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海報
《上甘嶺》《奇襲》《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這些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英勇事跡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從10月23日上映至今,集結管虎、郭帆、路陽中國三大導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明星,傾力打造的戰爭片《金剛川》已在影院熱映了三天,高燃的劇情,志願軍戰士偉大的犧牲精神震撼人心。
《金剛川》以1953年戰爭最終階段金城戰役為背景,以戰地小人物的視角,呈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景象,講述為向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戰士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修補金剛川上木橋的事跡。
近日,錢江晚報記者採訪了《金剛川》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和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聽他們聊了聊電影艱辛的創作經歷。
取材自真實戰役
7次修復炸毀的橋
《金剛川》劇照
金城戰役,不如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為人熟知,但這是當時最後一次戰役,也是達成停戰協議的關鍵性戰役。
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大部隊和軍用後勤物資等根本無法通過,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敵人用飛機、炮群嚴密封鎖。
電影主演之一的原型人物叫張振智,著名的「工兵英雄」。他與戰友當時接到的任務是8天內,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在水流湍急的金剛川巖裡渡口上架起一座載重橋。
工兵連冒著敵軍飛機的不斷轟炸,用7天7夜架起了這座載重橋。
但很快被敵人發現,四架「黑寡婦」飛機飛來,兩個小時內投下700多枚炸彈,把這座橋炸得只剩下兩孔。
危急時刻,張振智第一個跳下河,指揮全連官兵二次架橋,雖然頭部、肩部多處受傷,但他堅持不下火線,繼續指揮架橋。
金剛川上這座橋成了炸不爛的「奇蹟之橋」。炸壞了就修,再炸壞再修,張振智帶領著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的橋。
美軍為炸毀這座橋,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但面對志願軍用鋼鐵意志和血肉之軀築起的這座生命之橋,終未能得逞。
三位導演聯合執導
各有擅長配合默契
《金剛川》10月23日正式上映後,口碑票房都不錯。在中國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剛川》是管虎(《八佰》導演)、郭帆(《流浪地球》導演)、路陽(《繡春刀》導演)三位導演首度聯合執導。
三位各有所長的導演合作一部戰爭大片,在行業內亦是一次新鮮的嘗試。
管虎說:「我們這次完全是一個故事,不同角度。郭帆導演有點理工男風格,特效方面非常擅長,所以他主控轟炸這一塊,難度極高。路陽導演是大部隊當中一個小士兵的視角,情感因素拿捏得比較準確。而我除了綜合兩位的東西,把它捋順以外,還要完成戰爭比較慘烈的部分。挺慶幸能遇到這二位的。」
對於三人合作,郭帆表示:「影片的難點在於我們每個人負責的部分還是有交互的,前期後期都需要有大量的溝通……」
路陽則告訴錢報記者,主創團隊有一個巨大的微信群,還有各種分組的群:「拍攝現場經常沒信號,只有到收工的時候,下山趕緊去查信息,然後再跟兩位導演分享當天的工作進度,問一下有什麼需要配合的地方……」
每個人的犧牲都有價值
「劉關張」三兄弟讓人淚目
《金剛川》劇照
《金剛川》是一部讓人感動落淚的電影。用戰地小人物的視角來講述這場戰爭,是管虎想了很久做的決定。「我們的主題是犧牲。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憑的是勇氣和犧牲。」
管虎說,《金剛川》是比較疏離比較孤寂的。「他們離戰場很遠,隆隆的炮聲一直在遠方,他們所從事的這一切,就是應付突如其來的襲擊……他們是不被常人看得見的犧牲。我覺得對那些先烈,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紀念。因為確實有很多人,你並不知道他不是在前線犧牲的。電影的價值,我覺得在這裡。」
為更好還原70年前志願軍戰士的作戰狀態,演員張譯、吳京提前半個月接受高射炮操作訓練,摸爬滾打了很久,李九霄、魏晨也紛紛身體力行,學習使用槍械甚至攀爬施工塔吊。
《金剛川》中,張譯飾演的張飛,吳京飾演的關磊,李九霄飾演的劉浩,三人在戰場上的兄弟情感人至深。
說起片中的這三個男人戲,管虎頗有感觸。「張譯是個有文化的剛入伍不久的兵,有點瘦弱,戲裡的名字叫張飛。他稱呼吳京為師父,所以吳京老擠兌他,說你叫什麼張飛。但最後張譯表現出了張飛極為剛勇、血性的一面,我們認為張譯的完成度非常高,把我們給帶進去了,挺動人的。」
而張譯和吳京則直接透露,他們演的就是「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我一開始以為管虎導演是在開玩笑,後來發現劇本真的是這麼寫的,『劉關張』象徵著桃園三結義,代表我們中國軍人團結一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
吳京更表示,不僅「劉關張」,整個劇組都很團結:「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大家一窩蜂地就上去了,以最快的速度去解決。拍攝時,我們趕上百年不遇的颱風,橋都被淹了,大家就一起搬東西……我們電影人的誠意,都在這裡。」
(《七炸七建,一座橋的鋼鐵意志 <金剛川>凝聚電影人的敬意》。編輯 袁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