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探險家對非洲的殖民,維多利亞瀑布的發現者戴維·利文斯頓
英國傳教士戴維·利文斯頓(1813—1873年)則開始探查非洲南部。從40年代初,他就致力於開闢傳教與貿易的道路。1849年,他穿越了南非卡拉哈利沙漠,發現了恩加米湖;1851年又發現了贊比西河。1852年開始,利文斯頓從南非出發,先到達贊比西河,然後朝西橫穿非洲大陸,向非洲西海岸前進。1854年5月,到達安哥拉首都羅安達(當時是葡萄牙統治),再折向東,朝東海岸前進。
1855年11月,他到達贊比西河大瀑布,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維多利亞瀑布」。1856年5月,利文斯頓到達東海岸的克裡馬內(今屬莫三比克)。這是有記載的歐洲人第一次從西到東橫跨非洲大陸。更為難得的是,利文斯頓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壯舉,當然沿途離不開友好的非洲土著人的幫忙。
這一次探險讓利文斯頓成為歐洲的英雄,也是非洲探險的楷模與燈塔。1858年,利文斯頓在英國政府資助下率隊在贊比西河流域探險。這次探險中,充滿宗教熱情的利文斯頓發現了一條黑奴貿易路線,並對黑奴貿易進行了揭露和抨擊。這下得罪了當地的土霸王葡萄牙人:「你個英國佬,探險就探險吧,老子販賣黑奴關你屁事?」在葡萄牙人壓力下,這次探險無疾而終。
1866年,雄心不死的利文斯頓再次到達桑給巴爾,對東非內陸進行第三次探查。這次跟隨他的是數十名東非土著人。利文斯頓橫穿坦尚尼亞之後,就失去了和歐洲的聯繫。但他全無顧忌,在蚊蠅飛舞、疫病流行的非洲大陸上勇往直前,最遠到達剛果河上遊的達盧阿拉巴河。1871年,利文斯頓折回坦尚尼亞的烏吉吉,困病交加,但他無怨無悔。
1871年10月的一天,他正坐在叢林中的一塊空地上休息,看一個30歲上下的男人迎面朝他走來,伸手道:「您就是利文斯頓先生吧?」利文斯頓點點頭。那人道:「我是記者斯坦利,全國人民叫我來找您呢。我還給您帶了不少補給品。咱們一起回去吧。」利文斯頓道:「急什麼?你來得正好,陪我一起再考察考察吧。」斯坦利也是個探險熱愛者,就陪著利文斯頓一起花了4個月的時間探察了坦葛尼喀湖。考察完坦葛尼喀湖,斯坦利道:「先生,現在該走了吧。」利文斯頓笑道:「你自己回去吧,我還要在非洲多考察一下呢。」他拒絕了斯坦利的再三勸告,繼續留在東非,拖著病軀,考察了班韋烏盧湖和賈丹佳等地,並於1873年5月病故在考察途中。利文斯頓可稱得上把一切都獻給了非洲探險事業。
再說找到利文斯頓的這位記者斯坦利(1841—1904年),他從小命運坎坷。他生在英國,是個遭父親拋棄的私生子,6歲進了孤兒院,飽受虐待。後來,他當了水手,被一個美國商人收養。南北戰爭中他先參加南方叛軍,被俘後又轉投北軍。1865年,他開始做記者,多次出入荒原之地和戰場第一線,漸漸小有名氣。在坦尚尼亞見到利文斯頓之後,斯坦利「狐假虎威」,拼命宣揚自己救援利文斯頓的傳奇經歷,頓時成為紅極一時的探險英雄。
他以利文斯頓的繼承者自居,開始熱衷於非洲探險。1874年,他帶著一隊人馬從東非出發,在中部非洲探險將近3年,從剛果河的源頭一直走到大西洋的出海口。途中,他拜訪了布幹達國王,說服國王同意基督教教士在這裡傳教。沿途遇上土著人反抗,斯坦利毫不客氣地開槍開炮,進行了一番血洗劫掠。1879年,斯坦利又受僱於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率領一支人馬在剛果地區行進了2000多英裡,和當地酋長籤訂了幾百個條約,建立了幾十個據點,使得剛果成為利奧波德的私人領土。1887年,他受英國政府委託,再次率軍進入蘇丹,救援被蘇丹馬赫迪起義所圍困的省長。在途中,他又威逼利誘土著酋長們籤下了一大批協議。斯坦利的這幾次「探險」,基本是對非洲赤裸裸的殖民侵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