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斌
編輯|如今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國產戰爭大片《金剛川》的上映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影片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壯舉,謳歌了他們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無私奉獻精神,以電影藝術的形式致敬歷史與英烈,大力弘揚和傳承抗美援朝精神。
一、
以紀實手法再現歷史事件
影片《金剛川》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的真實歷史事件,敘述了志願軍某部為確保金城戰役勝利,使大部隊能順利通過湍急的金剛川河,按期抵達前線,他們在敵我裝備非常懸殊的情況下,冒著敵人狂轟濫炸的炮火,一次次修補被美軍飛機和遠程炮彈炸毀的木橋,最終用血肉之軀架起一座「生命之橋」,讓大部隊順利通過金剛川到達前線,既創造了罕見的驚人奇蹟,也取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顯然,歷史的真實性是此類戰爭大片在拍攝時首先需要遵循的創作原則。為此,該片編導採用了紀實手法,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現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
首先,影片開頭和結尾都借用了文獻資料片的片段來敘述歷史事件的開端和結局:開頭簡要地交代了韓戰的起因和金城戰役的重要性,結尾則以志願軍烈士遺骸從韓國回歸中國的影像把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說明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對他們表達了最深切的懷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其次,影片在以影像敘述故事情節時,伴以今天尚健在的參加過金城戰役的志願軍老戰士和美國飛行員的某些旁白,從而有效地增強了敘事的真實性。
另外,影片裡演員的對白採用了四川話、江西話等各種方言,說明志願軍戰士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他們是為了抗美援朝、保衛和平、反抗侵略而聚集在一起共同戰鬥的,這也是影片紀實手法的具體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敘事的獨特性在於,它沒有直接描敘金城戰役激烈的敵我雙方對峙和戰鬥進行的具體過程,而是選擇了另外一種視角,即講述了金城戰役背後的故事——金剛川大橋的爭奪戰。當時,湍急的金剛川河流上其他橋梁都被炸毀了,只有志願軍某部工兵連新修的一座木橋成了從後方通往前線的必經之路。於是,敵人動用各種武力手段,千方百計要炸毀這座橋;而負責修橋、護橋的志願軍戰士們,則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和不停的轟炸,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修復了被美軍飛機和遠程炮彈炸毀的木橋,以保證奔赴戰役前線的部隊能順利過橋。
同時,影片在敘事結構上沒有採用線性敘述方式,而是從三個視角展現了「炸橋、修橋、護橋」這樣一個戰鬥過程。影片共分為四個篇章,每個篇章都有標題提示,而敵人每次轟炸所採用的手法也有字幕解釋。
第一篇章「士兵」,從修橋工兵連和原準備過河參戰,後奉命留下來協助修橋的某連官兵的視角敘述如何修橋、護橋的;第二篇章「對手」,從美軍飛行員的角度講述他們是如何瘋狂炸橋的;第三篇章「高炮班」,著重描述了負責護橋的兩個高炮班戰士們如何用簡陋的高射炮和短缺的炮彈與美軍飛機對戰,不惜犧牲來保護木橋和修橋的戰友們;第四篇章「橋」是影片的收尾和高潮,講述英勇的志願軍修橋官兵如何用身體支撐起被炸毀的木橋,用血肉之軀搭建起摧不垮、炸不斷的「人橋」,確保渡河部隊順利過橋奔赴戰役前線。
這種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較好地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展現了「炸橋、修橋、護橋」這一戰鬥事件的全過程,並真切地反映了各類不同參戰人物的思想、心態和情緒,使銀幕上表現的故事內容更符合歷史真實。但是,這樣的敘事結構也有一些缺陷,即有的篇章裡某些畫面影像在其他篇章裡又重複出現,導致敘事不夠簡潔緊湊。為此,有些觀眾「吐槽」說:影片把一個故事講了三遍。儘管有這樣的缺陷,但影片在敘事方式上的刻意突破和力求創新還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二、
在英雄群體中凸顯主要人物形象
無疑,戰爭片的創作重點並不在於敘述戰役的過程,或展現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在於描述戰爭中各類人物的命運遭遇和思想情感,深入剖析戰爭中的人性,並由此揭示影片主旨。《金剛川》就較好地表現了在這樣一場特殊戰役中各類參戰人物的命運遭遇和思想情感,在塑造志願軍英雄群體中凸顯了主要人物形象,諸如班長關磊、排長張飛、連長高福來等,均以其獨特的個性和命運給觀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首先,編導較好地把握了群體塑造和個體凸顯之間的辯證關係,並以簡潔而生動的鏡像表現了修橋、護橋和過橋參戰的志願軍英雄群體形象。銀幕上那些隱蔽在草叢樹林中準備過橋參戰的指戰員,隨著一聲令下馬上現身整隊過橋;當敵機來襲時又立刻隱藏起來,不見蹤影。那些修橋的工兵連戰士們,一次又一次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把炸毀的橋修好,最後竟然用自己的身軀搭建起「人橋」,以確保參戰部隊迅速過河。那些護橋的高炮班戰士們,為了保護木橋和修橋、過河的戰友們,竟然在炮位周圍點火吸引敵機,用有限的彈藥與敵機對戰,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完成護橋任務。由此成功地塑造了志願軍英雄群體形象,讓觀眾真切認識到:這是一支紀律嚴明、步調一致、意志堅定、勇敢頑強、不怕犧牲,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英雄部隊,而這樣的英雄部隊,才是抗美援朝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根本原因。
其次,編導在英雄群體塑造的基礎上凸顯了主要英雄人物形象,讓班長關磊、排長張飛、連長高福來等以其自身的言行舉止展現出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和深沉的戰友情、兄弟情,令觀眾淚目。
關磊和張飛,就兩人姓名和關係而言,很容易讓人想到《三國演義》裡的關羽和張飛;在影片裡,兩人既是上下級,又是師徒、戰友和兄弟;關磊不拘小節、大大咧咧,而張飛則處事謹慎、堅持原則,兩人的性格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影片注重通過各種細節來表現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如堅持讓對方駐守隱蔽炮位、通過吹口哨互報信息,張飛還把戰士給他的烤玉米留給關磊等。
他們在戰場上彼此激勵、託付生死。當關磊犧牲後,張飛又親手埋葬了他的遺體。最後,他拖著被炸斷的腿奮力在炮位上用僅剩的炮彈大喊著與敵機對戰,最終打下了敵機,而他自己也犧牲在炮位上,成為一尊英雄雕塑。
連長高福來雖然對上級命令該連留下來協助工兵連修橋有意見,但他服從命令,為護橋捨生忘死,在身負重傷時,仍對前來救助的班長劉浩說:「不要管我,快修橋!」儘管影片對他的刻畫稍嫌簡單,其犧牲也有點早,未能完全展現其個性形象,但仍然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影片裡還有一條朦朧的愛情線,即班長劉浩和話務員辛芹之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愛情。兩人都來自四川,劉浩對辛芹頗有好感,但卻從來沒有向她表白過。在戰場上,他只能偶爾通過望遠鏡偷看一下忙碌的辛芹。最後辛芹那一句「前線見,劉浩同志」,才讓劉浩知道,原來她也一直默默關注著自己。而辛芹的犧牲,則使這條愛情線戛然中斷。編導對此的藝術處理相當含蓄,但卻符合戰場上的實際情況。
影片主題曲《英雄讚歌》原為大家都很熟悉的抗美援朝戰爭片《英雄兒女》裡的主題曲,經過改編後運用在該片中,既是又一次對抗美援朝英雄們的致敬,同時也把兩部不同年代拍攝的相同題材的影片有機連接在一起,充分表達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以及後人對英雄先烈們永久的懷念之情。
三、
以電影特效還原殘酷的戰爭場面
作為一部戰爭大片,《金剛川》當然要在敘事和寫人的過程中真實地再現戰爭的殘酷場面,真切地描述戰爭對生命的無情摧殘,並以此來襯託和表現志願軍戰士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的確,只有在銀幕上真實地演繹了戰爭的殘酷,才能讓觀眾感受到志願軍指戰員可貴的獻身精神,也才能讓人們更好地珍惜來自不易的和平生活。
影片以現代電影工業的技術手法在銀幕上真實、生動地呈現了各種戰爭場面,以光影和畫面再現了志願軍指戰員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殊死拼搏的歷史影像。一幅幅清晰的高幀畫面和真切的視聽效果,讓觀眾仿佛置身於戰場,與影片裡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特別是影片裡志願軍高射炮班與前來轟炸的敵機持續對戰的激烈場面,十分撼動人心;這些視聽畫面無論是展現戰爭的殘酷性,還是塑造高炮戰士的英雄形象,都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電影特效技術,這樣的戰爭場面是無法真實再現的。
該片整個拍攝製作周期不到三個月,這麼短的時間就完成了一部戰爭大片的拍攝和製作,在中國電影史上無疑創造了一個奇蹟。同時,影片所呈現出來的特效技術和電影質感,與其他戰爭大片相比也並不遜色,由此充分彰顯了近年來中國電影工業所取得的長足進步和快速發展。
影片裡600多個特效鏡頭是由20多家特效公司、2600多人合力完成的,實屬不易。顯然,倘若沒有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顯著提高,這樣的戰爭大片在短時間內是很難順利完成的。當然,如果影片裡能有幾個表現金城戰役主戰場的戰鬥畫面,並使之與金剛川護橋之戰有機連接在一起,則會使影片對整個戰役的藝術表現更加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說:「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影片《金剛川》讓我們又一次回望了抗美援朝的歷史,並再次銘記英雄風骨,把抗美援朝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原標題:《再現英雄壯舉,謳歌獻身精神——評抗美援朝戰爭大片<金剛川>》)
(作者為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