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電影上映4天,票房破4億!
可豆瓣評分卻跌到6.5。
許多人說電影拍得不盡人意。
那麼在做出評判之前,你需要先好好地了解一下關於金剛川的真實歷史。
志願軍到底是如何抵擋美軍的炮彈,成功渡橋的?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在前期,英勇的志願軍展示出超強的軍事能力,給予聯合國軍以沉重的打擊。
為儘快促進停戰, 1953年發起了夏季反擊戰役。
整個戰役共分為3個階段:5月13至26日;5月27日至6月15日;7月13至27日。
那麼金剛川事件,是發生在1953年5月20日左右的那段時間,也就是夏季反擊戰的前兩個階段。
金剛川是一條河的名字,如下圖是金剛川的大概位置。
整個電影中架橋的故事是發生在金剛川經過的巖裡。
原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他叫做張振智,是當時工兵第10團第3連連長。(下圖左一)
當時前線正炮火連天,金剛川上聯繫著重要陣地的承重橋被炸毀,只剩下一條小的橋,人勉勉強強能走過去。
於是張振智接到了任務:在8天內要架起一座載重橋。
在這裡注意,志願軍造橋的目的,是要運輸前線所需要的兵器武器等重要物資,不是只讓人過去。
電影中魏晨的原型人物,就是張振智。
2
當時張振智執行任務有多艱難呢?
平均每天落彈300枚。
美軍敵機輪番轟炸,山上儘是煙火,天地都是黑壓壓的一片,泥土變得焦黑。
可以說,一不留神,炸彈就會落在身邊。
除此,最大的挑戰還有洪水。
那時正值夏季,雨水正旺,連天陰雨,山洪暴發。
河水傾斜而來,巨浪不斷,水流加速……這種情況造橋,更是難上加難!
在整個金剛川事件中,除了志願軍的勇敢之外,還有超人的智慧。
比如,志願軍為了避開敵人的偵查,在上遊伐樹,讓敵人覺得造橋是在附近。
其實他們將木材偽裝起來,利用河流,將木材運到下方的架橋處。
當時被美軍轟炸的樹木,正好可以用來做架橋材料,節省了很多伐木的時間,間接上提高了造橋的效率。
還有,當時洪水也是一大隱患,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志願軍是這樣做的:
每根礎材上都有用三根鋼釺打入河底,上邊壓上石頭,上遊系上鐵索,固定在冠材上,衝不斷,漂不走。
白天把橋桁橋板都搬掉,晚上再架上去,和「喪門神」捉迷藏,保證了渡口暢通無阻。
在水流流速小的地方呢,就鋪了一段水下便道。
這個水下便道其實就是把橋面修在水下面一些,從天空上是看不出這是個橋的,隱蔽性非常好,但是人和車都可以踩著水過去。
除此,志願軍還架起了空中滑行的索道,單個的士兵是可以滑鐵索過去,敵人在飛機上根本看不清,而且就算看到了,用炮彈也很難炸到。
這樣細細看來,不得不佩服當時志願軍們的智慧啊!
3
當然除了頭腦之外,還有志願軍們堅韌的毅力和合作精神。
電影《金剛川》中,將這些志願軍們的犧牲描繪的非常到位了。
再看看張振智是如何描繪那段歷史的:
一位受傷的戰士,臉上都沒了血色,還責備著自己沒完成任務。
另一位腿部受傷的戰士,包紮好後繼續修橋,「我還有一條腿,還能跪著幹活!」
在把橋腳拉到水裡時,水流湍急,壓力不夠,5個戰士便不顧自身安危,爬到了橋腳上。
浪花衝擊著他們幾個人,他們死死抱住,誰也沒有動搖。
7天7夜的奮戰,根本沒時間休息,剛把橋修好,又被炸毀,然後就是繼續修橋。
張振智帶領著士兵們,憑藉著智慧、毅力,終於在最後一刻完成了任務。
那座橋周圍200米,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他們與美軍的「黑寡婦」鬥智鬥勇。
即便樹被燒光了,石頭被炸碎了,那座橋,依舊是屹立不倒。
如今的金剛川大橋
4
1951年1月28日,張振智跨過鴨綠江。
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國。
在這期間,張振智經歷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等幾十次戰鬥。
立了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他的事跡廣為流傳,1998年拍攝的《鐵血大動脈》,也是參考了他的故事。
晚年的張振智,並沒有閒下來。
而是到機關、學校裡,進行關於志願軍事跡的報告講座,讓讓更多人了解到過去那段真實的歷史。
2000年,張振智身患肺癌和白血病,但是他繼續發光發熱著。
10月27號,他在南京中央路小學演講,剛講了沒幾分鐘,就倒在了講臺上,享年78歲……
像他一樣的志願軍英雄,還有很多很多……
在志願軍一日中,張振智曾談到金剛川修橋:
「我們在這場戰鬥中並沒有上刺刀,也沒有親手打死敵人,可是我們知道我們工作的意義。
那就是保證了戰鬥的勝利!」
是啊,戰爭最後的勝利,靠的是一個又一個像張振智一樣勇敢的戰士。
他們堅守自己的崗位,把每個任務做到極致,才有了最後的勝利,團體的力量是偉大的,是堅不可摧的!
抗美援朝70周年,希望我們能夠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那些偉大的志願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