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如何創作口述影像作品?
想了解專業的影像創作建議?
想先睹為快《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最新樣片?
快隨學部君的腳步走近
《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
相信你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穫!
6月20日下午,《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召開,在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對項目的後續創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
《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由泰康健投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聯合出品,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影像行動力訓練營」負責具體製作。該項目通過口述影像的形式記錄百位共和國的建設者——泰康之家的長輩們經歷國家社會變遷時的個人故事。
在《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的項目研討會上,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張雅欣教授向各位專家放映了新中國第一代廣播電臺播音員周秀文的樣片,她說:「我們不僅希望這個項目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更期望這個項目自身能夠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以口述影像的方式連接起國家、家庭和個人這三個不同層級的社會單位之間的關係,完成一部歷史中的個人與個人中的歷史相互交織的國家相冊。」
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劉淑琴說,《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的項目初衷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記錄下共和國建設者們年輕時的奮鬥歷程和晚年生活,這是回答給國內社會,甚至是回答給國際社會的關於新中國建設的一個最好的答案。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提出:「短視頻是一種移動端伴隨式的收看方式,要一打開就讓觀眾停不下來,如何達到這種接受效果特別重要。」
曾祥敏教授提到,如今是一個傳播視頻化、視頻碎片化、碎片移動化的時代,他希望《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能夠形成一個傳播矩陣。曾老師建議依靠連續的排比或者是採訪中的追問等手法,讓影片的敘事沿著一條主線貫穿下來。他還提出,目前短片中被採訪人物的背景信息比較薄弱,應該再厚一點;片子的形式也可以再多樣一些,比如「梨視頻」運用色彩卡片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鑑。
新華社CNC短視頻中心主任馬寶軍建議《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可在歷史感方面加大力度,去尋找觀眾與被採訪對象在某一歷史階段橫切面上的交集,讓觀眾感受到被採訪人物跟自己的關係,或許一張照片、一件衣服就可以觸發觀眾的回憶。馬主任還提出,如何用十分鐘的時間講述一個人幾十年的歷史跨度,這需要下點功夫,比如在開篇即呈現人物的全景素描,以便快速地抓住現在的青年觀眾。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師曾志老師認為影片需要站在個體和國家命運的基礎上,面向未來講述歷史,並且使用年輕人習慣的表達方式。現在的短視頻之所以這麼火,其秘密其實就在於觀眾不知道人物下一步將幹什麼,這個是對觀眾最大的吸引力。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 楊乘虎
「如果《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朝著一百集、兩百集的體量做下去,那麼我們是要求每一集都是精品呢,還是使各集影片串聯起來在總體上描畫一個時代?」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楊乘虎提出了以上疑問,他表示,我們要學會在求全和求精中做出選擇,而如何選擇確實是需要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最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胡佔凡對各位專家的意見做了總結,提出了四點建議。
首先是拍什麼,第二個是給誰看的問題。我們的片子要明確是給電視觀眾看還是給網絡觀眾看,給老年人看還是給年輕人看,這決定了片子的方向。
片子的歷史觀、價值觀、政治觀要正確,這是大前提;老人對個人生活的回憶可能不準確,如果是國家事件或公共事件,那就要做到準確,否則,片子的價值就會降低。
胡主席認為,項目的名字《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同時代主題相貼近,但是也容易將某些非建設者排除在外,這在無形中限制了內容和表達的豐富性。
為了彌補口述歷史單調的缺點,胡主席建議片子的採訪團隊可以從選題的策劃階段就開始拍攝,還可以針對歷史細節進行重點提問。
本次研討會在各位專家、學者給出的各類意見和建議下圓滿結束了,特別感謝他們為《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提出的實實在在的建議,在理論高度和實操層面上都為大家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參與本次《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短片製作的
三位同學有很多的感悟
讓我們來聽聽ta們的心得吧~
通過剪輯《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的片子,我不僅能夠重溫那段我不曾經歷過的歷史,更能夠在那一代人的個人記憶中尋找一些隨著時代變遷所不曾變化的共性式的情感。這是比琢磨剪輯、提高技巧更為重要,也是對我而言更為珍貴的東西。我們總要在我們迷茫、疑惑甚至寸步難行的時候尋找支撐,而這些歷經時代風雨的老人們至少給了我答案,給了我力量。
我的剪輯對象是任宏傑老人,在整個過程中我感覺跟這位老人有了一次很好的對話,我了解到了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感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採訪對象獨特的個人魅力。
「名利對您沒有吸引力嗎?」採訪的尾聲,我問吳林老師。「沒有」他回答得不假思索。三個下午的採訪,我從吳老師身上感受到最多的是一種知識分子的氣節。他不僅淡泊名利,而且真正把國家的發展視為己任。能與這樣的知識分子交談,感受他身上的人格魅力和胸懷,是我此次上海之行最為有意義的事情。
希望大家多多吸收專家們的建議,
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影片現存的問題,
期待在接下來的創作中見到大家更好的作品!
圖片/魏天達
供稿/董方紅 林世健 劉於汀
編輯/張泓寧
美編/秦 涵 李玉璞
主編/豐 瑞 鄭 石
監製/顧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