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的「主旋律」化,就跟好萊塢的「政治正確」一樣令人討厭。
今年國慶檔6部電影,其中一半都是主旋律命題電影,宣揚女排精神的《奪冠》、宣揚鄉村振興的《我和我的家鄉》,以及主打鄉村扶貧攻堅的《一點就到家》。
如果再加上九月份的《八佰》,以及今天要說的《金剛川》,那麼把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叫做主旋律電影之年,是完完全全說得過去的,畢竟《八佰》目前已登頂全球票房榜首,而且不出意外的話,《八佰》也即將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登頂全球票房年度榜首的電影,對於此,我只能感慨一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從《建國大業》開先河,再到《戰狼2》狂轟56億票房,主旋律電影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屢試不爽,此謂之「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就是票房保障,結果導致近兩年主旋律電影確實泛濫了些,鬼知道我現在對「主旋律」三個字有多膩煩,看的煩、聽的煩、說的煩。
但我一點也不擔心,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遲早會有那麼一天,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煩了,大家都煩了,主旋律電影不那麼容易忽悠票房了,市場上自然就會減少該類型影片的扎堆,甚至暫時消失,就跟以前香港的追女仔系列、賭片系列、殭屍片系列一樣,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讓時間飛一會。
回到電影《金剛川》本身。
《金剛川》的導演是管虎,是的沒錯,就是拍攝《八佰》的那個管虎,一個講抗日戰爭,一個講抗美援朝戰爭,兩者雖然有著不同的故事背景,但我還是把《金剛川》視作《八佰》的兄弟篇。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兩部電影都是由管虎導演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主要演員都有張譯、魏晨、歐豪等人、甚至連同那匹白馬,我都懷疑是同一匹。
看過我《八佰》影評的都知道,我非常不喜歡《八佰》,但對事不對人,《金剛川》我個人還是蠻喜歡的,四段式的「總-分-分-總」結構設計非常精巧新穎,每一段的完成度都很高。
但令我訝異的是,《金剛川》的豆瓣評分只有6.7分,而被我一直詬病結構紊亂、群像失真、刻意煽情的《八佰》卻有著7.7高分。
兩次跟主流評價背道而馳,讓我一度懷疑我的鑑賞能力是不是真出了問題,嚇的我趕緊翻閱他人的差評。
結果是這樣的,絕大部分差評的主要意思是說「連續、重複用三段不同視角來回講述一個故事,顯得拖沓和無聊」。
我最認可的結構設計,結果是被網友罵的最慘的,我不由得苦笑起來,說一句他們不愛聽但不得不說的話:他們根本就不懂看電影,純粹像我slogan說的那樣,看電影不思考,等同於湊熱鬧,湊熱鬧就算了,還嘴欠。
在我看來,《金剛川》前三段絕不僅僅只是變換著不同主體,不同視角對劇情進行重複講述,每一段都有它的用意和作用。
第一個片段的主題叫做「士兵」,它包含了兩條敘事線索,主線是連長高福來(鄧超)奉命修橋,副線則是介紹吳京、張譯、魏晨等人的出場。
主線故事中,高福來的下屬班長劉浩(李九霄)只想到前線殺敵,他認為殺敵才是光榮的,修橋是恥辱的,這是本片的第一個矛盾衝突點。
這個矛盾點的設立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來給全片定基調的,讓劉浩意識到修橋的光榮性,這是電影明面上的事,但暗地裡導演也是想藉此給觀眾植入一個觀念,那就是修橋的重要性,只有觀眾接受了這一點,後面士兵們壯烈的犧牲,才會那麼強烈的撞擊觀眾的內心,這是情感共鳴的根基,所以導演必須先夯實了。
另外,班長劉浩跟女通訊兵似有若有的情愫,這是影片唯一的愛情元素,雖然戲份不多,但這一抹小桃紅很好中和了戰爭的冰冷,讓觀眾在壓抑的情緒中得以緩和,更重要的一點是,導演也讓我們看到了女性角色在這一場戰爭中的付出與犧牲,巾幗英雄同樣需要擁有屬於她們的鏡頭,這是導演細心的地方。
第二個片段的主題叫做「敵人」,敵人是美軍,但實際上出場就三架戰機,一個主要人物「疣豬」。
第一點,充分展示了敵我軍事力量的懸殊,我們犧牲了一個連兩門高炮,才摧毀了敵方兩架戰機,兩個飛行員。
從結果上來看,抗美援朝戰爭我方是勝利的,但勝利的代價上巨大的,所以我們有時候不應該只看結果,只看結果就很容易上頭,尤其現在中國強大了,我們常常會有戰無不勝的錯覺,經常可以看到「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好戰情緒。
其實大可不必,要知道當時強大如美國,他們也一樣會輸,積弱如中國,我們也能夠贏,輸贏之間,就取決了國家願意用多大的代價去交換,而那些「代價」,曾經也像我們一樣,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第二點,我們借敵人的視角,從「疣豬」最開始的輕蔑,到憤怒,再到「以死相搏」,再到「史密斯」的敬意,層層情緒的遞進,主要也是為了刻畫我軍的頑強,韌性,就像打不死的小強。
敵人態度的轉變,恰恰反應的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國際各國勢力對待中國態度的一個轉變,更加肯定了這一場戰爭勝利對於我們國家的意義。
第三個片段的主題叫做「高炮班」,顧名思義就是講述高炮兵的故事。
第一點,吳京和張譯所在的高炮班,是唯一跟美軍敵人正面交鋒的,大炮對飛機,這屬於劇情需要。
第二點,吳京張譯的戰友情,屬於電影細節處理的地方,因為戰爭是恢弘的,而作為戰爭電影,除了需要展示戰爭大場景外,還需要更多聚焦於個體,讓個體去投射集體。
吳京是張譯的師父,張譯是吳京的上司,他們都利用身份的壓制來爭搶第一炮臺的位置,但不是為了爭搶立功,而是因為第一炮臺是最容易暴露,最危險的,所以他們實際上都是為了擋在最前面,從而保護對方。
當然,張譯搶不過吳京,所以吳京先犧牲了,如果說吳京作為師父不僅只教會了張譯打飛機的話,那麼吳京最後教會張譯的,便是身先士卒,殺身成仁。
張譯悟性很高,他很快就學會了,他為了給士兵爭搶修橋的時間,不惜放火暴露自己,最終跟敵人同歸於盡。
如果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那他還有什麼可怕的,這不僅僅說的只是吳京張譯,更是當時所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真實寫照。
所以,才有了第四個主題片段「橋」,橋是人橋。
「橋」是全片的高潮,觀眾前面所有壓抑的情感在這時候噴薄而出,感動且震撼。
但是,感動完了之後,當我們走出影院,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看這樣的一部戰爭電影,它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點,有人說是不忘歷史,我也看到很多人都在爭論所謂的「歷史真相」,不僅針鋒相對,而且還反唇相譏。
這真的很沒有必要,因為戰爭一旦開始,最先犧牲的便是真相,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的言論管控越來越嚴,尤其這麼敏感性的話題,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樣的片面的信息看太多沒什麼益處的。
但我不否認,確實要銘記歷史,但是只需要記住我們勝利就可以了,這勝利是萬千同胞用血肉之軀換來的,我們永遠心懷感恩。
第二點,有人說是愛國教育,但如果只是挑唆情緒的愛國教育,激發起的只是民族仇恨和好戰情緒,那麼這樣的愛國教育是很值得警惕的。
所以我一直都認為,無論是好萊塢的,寶萊塢的,還是中國的,只是是戰爭電影,那麼它們就是無差別無國別的。
戰爭電影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傳遞一種反戰思想,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戰爭很殘酷,和平來之不易,記住:
Make love ,not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