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電影的精神內核

2020-12-23 黨史頻道

原標題:戰爭電影的精神內核

10月25日,新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上甘嶺》完成4K精緻修復,重現熒幕。圖為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的首映現場。

(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

《英雄兒女》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王成,成為熒幕上穿越時空的經典形象。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成為國人的集體記憶。

(資料圖片)

  近日,影片《金剛川》在全國院線上映,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一段鮮為人知的「過橋」故事。

  片中慘烈的戰爭場景和激烈的戰鬥情節令人難忘,高炮班的頑強抵抗、工兵連的建橋速度震撼人心。然而,電影呈現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熱血光影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的地方:這座橋因何而守?戰士們為何而戰,因何而勝?捨生忘死的鋼鐵意志背後,是怎樣的信念與力量?

  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橋卻還立在那兒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一位老兵的回憶,拉開了整部影片的大幕。

  金剛川發源於朝韓交界處的金剛山附近,是漢江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最寬處可達60米。《金剛川》講述的故事發生在金城反擊戰前夜。金城反擊戰,又稱金城戰役,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剛川,則是橫在增援部隊和後勤物資通往金城戰役主戰場路上的一條湍急河流。

  金剛川上的橋正處在志願軍前線部隊的生命線、運輸線上,成為敵我爭奪的焦點。據史料記載,這座橋的原型是巖裡橋,1953年5月,志願軍工兵10團派出3個連隊,分別在巖裡、新村、光麗山三個渡口擔負橋梁搶建和修復任務。其中,位於金剛川巖裡渡口的巖裡橋(後被命名為「英雄戰鬥橋」),曾連續遭遇敵機轟炸,又被志願軍工兵10團1營3連連續7次搶修成功,保障了通向前沿陣地軍用道路的暢通。

  影片中,為保證大部隊在凌晨5點前到達金城投入戰役,志願軍們排除萬難跨川過橋,敵軍則不斷從空中投彈轟炸,阻止過橋。電影《金剛川》從士兵、敵軍、高炮班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刻畫了這座橋在半天內連續3次遭美軍戰機轟炸,又經志願軍戰士捨命搶修的英勇歷程。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10團1營3連連長,也是影片中工兵連士兵原型之一。1953年金城反擊戰打響後,張振智奉命帶領3連,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並保證它暢通無阻。

  與片中的木橋、「人橋」不同,歷史上的巖裡橋是一座可以走卡車、走坦克的載重橋。當3連趕到巖裡時,發現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被炸得不見蹤影。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根據戰鬥要求,8天內在60米寬的江面上架起一座載重橋,任務萬分艱巨。

  敵人日夜不停地轟炸,炸得泥土焦黑,彈坑連著彈坑。工兵們給木排披著偽裝,通過水路運到建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橋提前一天架成。

  但是,次日下午4點左右,敵軍投彈,炮震山谷,7孔橋被炸掉了5孔。當參謀長問張振智6點40分能不能完成修橋任務時,他看了看手錶,時針指向5點。他點了點頭。

  在張振智的指揮下,戰士們馬不停蹄開始架橋。敵機在空中盤旋,炸彈在附近爆炸,平時十幾個人抬的材料,當時六個人抬起來就跑。全連上下憋著勁幹,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

  據張振智回憶,「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橋卻還立在那兒。」

  為何而戰、因何而勝,影片主題值得深入挖掘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我力量懸殊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在明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志願軍為何還要毅然出徵?為何還能把敵軍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

  第一個問題,事關「為何而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裡的那句歌詞——「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志願軍空軍飛行員那啟明感同身受。「我的家鄉鳳城市藍旗鎮距離鴨綠江50多公裡,一旦朝鮮被吞併,敵人將直接威脅我的父老鄉親。」手中比劃著地理位置,那啟明回憶說。

  儘管那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但「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抗美援朝戰爭,不是軍隊對軍隊、士兵對士兵的「江湖決鬥」,更不是個體間的「快意恩仇」,而是一場保家衛國、反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正義之戰。

  正因為正義之戰,志願軍戰士們才會衝鋒向前、拼命護橋;正因為「我們吃雪,就是為了祖國人民不吃雪」的樸素信念,他們才會有愈戰愈勇的高昂士氣,創造出一個個戰爭奇蹟。「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力量源泉及其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偉大的抗美援朝鬥爭的正義性。」軍事科學院特聘首席專家何雷說。

  第二個問題,事關「因何而勝」。

  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美國佬有兩個長處,裝備好、有制空權,貌似強大、內裡空虛,鋼多氣不足,怕近戰、怕夜戰、怕死。」「共和國勳章」獲得者、92歲高齡的志願軍一級英雄李延年說,我們勝利靠的就是保家衛國的一口氣,一股不服輸、視死如歸的英雄氣。

  在戰士們捨生忘死的背後,是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的擁護支持、高明的戰略戰術。

  在空降兵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裡,陳列著兩張發黃的信紙。這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第15軍黨委寫給堅守上甘嶺前沿坑道黨支部的一封信——

  「10月14日敵人向我五聖山前沿陣地發動進攻以來……在二十餘晝夜的血戰中,全體同志發揮了高度的戰鬥性……特別是堅守坑道作戰的部隊,表現得更堅強更突出……」

  1952年10月,美軍向上甘嶺地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金化攻勢」。駐守上甘嶺主峰陣地的45師134團3營8連先後打退敵人13次衝鋒,殲敵650人,連隊自身也遭受巨大傷亡。僅剩的15人轉入坑道後,與4連剩下的16人一起接替了全營陣地。

  15軍黨委得知坑道情況後,派134團2營教導員李安德帶著軍黨委給坑道各黨支部的一封信,以及軍警衛連79人和7連的17人借著夜色掩護潛入一號坑道。為實現軍黨委堅守坑道的作戰決心,他們將一號坑道裡的部隊全部編入8連,並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由8連連長李寶成統一指揮。

  在臨時黨支部的領導下,8連官兵在斷糧缺水的絕境中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

  「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使黨的領導、黨組織紮根在作戰第一線,駐守坑道部隊形成堅強戰鬥堡壘。」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李慶剛說。

  在這場事關整個朝鮮戰局走向的血戰中,共產黨員背炸藥包、當敢死隊、進尖刀班,用鮮血詮釋了誓言。

  孫佔元突擊時雙腿被敵人的炮彈炸斷。戰士們勸他撤離陣地,他說:「我是共產黨員,是指揮員,不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決不離開自己的崗位。」當敵軍湧上陣地時,他拉響了最後一顆手雷,與敵同歸於盡,年僅27歲。

  蔣誠在1952年6月入黨。4個月後,他和所在的12軍即投入上甘嶺戰役。在右腹部腸子被炸出體外的情況下,蔣誠以重機槍殲敵四百餘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並且奇蹟般地用機槍擊落敵機一架。

  《韓戰中的美國陸軍》一書總結道,「不管這支(中國)軍隊如何慘敗,損失如何嚴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見勝利的前景,他們總能從暫時的失敗中恢復過來」,「只要他們的黨組織還保持完好,他們就有抵禦能力,避免在肉體和精神上陷入崩潰」。

  抗美援朝戰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這些都是抗美援朝題材影片可以挖掘的深沉主題。

  戰爭題材熱度不減,觀眾期待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四句歌詞,描繪了一幅恢弘的戰爭場面。這首《英雄讚歌》出自1964年上映的電影《英雄兒女》。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在《英雄兒女》中,士兵王成在戰地上喊出這句話後壯烈犧牲的畫面,感動了幾代人,也刻印在無數人心中。不僅是《英雄兒女》,老一輩藝術工作者用心、用情、用智慧,創作了《上甘嶺》《奇襲白虎團》等一批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讓我們能透過光影,回望那段激情燃燒、保家衛國的壯麗歲月。

  製作手段也許並不先進,表現手法也有瑕疵,為何時至今日,那些經典戰爭題材作品仍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這些好的抗美援朝題材作品有共通點,那就是紮根歷史,源於生活,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家國情懷、正義之戰等精神內核。」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央民族大學講師蘇米爾認為,電影技術先進、畫面精美、創作模式豐富固然好,但紮實的調研基礎、充分的背景掌握和立得住的基本史實邏輯同樣重要,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好的戰爭題材作品不會過時,還會在新技術加持下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60多年前,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上映,成為我國第一部抗美援朝故事片。影片主題歌《我的祖國》也被傳唱至今。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該片4K精緻修復,使其再現熒幕。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張小光介紹稱,已完成4K修復的電影《上甘嶺》是目前觀眾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版本。

  近年來,戰爭題材影片熱度持續升溫,不少作品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

  「好的戰爭題材作品一定會有一個主題,最終的目標不僅僅是戰勝敵人那麼簡單。」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好的戰爭片不僅讓你覺得過癮、有戰勝敵人的成就感,更應喚起對和平的守護、對人的尊重。

  「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非正義就是為滿足個人或者一個集團的利益而不顧及別人的生命權利,而正義戰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我們在保護最多的生命不受到傷害。」尹鴻說。

  一場戰爭、一次戰役,往往很難在一部影片中得到全景式的展現,因此視角選取很重要。尹鴻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的戰爭題材電影工業化製作水準有很大的提高,傾向於選擇微小視角、塑造普通人物身上英雄氣概的戰爭片也越來越多。「戰爭題材作品對故事性的要求比較高,觀眾希望在情節展開和細節塑造的過程中看到人物、走進人物,這樣的好作品需要時間打磨,精益求精的道路同樣適用於戰爭片的創作。」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實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是評判戰爭題材影片創作的重要標準。「在革命戰爭年代,正是黨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集結起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這既是歷史史實,也是託舉起中國戰爭片核心思想的支柱。」蘇米爾告訴記者,要表現好這一點,就要處理好政治性與藝術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宏大敘事與歷史探微三對關係。

  「最近我在貴州調研採風,詳細了解了在黎平會議時,當地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和當年長徵紅軍的魚水深情。」蘇米爾說,革命戰爭類型電影蘊含的紅色革命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精神力量,「在那段不遠的歷史中,還有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源有待發掘,這些都是我們日後創作的源泉。」(本報記者 柴雅欣)

相關焦點

  • 觀察| 戰爭電影的精神內核
    片中慘烈的戰爭場景和激烈的戰鬥情節令人難忘,高炮班的頑強抵抗、工兵連的建橋速度震撼人心。然而,電影呈現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熱血光影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的地方:這座橋因何而守?戰士們為何而戰,因何而勝?捨生忘死的鋼鐵意志背後,是怎樣的信念與力量?
  • 外表是恐怖片,內核反思戰爭與人性,代表英國角逐奧斯卡
    有那麼一些電影,披著喜劇的外衣說了個悲劇故事,也有的則是披著恐怖片的外衣,說了個戰爭內核,說了個人性黑暗。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驚悚恐怖片就是如此,沒看懂的人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看懂的人則實質性地感受到電影真正要傳達的內涵,比如人性,比如戰爭。這部電影就是《陰影之下》!
  • 經典閱讀:《瓦爾登湖》的精神內核
    《瓦爾登湖》的精神內核 文三曉 要讀懂一本書,既要讀懂它所產生的時代,也要讀懂作者的經歷!與典型的清教徒所不同的是梭羅缺乏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思韋伯在《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特別強調西方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教徒的創業精神,即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但顯然,梭羅是更徹底的自由主義者。這種徹底來自於本源性焦慮,與資本主義啟蒙時代的自由思想是有所不同。這種思想的產生又與時代背景分不開。
  • 《哥斯拉2·怪獸之王》的精神內核其實是非常傳統的西方思維模式
    全片的精神內核其實是非常傳統的西方思維模式:「打不過就加入」,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打不過就跪下求對方收下自己當奴隸」。整部電影的理念,其實在50分鐘的時候就講清楚了:人類是病毒,怪獸們是解藥。人類應該乖乖的把怪獸們放出來,洗乾淨脖子等著怪獸來殺死自己,換來「復甦」。後邊的一個多小時不過是糾結哪個怪獸更正統,更值得跪而已。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昨日,羊城晚報記者通過電話獨家採訪了導演蕭寒,他表示,電影延續了電視版「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去掉了所有旁白,以人物和時間作為主軸,通過多線索敘事和更抒情的方式,用電影語言來展示文物修復師和他們的「復活術」。「電影加入了全新的音樂,重新剪輯,和電視版是完全不同屬性的作品。」蕭寒說。
  • 淺析海賊王的精神內核,東亞共通的「男人浪漫」情懷
    《海賊王》這部漫畫之所以能持續火爆二十多年絕不是偶然,它有太多優點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今天就來說說它的精神內核,即「男人的浪漫」!
  • 《極光之戀》:把握精神內核才能生生不息
    其次,該劇通過對一群青春靚麗的新生代樂觀自信、敢於創新的生活狀態的演繹,從而塑造當代青年的獨特精神,與青年觀眾產生共情。正如導演劉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的那樣:現在很多人追求IP效應,是因為看到了IP所帶來的超級流量以及附帶的強大吸金力,但IP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這些粉絲效應的短期資本回報,而是其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繁衍能力的精神內核,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需要創造和把握的
  • 諷刺精神——當代喜劇電影逐漸模糊的內核
    喜劇電影是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在當代中國電影市場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票房奇蹟。娛樂性、商業性是當代喜劇電影的重要屬性,多數喜劇電影都在娛樂化中追求著商業利潤的最大化;但同時不應該忘記,諷刺精神一直都是喜劇的傳統,如果丟失了這一傳統,喜劇電影就有喪失深度和淪為純娛樂精神產品的危險。
  • 父母,家庭的精神內核
    父母,家庭的精神內核原創作者|墨媽03父母該怎樣成為家庭的精神內核(1)爸爸,以疼愛媽媽的姿態呈現德國哲學家海斯堡曾說過
  • 諸神黃昏or諸神狂歡,超英電影的精神內核都哪去了?
    ▲豆瓣網友質疑漫威對《雷神》系列的喜劇式改編雷神何時變成了娛樂你我的爆米花電影,一個宏大的悲劇性史詩何時變成插科打諢的痞子冒險,我們的神哪去了?雷神是漫威旗下的動漫人物,是漫威電影宇宙中一個系列,講述了北歐神話中的擁有強大神力的雷神託爾對抗黑暗的冒險故事。
  • 神話並不只是故事,它所包含的內容,還是一個文明的精神內核
    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丹納 1961年,倫敦國際電影節。一群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們,正在電影院裡觀看一部來自東方的電影片。這部電影是一部動畫片,片中的主角是一隻猴子。神話是最早出現的藝術形式,承載了遠古人類的精神寄託和情感。從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比如家喻戶曉的愚公移山,可以看出中華民族鍥而不捨的精神。從精衛填海中,可以看出我們民族勇於反抗的精神。
  • 羅大佑音樂作品中的精神內核
    羅大佑之所以獲得如此崇高的評價,是因為他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高度統一,並形成獨特的風格,流傳的時間越久越散發出強烈的人格魅力,正是這些精神內核使其作品閃閃發光羅大佑曾把自己所創作的情歌匯集成一張名叫 《情歌羅大佑》的專輯,敘述著一個個夢幻般的愛情故事,表達出一代人對愛情的詮釋,側面描繪了一代人的精神圖景,由此可透視羅大佑的時代青年人生觀及愛情觀的變遷。在三首著名 「戀曲」中,羅大佑更是將愛情的主題置於更為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中。
  • 科幻戰爭電影《上海堡壘》將於8月9號正式上映
    科幻戰爭電影《上海堡壘》將於8月9號正式上映,作為中國首部「人類大戰外星人」背景的科幻巨製,《上海堡壘》承載著很多人的期待。
  • 借勢民族戰爭電影熱度,品牌營銷燃炸中華魂!
    在國產電影情勢大好的一片天地裡,其中商業戰爭題材成績尤為顯著。 隨著電影口碑熱度不斷攀升,眾多品牌開始乘勢與電影展開聯動營銷,直擊大眾「燃點」,利用電影超高熱度實現品牌的快速曝光。 《八佰》是由歷史上真實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事件進行改編,他們只有400多人,但面對的卻是30萬日軍,真實再現戰爭的慘烈。難怪看過之後的觀眾會評論:「一定要帶紙巾,肯定會哭的」。在這段黑暗歲月裡,中國人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引發無數人的情感共鳴。
  • 《山茶文具店》:探尋與復歸——日本治癒系文學的精神內核
    而真正賦予「治癒」這個詞精神內核的則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糟糕的經濟環境,緊繃壓抑的工作競爭以及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使得日本社會價值體系時刻處於崩潰的邊緣。此外,通過閱讀此書,我們也可以從字裡行間「窺見」日本民族獨特的生存價值觀,從而為我們深入了解日本「治癒系」文學的精神內核搭建一個有益的橋梁。一、時光知味、萬物有靈——繞不開的「自然崇拜」情結日本的文化形成與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戰爭電影的多種表達
    戰爭電影可以說是最難拍的題材之一,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來展現戰爭的真實和殘酷,更難的是如何去找一個合適的切入角度,讓觀眾可以把情感投射進去。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戰爭電影中的幾大經典場面,這些名場面的拍攝角度以及拍攝手法,影響著戰爭電影的發展革新。
  • 管虎導演的《八佰》和《金剛川》,為什麼達不到國產戰爭片巔峰!
    可以說在2020年國產電影裡異常耀眼。而這兩部電影的優缺點都非常的明顯。優點就是電影工業上面的的突破,不但對於國產戰爭片,甚至整個中國電影工業都有所推動。缺點自然也非常明顯。一是戰爭細節上的問題無數。在很多戰爭細節方面,甚至達到了演義的程度。二是導演在思想內核上的表達的問題太多。
  • 戰爭幽靈 | 科幻+恐怖+戰爭
    出人意料的腦洞開啟,不過電影的內核還是人們熟悉的懺悔與救贖的內容,有能力去拯救而沒有行動,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原罪,即便是他們的身軀被炸彈損毀,但內心像是被詛咒一般的煎熬絲毫沒有消退。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從戰場上下來的士兵的內心很少見,很巧妙,也很深刻。 你以為是戰爭片,結果是個鬼片。
  • 《猛禽小隊和哈莉·奎恩》過分討好女性觀眾,卻丟失了電影內核
    去年,DC製作的電影《小丑》,可以說是在全球範圍內出盡了風頭,該片不僅得到了眾多電影節的各類獎項提名,還引發了全球各個國家觀眾對於劇情的熱議。有了《小丑》這部電影的珠玉在前,今年DC的新片《猛禽小隊和哈莉·奎恩》還未上映,便已經成為了2020年很多觀眾最期待的電影之一。
  • 電影《戰爭安魂曲》的心靈劇場與震撼效應
    其相似的一幕還表現在,這兩個天才詩人的詩集都是在其離開塵寰後才得以問世,前者的宏大精神史詩一直為不少音樂界與戲劇界的人士所青睞,然而卻又一再望而卻步;後者的詩集於1962年被英國著名現代作曲家布裡頓以《戰爭安魂曲》的悲愴形式搬上了舞臺,進而由於詩歌與音樂是如此地富於感染力、震撼力與時空穿透性,其後於1988年這部恢弘之作又被英年早逝的英國天才導演德裡克·賈曼搬上了銀幕,電影片名與音樂作品之標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