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這部電影好不好,相信每個看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評價。在某瓣上,它的得分是6.9,不算太高,但上映不過幾日,票房早已超過3億了,在票房口碑上得分是9.4,在新片中算是很不錯的成績。前兩天,小編也去看了這部新片,昨晚「光影」群裡部分看過此片的影友,也開始展開了熱議,我們先來聽聽他們的見解——
溪岸:《金剛川》的導演管虎這次拍了一部真正的《英雄兒女》,讓我看到我方有炮兵「王成」、工兵「王成」,美方也有空軍「王成」。《英》和《金》都很煽情,但《英》情情有所依,《金》情無處安放。
「庭前柏樹」對此表示了贊同,他說:情感欲起而始終未達,有點戛然而止,最後不妨有一些決戰場面,並輔以《英雄讚歌》,可惜沒這樣處理。《英雄讚歌》放起時,觀眾基本都散光了。而且在一些小細節的煽情上似也沒做足,反不如《八百》煽情。其實,抗美援朝的意義遠高於四行倉庫保衛戰,不可同日而語。影片在情感共鳴和激勵上確實做得不足。
對影片的鏡頭運用,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在張飛被燃燒彈燒焦犧牲,給予特寫鏡頭時,響起《英雄讚歌》效果反好。結果給了一個烈士燒焦的特寫,卻沒有任何烘託,看了反覺說不出的味道」。
「我剛也在想這首《英雄讚歌》什麼時候會響起。的確如果是你說的那個時候響起,效果會好很多」。影友「風留過客」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
對片中張飛燒焦的鏡頭,「庭前柏樹」和「風留過客」進行了探討,」庭前柏樹「認為:給張飛燒焦的特寫是需要的,然後歌聲慢進漸起,逐漸嘹亮,再跟著人橋的場面,完全可以達到一個高潮。雖悲但更壯。結果留個無聲的特寫鏡頭給已經燒焦的張飛,再切換到其他鏡頭,看了很不舒服。甚至感覺無形中有醜話意思了。
「第一感覺就是很慘,前頭鄧超、吳京扮演的角色已經犧牲得很慘,需要藝術化託一下,而不是無聲的寫實,反而矮了自己的氣。很悲不壯」,他繼續補充道。
「一凡」也加入了群裡的討論,他剛剛看完這片子,他覺得影片暴露出兩個問題:第一,不知道是對自己攝製水平沒信心、還是對中國觀眾的欣賞「電影語言」的水平沒有信心,除了廉價的煽情以外,每次需要正確滴引導一下「正能量」的時候,都要依賴旁白。對於自己鼓搗出來的電影畫面所能給予觀眾的信息被讀懂多少一點不摸底,或者說平時也不注重研究,就想當然地給觀眾欣賞能力「打好分」了——「他們什麼也不懂!得從ABC 開始手把手幫他們看懂」。
第二,就是製作者對於「軍事專業」的無禮忽視。也不知道這片子軍事顧問是哪位。我這個老百姓怎麼看著怎麼覺得不靠譜:你白天聽到飛機引擎聲就嚇得那個樣,可是夜間修橋時候的亮度那麼大,咋不害怕了呢?我記得45年前《激戰無名川》對於燈火管制和點火誘敵的作戰方法有著足夠的展示,看看老片子或者軍教片有那麼難嗎?還有對於一個師上萬人的展開、行進、隱蔽得佔據多大空間一點常識沒有麼?居然全師指令下達靠一個嗓門統一指揮?我的天!你這是指揮團體操吧?《大決戰》裡面黃百韜佔有一座大鐵橋兩天都沒有走完一個兵團十萬人,那還是沒有空襲的情況下,這座狹窄浮橋居然在一個小時裡走完一個師大部隊(前期就算走過一小批吧)!還是靠人搭橋的!重武器呢?輜重車輛呢?這可是戰爭最後階段志願軍已經不是小米加步槍啦!一個師會有一個簡單統一號令?那麼中間一級指揮機構廢除得了,還要團啊營啊連幹什麼?各部都一窩蜂上就得了。這是農民起義時候的水平吧?
對於影片拍攝周期過短,顯得粗糙,大家都表示了同感,覺得不夠自然流暢,想感動卻感動不了。而且重複鏡頭過多,「這個不是懸疑劇,沒有必要。而且從那個美國飛行員角度單獨來一章,似乎在宣揚西部牛仔精神了。沒必要,完全可以結合,以我為主,美帝襯託而已」。「庭前柏樹」再一次表示了失望。
對於影片細節方面的真實性,特別是美軍飛行員人物的刻畫,深諳軍事的「一凡「也發現了一些不真實之處。他說」美軍飛行員好像開的是海航飛機,應該來自航母上,那樣的話他喝酒就違反歷史真實了:美國軍艦絕對禁酒,就連日本在密蘇裡號上投降那天,艦隊司令哈爾西都只能拿飲料招待。不過看那飛行員瘋瘋癲癲樣子,再看片尾演員表是個毛子「佛拉基米爾·葉爾紹夫」,也就不須計較了「。
大家完全是在一種自由討論的情形下,展開對《金剛川》的看法,小編看了此片後,雖說這是一部獻禮片,聲勢不小,但也深感片子有不少」硬傷「,首先,故事情節過散,感覺現在的編導們越來越不會說故事,整個片子沒有讓人難忘的人物和段落,更不要說有什麼精彩臺詞了。其次,我也感覺重複鏡頭過多,片面炫耀特技效果,沒有拍出戰爭的嚴酷,人物空洞,臺詞過於油滑。再次,部分鏡頭虛假,雖然片尾戰士站在江水中肩扛橋面的鏡頭讓人很是感動,但下面的水流並不湍急,真實的歷史是江水濤濤人根本無法站立,如果輕易就能站水中,那部隊過江也不是難事了。
70年前的戰爭烽煙雖已散去,但那場轟轟烈烈的保家衛國戰爭激起的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不知讀們中有多少看過此片的?你們對此片滿意嗎?歡迎發表你們的見解,與大夥一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