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剛(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當年的那場立國之戰,已經離我們很久、很遠了。或許,時間會模糊很多東西,可是總有一些東西,會被一直銘刻在時間裡,一點點定格,然後一次次迴響、一次次閃光。
《金剛川》的故事,發生在那個似乎離我們很近但是卻又很遠的地方,時光也很遠,回憶也很遠。可是,當這些往事再次在銀幕上呈現的時候,我們這些不曾經歷甚至不曾聽說過那段故事的人,重新看到了歷史。
影片採取了分段敘述的模式,一天的故事,發生在同一群人中,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無論是工兵團,還是高炮團,包括美國空軍,這些在那年經歷過朝鮮四季的人們,有些人永遠留在了十八歲,有些人從來都不曾留下過名字。
那個戰場,看似不是我們的戰場,但是卻真切的影響了我們很多人、很多年。《金剛川》的場面,與其說是慘烈,我覺得倒不如說是真實。那年夏天的風,那年夏天的河流,那年夏天無數的年輕人,那年夏天燒焦的身體和灑下的鮮血,都一點點地在多年後的今天搬上銀幕,可以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歷史。
《金剛川》的敘述模式,不同於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沒有過多的感情宣洩,一切似乎都是在默默的敘事,安靜地將那個夏天的最後的故事一點點講給我們聽。我們無法想像,那些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用一場不曾習慣的戰鬥模式,經歷一場一生都不願回想的戰爭。
直至此刻,我們才懂得了為什麼那場戰爭叫立國之戰。正是因為那場戰爭,我們才有了後來。如果沒有那場戰爭,或者說那場戰爭是另外一個結果,所有的後來都不是現在的後來了。
如果我們再將背景還原一下,在剛剛經歷過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之後,我們那時真的是一窮二白,而且要面對一個西方如此的巨人,我們除了一往無前的勇氣,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可是,我們用無數的年輕人,用無數的青春,用無數「無名」之士的軀體,硬是構建了屬於我們的長城。
《金剛川》和《捌佰》在演員陣容上,有很多相同的演員陣容。可是,這兩部影片給我的感覺卻有很大不同。《金剛川》的講述安靜而克制,《捌佰》的講述別具一些張力。兩部戰爭影片,戰爭的場面都很真實,也都很宏大,但是講述的模式卻一樣。
《金剛川》的戰爭場面,儘管依然很震撼,但是給人的第一感覺依然是比較克制。或許跟導演郭帆的拍攝手法有關吧,就如同郭帆的《流浪地球》一樣,同樣場面宏大,但是背後的克制同樣存在。
很多影片會習慣性的血脈噴張,於是總是給人一種用力過度的嫌疑。文藝作品,慣用感情抒發,為了更快地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可是,越是成熟的作品,越是冷靜而克制。包括很多作家一樣,年輕的時候一般文筆都很飄逸、辭藻華麗,反而是到了晚年之後,文筆都歸於樸實和克制。所以,很多時候克制可能才是更難的。
但是,儘管《金剛川》的講述冷靜而克制,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被影片所感染。這世間,所有的犧牲背後,都是無數的隱忍和失去。每一次隱忍、每一種失去、每一個犧牲,都有著不為人知的難耐。
《金剛川》告訴我們,那些年輕人,那些我們不曾遇見過的年輕人,那些我們不曾知曉名字的年輕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勾勒出了而今的世世代代。這些犧牲的背後,是無數的慘烈、無數的泯滅。有多少犧牲,就有多少壯烈。這些犧牲和壯烈,將在以後的時間中,不斷的雕刻,不斷地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