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電影這個頭開得有點過於夢幻(網上有人表示聯想到了紅警?好吧,我信了),以至於面對一片白板不知道該從何處下筆,才能像電影開頭一樣配得上這場朝鮮半島上打響的中國「偉大衛國戰爭」。
考慮到新片上映,就不說太多的劇情了,免得直接被廣大想首刷的觀眾禁言一回合,主要就講一點看完最直觀、最能衝擊內心的觀後感——我們的勝利,遠非來得理所當然。
戰爭年代,由於橋所代表的物資補給和行軍通道具有獨特戰略價值,圍繞橋展開的故事以及後來拍成的電影也有很多,而《金剛川》便是如此,中美之間的對橋的爭奪絲毫不遜色於金城戰役中的前線對壘,因為,這座橋不僅關係到我軍攻打金城部隊的生死,也同樣關係到聯合國軍守衛金城部隊的生死,生死之戰必定將生死置之度外。
金剛川上的橋,修了又炸,炸了又修,橋依舊是那座橋,但過橋奔赴金城前線的部隊一批又一批,修橋的工兵和守橋的炮兵也是換了一波又一波,這樣的橋,是一座不斷燃燒生命的橋,而這樣的勝利,也是靠不斷獻祭生命才取得的。有人說,打仗難免有犧牲,但這場仗,早已超出「難免」二字所能表述的範圍,這場勝利,也絕非很多報導中的理所當然,雖然我們的確應該抱著必勝的信念來看待這一場戰役,但金剛川上有沒有橋,直接影響著最終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將這場戰役看做必勝。
從志願軍跨過鴨綠江上的橋之時,就意味著剛剛站起來的新中國必然已經趟入了這趟渾水之中,而各種中國必勝,朝鮮必勝,以及聯合國軍必然失敗,被打得落花流水之類的論斷,是過不了這座橋的。還是以《亮劍》中丁偉丁軍長為代表的一類人有見識,美軍不僅裝備好,步坦、步炮、地空協同戰術更是爐火純青,大批在軍事院校中深造的高技術軍事人才為軍隊所用...面對這樣一隻幾乎是佔盡優勢的對手,誰能打包票說我們一定能贏,非傻即瘋,只懷有必勝信念的人除外,他們是即使知道此去難贏,但也要保持背靠祖國放手博一回未來的信念。
因此即使是這樣的困境,新中國依然決定出兵朝鮮,即使這是一場並非理所當然會勝利的戰爭,甚至付出成倍血汗也可能只能換來跟敵人死磕的戰爭,但正是因為沒有劇本,並沒有一場理所當然的勝利在等著我們,此時再向前去作戰,才更加可貴。我們站在現在來看,作為事後諸葛亮,也許根本無法體會1950年站在橋頭的那種心情,也許同樣的無畏,同樣的激情,也同樣的悲壯,唯一不同的是對勝負的認知。就像站在懸崖邊,選擇一個方向邁出一步,我們睜眼,他們閉目。
飛得高的雄鷹不畏懼翼下的風暴,但只有吃水深的戰艦才不害怕齊天的波濤。不僅新中國,歷史上每朝每代都是從一個大血泊中站立起來的,而每一場命運之戰都並不穩操勝券,每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都絕非理所當然。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也越來越強,未來的大橋也正在越來越寬敞和結實。而站在當下,何嘗不像當時站在鴨綠江橋頭的先輩,面對著的未來一切難道能像劇本裡的勝負?既然勝利不是理所當然,我認為至少在兩點上應該有所思考:
一是在對待歷史上,必勝只能是信念,而不是必然的條件。這樣既能夠符合歷史邏輯性,也更能展示中華民族的鬥志——為了勝利能犧牲,而為了一個哪怕1%的勝利機會也能夠做出犧牲;
二是在對待未來時,同樣必勝只能是信念,而不是理所當然的結果。這樣才能在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同時,不至於變得自負,畢竟中國未來的橋雖然更寬,但卻也更險,少一點必勝的口號,多一些謹慎的謀劃,會讓腳下的橋至少穩那麼一點。
本文看起來還缺了點愛國主義教育片和戰爭片激昂的基調?那來一波彩蛋吧!
為啥不借鑑初入朝鮮時的水下橋思維?過河有暗樁,飛機還看不見?
F4U海盜啥時候可以夜戰了?不是當時只有F6黑寡婦有這個掛麼?
喀秋莎該怎麼打才能打出火炮齊射的節奏?十秒不到16發炮難道不應該劃出一道破天火痕?
要是海盜戰鬥機不慎被喀秋莎幹下來一架,恐怕算是飛行員界的奇恥大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