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好是抗美援朝70周年,在舉國回望這場立國之戰的時候,也有一部萬眾關注的電影獻禮。
這就是《金剛川》。
今天是該片上映首周的最後一天,估計大部分影迷都已進入影院看了,所以我們就敞開了聊了。
(涉及劇透)
因為今年疫情原因,《金剛川》從開機到上映不足三個時間,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電影,片方找來了郭帆(《流浪地球》)、路陽(《繡春刀》)和管虎(《八佰》)三位導演合作完成。
一開始我以為會是如《我和我的祖國》一樣由三個不同的故事組成的,但看完後我才驚嘆於導演的天才想法。
影片確實是由三部分構成的,只不過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三個故事,而是同一個故事提供了三種視角。
我之所以稱主創人員天才是因為這樣的拍攝方式可以架設多機位,拍攝的時候同一個場景用不同的機位來呈現,幾個鏡頭一拼接就能最快地剪成一部電影。
電影《金剛川》分別從士兵、對手和高炮排的視角呈現了一個晝夜的故事,總的來說,我覺得比較符合我心中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想像。
這電影剛出首支預告片的時候我就說過,千萬別拍成人海戰術,這種明擺著送人頭的行為志願軍不可能幹得出來。
志願軍打這場仗勝利的因素有很多,只說堅強的意志力肯定不行,最重要的還是志願軍的戰鬥智慧和紀律性。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戰術便是大部隊穿插作戰。
第一次戰役打響的時候,彭德懷指揮志願軍打了所謂「聯合國軍」(以下簡稱「聯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便要求部隊全體後撤,幾十萬人的大部隊啊,夜行晝伏大規模撤退,聯軍的偵察機在志願軍頭頂上盤旋過來盤旋過去,愣是沒發現。
於是麥克阿瑟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命令繼續向前挺進,結果被志願軍的反攻打了個措手不及,然後聯軍就開啟了戰爭史上有名的「反向進攻」。
整個部隊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沒有嚴格的紀律性和戰術規劃是肯定無法完成的。
而《金剛川》中電影開篇,在那片綠油油的莊稼地裡,一聲哨響就衝出來一大片志願軍戰士集合行軍。
隨後我們基本可以看到,鏡頭但凡有掃過部隊的場景,無論是隱蔽還是過橋,都是齊刷刷的聲音。
這是我心中的那支人民軍隊!
比較獨特的是,《金剛川》還從美軍飛行員的角度展現了對於這場戰鬥的看法,我覺得很新奇。
我看到有的影迷不是很理解導演的這種做法,認為導演是夾帶私貨,我倒是不這麼看。
正所謂你的敵人是什麼樣的,那麼你就是什麼樣的。
比如馬雲的商戰對手怎麼也得是馬化騰這個級別的,你弄個鄉鎮企業家出來都不合適,更不用說是普通人了。
我們常常說志願軍是世界戰爭史上輕步兵的巔峰,那麼給他們找一個合適的敵手也是對這支部隊最大的誇獎。
看著《金剛川》中的那個美國飛行員,這TM不就是我平時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的那種主角麼?
一毛一樣啊!
經典的十字架、經典的牛仔帽、經典的個人對決,當然還有經典的不服從命令。
你想想,這樣的形象,放在好萊塢戰爭片或者動作片中,就是主角命啊。
但他就是被高炮排的戰士們用為數不多的炮彈給打下來了。
當然,與《上甘嶺》、《英雄兒女》這樣的經典不同,電影工業的進步可以用更宏大的視角向我們呈現戰鬥的場景。
我印象深刻的就兩個畫面:
一個是聯軍用榴彈炮遠距離轟炸人工橋的情節,那個俯視的炮擊視角,簡直太震撼了,這是以前的電影完全達不到的高度。
我是第一次在國產戰爭片中看到這樣宏大的場景。
其實我想說的是,抗美援朝那麼多經典案例呢,各大電影公司可以安排了,這麼短時間內就能拍成這樣,要再追加點預算和時間,基本可以復刻一整場戰役了。
而且,這個題材只要不胡亂拍,票房肯定大賺。
另外一個場景就是喀秋莎火箭炮了。
就在聯軍剛剛榴彈炮轟炸完我軍的人工橋的時候,志願軍後方的喀秋莎火箭炮齊射直接把聯軍的炮兵陣地炸成了粉塵。
這個場景簡直太震撼了,看得我是熱淚盈眶啊。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一路走來的紅軍終於也有了如此具有毀滅性的炮火壓制力。
喀秋莎就是我滴神!
志願軍剛入朝的時候後勤補給跟不上,飯都沒得吃,但作戰後期志願軍幫朝鮮人民修建了許多基礎設施,後勤馬上就跟上來了,棉衣有了,炮火也就有了。
事實上,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的時候志願軍就已經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恐怕是當時志願軍最喜歡的武器了。
「喀秋莎」火箭炮營一次齊射就把整片陣地打成火海,可見這是多麼可愛的一種武器。
在影片中所著重強調的金城戰役中,志願軍集中了五個喀秋莎火箭炮團,外加上其他炮兵部隊的上千門炮全部投入了戰場。
這場戰役最終迫使聯軍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為板門店的停戰協議籤署掃清了障礙。
影片結尾,那個扛著木頭被聯軍燃燒彈燒成了碳的黑色背影則成為了共和國崛起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