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在觀影之前,我對《金剛川》的心態是複雜的:既盼著「一定要拍好啊」,又會懷疑只用了幾個月趕出來的電影能好嗎?
電影臨近尾聲,影院裡一片沉寂,有人在啜泣,有人已經哭出聲來。
眼淚不是檢驗作品優良與否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對這部只憑「抗美援朝」四個字就能調動起眾多觀眾內心情感的作品來說。《金剛川》帶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它創作時間雖短,水準已經超越了大多數戰爭題材影片,不僅催淚,不僅拍出了我心中抗美援朝戰爭真正的樣子,同時又對這場戰爭帶有哲學意味的思考。
一說起抗美援朝,就會有很多熟悉的戰爭畫面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金剛川》選擇的並不是公眾熟知的那些著名戰役,頂多算是大戰的前奏,一個敵我雙方並不直接拼殺的戰場:在一場決定性的大戰之前,志願軍要準時抵達前方戰場,必須通過在水流湍急的金剛川上架設的一座木橋。而敵軍想要獲勝,同樣也要盯住這座橋,利用空中優勢炸橋。電影的焦點就放在雙方修橋、炸橋的反覆較量上。
志願軍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修好被炸毀的大橋,已經是一個奇蹟,而敵軍只需要飛機上攜帶著幾枚炸彈就能將這一奇蹟化為烏有,讓修橋、護橋過程以巨大犧牲作為代價。這其實也像極了整個抗美援朝戰場的局面,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面對的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雙方力量的懸殊就如同我軍修橋之難與敵軍炸橋之易。
所以,70年裡,每一代的中國人在回顧這場戰爭時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在實力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戰鬥下去?我們究竟是靠什麼取得戰爭勝利的?這部影片給出了這個時代的答案——戰爭勝利的密碼就在影片結尾處士兵們以血肉之軀挺起的「人橋」裡。
觀影現場,聽到兩個觀眾在議論,「這是真事嗎?」是的,影片由真實歷史改編。真實的金剛川修橋故事遠比電影中呈現的還要震撼:志願軍對這座橋的守護長達80多天,經歷了敵軍轟炸和洪水肆虐的雙重考驗。就在影片呈現的這個時間段裡,敵人在大橋周圍共投下了1000枚炸彈、2500多發炮彈,而我軍先後7次修復了這座37米長的橋,一座簡易的載重橋成了炸不毀的橋!
「人橋」是創作者的想像,充滿了隱喻。影片通過參加此次戰鬥的一名美軍飛行員的嘴說出了這樣的話:「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的確創造出了神跡。」影片中,反覆多次出現飛行員希爾從空中俯瞰金剛川的視角,在他的視野裡,下面修橋的士兵是密密麻麻的渺小肉身,高高在上的他們儼然是「天之驕子」,完全不對等。直到他同伴的飛機被志願軍擊落後,他才把志願軍的炮手當成了自己的對手,降低了飛行高度來看清對手,他把目標對準了在地上點起火堆吸引他注意力的炮手,在他的視野裡,志願軍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具體……我想,當他在空中被炮手的最後一發炮彈擊中的時候,他肯定不再相信「神」站在自己一邊了。真正創造了神跡的恰恰是這些無「神功」護體的人。
抗美援朝戰場上,遠不止金剛川這一個「神跡」。永遠相信人的力量、意志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相信,就沒有上甘嶺,沒有松骨峰,沒有烈火焚身的邱少雲,甚至沒有志願軍的跨過鴨綠江。
來源 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