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俺能聞見那股焦糊味兒,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這是電影《金剛川》的開篇,來自一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老兵的獨白。
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
抗美援朝戰爭大家再熟悉不過,但「金剛川」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卻是個十分陌生的地名。
在地理位置上,金剛川位於金剛山,而金剛山正是如今朝鮮與韓國的交界處。金剛山大部分山峰位於朝鮮境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金剛川源於北漢江,它是漢江主要兩條支流之一。
金剛川——地理位置
《金剛川》的故事是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當時為了爭取談判主動權,志願軍發動最後一次大型戰役。
金剛川是本次戰役中重要的軍事通道,搭載著的巖裡橋卻被敵方損毀。為了搶佔軍事先機,我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搶修戰鬥,卻因為敵方的頑強抗擊,一次又一次的炸毀。敵方轟炸機在兩個多小時內向橋梁扔下數以千計的炸彈,而我方不懼犧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復戰略通道,直至戰鬥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照片
金剛川——歷史照片
《金剛川》改編自真實事件,據一名人物原型爆料,金城戰役是他最難忘的戰役,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這位原型人物就是:張振智。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他所代表的工程部隊在金城戰役乃至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振智從1951年1月28日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國,歷經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等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榮立了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根據《中廣網》2010年10月對「工兵英雄」張振智的採訪記錄:
其中,張老回憶了金剛川戰役的大部分細節,而這些細節也成為了電影《金剛川》的大部分臺詞與情節。
那段時間,敵人對這裡很有"感情",日夜不停地打炮,炸得那一帶彈坑連著彈坑,分不清公路和平地,泥土已變得焦黑,連個隱蔽的地方也沒有。他們給木排披著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
但次日一早,敵人的炮彈密密麻麻地飛了過來,幸運的是一顆也沒有碰到橋。下午4點左右,四架"黑寡婦"飛機又哭叫著飛了過來,第二批炮彈又落到那座比生命還重要的橋上。
煙霧中,7孔橋被炸掉了5孔,剩下的2孔在水中顫悠悠的。此時,敵人正向我前沿883.7高地反撲,槍炮聲震動了山谷。
前線急需彈藥。當參謀長問張振智6點40分能不能完成修橋時,他看了看手錶,時針已指向了5點,他堅決地點了點頭。戰士們在張振智的指揮下,開始了第二次架橋。敵機在空中盤旋,炸彈在附近爆炸,可是沒有人理睬它。平時十幾個人抬的材料,當時六個人抬起來就跑。全連上下憋著勁幹,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
張老激動地告訴記者,從金城反擊戰開始到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為止,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大橋卻巍然屹立著。
電影《金剛川》大牌雲集,張譯扮演了高炮排長張飛,吳京扮演了高炮班長關磊,鄧超扮演了步兵連長高福來,其餘主演還有李九霄、魏晨等。據說,這一次鄧超屬於特別出演。回憶起拍攝經歷,他很認真地說,自己沒有覺得很辛苦,反而認為是在感受、致敬那個時代,以及致敬我國的軍人。
據了解,《金剛川》是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作品,上映的時間其實有講究。當初,為了更好地還原人物,主演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就拿吳京、張譯來說,他們提前半個月熟悉高射炮操作,一直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