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那座打不垮的橋

2021-01-12 南風窗

《金剛川》,與其說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橋的故事,不如說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地獄」的故事。

橋在和平年代,是溝通交流、輸送美好與友誼的象徵;但在戰爭年代,就變成了「橋在,就是我們的地獄;橋不在,就是他們的地獄」。電影《金剛川》,與其說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橋的故事,不如說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地獄」的故事。


《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正面戰場上的任何一場恢弘戰役,而是將時間、精力「浪費」在了鮮為人知的、後勤支援某團隊的某次修橋行動這一「美好事物」上。


當然,這並非空穴來風、憑空杜撰——歷史確有原型——製作方「冒了一次險」,不僅給了時年31歲、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長閆瑞)一個名副其實的C位,而且是對抗美援朝期間,我方運輸線上默默奉獻、不惜犧牲的志願軍將士的一次深刻緬懷。


這一視角,如果不是獨具匠心,那它又是什麼呢?


高水平的藝術創作講究「見微知著」,講究「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講究「留白」。如何在抗美援朝這一大IP的素材庫中找到足夠的「微」,再拍出它的顯而易見的「著」?說白了,就是如何講故事和講好故事,避免拍出一部「抗美神劇」。


有網友質疑,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的偵察機一般是沒有火力配置的,但《金剛川》上,不但讓偵察機配備了航炮,還攜帶了航空炸彈;


還有那個負責山頭警戒的班長(步兵班長劉浩),氣急之下,用蘇制衝鋒鎗向美機開火,衝鋒鎗子彈居然能打到美軍飛行員跟前,太神劇了吧?


這個網友具備一定的軍事常識——戰術偵察機確實一般不帶武器,但很遺憾,他把F4U這款美國海軍螺旋槳式戰鬥機與偵察機混為一談了。


要知道,F4U自1940年首飛,不僅機動性好(系美國第一種速度超過640千米/時的戰鬥機),而且火力強大(機翼中裝有0.5英寸白朗寧機槍6挺,還可掛載火箭彈8枚或907千克炸彈)。


那麼,如此厲害的對手,有沒有可能被我軍使用輕武器揍下來呢?的確有,不過被擊落的飛機不是F4U,而是一架P-51型戰鬥機。


據《文匯報》2017年刊載的《抗美援朝,他是第一位用機槍打下美軍飛機的志願軍戰士,為何險被處分?》一文顯示,我軍這位第一個吃螃蟹的志願軍戰士名叫關崇貴,時任三七五團一連一排二班副班長兼機槍手。


那麼為什麼「險被處分」呢?是因為當時志願軍明確規定,「不準對空射擊打飛機」,理由是輕武器對空射擊不僅打不下飛機,反而會暴露地面目標,從而招致敵軍更準確的轟炸。


這是志願軍在入朝參戰初期用鮮血換來的教訓。《金剛川》裡,確也有類似情節展現。


不過,彭老總獲悉關崇貴打下飛機的事後,專門指示:「這個紀律犯出了條經驗,就是手中輕武器是可以打下敵人飛機的,鼓舞了志願軍戰士對空作戰的信心,要對這個戰士重獎!」


後來,關崇貴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還被記了特等功。


《金剛川》中,部署於江邊的兩門高射炮也非等閒之輩——它們是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定型量產於1939年。


該型高炮服役於整個蘇聯衛國戰爭中,是蘇軍最重要的低空防禦武器之一,專門為野戰部隊提供低空掩護,擅長對付德軍戰機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低空攻擊。


這種單管半自動高射炮,全重2100千克(所以不可能「打一炮換一個陣地」),採用5發彈夾供彈,一門高炮的炮彈標準攜帶量為200發。


因此,在後勤供應不上、彈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無論是張排還是關班,他們都只能精打細算、數著米粒下鍋,被迫採用「一明一暗,梯次防空」戰術,就是為了儘可能節省炮彈,延長作戰時間,細水長流。


但這樣一來,防空火力就大大減弱,高炮排全體將士犧牲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志願軍戰士沒有畏縮,他們主動發射曳光彈甚至以點火的方式暴露自己,以便尋機殲敵。


當敵機再次俯衝攻擊時,關班所在的高炮陣地已無一發餘彈。彈盡援絕下,關班用生命打出了最後一發信號彈,為張排的炮組指明了目標。而後者,則選擇了與敵同歸於盡的、更為慘烈的硬碰硬反擊方式。


「『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流芳莽撞人』……」關磊與張飛濃得化不開的情誼,通過一個哨音、一個菸葉罐、一個烤玉米、十發炮彈等多種細節展現。張排在生命最後時刻唱出的那句戲詞,也是對之前師父、關班長的「金剛川前被嚇尿」戲謔的最好回應。


從藝術角度看,這不僅是志願軍抗美援朝精神的一次升華,也是張排個人靈魂的一次洗禮。


《金剛川》中,我軍的後勤尤其是架橋的工兵連,可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敵人的航空炸彈、遠程榴彈炮、定時炸彈、燃燒彈等接連打擊它,但它始終存在,搞得敵人都納悶兒了—美軍飛行員說,「中國人只是用兩根樹枝子吃飯,連自行車都造不出來,但反覆轟炸之後,那個橋又莫名其妙修好了」,「害得」他們一再「加任務」。


《金剛川》的橋成了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成了當之無愧的主線索;架橋者、護橋者也必然成為主角。那麼現實中,究竟有沒有這麼一位架橋主角呢?


有。他就是前文提到的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而且,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1953年,張振智接到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8天時間內,他們要在寬60米的金剛川激流上,架起一座可承載軍用物資運輸的載重橋。這都不是事兒,最要命的就是頭頂敵人的飛機彈雨。


實地勘察後,張振智決定在被炸毀的原有橋梁舊址上,利用周邊豐沛的林木資源,再搭起一座木橋。為此,敵軍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建設中的橋體結構,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橋材料的難度,索性對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進行了無差別轟炸。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張振智突然發現,被美軍攔腰炸斷的樹木,不就是建橋的最好材料嗎?而且,省去了大把的伐木時間。


就這樣,他們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7孔載重橋。



志願軍即將通車的情況隨即被敵偵察機發現,24架「黑寡婦」戰機立馬飛臨,彈如雨下,7孔橋轉眼就剩下2孔。但此時,前方的金城反擊戰正酣,我軍面臨彈藥緊缺的巨大困難。志願軍總部要求:必須在1.5小時內修好橋梁!


二話沒說,張振智第一個跳下河,指揮全連官兵冒著敵人的密集轟炸二次架橋,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任務,扭轉了戰局。


從金城反擊戰開始到美軍被迫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橋周圍200米內,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大橋卻巋然不動,成為一座打不垮的橋!


「絞殺戰」中,美軍出動了其在遠東空軍的80%,對我後勤運輸線狂轟濫炸、封鎖和打擊,目的是要癱瘓我作戰力量。


但我志願軍在防空火力薄弱、武器裝備落後、彈藥物資極端匱乏的情況下,以極其頑強的作戰精神,利用各種手段彌補不足,最終取得了「絞殺戰」的勝利,建立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這,就是《金剛川》呈現的歷史事實。



彭德懷元帥曾說:韓戰勝利的70%左右應歸功於後勤。此言不謬,志願軍後勤部隊冒著美軍的各種轟炸、襲擊、破壞,修復鐵路784千米,鐵路橋梁2061座,公路8100千米,從國內轉運物資260萬噸,補充槍枝48萬,救助傷病員83.8萬多名。


1951年5月31日,時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的範弗裡特,在漢城召開的記者會上不得不承認,「雖然『聯合國軍』海空軍出動了一切力量,企圖切斷中國軍隊的供應,但中國軍隊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將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奇蹟」。



而「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也在韓戰結束後的回憶錄中承認「(絞殺戰的)目的雖然是阻止敵人沿通向北方的鐵路和公路進行補給,但事情變得很明白,我們的空軍根本不能持續不斷地進行那種為了炸毀敵人鐵路並使之始終無法重新使用而必須實施的轟炸」。


這個「金剛川奇蹟」,讓美國1975年出版的《百科全書》也忍不住驚嘆,稱中國軍隊「在韓戰中顯示了令人驚奇的補給能力」。



作者 | 蔡運磊

編輯 | 何任遠 hry@nfcmag.com

排版 | 翁傑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看世界雜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帶你一起   暢遊世界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人與橋的故事
    美軍炸橋、志願軍再修橋的過程,但是從四個視角來講述,卻有不一樣的感受。美軍侵略者開著偵察機在上空盤旋,關磊和張飛在玉米地裡架著高射炮對著上空的偵察機轟炸,飛行員希爾被志願軍修橋的速度震撼到了,他們看見了一座打不垮,炸不爛,燒不毀的橋,或者說他們看見了一群打不垮的志願軍。影片末尾有一段,美軍飛行員在上空看到志願軍用身體搭建起來的人橋,橋上志願軍快速地通過,那種眼神,那種神情,感到驚訝與不可思議,同時也在思考和疑惑,這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 從《八佰》到《金剛川》,管虎只是想拍好那座「橋」
    在管虎的鏡頭下,從北到南跨過這座橋,那是一個受列強保護的繁華都市。而從南到北跨過這座橋,那是一片被炮火覆蓋的血肉戰場。戰士與百姓隔河相望,只不過一邊是上海的浮華,而另一邊是上海僅剩的尊嚴。這座橋可以將蘇州河兩岸連接起來,但它無法將支離破碎的上海連接起來。
  • 《金剛川》:歷史在人與橋中再現
    ,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金剛川是通往金城的一條大河,是志願軍輸戰略物資、增援士兵並經之地。金剛川河面最寬處達60米,加之夏日水流湍急,沒有橋梁根本無法通行,因此這座大橋就是志願軍的生命之橋,敵我雙方都意識到大橋關乎整個金城戰役的成敗。
  • 《金剛川》幕後英雄,與「黑寡婦」決戰,2500發炮彈打不垮,最終倒在...
    張譯那句「以人格擔保,不次於《八佰》」的承諾,看似沒有食言。影片內容上,《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慘烈的正面戰場,而是把鏡頭對準了後方補給部隊的一次修橋任務。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工兵戰士們以血肉之軀架起一座炸不毀的鋼鐵之橋,保證了前方戰場的物資補給。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工程部隊為此次戰役做了大量的工作,加修道路452公裡、急造軍路61公裡、架橋72座(長1320餘米)。 而張振智就是工程部隊中的一員,他時任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 張振智部隊的任務是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中水位重橋,保障部隊運輸物資暢通無阻。
  • 《金剛川》以抗美援朝親歷者視角展開,"唯一想的是通過那座橋"
    關於抗美援朝的題材卻少之又少,這麼好的題材不拍豈不浪費?終於,我們等到了《金剛川》。金城戰役作為抗美援朝最後一場大型戰役,打得非常膠著,志願軍的彈藥很快就要消耗光了,如果沒有後續物資補給,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志願軍工兵團就一個目標——守橋。"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 《金剛川》抗美援朝英雄原型:8天內用血肉架起一座炸不垮的橋
    二、金剛川上炸不垮的木橋1953年5月20日,正值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一階段,志願軍工兵第三團三營九連連長張振智奉命帶領連隊趕到了金剛川上的巖裡渡口。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而巖裡渡口上的大橋則是我後方通往金城前線的必經之路,部隊後勤物資必須經過這裡運抵金城前線。
  • 《金剛川》特輯揭秘「人橋」幕後 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圍繞這座人橋,片中志願軍戰士們和幕後工作人員都以堅強的意志,詮釋了「血肉之軀築起中國長城」的精神內核,也使得人橋成為中國精神傳承與對話的橋梁。
  • 《金剛川》幕後英雄,與「黑寡婦」決戰,2500發炮彈打不垮,最終倒在講臺上
    影片內容上,《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慘烈的正面戰場,而是把鏡頭對準了後方補給部隊的一次修橋任務。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工兵戰士們以血肉之軀架起一座炸不毀的鋼鐵之橋,保證了前方戰場的物資補給。幾十年後,被問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戰役,張振智老人仍滿含熱淚地把金剛川上的那座橋稱作自己的一座「豐碑」。
  • 電影《金剛川》——以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為保障大部隊必經之路金剛川上的金剛橋暢通無阻,炮兵與炸橋的敵機展開慘烈戰鬥。修橋工兵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奮力修橋,用血肉之軀搭起鋼鐵橋梁,用犧牲換來了準時抵達前線,創造出一個令敵膽寒的奇蹟。  志願軍官兵在敵人完全掌握制空權、連番狂轟濫炸中,利用極少量的防空力量反擊,連續修橋,人人不怕死,個個不懼敵,最後用血肉之軀搭起了人橋。
  • 《金剛川》「人橋」幕後,是血肉之軀搭建的英雄橋
    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截至11月3日票房已突破7.5億,連續11天穩坐單日票房首位,吸引了近兩千萬觀眾走進影院感受歷史光影。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
  • 《金剛川》:那座「血肉」築成的「人」橋,讓美軍都喪失了戰鬥的意志
    在無邊的黑暗裡,眾多的未解和神秘靜靜的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的火炬亮起,讓我們一起開啟探索歷史的旅程! 《金剛川》於10月23日正式上映了。 對於這部影片,許多網友都抱有極高的期待。
  • 《金剛川》張振智:智鬥洪水,勇鬥黑寡婦,2400發炮彈打不垮
    可以說,一不留神,炸彈就會落在身邊。這個水下便道其實就是把橋面修在水下面一些,從天空上是看不出這是個橋的,隱蔽性非常好,但是人和車都可以踩著水過去。那座橋周圍200米,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他們與美軍的「黑寡婦」鬥智鬥勇。
  • 《金剛川》:不斷的橋,不滅的信念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戰士們在朝鮮金城發動了最後一場大型戰役,金剛川是去往前線的必經之地,它不僅水深,最寬處達60米且水流湍急,這也導致了如果不藉助橋梁是根本沒法過去的。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他們不知道戰友叫什麼,但他們知道戰友要幹什麼,不懼生死,不畏犧牲,想著的是怎樣能讓大部隊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各自分工協作、奮發前進,完成的是任務,更是黨和人民的託付。「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 渡不完的橋,看不完的金剛川
    金剛川觀後感對於熱血青年的我,決斷的購票觀影金剛川。大家有沒有以下感受。我的感受如下一是張譯(張排長)、鄧超(高連長)、吳京(關連長即關班長)演技沒法說,還有好多普通的角色演技真是一流,最後蒙眼的哪位是鄧超嗎?
  • 《金剛川》堪稱「催淚炸彈」,拍攝幕後:擰成一股繩,通過那座橋
    「從影片後面的字幕也能看到,劇組有五千多人,我們擰成一股繩,就像影片中孩子講的那樣,『我們都想通過這座橋』。」導演郭帆說,雖然《金剛川》是他和管虎、路陽合作,但越做到最後,特別是最後的成片,發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簡單區分開哪段是誰拍的。
  • 電影《金剛川》—炸不垮的不是橋,而是志願軍的「意志」
    沒有大規模的交戰,沒有千萬人衝鋒的熱血,就是「修橋」「炸橋」,你要過河,我不要你過河。 但是,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戰爭,卻帶給我最深刻的震撼,讓我想起那些最可愛的人,最「真實可愛」的樣子。
  • 《金剛川》:血肉和精神鑄就通往勝利之橋永不坍塌
    我不願免俗,也想起年幼時父親曾多次用寬厚的肩頭馱起我,一起去看壩壩電影的場景,那是鄉鄰們逢婚慶喜壽答謝賓客的慣例。於是邀兒子一道陪老父親去橫店影城看《金剛川》。觀影歸來,祖孫三人饒有興致地討論起這部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影片來,討論時長還超過了觀影的兩小時。說實話,我對《金剛川》原本期望值不高,這個選擇主要是考慮到老父親經歷過抗美援朝那個年代,而對兒子而言也是一次弘揚主旋律的愛國主義教育。
  • 《金剛川》「人橋」讓我流淚了
    當美軍偵察機發現這座關係兩軍生死命運的橋時,立即呼叫基地不斷派出戰鬥機、轟炸機並發射遠程大口徑榴彈炮、延時炸彈轟炸這座簡易的人工木橋,妄圖阻止志願軍穿插部隊靠近金城主戰場。橋上中國志願軍戰士們扛著武器彈藥迅速通過了戰友們用身體支撐起的、這座凝聚了全中國人民期盼的生命之橋、勝利之橋······美軍飛行員表情凝滯了許久,終於向基地發出了感嘆:已經不用轟炸這座橋了,他們的大部隊已經過河,再炸已經沒有意義了,「他們是不可戰勝的」 !
  • 金剛山下金剛川 一道人橋萬人攀
    國慶黃金周過後,聖誕新年檔之前,走進了《金剛川》的影廳。 在那之後,看到有不少網友對其吐槽,其中就有一部分如下:"但這次看罷《金剛川》,可對我而言,這部主旋律抗美援朝影片最合適的參照物,恰是幾個月前引起軒然大波的遊戲巨製《最後生還者2》,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到其他時間更接近,受眾更廣泛,印象更鮮活的例子了---即使兩部作品從主題立意、人物和故事上完全沒有一丁點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