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如何創作優秀口述影像作品?一文全讀懂!

2021-02-08 中傳新聞傳播學部

想知道如何創作口述影像作品?

想了解專業的影像創作建議?

想先睹為快《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最新樣片?

快隨學部君的腳步走近

《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

相信你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穫!

6月20日下午,《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召開,在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對項目的後續創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

《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由泰康健投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聯合出品,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影像行動力訓練營」負責具體製作。該項目通過口述影像的形式記錄百位共和國的建設者——泰康之家的長輩們經歷國家社會變遷時的個人故事。

在《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的項目研討會上,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張雅欣教授向各位專家放映了新中國第一代廣播電臺播音員周秀文的樣片,她說:「我們不僅希望這個項目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更期望這個項目自身能夠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以口述影像的方式連接起國家、家庭和個人這三個不同層級的社會單位之間的關係,完成一部歷史中的個人與個人中的歷史相互交織的國家相冊。」

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劉淑琴說,《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的項目初衷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記錄下共和國建設者們年輕時的奮鬥歷程和晚年生活,這是回答給國內社會,甚至是回答給國際社會的關於新中國建設的一個最好的答案。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提出:「短視頻是一種移動端伴隨式的收看方式,要一打開就讓觀眾停不下來,如何達到這種接受效果特別重要。」

曾祥敏教授提到,如今是一個傳播視頻化、視頻碎片化、碎片移動化的時代,他希望《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能夠形成一個傳播矩陣。曾老師建議依靠連續的排比或者是採訪中的追問等手法,讓影片的敘事沿著一條主線貫穿下來。他還提出,目前短片中被採訪人物的背景信息比較薄弱,應該再厚一點;片子的形式也可以再多樣一些,比如「梨視頻」運用色彩卡片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鑑。

新華社CNC短視頻中心主任馬寶軍建議《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可在歷史感方面加大力度,去尋找觀眾與被採訪對象在某一歷史階段橫切面上的交集,讓觀眾感受到被採訪人物跟自己的關係,或許一張照片、一件衣服就可以觸發觀眾的回憶。馬主任還提出,如何用十分鐘的時間講述一個人幾十年的歷史跨度,這需要下點功夫,比如在開篇即呈現人物的全景素描,以便快速地抓住現在的青年觀眾。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師曾志老師認為影片需要站在個體和國家命運的基礎上,面向未來講述歷史,並且使用年輕人習慣的表達方式。現在的短視頻之所以這麼火,其秘密其實就在於觀眾不知道人物下一步將幹什麼,這個是對觀眾最大的吸引力。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 楊乘虎

「如果《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朝著一百集、兩百集的體量做下去,那麼我們是要求每一集都是精品呢,還是使各集影片串聯起來在總體上描畫一個時代?」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楊乘虎提出了以上疑問,他表示,我們要學會在求全和求精中做出選擇,而如何選擇確實是需要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最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胡佔凡對各位專家的意見做了總結,提出了四點建議。

首先是拍什麼,第二個是給誰看的問題。我們的片子要明確是給電視觀眾看還是給網絡觀眾看,給老年人看還是給年輕人看,這決定了片子的方向。

片子的歷史觀、價值觀、政治觀要正確,這是大前提;老人對個人生活的回憶可能不準確,如果是國家事件或公共事件,那就要做到準確,否則,片子的價值就會降低。

胡主席認為,項目的名字《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同時代主題相貼近,但是也容易將某些非建設者排除在外,這在無形中限制了內容和表達的豐富性。

為了彌補口述歷史單調的缺點,胡主席建議片子的採訪團隊可以從選題的策劃階段就開始拍攝,還可以針對歷史細節進行重點提問。

本次研討會在各位專家、學者給出的各類意見和建議下圓滿結束了,特別感謝他們為《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提出的實實在在的建議,在理論高度和實操層面上都為大家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參與本次《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短片製作的

三位同學有很多的感悟

讓我們來聽聽ta們的心得吧~

通過剪輯《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的片子,我不僅能夠重溫那段我不曾經歷過的歷史,更能夠在那一代人的個人記憶中尋找一些隨著時代變遷所不曾變化的共性式的情感。這是比琢磨剪輯、提高技巧更為重要,也是對我而言更為珍貴的東西。我們總要在我們迷茫、疑惑甚至寸步難行的時候尋找支撐,而這些歷經時代風雨的老人們至少給了我答案,給了我力量。

我的剪輯對象是任宏傑老人,在整個過程中我感覺跟這位老人有了一次很好的對話,我了解到了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感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採訪對象獨特的個人魅力。

「名利對您沒有吸引力嗎?」採訪的尾聲,我問吳林老師。「沒有」他回答得不假思索。三個下午的採訪,我從吳老師身上感受到最多的是一種知識分子的氣節。他不僅淡泊名利,而且真正把國家的發展視為己任。能與這樣的知識分子交談,感受他身上的人格魅力和胸懷,是我此次上海之行最為有意義的事情。

希望大家多多吸收專家們的建議,

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影片現存的問題,

期待在接下來的創作中見到大家更好的作品!


 圖片/魏天達

 供稿/董方紅   林世健   劉於汀 

 編輯/張泓寧

 美編/秦   涵   李玉璞   

 主編/豐   瑞   鄭   石

 監製/顧   潔

相關焦點

  • 文化平權中的口述影像-嚴肅地討論《長路》的口述創作(許家峰)
    合作洽談與諮詢預約請聯繫E-mail:shilianxueying@foxmail.com  《長路》的舞蹈創作是讓人驚嘆的,同時,在本期嘉賓看來,給視障者提供的口述影像服務,本身也是一種「口述表演」的創作,也同樣讓我們讚嘆不已。如果你在之前的播客中有所感受,可以聯繫主播分享你的感受:shilianxueying@foxmail.com。
  • 那些無法被分享的我們是否以另一種方式共有|口述影像《渡夜》
    這個舞臺劇令我深深沉浸並被震撼,只可惜沒有口述版本。為了消除遺憾,我憑一腔興趣,和想要分享的心,錄了這個簡陋隨性的版本。郭老師耐心細膩,在約上時間暢聊前,為我提出了我這段口述的優缺點,像是開了一扇天窗,我才一下子得以準確窺見自己56分17秒的語音全貌。
  • 《口述影像》
    與廣大參觀者們直觀用眼欣賞不同的是,視障者們可構建出的畫面感取決於口述志願者們對照片內容,載體大小,視覺方向以及整體構圖的細節描述。一些對明眼人們並不重要的觀賞順序,在視障人士眼中卻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例如描述一副被籠罩在雲霧裡的樓群照片時,講解員若採用「整個畫面體現出一種迷茫感」這樣「先入為主」的主觀描述與全面概述,將非常容易給視障人士造成後期畫面構築困難。
  • 口述影像歷史 福建攝協啟動影像保護工程
    時光飛逝,如今這些歷經歲月滄桑的老攝影家們已至暮年,但他們寶貴的經歷與豐富的影像還未得到有計劃地梳理和留存。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為了積極響應建設文化大國強國的號召,將本土攝影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列為重要課題,並以挖掘影像史料、保存影像文本、撰寫老攝影家口述影像史作為課題的具體內容。這是福建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
  • 遇見影像大師!麥子導演在華為手機影像藝術展上分享短片創作與創意
    【TechWeb】12月22日,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華為「新影像·不止所見」手機影像藝術展上,華為舉行新一期華為影像大師班活動,曾在湖南衛視大型綜藝《幻樂之城》節目中,與天后王菲女兒——竇靖童合作《幻月》電影作品的青年導演麥子,來到現場與大家分享手機短片的創作與創意。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如何預防?日常生活應注意哪些?一文全知道
    如何預防?日常生活應注意哪些?一文全知道 2020-12-17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嗎:口述影像的種種妙用
    很多美麗的邂逅是出於誤會,口述影像於我也是如此。小貓老師在講解一張香港老城的照片,由一位肢體障礙的攝影師拍攝工作坊請到的講師是香港的小貓。她是個活潑愛動的年輕姑娘,穿著大褲衩T恤衫,扎著馬尾辮,腳蹬一雙平板鞋,看上去像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但在口述影像上她已積累了豐富經驗,寫過多部電影的口述文稿,常去影院給盲人口述電影畫面,還申請到香港政府的資金支持。
  • 「華為手機影像藝術展」大咖雲集 導演麥子解析影像創作
    12月21日,華為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正式開啟華為「新影像·不止所見」手機影像藝術展。在超過5000平方米的場館內,通過「像素迷宮」、「東局子禮堂」、「螢光花園」、「我們的時代」、「露天電影」、「X音艙」等風格各異的單元設計,展會展出了近百件由華為手機拍攝的影像作品。
  • 「動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
    【動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作為「口述影像歷史」項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日前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此前已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一部《口述國圖》 講述幾代國圖人 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紀錄片...
    9月21日,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北京紀實影像周組委會、國家圖書館影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承辦的「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在北京紀實影像周的支持下,策劃並舉辦了《口述國圖》展映和研討會。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圍繞「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這一主題,就《口述國圖》這部國內首次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從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專家們對《口述國圖》的創作實踐和大眾傳播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並且對影片創作、以及未來圖書館界與紀錄片界的融合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 首期「口述影像旁述員」培訓圓滿結束
    包頭市圖書館為豐富視障讀者的精神世界,使之通過電影加深對社會潮流文化的認識,促進視障讀者更好地融入社會,面向社會招募了五十餘名熱衷公益事業的助殘志願者,於2015年4月18日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口述影像旁述員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新書發布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這場精彩的「口述影像」,讓耳朵帶你體驗聽得見的電影!
    由三位來自廣州「心聆感影」團隊的影像口述老師輪流進行講述,把其中搞笑幽默的表情與動作、拳擊的打法等衝擊性的視覺信息進行詳細描述,讓在場的所有人感受影片帶來的幽默,開心感動又激動,感覺身臨其境。每一場口述電影,都離不開口述影像老師的付出。大家的愛心凝聚成暖暖的溪流在這群特殊的觀眾心中流淌。現場,影像口述老師還分享了影片製作的過程。
  • 口述影像助香港盲人「看」電影,普及還需業界支持
    然而,視障人士如何在黑暗世界感受光影的力量?徐恩樂是電影發燒友,但因視網膜色素病變,一度無法再看電影,最多只能隔星期到盲人輔導會聆聽舊影片;只剩一成視力的麥慧貞與同樣失明的丈夫,喜歡拍拖「聽」電影,但始終未能全部理解劇情。今年五月,有戲院將口述影像恆常化,八月首套預錄口述影像的港產電影《逆流大叔》上畫,更多視障人士可以真正欣賞首輪電影。
  • 影像的力量,科技的溫度——「2019華為新影像大賽獲獎及優秀作品展」於巴黎大皇宮開幕
    ▲華為攜手UCCA集團旗下UCCA Lab,於2019巴黎國際攝影藝術展(Paris Photo 2019)期間,在巴黎大皇宮呈現2019華為新影像大賽獲獎及優秀作品展,展出全球攝影藝術家和愛好者根據新影像大賽主題,使用華為手機創作的攝影作品,包括從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超過52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的6件組別冠軍作品、50件組別優勝作品以及5000張大賽精選作品。
  • 口述影像志願者助百名視障人士「看」國慶直播
    阿衝一直力推向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的服務,值國慶之際,阿衝向委員會提出了口述閱兵儀式的想法。「項目正式開始籌備時已經進入9月下旬,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所以工作量很大。」誰來擔任口述者?這是擺在大家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此前,圖書館的口述影像志願者大多只講過電影,100個小時的準備時間足以讓他們把想說的話落實成文字。
  • 影像藝術史上影像作品最多的一次展覽,但卻只有「一分鐘」
    以「十二載的光陰 只為一分光影」為主題的本次巡展,是今年「一分鐘影像大賽」頒獎典禮後又一重頭戲。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1000部優秀作品,在海門「謇公湖科創中心會議展示中心」展示,這也是影像藝術史上影像作品最多的一次展覽。展覽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和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主辦。
  • 薦書|《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問世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 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口述影像,讓盲人也可以「看」電影
    「夜晚,海邊的沙灘上,篝火、帳篷……」燈光暗下來,一把溫和的聲音緩緩地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