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今年恰逢恰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英雄連》等多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連續上映。而多年前,也曾有一大批抗美援朝題材的國產電影問世,例如《英雄兒女》《上甘嶺》《奇襲白虎團》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主題曲《英雄讚歌》MV
《金剛川》就沒忘了致敬前輩作品,最明顯的兩處:譚維維演唱的片尾曲《英雄讚歌》曾經是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金剛川》臨近結尾處使用了歌曲《我的祖國》的旋律,而《我的祖國》曾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
「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歲月流轉,經典的影視歌曲成為幾代人之間交流的密碼。熟悉的旋律一旦響起,即使沒經歷過炮火紛飛的戰場,觀眾也能一瞬間湧起和先輩們相同的愛國熱情。
在這個時代,可能很難再創作出像《英雄讚歌》《我的祖國》這樣飽含深情,讓人熱淚盈眶、口口相傳的愛國歌曲了。
這些不世出的作品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它們和電影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英雄讚歌》——原唱多年鮮為人知
《英雄讚歌》由公木作詞,劉熾作曲,張映哲演唱 ,是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發行於1964年。
詞作家公木
詞作家公木觀看完《英雄兒女》片段後,聯想到自己所創作的詩《烈士贊》,認為該詩和電影有關係,都是在寫英雄。只花了一晚的時間就完成了歌詞創作。
《英雄讚歌》
該曲曲作者劉熾在拿到歌詞後並沒有馬上譜曲,而是拉著朋友打起撲克。而正當大家打在興頭上時,劉熾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謝絕一切打擾,一遍遍讀著歌詞,最後創作出曲譜。該曲是以內蒙古民歌《巴特爾陶陶呼》為藍本加以發展完成的。
歌唱家張映哲
《英雄讚歌》演唱者張映哲當時是空政歌舞團的獨唱演員。由於當時反對個人「成名成家」,張映哲的名字未出現在電影字幕中。
《英雄兒女》在全國公映後,觀眾反響熱烈,王成的名字和《英雄讚歌》隨之響遍全國。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劉尚嫻,因飾演電影《英雄兒女》中的女主角王芳而為大家熟知,但影片中那首插曲《英雄讚歌》的原唱是誰,一直鮮為人知。
《英雄兒女》中的劉尚嫻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有媒體刊登了一篇首鋼工人尋找這首歌的原唱者的稿件,張映哲看到後,並沒有出來「認領」。原因是她是個不喜歡張揚的人,加之身體不好,所以也就沒有走進人們的視線。直到2003年,40多年來未曾謀面的劉尚嫻(《英雄兒女》主演)和張映哲終於在中央電視臺第六屆軍旅歌曲大賽的頒獎晚會上相聚了。百感交集的「英雄」姐妹,在滿場掌聲中緊緊擁抱在一起。
《英雄兒女》——「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電影《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所著小說《團圓》。
《英雄兒女》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巴金(左二)在朝鮮
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朝鮮的土地,深入到志願軍中採風。回國後,巴金寫出了中篇小說《團圓》,並發表在1961年8月號的《上海文學》上。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後,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團圓》改編成電影。
電影中,王成向戰友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情節已經成為影史經典。
王成的形象是根據至少三名志願軍的真實經歷創作而成的:
1953年4月,陸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蔣慶泉及戰友,在朝鮮石峴洞北山遭到強敵圍攻。絕境中,蔣慶泉向步話機高喊向他的碉堡頂開炮。
1953年7月,23軍73師217團的步行機員於樹昌在戰鬥中呼喚炮火,與美軍同歸於盡。
1950年11月,楊根思在堅守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時,抱起炸藥包,衝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
《英雄兒女》上映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巴金本人很喜歡這部電影,曾在日記中寫道:「看了長影故事片《英雄兒女》,改得不錯。關於王成的一部分加得好。王芳的形象也很美……」
周恩來總理也抽出時間觀看了這部影片,在致電時任中國作協副主席、總政文化部部長劉白羽時,周恩來說:「(這事)請巴金帶個頭,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我的祖國》——源自喬羽記憶中的江西長江
《我的祖國》是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
作曲家劉熾
劉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小白樓創作時,為了避免外界的幹擾,在門上貼了「劉熾死了」的條子。
他對服務員說:「第一,我不會客;第二,有我信你不要給我,你先給我收著;第三,麻煩你,請你允許我不到餐廳吃飯,一天三餐請你給我拿來,謝謝你。」
為了讓人們喜愛這首歌,劉熾調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們喜歡唱的歌曲,從中選出十首歌曲反覆傾聽,最後從其中一首《盧溝問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國》開始的半句。
作為詞作者,當時喬羽想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寫作路子,可又想不出來,直到他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才把歌詞寫了出來。
詞作家喬羽
歌詞交給導演沙蒙後,沙蒙拿著稿子看了半個小時後,詢問第一句為何不用萬裡長江或長江萬裡,喬羽認為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不在長江邊上的人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親切感,最終沙蒙認可了喬羽的想法。
歌唱家郭蘭英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的演唱者郭蘭英是喬羽推薦的,當時這首歌曲的錄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錄製完成後的第二天電臺便向全中國播放了這支歌。
1989年,喬羽、劉熾、郭蘭英憑藉該曲獲得第一屆金唱片獎。
《上甘嶺》——毛澤東親自指示拍攝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毛澤東了解到上甘嶺戰役後,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
為了拍攝《上甘嶺》,導演沙蒙率攝製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實地考察。之後又兩次到上甘嶺考察,並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
《上甘嶺》劇照
電影《上甘嶺》中,主角張忠發和王蘭都是有人物原型的。
張忠發的原型張計發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贊皇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51年,奔赴朝鮮「抗美援朝」,在上甘嶺一役中擔任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135團7連連長,曾堅守上甘嶺陣地數日。
王蘭的原型王清珍1951年初入朝鮮參戰,在上甘嶺戰役中擔任志願軍45師醫政股收容所的衛生員。
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至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戰役過後,聯合國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控制了狙擊嶺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個「三角山」。在「三角山」戰鬥中,聯合國軍的兵力部署由最初的2個營發展到2個師以上,死傷人數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
在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湧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包括以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
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並且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