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
而以抗美援朝為主題,體現了志願軍在金城戰役中的犧牲精神的電影《金剛川》,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上映第6天,突破5億票房的好成績,以排片的絕對優勢領跑電影市場。
雖然票房高歌猛進,但是《金剛川》的網絡評價不高,目前豆瓣評分已下降到6.5分,很多觀眾對其劇情的重複、邏輯的不通、強行的渲染都有所詬病。
加上管虎導演確實有時候比較我行我素、特立獨行,所以也加大了《金剛川》的爭議和負面評價。
不過,所有觀眾看過《金剛川》以後,沒有不對張譯、吳京、魏晨、鄧超等所有演員塑造的志願軍戰士角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其演繹所感染,並且給出各種好評的。
《金剛川》給觀眾們帶來的那種的震撼,那種激蕩的情緒。不僅僅來自影視創作,其實更多來自於抗美援朝中,無數志願軍戰士們共同抗擊敵人,並肩前行,犧牲自我、保家衛國的精神和血性。
吳京:「當年那麼多志願軍戰士保家衛國不怕犧牲,才換來今天這份穩定。」
張譯:「跨越70年歷史,用電影尋找那個年代我們的英雄,他們的精神風貌。那個時候的戰士更樸實,他們沒有先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作戰條件更加艱苦,但中國軍人的精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而電影作品也讓越來越多,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觀眾們開始關注,開始了解這場「立國之戰」,開始緬懷和致敬當年志願軍戰士們的愛國精神和情懷。
「金剛川」雖然沒有上甘嶺和長津湖有名,但也是能夠反映出抗美援朝激烈程度的一個戰役地點,是金城戰役的一部分。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場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陣地攻堅戰。金城戰役打響後,軍用後勤物資急需運往前線,而金剛川便成了必經之地。
《金剛川》中主角原型的張振智(魏晨飾),當時是工兵連的指揮員,他接到的命令則是在金剛川的巖裡渡口架設載重橋,並保證它暢通無阻。
張振智帶領連隊頂著敵機的地毯式轟炸迅速架橋。而當時敵軍空中火力很猛,曾經在短短2個小時內,24架次黑寡婦戰鬥機便投擲了700多枚炸彈。
為保護大橋,志願軍在巖裡渡口兩側架起了蘇制高炮和高射機槍,而敵軍除了轟炸機之外,還會用戰鬥機和攻擊機進行低空俯衝攻擊。這個時候,操作防空炮和高射機槍的志願軍戰士和敵機幾乎是以拼刺刀的方式進行肉搏戰。
據說,雙方距離接近的時候,工兵們甚至會抄起手中的衝鋒鎗向俯衝的敵機射擊。而除了白天,敵人更會在入夜後派遣夜間戰鬥機「黑寡婦」前來騷擾轟炸。
《金剛川》的劇情多在這一段中取材,吳京和張譯飾演的「高炮連」戰士讓人印象深刻,互相爭為對方犧牲,不顧死活都要把敵方飛機懟下來的英雄血性讓人感動。但也因為劇情中關磊(吳京飾)的不聽軍令作風,給電影留下了不小的爭議空間。
同樣還有爭議的就是,當時金剛川的巖裡渡口架設的是載重橋,主要是為了便於汽車和炮車通行。這裡面,汽車主要是運物資彈藥的,而炮車是支援前線的重火力。這些重裝備對橋的承載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工兵連才要把橋修得結實平整。
當時為避開敵人偵查,志願軍在上遊伐樹,然後利用河流將木材運至架橋處,這樣也能起到躲避敵機偵查以及轟炸的作用。
而如《金剛川》開篇敘述,敵軍得知這個之後就派飛機轟炸山林。張振智他們反而將計就計,用被炸斷的樹木捆成木排,並且放入河內順流直下,反倒加快了速度。
其實真實的金剛川是一個志願軍與敵軍鬥智鬥勇的戰爭舞臺。親歷過金剛川戰役的志願軍戰士王格善,他所寫的《金剛川上》是這麼敘述的:
「.......打這以後,同志們同敵人和洪水的鬥爭經驗更豐富了,為了免除洪水威脅,又架起了一座高水位橋。每根礎材上都有用三根鋼釺打入河底,上邊壓上石頭,上遊系上鐵索,固定在上,衝不斷,漂不走,白天把橋桁橋板都搬掉,晚上再架上去,和「喪門神」捉迷藏,保證了渡口暢通無阻。接著,在水面寬、流速小的地段,又鋪設了一條水下便道,晝夜通行。他們還利用美國佬送來的飛機副油箱,架起了空中滑行吊鬥索道,保證單兵飛渡金剛川。」
王格善
從這一段話中,我們起碼發現了三處志願軍們充滿戰鬥智慧的地方。
第一,當年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們就真實演繹了現在出現在各種美國影片中的特種兵、孤膽英雄玩的「高空滑行索道」。
第二,在工兵連隊的建設之下,橋板隨時可拆,讓美軍飛機找不到蹤影,玩起了迷藏。
第三,建起過「水下公路」,也就是把橋修在水面以下,汽車和人可以「水上漂」開過去,但從天上看的話卻什麼都不看到。
這種層出不窮的戰鬥智慧,才是我們的志願軍將士當時以弱勝強的奧秘。更為重要的是,志願軍在戰爭中始終充滿著樂觀主義的精神。
王格善《金剛川上》:.......炮彈的長嘯聲、爆炸聲,飛賊的嗡嗡聲,響成一片。這種混雜無章的戰地音樂無節奏地伴奏著。而防空洞裡卻熱熱鬧鬧,同志們有的打起了「老K」,有的在縫補衣服,有的在閱讀著祖國人民的慰問信……。中午炮停了,同志們來到橋上一看,只打壞四根支柱六根橋桁。一排長劉長賢和三班的同志開了一個「諸葛亮會」,群策群力,不到五個小時橋就修復了。大家正要休息的時候,通信員蘇兆明,一面跑一面喊:「同志們,美國佬給咱們送禮來了!」原來敵人打來的102發炮彈沒炸斷橋,卻把魚炸死不少,水上漂著白花花的一片,被小蘇發了個「外財」。湯錦春連長看了一看小蘇提著一桶魚,微笑著拍拍他的肩膀,幽默地說:「噢!美國炮彈命中率不低啊!好,小蘇!送夥房去,今晚來個紅燒魚!」
這些真實的細節如果能夠加以改編,相信這樣的戰爭片能夠更加真實,更加能夠反映出當時志願軍戰士們的精神面貌和保家衛國熱情。
而就是這樣在敵人的轟炸攻擊之中,張振智帶領連隊連續7次修復了這條生命線,並最終提前了一刻鐘架設完畢物資通道,保證了金城戰役的勝利結果,我軍也在金城戰役中順利的殲敵5.3萬之多。
「不管怎麼說,志願軍在1953年7月中旬發動的攻勢,留給我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韓國陸軍參謀總長白善燁
所以,真實的「金剛川」本來就是個一波三折、鬥智鬥勇的戰爭好故事。也許發生在金剛川上的戰事規模並不大,但在這次戰役中它為我們展現了志願軍戰士不懼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而它也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精神的體現。
電影《金剛川》的選材和出發點都是很好的,也很好地表現出了志願軍戰士們的戰鬥犧牲精神。如果工期不這麼趕,多考慮一些劇情和邏輯方面的細節,相信會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