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像創作到編輯,你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2021-02-15 木格堂
一個集合實踐創作、編輯出版、展覽呈現的全流程學習平臺,目前開設有留學作品集、創作研修、展覽呈現等工作坊。2020年,木格堂線上課程教育企劃——公開課,以反思研究為基礎,導師將結合自身藝術實踐,梳理相關的歷史、流派、媒介與對應的理論體系,幫助你在新的藝術媒介中看到藝術創作的意義、生產、分布與定位,有效地將想法或已有知識概念轉化為實踐內容。同時,完成更清晰的自我創作定位,理解多種形式的圖像展覽、編輯,找到自身邏輯,將創作實踐與展覽研究、藝術寫作、書籍出版等整體發展相結合。第一期由趙謙老師講授的公開課(已於2月16日開課);第二期由林葉老師講授的公開課(已於3月22日開課);第三期由陳蕭伊老師講授的公開課(已於4月12日開課);第四期由郝浩然老師講授的公開課(已於5月17日開課);第五期由王歡老師講授的公開課(於6月10日開課);第六期由石真老師講授的公開課(即將於7月19日開課)。

「真姨書房 (La Maison de Z)」是一個基於影像出版的研究型藝術項目,試圖通過編輯和出版實踐不斷挖掘與探索影像敘事的可能性。

• 課程導師 | 石真 

• 課程時間 | 7月19日 – 9月6日

                   (每周星期日16:00 – 18:00)

• 課程次數 | 8講/期 

• 課程時長 | 2h/講 

• 課程人數 | 本課程為內部學員拓展課程 

                    (對外僅開放10個名額) 

• 授課方式 | 線上課程 

• 學費情況 | ¥3000/期 

• 諮詢方式 | 微信 mugetang2017

作為藝術家的出版人(Artist publisher)在某種意義上既是傳統出版中作品與讀者間的「擺渡人」,也是敘事這一「人造風景」的構建者。本課程將通過解析影像作品的編輯與出版案例結合創作實踐,來探討攝影與文學、電影敘事的異同,以及如何將音樂、建築、戲劇、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運用到影像這一敘事載體中。
公開課「用影像講故事:作品的結構、敘事與紙本呈現」將於7月19日開課。

木格堂:針對本次課程題目「用影像講故事:作品的結構、敘事與紙本呈現」,您的課程安排和規劃是什麼?

石真:這次的公開課總共八節,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其中理論課程除了影像編輯的基本概念與思路,還會著重分析一些比較有借鑑意義的作品出版案例,藉以了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對故事的結構、敘事、時間、空間等元素進行設計和再創作;創作實踐部分則會跟大家一起,以一對一的形式從立項開題到編輯、呈現進行交叉跟進,讓每個學員通過自己的編輯實踐來熟悉和掌握上述內容。

木格堂:本次課程主要涉及到影像編輯的學習,學員需要準備什麼樣的學習材料?如果學員自己沒有成熟的作品,也可以參與課程嗎?

石真:影像編輯其實是個需要動腦、動筆又動手的工作,隨著每節課程的進度,我會根據課程內容留一些「隨堂小作業」,然後每個人在開放式命題下根據自己的項目來進行梳理和推進。我希望學員們能夠提前準備一個已經拍攝完成或者部分完成的作品項目,並整理好項目的相關素材、資料等。對於自己還沒有成熟作品的學員,不妨在課程開始前給自己設立一個創作項目命題或者方向,並有針對性地去尋找素材,這樣不至於在實踐的部分兩手空空,也有助於對課程內容的消化和理解。在實踐的後半部分,對於一些進度比較快的學員,可能會涉及到影像的列序(Sequencing)、排版甚至是紙本呈現的嘗試,這部分根據個人的工作習慣,也許會用到InDesign,AI等軟體和印表機、裁切板、刻刀、U形針、改錐等手工工具,但這些都是比較個人化的選擇,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學員。

木格堂:在本次課程中,您希望學員能夠學到什麼?

石真:我希望學員能夠通過這次課程大概了解影像編輯的思路以及用影像講故事的一些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能夠打開思維,將音樂、建築、戲劇、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翻譯」、應用到影像這一敘事載體中。

木格堂:您是一位創作型的藝術家,同時也是「真姨書房」的出版人。在本次課程中,您不同的身份對學生的學習有什麼幫助?

石真:出版人和創作者像是既互補又互相博弈的兩個角色,創作的經驗和過程讓我了解在作品生產過程中所經歷的思考與推演,而出版和編輯的工作又能讓我站在另一個的角度去看待之前的作品,甚至是在編輯過程中推翻與重塑其中的某些要素。這就好像是當我們從一個事物的兩端分別出發,在兩者中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去更好地呈現與闡述這個事物本身。

木格堂:在課程最後有創作實踐展示的環節,您準備如何在線上的虛擬空間中實現學員的成果展示呢?

石真:最後一節課的創作實踐展示會根據大家的進度來進行一個階段性匯總。這個實踐展示其實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在線展覽或者樣書分享,而是會以類似critic的形式來進行,讓每位學員分別通過各自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項目進度和其推進過程,可以大概理解為一個思維導圖式的成果展示與呈現。

/ 石真 /

石真,1989出生於中國山東,現居巴黎。畢業於法國巴黎EFET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系。

她的作品得到國內外廣泛展出,近期展覽包括北京OCAT研究中心,連州攝影節,法國La Gacilly 攝影節,巴黎Circulation(s)攝影節,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等。曾獲法國La Gacilly 新銳攝影獎(2017),臺北Wonder Foto Day 評審獎(2017),法國Tribew 攝影獎(2016),併入選2017年度挪威Sunnhordland美術館藝術家駐地項目等。

已有的知識概念轉化為實踐內容單期課程持續2個月。本次公開課木格堂邀請了藝術家、攝影師、策展人、寫作者、出版人等不同身份的實踐能力強的知名導師前來授課,學員可以得到更專業、更全面、多維度的藝術學習。課題的開設含有不同的方向與角度,導師們分別講授當代藝術、攝影文化、創作定位、展覽呈現、圖像閱讀與寫作實踐、聲音表現、編輯出版等內容。在不同類型的課題開設下,公開課囊括了整個創作過程,從前期的理論梳理至後期的展覽呈現,學員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所需學習方向進行課題選擇。

Mugetang Art Space

展覽 | 教育 | 出版 | 藝術商店

木格堂,始於二零一五年,是由攝影藝術家木格創辦的藝術空間,空間坐落於成都藍頂當代藝術基地,目前擁有逾六百平方米的展覽、製作、閱讀、教育空間,空間全年呈現包括展覽、教育、出版、現場活動和講座在內的多樣化藝術項目,旨在為公眾提供一個豐富且開放的藝術平臺。 mugetang2017 mugeartspace@foxmail.com 086-028-64100848 成都市藍頂當代藝術基地二期四十八棟

相關焦點

  • 影像創作難不難 | 專訪
    影藝家:在一次聊天中,您就說到您很早就留意到成都有著這群很棒的影像藝術家,是什麼樣的機緣讓這個展覽在現在用西南影像實驗的方式落地? 孫莉:實際上A4在很早以前就一直關注影像和攝影方面的實驗,包括藝術家個案及「煮茶論影」這樣的項目,但並沒有既時轉化成展覽,而希望做更多的研究和基礎性的工作。
  • 【肺部影像聯盟】義工及編輯新春寄語
    要永遠堅信這一點:一切都會變的,無論受多大創傷心情多麼沉重,一貧如洗也好,都要堅持住。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會有盡頭,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在人生的旅途上我遇見了肺部影像聯盟,是肺部影像聯盟讓我的人生更動力,讓我的生活更豐盈,讓我面對困難更有勇氣。我在這個大家庭學到了好多知識,得到了提高,是肺部影像聯盟培養了我。
  • 張獻民:影像創作的理念與創作方法
    張獻民:影像創作的理念與創作方法撰文| 徐建華不會有人不誤解。這個人存在嗎?影像是個群體工作,對社會關係有一個消耗。要認識別人,要放給別人看。影像必然還有群體合作,不僅是錢的消耗,還有器材和社會關係的消耗。社會關係要去消耗,就需要有一個搭建的過程。
  • 專訪電影攝影師劉勇宏:影像創作需要概念先行
    劉勇宏發現,拍電影這件事情離他很遙遠,他離這群人也很遙遠。然而,當時的他永遠也想不到,幾年之後,自己就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切就像做夢一樣。從影迷到真正進入電影圈,劉勇宏花了七年時間。「真正萌生做電影的想法,其實是在上大學以後。」
  • 分享 | 如何創作優秀口述影像作品?一文全讀懂!
    想知道如何創作口述影像作品?想了解專業的影像創作建議?想先睹為快《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最新樣片?快隨學部君的腳步走近《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相信你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穫!6月20日下午,《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召開,在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對項目的後續創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由泰康健投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聯合出品,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影像行動力訓練營」負責具體製作。
  • OPPO X 瑪格南圖片社,我們想跟你認真聊聊影像創作
    這就是今天OPPO攝影沙龍的全部內容,隨後OPPO宣布開啟「OPPO瑪格南影像創造力計劃」,具體是指——每個人都可以參加一個OPPO舉辦的比賽,不論你的手機是什麼,都可以用你的手機攝影作品進行一次全民大PK。沒錯,我們想發掘的是手機攝影作品,只要你夠好,手機是什麼不重要。
  • 拍攝360度視頻:10件你應該知道的事情
    朋友圈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同學來找IN2編輯:我們打算拍個360度視頻了,你給推薦一下吧。語氣就跟告訴我他們打算買個5D2去拍個周末自駕一樣。這些同學來自各行各業,文娛影像都叫專業了,設計師和中學老師也算靠譜的,最嚇人的是某位大概是做線上醫療的同學說,我們手術視頻打算拍VR了……對於一個做沉浸影像的媒體平臺,看到同學們這麼熱情多雞凍啊。
  • 華為啟動「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讓用戶享受影像創作
    華為手機作為該活動全程戰略合作夥伴,11月27日,二者攜手開啟了「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 鼓勵更多專業電影人和普通用戶使用手機進行影像創作。早在去年舉辦的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華為就提出「新影像·手機影片競賽」。
  • 影像創作小光圈下的迷人視界
  • 在玩《異度之刃決定版》之前,你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那麼今天我們就趁著《異度之刃決定版》還沒正式發售,一起來看看它到底是一款怎樣的遊戲,而在開始體驗之前,你又需要知道哪些知識吧。 《異度之刃決定版》將在5月29日正式登陸Switch平臺,作為一款2010年6月發售於Wii平臺,並在2015年4月移植到3DS的遊戲,可能在Switch玩家看來還是不如那個很大的《異度之刃2》熟悉。
  • 編輯有話說|在創作懸疑故事前,你應該知道的二三事
    今天研習君請到了編輯部的懸疑題材編輯沅七,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她了,其實不止懸疑領域,之前她還和我們一同分享過雙男主。這回她帶著對懸疑故事題材的獨到見解,再次來到故事研習社,主要是要和大家聊聊在創作懸疑作品前,你應該了解的二三事。希望她的分享能給各位更多啟發,下面就讓她來主持這次的研習社吧。
  • 動漫壁紙,日本現代漫畫編輯與創作
    在日本現代漫畫的編輯出版上,近十幾年來漫畫家與出版社和雜誌社的編輯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漫畫的編輯出版流程主要是出版社的編輯部委託漫畫家進行選題,漫畫家在自己選題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作品完成後,漫畫家把樣稿寄給編輯部,在編輯部進行編輯工作,最後進行校對。
  • 尋找「視界之外」,OPPO 攜手瑪格南開啟影像創作大賽
    5月17日,OPPO影像沙龍在上海成功舉辦。活動現場,OPPO影像產品總監姜晗與瑪格南國際教育總監Shannon Ghannam宣布「OPPO瑪格南影像創造力計劃」正式啟動,為全球手機用戶搭建一個專業、開放的影像創作平臺。
  • 魯南高鐵軼事 | 《攝影專題組照創作與編輯》學員作品欣賞
    2019年底,攝影雙師課堂開設了《攝影專題組照創作與編輯》課程,邀請著名攝影家、資深媒體人鄭壬傑老師主講。本課程的定位是一門創作指導課程,鄭壬傑老師將以一系列優秀組照作品為案例,從主題選擇、溝通記錄、拍攝創作、作品編輯、投稿參賽全流程詳解專題組照的完整創作思路、創作方法。
  • 實力唱將巫啟賢:華語流行音樂要與影像結合起來
    實力唱將巫啟賢:華語流行音樂要與影像結合起來 2019-03-08 19:28: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牙齒矯正必須要知道的事情—明星在用的矯正類型
    結合上一篇「牙齒矯正必須知道的事情—矯正的類型」這篇來說說明星也在用的矯正類型叭! 陶瓷牙套優缺點: 優點 :美觀性較好 缺點: 費用相對金屬較高、陶瓷易崩,崩後需自費補; 舌側矯正 舌側矯正相對較為隱形,正常交流幾乎無法看出是否正在進行矯正; 這類矯正很多明星都在用,少年何以琛到陌上顏如玉的白衣少年羅雲熙
  • 「華為手機影像藝術展」大咖雲集 導演麥子解析影像創作
    她創作了《幻月》、《我是____,也是我自己》、華為《大象》等優秀作品,讓人不禁驚嘆她的才華。那麼,麥子是如何從舞者走上影像創作之路的呢?在練習了11年的古典巴黎後,她來到巴黎攻讀戲劇研究生,並開始對電影感興趣。在積累數年後,麥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拍攝了自己的首部作品《探戈》並參展夏納電影節。而面對在創作《幻月》後紛雜而來的商業邀約,她也在認真考慮如何去平衡商業需求和表達自我的需求。
  • 學習體會 | 2020「浙江發展與影像創作」中青年攝影人才研修班學員...
    我想,基層攝影家協會以大眾攝影的培育為主,同時一定要補上美育這一課,美育眾多攝影者所缺少的;省市級攝影家協會作深以類別、領域攝影培育為主,引導攝影堅持走專題之路、領域之路,同時以工作坊等形式培育一小部份攝影者跟著攝影的發展走藝術攝影,課程的設置不能太散。攝影除了創作的攝影實踐外,還要多關注攝影史論、圖片編輯、策展批判、多媒體等專業。
  • 從拍攝、打光到後期,拍攝綠幕你必須知道的技巧
    如果你要拍一個全景鏡頭,拍攝正確的場景物體比例則尤為重要。這個過程主要依賴於你要知道拍到背景部分的鏡頭透視的視場,通常被稱之為背景牆。用同樣焦距的鏡頭拍攝前景和背景很重要,或者至少你得知道大概使用什麼焦距來拍攝背景牆。
  • 草場地創作工作坊(熱身筆記)→影像寫作⑤ | 實施
    目前已有過60人報名,有帶著「創作參與」願望,也有「感興趣旁聽」,大致各一半。我們當然希望參與者不止是「興趣旁觀」,還「準備跳入同一條河流一起遊」,所以在報名申請表格中專門列出「你有一個和自己有關的村子並是否打算回去創作拍攝」提問。 是否「參與創作」選擇在他們。有的參與者可能在工作坊中途下車,有的可能會一直跟隨下去,並有想法「回村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