩個小時長度,白天與夜晚,上路與路上,狂奔與睡覺,各種臉,各種不相干,但有一樣東西沒有,就是上路的目標——四兄妹自殺。事情發生如阿榮所說,他一到村子就被拿下。
被驅趕出村子,阿榮不死心,圍著這個村子轉,夜晚埋伏山坡,伺機,最終無果。片子裡我們看到的一對兄弟,7、8歲至10歲左右,阿榮說這是他這個另外一個村借宿家的孩子,阿榮在這裡開始講他與這對兄弟相處的故事,然後在村子夜晚時,阿榮想到格瓦拉,想到古巴和玻利維亞山脈,遊擊隊之類……
看到這裡,我感覺到作者試圖在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卡夫卡和城堡的故事。在輕易把一個普通村子塑造成「城堡」的國家,唐吉坷德不存在,但有卡夫卡。
阿榮真的作品幹一個很瘋狂的影像,這是我在看完這部片子初剪後最想說的話。細說的話,阿榮的片子初剪給我們看了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敘事線路,包括內容有:
作者為一樁新聞出發上路、並路遇各種人和場景(某種「公路片」意思);黑夜蝸在野外,近目的地卻不得入,無奈到無聊;與一對鄉村少年兄弟倆的邂逅,一起度過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或許更多),靠近不了那四兄妹自殺現場,卻偶遇一對類似殘酷卑微的少年兄弟,類似「進不了這道門,卻拐進隔壁一個相同院子」的人生場景……
初剪版本感覺敘述顯龐雜,拖沓,且某些段落跳躍穿插得頭緒不清,雖然我們鼓吹「天馬行空」,追求「不按常理出牌」「節外生枝」,但敘述線應該有跡可循,即所謂「敘述基本線」。



初剪後,我建議阿榮進入第二稿剪輯前,先做點必要的「文本」工作,即先寫一個「剪輯文本」。我這麼建議是因為阿榮面對一個極具挑戰的「硬骨頭」結構,素材多而雜,若想建立一個新穎並紮實結構,必要的「紙面工作」值得鋪墊在先。

 

我想像的剪輯前的文本,可細做也可粗做,細做就是寫成一篇文字(比如一個中篇小說),時間不夠,可做成一個「結構式文本」,某種影片的框架感覺。有這個框架,一個基本的剪輯思路,然後在剪輯過程中邊剪邊調整。

 

說這麼些,我不如先扔個石頭到水裡,結合阿榮片子初剪及工作坊參與者提出的不錯建議,我這裡草擬個大概樣式:

 

1, 開篇:【畫面】夜,山頭上——【旁白】我為什麼來到這裡?這個地方和我有什麼關係?

2, 倒敘:【畫面】北京工作室,作者。

3, 插敘1:【畫面】畢節縣城,警車隊開過——【旁白】一則新聞讓我胸悶。坐不住。上路。

4, 插敘2:【畫面】車燈打亮的村道——【旁白】一次前途未知的旅行。

5, 路遇1:【畫面】一個村子的男人們。

6, 路遇2:【畫面】村子的孩子們。

7, 插敘3:【畫面】夜,村道上繼續。一隻豬擋住車道——【旁白】不能達到的目的地。

8, 插敘4:【畫面】廣告車開過。廣場交際舞。坐在路邊發呆。

9, 閃回1:【畫面】和一對少年兄弟倆相處(1)

10, 回到開篇:【畫面】夜,山頭。

11, 閃回2:【畫面】和一對少年兄弟倆相處(2)

12, 插敘5:【畫面】垃圾箱。夜晚街燈下的少年群。

13, 閃回3:【畫面】和一對少年兄弟倆相處(3)

……

 

這是一個大概意思。我「扔石頭」是看有沒有刺激阿榮的效果,所以不怕「出餿招」,說蠢話。阿榮完全可自由去想,但有一個「結構式的文本」,至少伴隨剪輯進展,也許比起只是面對視頻任性(其實可能很多時候是茫然)「硬碰硬」下去,會更有效果。這個得看阿榮的習慣和方式了。

 


7月阿榮片子初剪,挑明片子「要講的是個人故事,而非新聞真相」,初稿明顯是某種頭腦膨脹狀態下的產物,敘述呈枝葉亂生狀,頭緒繁多,素材缺乏精準使用,有堆砌感。一個多月後拿出的第二版本,初稿中的漏洞明顯被堵住了,但似乎缺少「靈氣飛揚」的鋪展、縱深、還有可以展開的想像。

 

問題出在哪裡呢?我的一個判斷是,阿榮似乎被什麼東西拴住,作品中看出作者有「欲飛狀」,但很快翅膀收住,變成「棲息狀」。他是不是在「紀錄片」「影像創作」「個人書寫」之間打轉?平衡?左衝右突?

 

二剪工作坊做完後,工作坊中有一個討論:在進入三剪之前,是否有必要暫時扔下剪輯,先做一個「文字文本」,由片子內容引發而出的,比如劇本,比如中篇小說,等等,目的就是追求「思維飛起來」。

 

現在阿榮做完二剪後,開始寫「文本」,分9次陸續發到郵件組,字數兩萬多字,這裡就稱之為「中篇小說」。下面是我讀阿榮文字的感受及聯想。

 

阿榮文字中一個重要段落是「路遇兩少年兄弟」,即阿榮試圖進入四少年自殺村子現場被驅趕出來後,路遇一村子,借宿,然後有了與這小哥倆共度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經歷。

 

阿榮是一個身為父親之人(有三個孩子),他的孩子年紀和兩兄弟相似,阿榮不免對這兩個路遇少年呵護起來,陪他們玩,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做遊戲,把照相機也給他們玩……這個可能是出自阿榮的父愛本能行為,如此一些發生在阿榮與兩個孩子之間的現實行為,現在被文字描述(以後有可能被是影片的構成一部分)。

 

阿榮文字中描述的和兩兄弟在廚房洗碗時的對話,我在影像中看過:灶房昏黑,兩個個頭剛比灶臺高出半個頭的小男孩,赤裸上身,露著乾瘦小身板,腦袋小得如松鼠,他們倆站在那裡洗碗,一個洗,一個擦乾,再放到碗櫃裡,做得極其認真,樣子像在在一臺精密儀器前工作。

 

對話場景中的阿榮和兄弟倆,之間距離大約有三米(不是靠得很近),對話時,洗碗的哥哥始終背對(中間好像只回過一次頭),收碗的弟弟側身,當他說「我不跟你一樣,我們被欺負」時,阿榮註明:他伸出一根手指晃了晃(很嚴肅的一種強調?),眼睛裡似乎還有某種害怕。

 

我們再回頭看下阿榮這部片子的剪輯之路:

 

7月初的初剪版本,傳達出:「明知陷阱卻要冒險縱身跳入」的一次旅途,「堡壘堅硬冰冷,阻擋進入」的現場氣氛,但結構不清晰,素材使用冗長。

 

8月的二剪版本,基本結構出來了,「個人敘述線」也建立,影片有了敘述展開並延伸的路徑,且一些重要場景的細節(比如「堡壘村子」遭遇,與兄弟倆相處)被合理並想像性描述。

 

二剪版本存在的問題是,一些段落之間的轉換(實際是敘述鋪展)需要「遞進式」處理,某些內容還需要細化。更期待的還有,作者如何做到:把「一次真實性經歷」完成為一種「想像性創作」。我覺得,達到此水準,就是所謂高級創作了。

 

在三剪開始之前,我強烈並執著建議:應該來一次「文字文本」寫作。理由之前我說很多了,這裡再強調一次:這並非我有過的行之有效經驗,也非是放之四海皆準方法,只是我的某些經驗加直覺,覺得不妨當作一次「創作試驗」。

 

阿榮發來文本結尾,題目是「終點畢節」,感覺有「中篇小說」那種意思了,比如結尾:「我在馬路中間向前走去,突然一聲槍響,我倒在馬路中間。」(我猜想這是作者在現場的一個設置場景,即擺拍。)然後是,伏在工作檯睡著的作者被兒子「爸爸」聲喚醒。這是真實場景,即作者把攝像機支在家裡的一段生活場景記錄的其中一個畫面。

 

以上,一個「設置場景」和一個「真實場景」組合為這部影片的尾聲,一個男人倒地,一個夢被日常生活喚醒,作者如此使用真實與虛構混雜手法。

 

好了,在這個文本中,我終於讀出阿榮放肆之後的狂野。這個「放肆」是在擺脫視頻捆綁後,敘述、思考到情緒的恣肆生長。之後,藉以文字的放肆撒野之氣,再轉化到真正的「影像寫作」。

 


阿榮的片子三剪拿出來了,70多分鐘,片子是多條敘述線並進。看片後我現在憑記憶把片子的構成主幹羅列下來:

 

「我」,生活在北京,一個男人,一個父親,非新聞工作者

發生在遙遠貴州一個小村子的新聞事件,「我」的個人生活出現「暫時離軌」

北京到貴州畢節村子,試圖潛入新聞現場,未遂,被驅逐

「動畫片」:一隻手擺設熊貓、猴子、豬狗等小動物,講述故事,被驅逐現場「復原」

被驅逐事件過程的回溯和恐懼來源追尋

對新聞現場村子落腳的第一戶人家的六個孩子印象追記

貴州群山村落間遊蕩,若干山區孩子的相遇和度過(一對少年兄弟,一對少年姐弟)

「我」的一樁童年往事(與自殺死神擦肩而過)回憶

「我的夢遊」:若干次試圖再次進入那個堡壘村子

重回北京個人生活家庭


片子三剪版本在工作坊放映,當時看完,我有胸口被什麼東西有力擊中感。這是我看了一部好片後的習慣反應。討論時我說感受,記得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這是一個有效的版本,結構有效,旁白有效,剪輯有效。

 

我說三個「有效」的意思是,從7月初看這部片子的初稿,到一個多月後的8月下旬第二稿,再現在第三稿,五個月時間裡,我看著這部片子如何由「一個社會新聞事件」轉化為「個人內心故事講述」。我感覺這是一部「影像小說」。

 

阿榮這部影片,看似只有短短若干天的「事發現場」,且是一次「失敗的現場拍攝」,正由此構成了影片的創作起因,集合到影片中的內容,有阿榮畢節之行所遇種種,有阿榮的少年記憶,也包括作者一段時間裡的社會思考與情緒積壓。影片素材來自「若干次」拍攝,包括作者日常生活記錄,還有剪輯過程中因為某個突如其來念頭而做的「設置拍攝」等等。

 

片子放映時,我不斷有心魄觸動感。要做影片分析的話,我可以寫很多,這裡就只說片中的「與少年兩兄弟相遇」一段,我也覺得這屬於影片「靈魂」的一段。

 

作者阿榮計劃要闖入的「自殺四兄妹」村子,成了蚊子也飛不進去的堡壘,被驅趕出村的阿榮拐進另外一個小村子,這時出現另外一對少年兄弟,命中注定,這哥倆替身為「自殺少年存活版」。

 

跟我們可能的習慣猜測不一樣,阿榮並非影像寫實這兄弟倆貧瘠乾枯日子,來替代「自殺兄妹」的「曾經現實」,沒有,他沒這麼幹。

 

影片中阿榮與兄弟倆的「夜晚相處」,被構成得頗具夢幻感。具體是,畫面是兩組交叉,一組是固定鏡頭,一張鋪著涼蓆單人床,阿榮和兄弟倆在床上遊戲;一組是鏡頭不斷逼近阿榮的臉(攝像機在兄弟倆手中)。之後一個畫面是只穿著短褲的兄弟倆睡在涼蓆床上,一個從晚上拍到天亮的固定鏡頭,被加速處理過,類似動畫效果,隨夜晝漸變,光影由暗至明變幻,兩個小人身體時而蠕動,似醒未醒狀。

 

使用來自真實現場素材,構成的是作者的「敘述世界」,這就是切合我心儀的「使用真實材料構造」的影像創作。


我欽佩阿榮的想像性發揮達到的影像構造,少年兩兄弟這一段落的似夢似真方式處理,是「自殺四兄妹」事件現場「不得入」之後的一個奇異「後續」,相距若干公裡的兩個村子及兩個家庭的少年兄弟們,其中一個已經遁入這個世界之外,另外一個呢……寫到這裡,我腦子裡跳出「木刻」,對,活在世間的兩兄弟,就是一種木刻感。


《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在2017年鹿特丹電影節獲NETPAC獎。電影節評審公布的授獎詞為:「以強有力的情感渲染力道,真摯呈現了導演對中國社會現況的關懷,使極為個人化的作品得以映照更廣大的社會圖像。巧妙運用不同方式描述令人絕望的過去,但又懷抱著希望迎向未來。」




相關焦點

  • 回到畢節,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6 終點畢節四兄妹的「死亡儀式」是在最後這版裡才加進去,最早 出想像四兄妹的死亡現場是臺灣來的林木材 出來的,記得那時第二個版本,吳文光 到運用網絡上已經有的圖片,在後來就是劉曉雷 到整部片子是因為自殺的四兄妹去的,怎麼後來就沒有關於這四兄妹的消息了呢?
  • 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他的獲獎影片《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恰恰就是他身上那根反骨的生動詮釋。 所謂規則與套路是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一條便捷路徑,依據套路和規則創造的內容可最大化地喚起觀眾普遍的情感體驗。它本不是什麼壞東西,但人們在閱覽了大量規則和套路的產物後,大腦在慣性思維中變得日漸虛弱,心靈也逐漸喪失了對事物的敏感度,藝術不再是藝術,而變成了量產的工業品。
  • 新院線||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點擊上面藍字 新院線 ▲ 訂閱哈嘍艾瑞巴蒂不知道大家的假期過得怎麼樣這周新院線又為大家邀請了一位優秀的導演
  • 慄憲庭電影基金放映《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正式版
    《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Children are not Afraid of Death, Children are Afraid of Ghosts紀錄片 85 分鐘 「如果你不想恐懼魔鬼,也許只能把你自己的魔鬼也召喚出來才能與他對峙
  • 草場地創作工作坊(熱身筆記)→影像寫作⑤ | 實施
    我們熱愛:「散文電影」「作者影像」「個人影像」等等迸發自由精神之創作,但不追求成為被某個詞修飾或限定的一種「影像」。我們熱愛動詞,熱愛動作本身。 順著說下去,「自由」是一個動詞,被我們認知並被落實到具體動作,比如「影像寫作」,或稱「以影像進行寫作」,目標為探尋影像創作如何自由深潛並飛翔並抵達。
  • 我不懼怕死亡
    但是沒有人這麼做。我長大之後,莫名其妙地,心頭總有一種罪惡感,覺得父親的死和自己有關。再深一點去思考,其實是為自己當時沒有能力去阻止這件事情發生而感到愧疚。  父親去世的時候是29歲。在我29歲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覺得以後每多活一天,都是額外的、多餘的、被命運所贈送的。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內心一定是有些什麼陪伴父親一起死去了。
  • 關於熊掌拉麵,關於鑽雞窩,關於不睡覺
    我同意吳老(吳文光)說的,別想著兼顧,沒那麼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方法很簡單,勤奮少睡覺。吃完我的「熊掌拉麵」下線回家時已經沒車了,捨不得打車想走回去,又怕家人擔心,邊走邊打順風車,終於打到了上車跟司機聊天,問他拉網約車有什麼秘訣他回答「熬點是最好的秘訣」。
  • 維京狂戰士為何從不懼怕死亡和疼痛?
    提起《三國演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裡面所描述的戰爭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二,甚至有些戰爭還被拍成了影視作品。戰爭讓人感受到血腥,同時也看到了身穿盔甲戰士的厲害。然而,在歷史上,有一種戰士格外出名,那就是維京狂戰士。他們不會穿厚厚的盔甲,卻也可以奮勇好戰,兇猛得令人害怕。
  • 208-用神的恩典勝過定罪懼怕
    你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好像也是這個樣子呀。特別是情況朝著糟糕的方向運轉的時候,糟了,這下不好了。這個就是定罪,定罪所產生出來的懼怕的果子已經在你裡面了。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該怎麼樣去勝過它呢?我告訴大家這是屬靈的爭戰,只不過是魔鬼的一個詭計而已,不要擔心它,根本不需要去理會它的,你要奉耶穌基督的名說:我肚子裡面的孩子就是健康的。
  • 死亡筆記電影版
    月雖然不相信但還是隨手寫上了從電視上看到的誘拐殺人犯的名字,第二天就得知被自己寫上的男人突然在獄中身亡。月相信了死亡筆記的能力,決定利用自己的雙手制裁犯罪者,構築理想中的世界。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夜神月設計除掉了女友和跟蹤自己的FBI的探員,趁機混進了調查本部,但是,L對他的懷疑並沒有結束,新一輪的智力遊戲繼續進行。月和L的頭腦對峙迎來了新的局面。借著「幫助ICPO逮捕Killer」的理由,月潛入了調查本部。這樣月就和對月虎視眈眈的L直接面對面的交鋒了。
  • 「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別人看我的眼光。」
    「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別人看我的歧視的眼光。」這是一位愛滋病患者的獨白。太多的人說到愛滋病患者時,都直接把患者本人視作等同於愛滋病毒的魔鬼本身,而已經忘記,患者其實也是受害者而已。被驅逐的孩子,與貓狗為伴2014年,一封200餘位村民籤字的驅離8歲兒童「聯名信」曝光,引發大家關注。200餘名村名驅逐一名8歲孩子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是一名愛滋病毒攜帶者。
  • 美版《死亡筆記》電影公開死神版海報 8月25日上映
    via:動漫星空美版《死亡筆記》電影將於8月25日在Netflix平臺上播放,近日,官方公開了死神硫克版海報。
  • 愛裡沒有懼怕
    當神呼喚亞當,問他:」你在哪裡」時,亞當卻是回答:」我在園中聽見禰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創三8-10)。原本人尊神為大,人與神那種父子相依相隨的純全美善的關係全變了,人看到神竟然會害怕,人竟然要躲著那個把生命賜給他的神,這是人類第一次有了」懼怕」的經驗。
  • 花梨推薦-死亡筆記最新電影:點亮新世界
    於是就有了這部《死亡筆記:點亮新世界》,本來這部電影16年就已上映,但最近才有的資源,小編第一時間就把它看完了,下面就跟我來一起梳理下這部電影吧!(不喜歡劇透的直接翻到最後去領資源吧!)新版演員陣容上,原班演員只有「彌海砂」戶田惠梨香回歸。少了分青澀,多了份成熟的風韻,不過依舊很漂亮。(她主演的SPEC系列也很好看!)
  • 《反基督者》拉片筆記
    並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的人,是魔鬼的後裔。《反基督者》 拉片開場-做愛-迷戀性快感,眼看孩子面臨危險而不顧,導致孩子死亡-性的惡,即:原罪/七宗罪/色慾(lust)淫慾-風吹開窗戶-窗戶打開-風進入屋內-魔鬼進入(風是撒旦的兄弟)-酒瓶摔倒酒倒出-酒代表不理性(性能製造混亂)-小孩推掉三個雕塑小人-被截肢的熊
  • 夏壩仁波切:人為什麼害怕死亡?
    由於對這種業力的懼怕,以及對業力導致的死亡隨時到來的恐懼,還沒有為來世做任何的準備、故而恐懼,這才是死無常的修法。有了這種心態,才能斷除對來世有害的一切惡業,修對後世有用的一切善法。因為他確定自己會死亡,所以早早地做好死後怎麼辦的準備,那麼,這樣的人怎麼會害怕死亡呢?在死的時候能夠做到不需要害怕,這樣一種有把握的事,如果你做好了準備,死亡又有什麼好可怕的,又有什麼可畏的呢?「豈畏於死主」,就是憑什麼要怕死主呢?就這麼說的。所以,其實做任何一個事,最怕的是來不及,最怕的是沒有準備。如果有備而來的話,死亡有什麼好害怕的,沒有什麼好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