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

2020-12-27 每日甘肅

【動態】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

作為「口述影像歷史」項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日前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我省著名攝影家田萍、韓三當入編該叢書。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此前已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系列叢書結合影像資料,通過60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一輩攝影師口述整理和訪談,展現了中國攝影師的群體形象。攝影者的口述復活了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為新中國攝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展現了新中國發展的影像軌跡,抒寫了老一輩攝影家的愛國情懷。

田萍,生於1935年9月,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從1958年起從事新聞攝影工作,長期在《甘肅日報》工作。代表作品有《陽光雨露育新苗》《出診——羊皮筏子過黃河》《礦山舉手獻寶》等。2014年獲得甘肅省「從事文學藝術工作六十周年」榮譽證書。

韓三當,1947年參加革命,1954年從事攝影工作。60多年來,通過鏡頭將黃河、電力、絲綢之路作為向世人宣傳的主要對象。2006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從事攝影工作50年」紀念證書;2009年7月榮獲中國文聯頒發的「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60年」獎。(陳功章)

相關焦點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新書發布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薦書|《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問世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 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分享 | 如何創作優秀口述影像作品?一文全讀懂!
    想知道如何創作口述影像作品?想了解專業的影像創作建議?想先睹為快《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最新樣片?快隨學部君的腳步走近《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相信你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穫!6月20日下午,《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創作研討會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召開,在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對項目的後續創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共和國建設者口述實錄》由泰康健投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聯合出品,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影像行動力訓練營」負責具體製作。
  • 口述影像歷史 福建攝協啟動影像保護工程
    時光飛逝,如今這些歷經歲月滄桑的老攝影家們已至暮年,但他們寶貴的經歷與豐富的影像還未得到有計劃地梳理和留存。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為了積極響應建設文化大國強國的號召,將本土攝影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列為重要課題,並以挖掘影像史料、保存影像文本、撰寫老攝影家口述影像史作為課題的具體內容。這是福建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
  • 文化平權中的口述影像-嚴肅地討論《長路》的口述創作(許家峰)
    合作洽談與諮詢預約請聯繫E-mail:shilianxueying@foxmail.com  《長路》的舞蹈創作是讓人驚嘆的,同時,在本期嘉賓看來,給視障者提供的口述影像服務,本身也是一種「口述表演」的創作,也同樣讓我們讚嘆不已。如果你在之前的播客中有所感受,可以聯繫主播分享你的感受:shilianxueying@foxmail.com。
  • 「無錫與江浙名城:歷史影像數位彩色復原精選特展」
    惠山寺裡的「竹爐山房」始建於明代,其臺階下有圓池,上築一亭。壁上刻有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俯書「天下第二泉」。「二泉」因唐代茶聖陸羽而得名,他在《茶經》中品定天下水,以惠山泉為第二,故又美名「陸子泉」。 惠山古鎮的人傑地靈坊晚清時期,惠山古鎮的「人傑地靈」坊,座落於惠山龍頭河口,距今約有四百多年歷史,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牌坊。水道旁為古宅與市井街坊,左側店鋪有「新照像放大」的招牌,可見當時攝影已漸趨發達。
  • 南老師口述:《對日抗戰的點點滴滴》出版
    至於小說,我說都是真的,人名、時代、地點也許是假的,那些故事裡描寫的人情世故,悲歡離合,大部份是真有其事的。這就是說明,要講一個真實的歷史是比較難的。老實講,即使是親身經歷的回憶,也像是夢幻泡影一樣,都非真實。就連自己本身經歷過的事,要講起來都難,更何況講一個歷史大變動的事實,那就更加困難了。
  • 美亞混血兒的傳奇 | 邱彰口述歷史
    邱彰律師已經出版口述歷史,法律故事書籍七十多本。我跟邱彰博士已經很熟悉了,但是每次看到他的新書,都感到一陣震撼。希望這個亞美兒童的故事給你帶來新的思考和新的關懷。邱彰為無名者立傳,她的書被公認是一部部最好的法律口述史,無論是有關美國華人女性史,還是臺灣法律故事,她的寫作史料翔實、文筆流暢優美,文字中洋溢著邱彰對弱者的悲憫,和與生俱來的同理心。
  • 《口述影像》
    與廣大參觀者們直觀用眼欣賞不同的是,視障者們可構建出的畫面感取決於口述志願者們對照片內容,載體大小,視覺方向以及整體構圖的細節描述。一些對明眼人們並不重要的觀賞順序,在視障人士眼中卻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例如描述一副被籠罩在雲霧裡的樓群照片時,講解員若採用「整個畫面體現出一種迷茫感」這樣「先入為主」的主觀描述與全面概述,將非常容易給視障人士造成後期畫面構築困難。
  • 攝影師|魏德忠:影像見證紅旗渠的誕生
    《紅旗渠上的鐵姑娘》,紅旗渠工地,1971年5月作為「口述影像歷史」項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由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
  • 奇葩袖珍國「摩洛希亞共和國」,僅31位公民就敢向鄰國「宣戰」
    檯面上大家會回答「梵蒂岡」,但其實最小的國家是「摩洛希亞共和國」!位在美國境內,由凱文鮑夫(Kevin Baugh)建立的私人國家,領土包括凱文的家、前院、後院,及位於南加州及賓州的兩棟物業,總面積5.8公頃,全盛時期,有31位公民。可別看摩洛希亞共和國小歸小,但他們有自己的郵局、自己的貨幣,甚至宣稱他們有海軍和發射火箭的高科技設備。只是這樣的國家在國際上,並不被承認!
  • 作為活人歷史研究的口述史
    死人歷史研究,可稱為前代史;活人歷史研究,就是當代史了。當代史是活人史,活人史是一個有利益訴求的世界,歷史向來難寫。  當代活人史的記錄,可以有筆書與口述兩種途徑。傳記、家譜均是文獻形態的不同載體,口述史首先是影像形態的作品,其次也是可以改編為文獻形態的作品。不同的研究模式,有不同的參與群體,不同的參與模式,有不同類型作品。前代史研究多數是寫作,而當代史研究則可以大量藉助口述。
  • 【思考】香港正在經歷「文革」?「六七暴動」五十周年了,​正視歷史!
    甚至,這一段歷史竟在香港的歷史檔案中消失了!然而,歷史不應忘記,也不能忘記。時至今天,「六七暴動」已屆五十周年,半個世紀已如流水,靜悄悄地逝去,當年親歷六七風暴的少年人,如今也年逾花甲了。是面對現實,正視歷史的時候了。正確地說,是早應打破沉默,正視這一段香港的重要歷史,不讓它被湮滅!1966年,中國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飆直卷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 「薦書」《生命敘事與時代印記——新中國15位勞動模範口述》
    勞動模範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既是普通勞動者,又是開風氣之先、引時代潮流的社會精英,他們身上匯聚著國家上層意志與民間社會的互動力量。評選和表彰勞動模範,繼而宣傳和弘揚勞模精神,在中國共產黨動員和帶領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曆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薦書 | 蔣少武:不讓歷史留下空白
    作為「口述影像歷史
  • 口述影像志願者助百名視障人士「看」國慶直播
    阿衝一直力推向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的服務,值國慶之際,阿衝向委員會提出了口述閱兵儀式的想法。「項目正式開始籌備時已經進入9月下旬,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所以工作量很大。」誰來擔任口述者?這是擺在大家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此前,圖書館的口述影像志願者大多只講過電影,100個小時的準備時間足以讓他們把想說的話落實成文字。
  • 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嗎:口述影像的種種妙用
    7月初,經朋友介紹去深圳參加了口述影像的工作坊。當時我正在給幾位殘障行動者拍片子,請他們結合個人經歷講述權利倡導經驗,想著工作坊會講口述史的拍攝技巧、如何剪片子等,沒想到主題的意思是把影像口述下來,幫盲人(或視障)朋友看電影,而不是把別人的口述拍成影像。不過既來之,則安之,畢竟花了五百塊的學費,還是要好好聽一下。
  • 濱州醫學院專題紀錄片《口述濱醫》(第二集)入選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
    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口述歷史國際周上,濱州醫學院專題紀錄片《口述濱醫》(第二集)入選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口述濱醫》以「講好濱醫故事、傳播濱醫聲音、弘揚濱醫精神」為宗旨,攝製組自八月暑期啟動拍攝,歷經煙臺、濱州、青島多地,採訪幾十位70歲以上經歷濱醫幾度變遷的老前輩,幾經易稿,反覆驗證史料,完成前兩集的拍攝製作。攝製過程中,不僅拍攝了很多採訪鏡頭,也搜集到不少珍貴照片、檔案、書籍、影像歷史資料和文物實物,為校史史料提供很多有價值的資料。
  • 《保家衛國》發布終極預告 珍貴戰時影像首度曝光
    作為院線難得的文獻紀錄片,影片首度披露諸多珍貴戰時影像,並將抗美援朝真實戰場紀實畫面修復重現。張涵予傾情獻聲全程配音,更有多位當年戰場歸來的攝影隊老兵出鏡口述歷史。影片全體主創也用這樣的方式致敬「最可愛的人」,以匠心與擔當為祖國和人民奉上一份珍貴的歷史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