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上有沒有橋?——我們的勝利並非理所當然

2020-10-24 有熊焉居北極

也許電影這個頭開得有點過於夢幻(網上有人表示聯想到了紅警?好吧,我信了),以至於面對一片白板不知道該從何處下筆,才能像電影開頭一樣配得上這場朝鮮半島上打響的中國「偉大衛國戰爭」。

  • 《金剛川》電影海報

考慮到新片上映,就不說太多的劇情了,免得直接被廣大想首刷的觀眾禁言一回合,主要就講一點看完最直觀、最能衝擊內心的觀後感——我們的勝利,遠非來得理所當然。

金剛川上的橋

戰爭年代,由於橋所代表的物資補給和行軍通道具有獨特戰略價值,圍繞橋展開的故事以及後來拍成的電影也有很多,而《金剛川》便是如此,中美之間的對橋的爭奪絲毫不遜色於金城戰役中的前線對壘,因為,這座橋不僅關係到我軍攻打金城部隊的生死,也同樣關係到聯合國軍守衛金城部隊的生死,生死之戰必定將生死置之度外。

  • 金剛川上的木橋(同樣是電影海報)

金剛川上的橋,修了又炸,炸了又修,橋依舊是那座橋,但過橋奔赴金城前線的部隊一批又一批,修橋的工兵和守橋的炮兵也是換了一波又一波,這樣的橋,是一座不斷燃燒生命的橋,而這樣的勝利,也是靠不斷獻祭生命才取得的。有人說,打仗難免有犧牲,但這場仗,早已超出「難免」二字所能表述的範圍,這場勝利,也絕非很多報導中的理所當然,雖然我們的確應該抱著必勝的信念來看待這一場戰役,但金剛川上有沒有橋,直接影響著最終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將這場戰役看做必勝。

鴨綠江上的橋

從志願軍跨過鴨綠江上的橋之時,就意味著剛剛站起來的新中國必然已經趟入了這趟渾水之中,而各種中國必勝,朝鮮必勝,以及聯合國軍必然失敗,被打得落花流水之類的論斷,是過不了這座橋的。還是以《亮劍》中丁偉丁軍長為代表的一類人有見識,美軍不僅裝備好,步坦、步炮、地空協同戰術更是爐火純青,大批在軍事院校中深造的高技術軍事人才為軍隊所用...面對這樣一隻幾乎是佔盡優勢的對手,誰能打包票說我們一定能贏,非傻即瘋,只懷有必勝信念的人除外,他們是即使知道此去難贏,但也要保持背靠祖國放手博一回未來的信念。

  • 《亮劍》中丁偉軍長形象

因此即使是這樣的困境,新中國依然決定出兵朝鮮,即使這是一場並非理所當然會勝利的戰爭,甚至付出成倍血汗也可能只能換來跟敵人死磕的戰爭,但正是因為沒有劇本,並沒有一場理所當然的勝利在等著我們,此時再向前去作戰,才更加可貴。我們站在現在來看,作為事後諸葛亮,也許根本無法體會1950年站在橋頭的那種心情,也許同樣的無畏,同樣的激情,也同樣的悲壯,唯一不同的是對勝負的認知。就像站在懸崖邊,選擇一個方向邁出一步,我們睜眼,他們閉目。

未來的橋坐落何處?

飛得高的雄鷹不畏懼翼下的風暴,但只有吃水深的戰艦才不害怕齊天的波濤。不僅新中國,歷史上每朝每代都是從一個大血泊中站立起來的,而每一場命運之戰都並不穩操勝券,每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都絕非理所當然。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也越來越強,未來的大橋也正在越來越寬敞和結實。而站在當下,何嘗不像當時站在鴨綠江橋頭的先輩,面對著的未來一切難道能像劇本裡的勝負?既然勝利不是理所當然,我認為至少在兩點上應該有所思考:

一是在對待歷史上,必勝只能是信念,而不是必然的條件。這樣既能夠符合歷史邏輯性,也更能展示中華民族的鬥志——為了勝利能犧牲,而為了一個哪怕1%的勝利機會也能夠做出犧牲;

二是在對待未來時,同樣必勝只能是信念,而不是理所當然的結果。這樣才能在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同時,不至於變得自負,畢竟中國未來的橋雖然更寬,但卻也更險,少一點必勝的口號,多一些謹慎的謀劃,會讓腳下的橋至少穩那麼一點。

  • 《那年那兔那些事》壁紙

最後回首再望一眼這座橋

本文看起來還缺了點愛國主義教育片和戰爭片激昂的基調?那來一波彩蛋吧!

為啥不借鑑初入朝鮮時的水下橋思維?過河有暗樁,飛機還看不見?

F4U海盜啥時候可以夜戰了?不是當時只有F6黑寡婦有這個掛麼?

喀秋莎該怎麼打才能打出火炮齊射的節奏?十秒不到16發炮難道不應該劃出一道破天火痕?

要是海盜戰鬥機不慎被喀秋莎幹下來一架,恐怕算是飛行員界的奇恥大辱了吧...

  • 最後派F4U海盜戰鬥機和BM—13喀秋莎火箭炮鎮樓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的「人橋」裡 藏著戰爭勝利的密碼
    一說起抗美援朝,就會有很多熟悉的戰爭畫面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金剛川》選擇的並不是公眾熟知的那些著名戰役,頂多算是大戰的前奏,一個敵我雙方並不直接拼殺的戰場:在一場決定性的大戰之前,志願軍要準時抵達前方戰場,必須通過在水流湍急的金剛川上架設的一座木橋。而敵軍想要獲勝,同樣也要盯住這座橋,利用空中優勢炸橋。電影的焦點就放在雙方修橋、炸橋的反覆較量上。
  • 勝利背後有不為人知的犧牲!《金剛川》再現「生命之橋」守衛戰
    70年前,鴨綠江邊戰火紛飛,「三八線」上硝煙瀰漫——下周日,就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電影《金剛川》即將在電影院上映。日前,《金剛川》曝光首支預告片。預告以一段帶著方言味兒的獨白開場:「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觀眾就跟隨著戰爭親歷者的視角,一段實力懸殊的戰爭往事大幕徐徐拉開。
  • 《金剛川》:電影完全聚焦於金剛川上的工兵橋,一切圍繞著橋展開
    《金剛川》這部電影較好地講述了我志願軍的這些優點,這不是一般的優點,這是我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基石。所以之後,張飛和美國飛行員的生死對決有他們的軍人榮譽感對決,更有他們為生死兄弟報仇的情感在裡面。然而,戰場上,所有的犧牲畢竟都是難以預判,說來就來的,而接下來的戰鬥和犧牲還會轉瞬即至,所以,沒有時間痛苦,沒有時間說哪怕一句暖心的話,能做的就是擦乾眼淚接著完成下面的任務。
  • 《金剛川》:血肉和精神鑄就通往勝利之橋永不坍塌
    血肉和精神鑄就通往勝利之橋永不坍塌《易經》數「九」為陽,兩九相逢,謂之重陽,我國歷來有登高祭祖
  • 《八佰》裡的橋和《金剛川》裡的橋有什麼不同
    這兩部影片裡都有一座橋,但它們的作用和意義卻不同,我們來解讀一下。二、《八佰》裡的橋不是主場景,主場景是四行倉庫; 《金剛川》裡的橋是主場景,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圍繞橋來展現。:《八佰》裡的橋是境內之橋、撤退之橋、生命之橋、希望之橋;《金剛川》裡的橋是境外之橋、前進之橋、勝利之橋、光明之橋。
  • 「我們想勝利」|金剛川的文案和電影一樣好評
    ,好好說一說《金剛川》。,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想勝利這些文案也太好哭了,我真的太喜歡那句「我們想勝利你還是個孩子但戰場不認識孩子燃燒彈灼傷了你的眼睛卻灼不傷你的鬥志你也成為勝利之橋的一部分
  • 《金剛川》上金剛橋,金剛橋下我作梁
    在我看來,《金剛川》前三段絕不僅僅只是變換著不同主體,不同視角對劇情進行重複講述,每一段都有它的用意和作用。從結果上來看,抗美援朝戰爭我方是勝利的,但勝利的代價上巨大的,所以我們有時候不應該只看結果,只看結果就很容易上頭,尤其現在中國強大了,我們常常會有戰無不勝的錯覺,經常可以看到「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好戰情緒。
  • 《金剛川》:那座打不垮的橋
    《金剛川》,與其說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橋的故事,不如說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地獄」的故事。橋在和平年代,是溝通交流、輸送美好與友誼的象徵;但在戰爭年代,就變成了「橋在,就是我們的地獄;橋不在,就是他們的地獄」。電影《金剛川》,與其說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橋的故事,不如說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地獄」的故事。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電影以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最終階段為背景,講述為了保障向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戰士們誓死捍衛金剛川上的交通要塞——金剛橋的故事。 電影主角原型人物叫張振智,他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的「工兵英雄」,在朝鮮戰場上,他3次榮立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回國後,曾受到毛主席兩次接見。 張振智晚年時,有記者問他:「老爺子,您最難忘的一次戰鬥是哪一次?」張老英雄毫不猶豫地說:「金城戰役」。
  • 《金剛川》「人橋」讓我流淚了
    影片講述的是1953年7月,韓戰(聯合國軍一方稱韓戰)停戰前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金城戰役中,志願軍一支師級穿插部隊要通過金剛川江上一座臨時搭建的木橋,在指揮部規定時間內抵達主戰場,於側翼給予聯合國軍致命一擊,從而勝利結束金城戰役,迫使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結束韓戰。
  • 《金剛川》:沒有小人物
    《金剛川》,在美軍不斷轟炸,解放軍不斷修橋的循環往復裡,我們看見了解放軍戰士的精魂——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前赴後繼。是的,《金剛川》裡,張譯憑藉著這種對比,又成功了。因為,他定在對空炮臺上的樣子,我哭了。
  • 劉彥本:金剛川上修補「生命橋」
    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為主題,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軀無悔殉國的感人故事。而在埇橋區永安鎮潘湖村,就住著一位電影裡修橋工程兵的原型,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今年90歲的劉彥本老人。
  • 《金剛川》:不斷的橋,不滅的信念
    影片以「修橋」為故事的主線,為保障部隊主力能在大決戰之前順利渡河,負責掩護的炮兵連與負責修橋的工兵連在金剛川上與敵軍展開了慘烈的戰鬥。沒有人生來就是勇敢的,只是在戰爭的殘酷中變得無畏。》中,沒有神、沒有超人,抗美援朝的勝利,是一位又一位志願軍戰士們用血和肉鑄成的。
  • 《金剛川》是工業的勝利,電影的失敗。
    劇本結構的崩塌,章節銜接段的笨拙,是《金剛川》的最大失敗。《金剛川》裡那座橋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人。但很可惜的是,影片視點太過分散,並未圍繞橋做太多文章。既沒有特別展現工兵連修橋的專業和神速,修橋的十萬火急也更多是靠反覆強調命令喊出來,甚至於那一條魏晨口中不能遊過去的金剛川,看上去也並不湍急。
  • 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定檔 銀幕內外排除萬難只為通過一座橋
    「我們和《金剛川》」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用光影銘刻歷史、用演繹致敬英雄,正是電影《金剛川》的意義和價值所在。而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不僅詳細地揭秘了《金剛川》拍攝過程也帶我們見到一群電影的「幕後功臣」。從導演、演員、燈光師、道具組、化妝組,甚至到特殊演員(殘疾人演員),幾乎每一個參與電影環節的工作人員,他們的故事,都被記錄下來,看點十足。
  • 《金剛川》是工業的勝利,電影的失敗
    劇本結構的崩塌,章節銜接段的笨拙,是《金剛川》的最大失敗。《金剛川》裡那座橋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人。但很可惜的是,影片視點太過分散,並未圍繞橋做太多文章。既沒有特別展現工兵連修橋的專業和神速,修橋的十萬火急也更多是靠反覆強調命令喊出來,甚至於那一條魏晨口中不能遊過去的金剛川,看上去也並不湍急。
  • 郭松民 |《金剛川》:想看一次酣暢淋漓的勝利,為什麼很難?
    「高光時刻」——顯然,西方希望從歷史上的勝利中汲取精神力量,應對危機。精神上為未來的攤牌和決戰做準備了,我們也應該做同樣的事。中國的電影導演應該把攝影機的鏡頭更多地轉向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保家衛國戰爭中所取得的一次最輝煌的勝利——抗美援朝!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在未來的較量中,在精神上處於下風。」
  • 無論怎樣評價《金剛川》,「人橋」都是悲壯的一幕,值得細細品味
    ,金剛川上的橋就顯得十分重要。為此,美軍用大炮、飛機對金剛川上的橋進行了狂轟濫炸,共投彈2000多發,炸毀橋梁多次,岸上一片焦土......》電影沒有直面宏大的戰場,但是,「人橋」一幕濃縮了志願軍的精神風貌,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取得抗美援朝勝利的底蘊和原因。
  • 真實的金剛川,「人橋」創造的神跡背後,讓人思考為何戰旗美如畫
    部隊發起進攻,其中最重要就是到達指定位置,《金剛川》我們見到一個情節就是步兵八連前往戰場。但是再以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卻是一座用生命堅守的「橋」,而這座橋的故事,真的故事又是如何呢,和電影有什麼不同呢?
  • 《金剛川》中最震撼的一幕,闡述的主題是橋,更是人
    因為無論他們將橋梁轟炸了第幾遍,總是能在短短的數小時後,看到重新被修築起來的橋。也是他們口裡的「黃螞蟻」們眾人同心,用血肉之軀撐起了這樣一個屹立不倒的戰爭奇蹟![金剛川]的故事是橋,但更是人。不是正面戰場上負責主攻的戰士,而是遠離戰場、修橋渡人,為戰場服務的人。他們一開始或許也會有不解和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