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在影院看電影打了個盹,醒來非常尷尬。
但你很快驚奇地發現,你又看到了熟悉甚至相同的畫面,並沒有錯過劇情。
很遺憾。
你並未擁有了讓時間停止的特異功能。
而是正在看《金剛川》。
上映第二天,《金剛川》豆瓣評分從6.9跌至6.7。
1星和2星的評價佔了將近2成,談不上惡評如潮,但1星的評價確實不少。
《金剛川》是爛片嗎?
絕對不是!
《金剛川》的主旋律題材讓它具有天然的優勢。
好題材不等於好電影的道理不必多說。
但要在2個月之內完成一部122分鐘的長片,可謂是地獄級難度。
世界電影史上有不少拍攝時間比2個月還短,但卻成為經典的案例。
諾蘭用25天時間拍完了讓他聲名大噪的《記憶碎片》;
杜琪峯也只用了19天就完成了代表作《槍火》;
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的拍攝期也只有區區30天。
但不管是從影片類型,還是體量,拿那些影史上的速成經典來跟《金剛川》做對比都是不公平的。
都說《東成西就》只拍攝了27天,但它是佔了跟《東邪西毒》一起套拍的便利。
不管是戰鬥場面還是後期特效...
以及被很多人稱讚的影片調色...
《金剛川》在短短2個月內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是中國電影人和電影工業的勝利。
就跟影片裡那些神乎其神的架橋工兵一樣,讓人肅然起敬。
作為獻禮片,《金剛川》跟電影裡要過橋的志願軍戰士一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但作為一部院線電影,尤其是商業大片,這樣壓榨極限的趕工對影片的傷害隨處可見。
甚至是致命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依然感動於志願軍戰士們的英勇。
正如本片的英文片名「犧牲」一樣,他們身上散發的人性光輝是無法被磨滅的,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但拋開歷史題材自帶的感染力,《金剛川》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它本來可以更好的。
在巨大的成片時間壓力下,《金剛川》的故事主線可謂極簡:
架橋,護橋。
影片用三種視角去呈現這個故事。
這種多視角的劇本結構內地觀眾並不陌生。
很多人也將《金剛川》跟諾蘭的《敦刻爾克》做對比。
諾蘭利用「一周一天一小時」的概念將時間玩出新花樣。
《金剛川》則顯得笨拙的多。
三位導演各自導演水平和風格上的差異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平衡。
如果將故事形容為一個環形跑道...
《敦刻爾克》就像4乘100米接力:
通過一棒一棒的交接,聚焦於不同的人和事件。
層層遞進,最終交匯於一點,把故事和情感推向高潮。
《金剛川》則更像是100米跑的預賽、複賽和早就知道了結果的決賽:
雖然每次都有點不一樣,但總感覺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
三種視角重疊並沒有造成1+1+1大於3的效果。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停的看到類似的畫面和字幕。
貼心的片方擔心你不是軍迷,不厭其煩的告訴你:
「現在發射的是喀秋莎,剛剛那是榴彈炮。」
這是很明顯的趕工之下缺乏打磨的結果。
多視角拍攝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保持足夠的戲劇張力和懸念。
同樣都是在結果已知的情況下,《敦刻爾克》跟《金剛川》的共同點,可能是都有導演鍾愛的玉米地吧。
觀眾過早地知道了故事的全貌以及電影裡眾多角色的命運。
這不僅讓人失去了對故事的興趣,也極大的阻斷了觀眾與影片的情感連接。
最典型的莫過於影片第三部分那段展現張譯演技的長鏡頭。
這個全片的高潮段落顯然是為張譯量身定製的。
他以高質量完成的這段缺氧式演技爆發,足以成為華語電影年度高光時刻。
但在第二段我們就知道了一件事:
他最後打中了飛機。
這樣過早的暴露高潮段落,讓張譯在開炮前的一系列鋪墊都被極大的弱化了。
參考《奪冠》裡奧運決賽的最後一扣。
儘管我們早就從當年的比賽中知道了結果,但通過前期的鋪墊,和剪輯的魔力,我們依然能在那一刻降臨時血液沸騰。
劇本結構的崩塌,章節銜接段的笨拙,是《金剛川》的最大失敗。
《金剛川》裡那座橋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人。
但很可惜的是,影片視點太過分散,並未圍繞橋做太多文章。
既沒有特別展現工兵連修橋的專業和神速,
修橋的十萬火急也更多是靠反覆強調命令喊出來,
甚至於那一條魏晨口中不能遊過去的金剛川,看上去也並不湍急。
至於影片第二部分的敵軍視角,更是顯得毫無必要。
德州牛仔...
戰鬥時念聖經的基督徒...
滿嘴種族歧視言論...
輕傷不下火線...
無視軍紀...
基本上我們對美國大兵的刻板印象要素都齊了。
從《上甘嶺》到《金剛川》,不變的是,依然有明顯的對於敵人有意的醜化(比如酒駕開飛機)。
但本片裡美軍飛行員並沒有反襯出志願軍的英勇。
反倒是刻畫了美軍的頑強,更不用說過早出現了很多情節。
反觀湯姆·漢克斯的《灰獵犬號》,從頭到尾都是單線敘事,沒有出現任何德軍。
但戰鬥的緊張感卻貫穿始終,扣人心弦。
趕工之下,細節難以兼顧。
在影片中也能發現不少不合常理的部分,傷害了影片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比如魏晨是向包租婆拜師學藝了嗎?
坐那麼高的位置,發現敵情喊一聲,全部人都聽到了。
又如結尾張譯身受重傷,卻能一舉擊落飛機。
這種超級英雄式的處理在其他類型片中並不鮮見。
但用在依據歷史改編的《金剛川》中卻並不合適。
影片前期很明確地告知我們,高射炮需要幾個人配合。
即使有幫助定位的人,也很難命中。
但最後敵機出現時卻不需定位便能命中。
美國飛行員從天上拋下的酒瓶,剛好就掉在了高射炮上;
志願軍士兵在橋上宣洩情緒朝天空亂放槍,竟然還打中了飛機。
你當然可以解釋為這是巧合。
但這種情節在戰場中有很強的違和感。
太多的巧合也削弱了故事的真實感。
過於依賴巧合,是編劇的大忌。
如果給予影片更多的時間進行打磨,也許這樣的問題能避免。
《金剛川》中的一些角色塑造是成功的。
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張譯,吃了最重的戲份,立住了角色。
也貢獻了與之匹配的演技,吳京與他的搭檔也有良好的化學反應。
但同樣存在不合理的部分。
第一段中的李九霄在發現炮兵點火把自己立為靶子後,毅然決定過去幫他們。
且不說這個突然的舉動情感鋪墊夠不夠。
更明顯的問題在於,他身負防空警戒重任,這是違反軍紀擅離職守。
另外,軍隊各兵種間是有巨大差別的。
一門高射炮需要經過嚴格的團隊訓練才可以操作。
他過去並不能幫上什麼忙,反倒是後面扛著木頭幫忙修橋就顯得合理很多。
時間緊,任務重。
這是《金剛川》劇組面臨的客觀困境。
敘事垮,表達模糊。
也是《金剛川》不能用時間緊迫就掩蓋的問題。
獻禮,和作為商業片範疇的票房,是《金剛川》肩負的兩大任務。
但對於本片來說,顯然前者更重要。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能重溫那段歷史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已足夠。
我們的電影工業支撐了這個拍片奇蹟。
但對一部電影來說,《金剛川》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甚至是失敗的。
最後,想起了那匹在戰火中奔跑的白馬。
它跟著老算盤從上海一路跑到朝鮮,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