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的「人橋」裡 藏著戰爭勝利的密碼

2020-10-28 遼瀋晚報丹東時刻

高 爽


在觀影之前,我對《金剛川》的心態是複雜的:既盼著「一定要拍好啊」,又會懷疑只用了幾個月趕出來的電影能好嗎?

電影臨近尾聲,影院裡一片沉寂,有人在啜泣,有人已經哭出聲來。

眼淚不是檢驗作品優良與否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對這部只憑「抗美援朝」四個字就能調動起眾多觀眾內心情感的作品來說。《金剛川》帶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它創作時間雖短,水準已經超越了大多數戰爭題材影片,不僅催淚,不僅拍出了我心中抗美援朝戰爭真正的樣子,同時又對這場戰爭帶有哲學意味的思考。

一說起抗美援朝,就會有很多熟悉的戰爭畫面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金剛川》選擇的並不是公眾熟知的那些著名戰役,頂多算是大戰的前奏,一個敵我雙方並不直接拼殺的戰場:在一場決定性的大戰之前,志願軍要準時抵達前方戰場,必須通過在水流湍急的金剛川上架設的一座木橋。而敵軍想要獲勝,同樣也要盯住這座橋,利用空中優勢炸橋。電影的焦點就放在雙方修橋、炸橋的反覆較量上。

志願軍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修好被炸毀的大橋,已經是一個奇蹟,而敵軍只需要飛機上攜帶著幾枚炸彈就能將這一奇蹟化為烏有,讓修橋、護橋過程以巨大犧牲作為代價。這其實也像極了整個抗美援朝戰場的局面,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面對的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雙方力量的懸殊就如同我軍修橋之難與敵軍炸橋之易。

所以,70年裡,每一代的中國人在回顧這場戰爭時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在實力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戰鬥下去?我們究竟是靠什麼取得戰爭勝利的?這部影片給出了這個時代的答案——戰爭勝利的密碼就在影片結尾處士兵們以血肉之軀挺起的「人橋」裡。

觀影現場,聽到兩個觀眾在議論,「這是真事嗎?」是的,影片由真實歷史改編。真實的金剛川修橋故事遠比電影中呈現的還要震撼:志願軍對這座橋的守護長達80多天,經歷了敵軍轟炸和洪水肆虐的雙重考驗。就在影片呈現的這個時間段裡,敵人在大橋周圍共投下了1000枚炸彈、2500多發炮彈,而我軍先後7次修復了這座37米長的橋,一座簡易的載重橋成了炸不毀的橋!

「人橋」是創作者的想像,充滿了隱喻。影片通過參加此次戰鬥的一名美軍飛行員的嘴說出了這樣的話:「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的確創造出了神跡。」影片中,反覆多次出現飛行員希爾從空中俯瞰金剛川的視角,在他的視野裡,下面修橋的士兵是密密麻麻的渺小肉身,高高在上的他們儼然是「天之驕子」,完全不對等。直到他同伴的飛機被志願軍擊落後,他才把志願軍的炮手當成了自己的對手,降低了飛行高度來看清對手,他把目標對準了在地上點起火堆吸引他注意力的炮手,在他的視野裡,志願軍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具體……我想,當他在空中被炮手的最後一發炮彈擊中的時候,他肯定不再相信「神」站在自己一邊了。真正創造了神跡的恰恰是這些無「神功」護體的人。

抗美援朝戰場上,遠不止金剛川這一個「神跡」。永遠相信人的力量、意志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相信,就沒有上甘嶺,沒有松骨峰,沒有烈火焚身的邱少雲,甚至沒有志願軍的跨過鴨綠江。

來源 遼寧日報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上有沒有橋?——我們的勝利並非理所當然
    金剛川上的橋戰爭年代,由於橋所代表的物資補給和行軍通道具有獨特戰略價值,圍繞橋展開的故事以及後來拍成的電影也有很多,而《金剛川》便是如此,中美之間的對橋的爭奪絲毫不遜色於金城戰役中的前線對壘,因為,這座橋不僅關係到我軍攻打金城部隊的生死,也同樣關係到聯合國軍守衛金城部隊的生死,生死之戰必定將生死置之度外。
  • 《金剛川》「人橋」讓我流淚了
    金城戰役中,志願軍一支師級穿插部隊要通過金剛川江上一座臨時搭建的木橋,在指揮部規定時間內抵達主戰場,於側翼給予聯合國軍致命一擊,從而勝利結束金城戰役,迫使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結束韓戰。操著中國各地域口音的年輕人匯聚到了這支叫作「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行列中,在敵我武器裝備相差及其懸殊的惡劣條件下前僕後繼地與美軍飛機鬥智鬥勇、修橋護橋、誓死不退,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金剛川》:血肉和精神鑄就通往勝利之橋永不坍塌
    不曾想,兩小時的沉浸後,發現《金剛川》超我預期良多。見多識廣的人都在說,該片分等待過橋的士兵、前來偵查毀橋的飛行員和防空警戒護衛的高炮排等幾個視角拍攝的手法,是師從國外大片《敦刻爾克》,甚至還說抄作業都抄得不像。電影藝術太高深,平頭百姓說不好,我只能從影片內容的思想性、形式的藝術性和主題的時代性等角度來說說自己的幾點體會。
  • 勝利背後有不為人知的犧牲!《金剛川》再現「生命之橋」守衛戰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電影《金剛川》即將在電影院上映。日前,《金剛川》曝光首支預告片。預告以一段帶著方言味兒的獨白開場:「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觀眾就跟隨著戰爭親歷者的視角,一段實力懸殊的戰爭往事大幕徐徐拉開。
  • 《八佰》裡的橋和《金剛川》裡的橋有什麼不同
    這兩部影片裡都有一座橋,但它們的作用和意義卻不同,我們來解讀一下。一、《八佰》裡的橋是永久性石橋; 《金剛川》裡的橋是臨時搭建的簡易木橋二、《八佰》裡的橋不是主場景,主場景是四行倉庫; 《金剛川》裡的橋是主場景,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圍繞橋來展現。
  • 《金剛川》:人與橋的故事
    以往看過的戰爭片,例如《八子》、《戰狼》系列,完完整整地敘述完一件事、一場戰爭,很少有像《金剛川》一樣的片子,從不同的視角反映戰爭中很小很小的一個片段,修橋-炸橋-過橋。影片中步兵班長劉浩和話務員辛芹,雖說是四川老鄉,但是互不認識,不知名字,卻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在戰場上只有戰友與敵人之分,在《金剛川》中堅守在江水兩邊的戰士們甚至連戰友的姓名都叫不上來,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最可愛的人。
  • 真實的金剛川,「人橋」創造的神跡背後,讓人思考為何戰旗美如畫
    在《金剛川》的故事情節裡,我們見到作戰靈活的志願軍,卻是面對數倍於自己的聯軍,立體的轟炸打擊,一步不讓。那麼到底為何這座橋那麼重要,其後面又承載什麼樣的使命呢?這做這些,最核心的任務,就是讓大部隊如期的到達目的地,這座花了七天七夜,建築的橋,也是是保證作戰部隊勝利的生命之橋。而當戰鬥打響後,金川河上的輸送物資的關鍵都集中在這座橋上。
  • 《金剛川》中最震撼的一幕,闡述的主題是橋,更是人
    有人潛伏在叢林、低伏在玉米地,有人趟在水裡、正在橋下趕工,有戰士們快速前進,正在通向大橋。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最佳狀態,時刻警覺,時刻戰備。[金剛川]事件的中心,是一座在暗夜裡燈光點點的大橋。電影裡,戰士們的戰場,只圍繞了一座橋。這對看慣了宏大戰爭片的某些觀眾來說,故事算得上「微小」。明明更多戰役壯懷激越,戰士們浴血奮戰,比如金城戰役中志願軍殲滅韓軍5萬多人,直接促成了《停戰協定》的最後籤訂。是何其激昂!然而,[金剛川]卻並未聚焦這些正面戰場。它關注的,只是金城戰役的一環。
  • 無論怎樣評價《金剛川》,「人橋」都是悲壯的一幕,值得細細品味
    》電影沒有直面宏大的戰場,但是,「人橋」一幕濃縮了志願軍的精神風貌,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取得抗美援朝勝利的底蘊和原因。抗美援朝戰爭是在經濟實力、武器裝備極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的。剛剛建立的新中國要用小米加步槍對付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飛機大炮。志願軍硬是憑藉自身的勇敢和犧牲,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美軍,取得一場場勝利。就是這些犧牲築起了一座座走向勝利的「人橋」。
  • 《金剛川》,包含了所有戰爭裡最震撼的細節
    》後我第一感受,這部戰爭電影,真的有點不一樣。》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在戰爭最後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了最後一場決定性大戰,援軍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到達金城,及時完成戰力以及物資續力,否則我方將陷入危局。
  • 《金剛川》:不斷的橋,不滅的信念
    今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該影片自上映後稱得上萬眾矚目,《金剛川》取材抗美援朝戰爭「金城戰役」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02、國人意志堅,信念永不滅影片從「士兵」、「敵人」、「高炮連」、「橋」四個角度對渡金剛川的場面進行了詮釋,志願軍戰士們不斷的犧牲,橋一次次的炸毀,又一次次迅速建起,最後竟是血肉築就的人橋!
  • 《金剛川》上金剛橋,金剛橋下我作梁
    《金剛川》的導演是管虎,是的沒錯,就是拍攝《八佰》的那個管虎,一個講抗日戰爭,一個講抗美援朝戰爭,兩者雖然有著不同的故事背景,但我還是把《金剛川》視作《八佰》的兄弟篇。看過我《八佰》影評的都知道,我非常不喜歡《八佰》,但對事不對人,《金剛川》我個人還是蠻喜歡的,四段式的「總-分-分-總」結構設計非常精巧新穎,每一段的完成度都很高。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張振智部隊的任務是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中水位重橋,保障部隊運輸物資暢通無阻。 然後快速綑紮成木排,趁著夜色通過水路運往巖裡渡口。 張振智帶領全連士兵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載重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兩個小時內向這裡投下了700多枚炸彈,本來的7孔橋只剩下了兩孔,橋不能用了。
  • 《金剛川》:評價兩極化的戰爭電影,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正在熱映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根據1953年7月真實歷史改編,電影的核心聚焦在一座「炸不爛」的橋上,正是那座橋,將中國人民志願軍送往金剛川南岸,直到戰爭勝利。電影開頭就交代了故事核心:次日黎明5點之前,步兵連必須配合工兵連完成任務,確保大部隊可以及時過河。
  • 我眼中的《金剛川》與韓戰
    頭條的第一篇文章,貢獻給《金剛川》,有感於影片給自己所了解的韓戰造成了太多的心理障礙,不得不發出來與網友們分享並接受網友們的再教育。直接切入正題,影片分析:劇情: 尷尬!據現有史料記載及媒體轉載,金剛川的巖裡橋是一條運輸保障線,用於載重車輛通行。而在影片中,則最終成了步兵通道,直接把這座橋的重要性給降低了。劇情中,這隻步兵師被描述成戰役的關鍵,凌晨五點前過江即是勝利。在戰況緊急,時間就是生命,且橋梁破損的情況下,夜間不讓會遊泳的士兵泗水泅渡,非要過橋,這個情節讓人誤以為,整個師需要攜帶巨量裝備乘坐車輛過去戰鬥,輕步兵戰術無法贏得勝利(橋頭的坦克也是莫名其妙)。
  • 今天,誰還能架起「金剛川的人橋」?彷徨中的榜樣力量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後經歷的第一場大規模對外戰爭,中華幾千年歷史中,還從未遇到過如此強大的戰爭對手。這個對手就是美國,而且是剛剛贏得二戰勝利、綜合實力強勁的美國。因此,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讓所有國家都對中國刮目相看,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了中國的「立國之戰」,使中國的國際威望國際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 《金剛川》凝聚電影人敬意 七炸七建再現一座橋鋼鐵意志
    《金剛川》以1953年戰爭最終階段金城戰役為背景,以戰地小人物的視角,呈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景象,講述為向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戰士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修補金剛川上木橋的事跡。近日,錢江晚報記者採訪了《金剛川》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和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聽他們聊了聊電影艱辛的創作經歷。
  • 《金剛川》:歷史在人與橋中再現
    電影《金剛川》的故事由老兵的回憶展開。影片與以往戰爭片表現那些著名戰疫的殘酷廝殺不同,《金剛川》瞄準了抗美援朝戰爭金城戰役關鍵一戰——金剛川,著重刻畫了護橋之戰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人在橋在,人亡橋亡,戰士們為這座橋注入了信仰與靈魂。在這裡,橋不僅是接駁兩岸的生命線,也是打開歷史的切口。
  • 金剛川人橋上熱搜?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一部以「抗美援朝」戰役為背景的戰爭片《金剛川》飽受非議。前不久「金剛川人橋」詞條還上了熱搜。幾百名士兵用血肉之軀築起人橋,那種震撼的視覺衝擊力,凡是看過電影的人都一定印象深刻。‍‍‍‍‍‍‍‍‍‍‍‍‍‍‍‍‍‍導演也在採訪中提到,這一幕是真的在魚塘上搭了百餘米的殘橋,演員們在冰冷的水中實拍出來的。
  • 管虎《金剛川》,講抗美援朝修工兵橋的戰爭奇蹟
    8月7日,在國家電影局的2020年3月備案立項公示中,管虎編劇的《金剛川》同意拍攝。其中披露了電影的梗概: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在《戰狼2》上映時,管虎被人發現去給吳京捧場,看完電影,他還發文大讚:「吳京真不容易、這是用生命在做電影!這樣濃烈的家國情懷在今天是稀缺的、也是國人最為渴望的……」家國情懷,用生命做電影,這樣的兩位聚首,《金剛川》值得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