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幕後英雄,與「黑寡婦」決戰,2500發炮彈打不垮,最終倒在講臺上

2020-10-26 環球人物雜誌



在這場甚至都沒被列入到「戰爭」的戰爭中,張振智這樣一個為修一座橋拼死而戰的戰士,成為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格外需要被紀念的英雄。


|作者:咖喱

|編審:蘇蘇


3月立項、8月開拍、10月上映,再次跑出「中國速度」的電影《金剛川》,只為趕上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特殊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


管虎、郭帆、路陽3位硬核導演緊急集結,張譯、吳京兩位影帝聯手,即使這樣,趕工期的製作流程還是一度讓觀眾為之捏一把汗。


電影上映兩天來,儘管也經歷了口碑兩極化的考驗,但還是以2.5億元票房的優秀戰績打破了一切質疑。張譯那句「以人格擔保,不次於《八佰》」的承諾,看似沒有食言。


影片內容上,《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慘烈的正面戰場,而是把鏡頭對準了後方補給部隊的一次修橋任務。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工兵戰士們以血肉之軀架起一座炸不毀的鋼鐵之橋,保證了前方戰場的物資補給。


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正是志願軍的工兵英雄張振智——一位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鋼鐵戰士」,一位最終倒在「抗美援朝精神」講臺上的老英雄。


·電影中的幾位主角。


架起炸不毀的「鋼鐵橋」


1953年,31歲的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接到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8天時間內,面對腳下湍急的水流和頭頂敵人的槍林彈雨,他們要在寬60米的金剛川河面上,架起一座可以承載軍用物資運輸的載重橋。


事件的發生地金剛川,本是發源於金剛山的一條不起眼的溪流,只因在戰爭中成為我軍後方補給運往前線的必經之路,而驟然變成敵方想要斷我後路的關鍵點。


在考察過地形後,張振智決定在被炸毀的原有橋梁舊址上,利用周邊林木茂密的優勢,再搭起一座木質大橋。


覺察到志願軍意圖的敵人,不僅繼續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中的橋體結構,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似有神助。張振智突然意識到,在美軍轟炸中被攔腰斬斷的樹木,居然無意間成了建橋材料,省去了大把伐木的時間。他們將木材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


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張振智硬是帶著大家經過7天7夜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7孔載重木橋。


·經過修繕的金剛川大橋。


然而,大橋剛剛建起還沒有通車,就被敵方偵察機發現。惱羞成怒的敵人當即派遣24架「黑寡婦」戰鬥機,兩小時內向這裡投放了700多枚炮彈,本來的7孔橋只剩下了兩孔,橋不能用了。


此時,前方的金城反擊戰正打到最膠著的階段,我軍面臨彈藥緊缺的困難。物資如果不能及時送到,可能會影響整個戰役的走向。


張振智又接到志願軍總部的要求:必須在一個半小時內修好橋梁,先送過去一部分彈藥!


二話沒說,張振智第一個跳下河,指揮全連官兵二次架橋。此時,敵人的轟炸越來越猛烈,一發又一發炮彈就在張振智和大家的身邊轟然而起,濺起的水花幾米高,可是沒有人理睬它。平時需要十幾個人抬的材料,6個人抬起就跑。全連上下憋著勁幹,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扭轉了戰局。


·今日的金剛川大橋。


從1951年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奉命回國,兩年多的時間裡,張振智經歷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等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


幾十年後,被問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戰役,張振智老人仍滿含熱淚地把金剛川上的那座橋稱作自己的一座「豐碑」。


他曾激動地回憶,從金城反擊戰開始到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為止,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5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大橋卻巋然不動,成為一座打不垮的鋼鐵橋!


「修橋」的算不上英雄?


67年前的朝鮮戰場上,金剛川是志願軍戰士張振智書寫英雄事跡的地方。67年後電影《金剛川》的鏡頭中,由魏晨扮演的工兵連長閆瑞正是張振智當年的化身,他率領著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架起了一座炸不毀的橋。


·電影海報中的魏晨。


而張譯和吳京兩大影帝聯手,演繹了這支隊伍中無數個平凡的個體,更為豐富地表現了當時最普通戰士的內心。


·電影海報中的張譯和吳京。


作為一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正面戰場上的任何一場宏大戰役,反而將鏡頭對準了戰役後方補給團隊的一次修橋任務,給了歷史原型張振智一個名副其實的C位,也是對後方運輸線上默默付出的志願軍將士的一次深刻緬懷。


戰爭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算得上英雄,這是影片開端就提出的一個疑問。


在接到修橋任務時,隊伍中一個小戰士除了一句「收到」的回覆,還在暗自嘀咕著:「上次修橋就是我們連,這次怎麼還是?」「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修橋的。」


一句話暴露了可能是當時無數戰士的內心活動:修橋算不上戰鬥,犧牲了都稱不上英雄。



影片中那些為了修橋而偽裝成草木的戰士們,在一聲指令下伺機而動。他們面目模糊,不具姓名,有的剛邁開步就被從天而降的炮彈打飛半條腿,有的還沒來得及送木材到水中已經喪命途中。


·電影預告片中偽裝成草木的戰士們。


在和正面作戰對比之下,負責後勤的事務兵、負責運輸的工兵、負責傳遞消息的話務兵……是否如同戰爭中的配角一般,顯得「沒那麼偉大」?


導演管虎給出了最佳答案:「這是整個中國集體的民族情感。一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鬥,讓中國立國之初,在世界上能站穩腳跟。其背後是不被常人所見的犧牲,而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



在闡釋和紀念抗美援朝這場戰役時,這種理解顯得愈加恰如其分。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指揮抗美援朝的彭德懷元帥曾說:韓戰的勝利60%—70%應該歸功於後勤。在抗美援朝的兩年多時間裡,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隊冒著美軍飛機的轟炸,修復了784公裡的鐵路、2061座鐵路橋梁、8100公裡公路,從國內轉運了260萬噸物資,補充了48萬隻槍,救助了83.8萬多傷員。


美國1975年出版的《百科全書》中說道,中國軍隊「在韓戰中顯示了令人驚奇的補給能力」。所以說朝戰中的志願軍補給線堪稱打不斷、炸不毀的鋼鐵運輸線。


因此,在這場甚至都沒被列入到「戰爭」的戰爭中,張振智這樣一個為修一座橋拼死而戰的戰士,成為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格外需要被紀念的英雄。


倒在「抗美援朝精神」宣講臺


作為工兵戰士,張振智在抗美援朝中經歷的後方戰役,殘酷性不比正面戰場少一分一毫。而人民對他們的感恩,也沒有打一絲折扣。


戰後,張振智榮譽加身。兩年多的戰鬥中,他共榮立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戰後在北京與其他志願軍先進集體和個人一道受到表彰的張振智(左一)。


張振智在作為工兵英雄代表回國參加英模大會時,洪學智副司令親自帶他去見毛主席。主席聽到他的先進事跡後,先後兩次接見他,鼓勵他再立新功。


1982年,60歲的張振智光榮離休,在原南京軍區第三幹休所安養晚年。但他依然沒有停止發揮餘熱,為機關和學校做了數百次志願軍事跡的報告講座,是華東地區有名的志願軍英雄事跡宣傳員。


《金剛川》也不是張振智的故事第一次被寫進影視劇,1998年拍攝的電影《鐵血大動脈》中,張振智也是其中的故事原型之一。


·電影《鐵血大動脈》海報。


2000年,張振智被查出身患肺癌和白血病,考慮到他的健康,家人勸他不要過度勞累。但張老英雄還是一場不落地繼續著他在講臺上的「戰鬥」,自始至終以飽滿的激情做好每一次講座。


「當時中國剛解放,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攻打朝鮮,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我們是堅決不答應的!」每次講座中談起抗美援朝,老人依然慷慨激昂,「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有責任、有義務為了祖國的安寧,為了抗美援朝的勝利,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


2000年10月27日,張老英雄受邀赴南京中央路小學演講。剛講了沒幾分鐘,他便倒在了講臺上,再也沒有起來,享年78歲。


在張振智的老家連雲港市東海縣,他的事跡被存放入東海樊氏圖書館珍藏。他的後人至今備受老人事跡鼓舞,張克勤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張振智是我的二爺爺,他是老革命,在朝鮮戰場立過功,我們跟兒孫後代講他的戰鬥事跡,讓大家向他學習革命精神。」


與眾多志願軍英模相比,張振智的名字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但他和戰友們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在抗美援朝70年後因為《金剛川》這部戰爭片,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也讓老英雄的事跡再次成為焦點。


那些堅毅的眼神,那些狂轟亂炸後的耳鳴,那些身臨其境的艱苦卓絕,都讓我們深刻體悟到銘記歷史的重要性。


70年前的士氣猶在,70年前的熱血猶存。抗美援朝精神和老一輩英雄們,將永存我心,世世代代。

相關焦點

  • 《金剛川》幕後英雄,與「黑寡婦」決戰,2500發炮彈打不垮,最終倒在...
    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正是志願軍的工兵英雄張振智——一位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鋼鐵戰士」,一位最終倒在「抗美援朝精神」講臺上的老英雄。他曾激動地回憶,從金城反擊戰開始到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為止,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5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大橋卻巋然不動,成為一座打不垮的鋼鐵橋!
  • 《金剛川》張振智:智鬥洪水,勇鬥黑寡婦,2400發炮彈打不垮
    ,上邊壓上石頭,上遊系上鐵索,固定在冠材上,衝不斷,漂不走。這個水下便道其實就是把橋面修在水下面一些,從天空上是看不出這是個橋的,隱蔽性非常好,但是人和車都可以踩著水過去。,而且就算看到了,用炮彈也很難炸到。
  • 《金剛川》:那座打不垮的橋
    是因為當時志願軍明確規定,「不準對空射擊打飛機」,理由是輕武器對空射擊不僅打不下飛機,反而會暴露地面目標,從而招致敵軍更準確的轟炸。這是志願軍在入朝參戰初期用鮮血換來的教訓。《金剛川》裡,確也有類似情節展現。
  •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美軍2500枚炸彈,都沒能毀掉的浮橋
    但此時前線的彈藥和裝備即將用完,如果不及時修好金剛橋,物資無法正常送達戰場,戰爭局勢很可能被逆轉。這條長37米的大橋,被反反覆覆架起來七次,美軍一共投彈2500枚!平均每米就有炸彈70枚!無數年輕鮮活的生命,喪生在美軍的炮彈之下。
  • 歷史比電影《金剛川》更慘烈,2500枚炸彈都沒炸毀「生命之橋」
    》的商業價值不談,該片是中國電影人紀念抗美援朝偉大勝利,也是對歷史的真實呈現而不是誇大歪曲;通過這部電影緬懷英雄,而不是借著愛國情懷圈錢。金剛川上,千枚炮彈都炸不毀的橋歷史上參與金剛川修橋作戰的英雄叫張振智,他是江蘇省東海縣人。
  • 《金剛川》抗美援朝英雄原型:8天內用血肉架起一座炸不垮的橋
    《金剛川》電影還要等到明天才能上映,不過目前官方已經曝出了電影主題曲《英雄讚歌》的MV,單是MV中一些志願軍戰士作戰的片段已經足以讓人淚目。下面就由雪夜帶您了解一下《金剛川》幕後真實的抗美援朝英雄。二、金剛川上炸不垮的木橋1953年5月20日,正值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一階段,志願軍工兵第三團三營九連連長張振智奉命帶領連隊趕到了金剛川上的巖裡渡口。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而巖裡渡口上的大橋則是我後方通往金城前線的必經之路,部隊後勤物資必須經過這裡運抵金城前線。
  • 《金剛川》工兵連連長演員是誰 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長原型是誰
    近千枚炸彈也炸不垮的「鋼鐵橋」金剛川河面寬60米,水流湍急,這麼短的時間,在這麼寬的河上架載重橋,簡直比登天還難。但是,張振智沒有向組織提任何困難,當即表示「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張振智帶著3排先伐木,但是敵軍也知道工兵架橋要先伐木,於是將這一帶山林當成轟炸對象,一時間山林一片火海。張振智倒是不慌張,帶著大家先隱蔽。
  • 金剛川戰鬥遠比電影激烈!戰士守橋80餘晝夜,迎敵黑寡婦和洪水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電影《金剛川》上映後,掀起了一股熱潮。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部真實戰鬥改編的電影,但是真實戰鬥又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和電影中描寫的一樣呢? 筆者翻開中國工程兵戰史——《英雄的工程兵》,在「走出國門的威武之師」章節中找到了金剛川上的戰鬥。
  • 金剛川,致敬視死如歸的英雄們
    影片中文名《金剛川》,英文名《Sacrifice》。英文名更加直白而真實的告訴大家,這一戰,就是視死如歸,就是用熱血換和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這《英雄讚歌》傳唱多年,每每聽到,都能讓人回想起朝鮮戰場上那一幕幕英雄而悲壯的畫面。讓我們讓我們一同走進電影,細數一下這些英雄們。
  • 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 主角原型是連雲港人
    電影《金剛川》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而這個地名、這個事件讓人不禁想起一個名字——張振智,這位來自連雲港市東海縣駝峰鄉曹浦村的志願軍工兵英雄,他,正是這部影片的主角原型。   金剛川是金城戰役前線的一條大河,當時,張振智接到緊急任務,用8天時間在金剛川的主要渡口巖裡架起一座載重橋,並且保證暢通,這是志願軍後勤大動脈的咽喉所在。
  • 《金剛川》特輯揭秘「人橋」幕後 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圍繞這座人橋,片中志願軍戰士們和幕後工作人員都以堅強的意志,詮釋了「血肉之軀築起中國長城」的精神內核,也使得人橋成為中國精神傳承與對話的橋梁。
  • 明白這些,《金剛川》會讓你看得更入味
    最終橋你沒炸成,我倒是過去把你打了個稀裡譁啦。至於為什麼叫金剛川,其實也簡單,因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金剛川。為什麼要拍《金剛川》?70年前,美國當老大,帶著一幫嘍囉小弟向我們挑釁,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最終被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回到三八線。
  • 《金剛川》電影的局限性—— 論電影《金剛川》的得與失
    :譚維維的「英雄讚歌」,這支歌,耳熟能詳的在我耳邊縈繞了很多年,這是我崇拜的王成、邱少雲、黃繼光等等英雄的影片裡的集體形象讚歌。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面對敵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擊,張振智等工程連官兵們將木排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
  • 《金剛川》被批,炮彈來襲我軍不躲,那麼真實戰場上如何躲炮彈
    如果這在真實戰場上,可是天然的靶子,傷亡率會極高。很可能敵人會瞄著移動的白馬打,畢竟有馬的地方人肯定不會少。在戰場上,炮彈的主要作用不是砸在士兵身上,爆炸把他撕裂開,而是利用飛濺物和衝擊波殺傷對方。炮彈在地面爆炸,衝擊波和飛濺物呈直線運動向四面擴散,它們是無法穿透地面,對戰壕內的士兵直接產生傷害的。即使有的飛濺物,劃出一條拋物線掉在戰壕內,一般殺傷力也不太大。
  • 《金剛川》志願軍用血肉築橋,背後的金城戰役更加血性慘烈
    金剛川上的「工兵英雄」 朝韓交界處的金剛山,主峰海拔1638米,是朝鮮半島太白山脈的最高峰,有「朝鮮第一山」之稱。電影中的金剛川位於金剛山附近。1953年夏季,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金剛川上的大橋和一座人行橋遭到敵人飛機炸毀。前線戰況危殆,金剛川上需要架設橋梁,為志願軍提供後勤補給。
  • 金剛不倒-《金剛川》影評
    舉一個例子,第一幕裡李九霄通過望遠鏡看到的張譯和魏晨有段對話,在第三幕觀眾看到了張譯通知魏晨關隊長的死訊,但是在看完第一幕後,有多少人在疑惑張譯究竟說了什麼;第三幕後,又有多少人恍然大悟原來李九霄看到的是這個呢?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電影以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最終階段為背景,講述為了保障向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戰士們誓死捍衛金剛川上的交通要塞——金剛橋的故事。 電影主角原型人物叫張振智,他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的「工兵英雄」,在朝鮮戰場上,他3次榮立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回國後,曾受到毛主席兩次接見。 張振智晚年時,有記者問他:「老爺子,您最難忘的一次戰鬥是哪一次?」張老英雄毫不猶豫地說:「金城戰役」。
  • 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熱血鑄就 致敬幕後英雄
    觀看路徑:廣西移動寬帶電視-紀錄片該片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主要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同時回顧了歷史上的金城戰役。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為題材,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身無悔許國的故事。戲內,韓戰臨近尾聲,作戰部隊要在一晝夜間突破金剛川上的交通命脈工兵橋,到達作戰指定位置。美軍不斷轟炸,困難重重。
  • 禮讚英雄的《金剛川》
    跟復調、排比、慢鏡頭等抒情手法一樣,當創作者通過重複,將觀眾的體驗從故事線中抽離出來,觀眾的體驗重心變成了形式結構所關聯的時間體驗,事件變成了情感,這正是抒情的秘訣,也是《金剛川》這種視點處理的最終效果:導演組通過重複將戰爭事件變成了歷史情緒。 兩個人的「英雄譜」 戰爭片寫人都是惜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