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你或許會覺得沒什麼意思,因為從頭到尾講述的是志願軍修橋、美軍炸橋、志願軍再修橋的過程,但是從四個視角來講述,卻有不一樣的感受。
以往看過的戰爭片,例如《八子》、《戰狼》系列,完完整整地敘述完一件事、一場戰爭,很少有像《金剛川》一樣的片子,從不同的視角反映戰爭中很小很小的一個片段,修橋-炸橋-過橋。
第一個視角,以志願軍中一個普通戰士的視角。影片中步兵班長劉浩和話務員辛芹,雖說是四川老鄉,但是互不認識,不知名字,卻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在戰場上只有戰友與敵人之分,在《金剛川》中堅守在江水兩邊的戰士們甚至連戰友的姓名都叫不上來,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最可愛的人。一個普通的志願軍戰士,不管是鄧超飾演的高福來,還是張譯飾演的張飛,亦或是吳京飾演的關磊,都是135萬志願軍真實的寫照,主角們沒有一個是歷史上的大名人,但他們無一不是英雄,無一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第二個視角,以美國侵略軍的視角。以敵人的視角來敘述,顯得與眾不同,更重要的是凸顯「反戰」思想。美軍侵略者開著偵察機在上空盤旋,關磊和張飛在玉米地裡架著高射炮對著上空的偵察機轟炸,飛行員希爾被志願軍修橋的速度震撼到了,他們看見了一座打不垮,炸不爛,燒不毀的橋,或者說他們看見了一群打不垮的志願軍。影片末尾有一段,美軍飛行員在上空看到志願軍用身體搭建起來的人橋,橋上志願軍快速地通過,那種眼神,那種神情,感到驚訝與不可思議,同時也在思考和疑惑,這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希爾的戰友在飛行途中想逃跑,因為他不想在戰爭中死去,他還有家人……
第三個視角,以高炮排一行人的視角。關磊與張飛,兩人都在為炮位的分配而爭吵,都想去暴露炮位而把隱藏炮位留給對方。為了掩護志願軍順利通過木橋,張飛自曝炮臺位置,成功將敵機吸引過來;被炸斷一手一腿之後,又來到關磊的炮位,憑藉自己一人之力,將希爾及其戰機擊落。我們暫且不說這裡面是否有誇張的成分,但確實有很多催淚的成分。
第四個視角,即工兵連用身體支撐起來的人橋視角。軍人們在緊要關頭,為了讓戰鬥主力儘快渡過金剛川,搭起的那座人橋,修不了橋了,那就搭人橋。正如影片裡軍人的旁白所說:
「俺們都才十七八歲,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與其說人橋,不如說是志願軍們用信念和勇氣搭起來的橋。
故事情節其實不宏大,並沒有描寫規模宏大的戰鬥場面,但用四個視角很精彩地表現出戰爭的真實場面。
最後,不吹不黑,《金剛川》是值得一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