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電影:重塑非洲文化形象

2021-03-02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

作 者

張 勇,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視中心副教授

編者按

國家的文化積澱是國家形象差異化的根本原因,能否樹立好國家的文化形象,對樹立好國家形象至關重要。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是多元的。構成文化形象的內容主要有:文學藝術、歷史文物、民族風情、宗教傳承、電影電視等。

在當今中國對非洲電影的研究和討論中,往往指涉《黑鷹墜落》(2001)、《盧安達飯店》(2004)、《血鑽》(2006)、《索馬利亞海盜》(2017)等好萊塢式非洲大片。但是,這些電影並非由來自非洲的創作主體完成,也未塑造出符合非洲現實的多元形象,相反往往把非洲描繪成原始、落後、血腥、暴力的人間地獄。假設把外部世界創作的有關非洲的電影等同於非洲電影,那麼便有可能違背非洲電影界正力圖發出自己的聲音、改善非洲文化形象的現實,使我們在學術上陷入難以走出國門進行國際對話的困境。

受到世界電影故鄉法國的殖民影響,電影到達非洲的時間與世界其他地區幾乎同步——早在1896年,埃及開羅就出現了電影放映活動。儘管如此,非洲的電影活動在獨立前一直為歐洲的宗主國所控制,直至20世紀60年代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浪潮,其本土電影正式發端。弔詭的是,由於文化霸權的存在,告別了殖民統治之後,有關非洲的電影形塑仍為好萊塢統治,並在長期的文化灌輸下成為全球觀眾想像非洲的主要資源。於是,真實的非洲往往被屏蔽。因此,從事非洲電影研究,既是從批評意義上為非洲正名,也是從跨文化視角重新理解當今非洲的文化藝術生態。

國外學術界對非洲電影的研究起步較早,世界電影史最為經典的兩本著作——喬治·薩杜爾(1904—1967)的《世界電影史》和烏利希·格雷戈爾(1932— )的《世界電影史:1960年以來》,都專門開闢章節將非洲電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論述。囿於歷史資料及撰寫時期的冷戰時代背景,這些成果對非洲電影著墨不多,但卻開啟了將非洲電影納入世界電影文化版圖及研究範疇的先河。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非洲研究在世界主流學術界地位的上升,非洲電影研究逐步成為歐美電影理論界的重要話題,並成為繼亞洲電影、拉美電影之後區域電影研究的新生長點:一方面,對非洲電影的研究更為系統化,從概述向區域、國別研究方向細化,並藉助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理論方法進行分析闡釋;另一方面,隨著奈及利亞諾萊塢(Nollywood)以年產量逾2000部躋身全球第二,並在歐美非洲裔人群中有著廣泛的傳播力,來自歐美和非洲的電影研究者紛紛聚焦這一新型產業,他們普遍認為諾萊塢式錄像電影雖然製作成本低、質量參差不齊,但代表著非洲電影工業獨立發展的希望,因而往往對其興趣高漲。

研究非洲本土電影,不能簡單地套用歐美電影的標準,而需要通過特定的闡釋框架來理解這一系列電影文本和現象的發生發展規律。非洲電影發展有著自己的規律,去殖民化是其最重要的推動因素。在殖民時期,歐洲殖民宗主國忌憚電影無遠弗屆的傳播力,扼殺了非洲本土電影生產的可能性,非洲大陸上只能播放為殖民意識形態服務的歐美電影。20世紀60年代,非洲剛掙脫殖民帝國的政治管控,戰爭的創傷和暴力的記憶尚未遠去,經濟的殖民和文化的殖民依然存在。塞內加爾的奧斯曼·森貝(1923—2007)、尼日的奧馬魯·剛達(1935—1981)等非洲電影先鋒均自覺地與第三世界電影同行一道,把電影當作鼓動革命、參與政治的工具,並通過對政治腐敗、宗教鬥爭、女性解放等宏大議題的表述,反思非洲民族的歷史與命運,表達反抗殖民、爭取人身自由等政治主題,從風格與內容上塑造迥異於歐美電影的非洲文化形象。

森貝執導的《馬車夫》(1963)被公認為撒哈拉以南地區第一部電影,在這部不到19分鐘的短片中,影片通過對馬車夫一天生活的展示,呈現出後殖民時期非洲底層人民的生活現實。片中的馬車夫猶如城市的漫遊者,透過他,觀眾得以管窺城市的面貌;當他載著客人來到一片法國人的白色高大建築物附近時,被警察攔住不準靠近。儘管國家已經獨立,但非洲人民面臨的身份區隔仍然讓人觸目驚心。而影片多處以畫外音不斷重複馬車夫的內心獨白——「我是誰」「我將會怎樣」,表露出非洲人民的身份焦慮。

一位非洲電影專家曾言,「由於殖民的歷史傳統和不獨立的當下現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電影不可避免地要討論身份,並且和討論獨立一樣多」。非洲第一部長片《黑女孩》(1966)同樣是對非洲身份的深刻反省。影片開頭,由於塞內加爾宣告獨立,法國僱主帶著黑女孩一起返回法國。得知這一喜訊後,黑女孩興奮無比地告知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這種非洲人對歐洲殖民宗主國的身份認同與迷戀,被後殖民理論家弗朗茲·法農描述為「黑皮膚,白面具」。片中的黑女孩到達法國後才發現情況遠非她想像的那樣,便開始控訴 「法國不是想像的天堂,我不是在廚房就是在臥室」「法國是黑洞?為何我在這兒?」影片由此揭露出歐洲對非洲人民的新奴役形式——精神奴役。藉由這部電影,導演奧斯曼·森貝被稱為「非洲電影之父」。

「誠然,一個新的非洲已經誕生,但這一巨變的前提是非洲要和過去、和西方割裂開來,而藝術家有責任對此發言。」森貝的作品《泰魯易軍營》(1989)是最具政治銳氣的非洲電影。影片直面非洲的歷史,講述法國軍隊對非洲人的屠殺:二戰結束後,一群為保衛法國作出貢獻的非洲士兵要求與法國士兵獲得同等待遇的遣散費,但卻遭到法國軍方拒絕,多次交涉無果後他們扣押了法國軍官。談判結束後,在一個凌晨,法國軍方出動坦克炮轟了整個軍營——非洲士兵沒有戰死在戰場,卻倒在了他們認定的「自己人」的槍口下。森貝以這樣一種憤怒的姿態將法國殖民者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除奧斯曼·森貝以外,非洲還誕生了蘇萊曼·西塞、賈布裡勒·迪奧普·曼貝提、伊德裡沙·韋德拉奧果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他們的作品告別了早期咿呀學語的階段,受到世界廣泛關注和認可。其中,阿爾及利亞導演穆罕默德·拉赫達爾·哈米納的《烽火歲月志》(1975)獲第28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馬裡導演蘇萊曼·西塞的《光之翼》(1987)獲第40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布吉納法索導演伊德裡沙·韋德拉奧果的《桑巴·特拉奧雷》(1993)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加文·胡德的《黑幫暴徒》(2005)獲第7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南非導演馬克·唐福特·梅的《卡雅利沙的卡門》(2005)摘得第55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些作品告別了非洲解放初期的對立情緒,轉向與歐美電影人同臺競技,主動融入西方主流電影節展,提高了非洲和非洲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的「可見度」。

《卡雅利沙的卡門》改編自西方經典作品《卡門》,並將故事背景從歐洲移到南非市井小巷,製片語言置換成南非土著的班圖語,主要人物由吉卜賽女郎變成了黑人女子,並且強調「黑色」之美。片中的卡門依靠自己的姿色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肉體來換取自由,利用情人來挽救丈夫,這一切在她那裡似乎都變得合情合理,「我只屬於我自己」,這個卡門喊出了非洲女性心靈深處的最強音。在影片摘得2005年柏林金熊獎這一桂冠後,女主角諾魯桑多·博克瓦納說:「我無法形容自己此刻的感受,這不僅是我們,同時也是南非電影業的突破。」

非洲電影儘管在藝術層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依然面臨尷尬的現實:只能在電影節上看到非洲電影。韋德拉奧果指出:「人們一般認為非洲是一個國家,但其實它是一些大國和很多小國組成的大陸聯合體,這一片大陸90%的人居住在偏遠的地方,沒有電,沒有電影院。」為改變非洲電影工業基礎落後,非洲本土觀眾難以看到本土電影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奈及利亞為代表的國家從錄像級別的電影製作起步,逐步貼近本土觀眾,佔領本地市場。時至今日,奈及利亞擁有非洲大陸最繁榮的電影業,並以2000部以上的年產量成為超過美國、僅次於印度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工業國,使得非洲電影在產業之維和傳播之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奈及利亞本國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勞動力就業機會,年盈利額約2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石油的奈及利亞第二大工業,因而被比照好萊塢和寶萊塢而稱為「諾萊塢」。

諾萊塢的誕生一方面打破了歐美電影壟斷非洲市場的格局,非洲大陸從此有了自己持續發展的文化產品,能夠承載非洲人民生活經驗且價格低廉的電影迅速受到了推崇;另一方面,諾萊塢為非洲形象的重新建構帶來了希望,諾萊塢電影解構了外界對奈及利亞甚至整個非洲的刻板印象,深挖各部族的民間傳說和名人軼事,講述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社會現實的本土故事,反映土生土長的「正能量」,不僅在非洲本土具有絕對控制性的文化影響力,而且深受非洲離散人群的喜愛,成為在歐美和中國的非洲人的生活必備品。因此,諾萊塢的崛起不僅是一個區域現象,更超越了疆域的界限成為全球化的文化現象。

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各大國際電影節上備受好評的諾萊塢電影《獅心女孩》(2018),講述一個年輕的奈及利亞女孩在父親患病後,毅然決定與叔叔一起經營家族企業,在瀰漫著性別歧視的環境中挽救企業於危機。影片是一個典型的樹立女性自信和非洲自信的勵志故事:女主角戴著耳機從公寓出來健身跑步,一副標準的中產階級形象,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觀眾以往對非洲人的生活認知,而有關企業競爭的情節,透露出這個2018年經濟發展速度穩居非洲第一的國家的經貿活力。由於敘事過硬、製作精良,在柏林電影節上,美國著名的流媒體平臺 Netflix(又稱「網飛」)公司購買了影片的全球播放版權,成為全球視頻網絡平臺進軍非洲市場的標誌性事件。非洲電影與非洲其他領域一樣,未來空間廣闊、前景可期。

原文刊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第6期。本文已獲得微信公眾號「中國學派」授權轉載。本次刊登有刪減調整,如需引用請參照原文。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官方帳號致力於搭建學術研究、交流分享的智庫平臺。歡迎學界、業界積極關注、投稿。

稿件主題:國家形象相關研究

稿件字數:3000-5000字

投稿郵箱:nirc@tsinghua.edu.cn

投稿請註明「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投稿」並留下聯繫電話。稿件入選後,將有工作人員與作者聯繫,發布於中心公眾平臺。

感謝您的關注,歡迎投稿!

責任編輯 | 劉松巖

執行編輯 | 周   琳  段美汐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是清華大學校級重點研究機構,經過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正式批准,於2014年7月成立。中心主要依託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積極發揮清華大學跨學科研究的資源優勢,由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建築學院、美術學院六個學院共同建設。

中心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成為國家形象研究領域的世界一流智庫,為我國國家形象塑造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切實有效的國際傳播策略。中心將廣泛吸引國際、國內優秀的專業研究人才,積極搭建一個融學術研究、專業諮詢、人才培訓、經驗交流為一體的開放式平臺,為我國國家形象軟實力建設的思想創新、戰略規劃、策略建言、素質提升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相關焦點

  • 非洲文化月|非洲文化藝術系列講座|徐薇:非洲·人類學·情緣
    十年,且聽徐薇博士講述她的非洲情緣。   徐薇,人類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副院長、浙師大非洲研究院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期從事南部非洲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非洲華僑華人研究。作為非洲研究者,徐薇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將她在非洲的生活娓娓道來。衣帶翩躚,不過少女莞爾一笑。
  • 電影「走出非洲」,觀眾「走近非洲」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非洲電影不多,《亞當》《阿布·萊拉》《空調》等有限的幾部影片成為一扇難得的窗,讓這裡的觀眾窺見非洲電影的歷史和當下——當電影「走出」非洲的時候,觀眾「走近」了非洲。
  • 西媒:從電影、書籍到音樂——走進非洲的15條文化途徑
    馬裡歌手法圖瑪塔·迪亞瓦拉(左一)和法國音樂人在巴黎的音樂節上演出(圖片來自西班牙環球網站)參考消息網9月11日報導西班牙環球網站9月4日刊登了題為《幫助我們了解非洲的15個文化作品》的文章,作者為巴勃羅·洛佩斯·奧羅薩,以下為文章摘要:幾十年來,關於非洲的文化故事隨著西方對非洲大陸的看法而變化
  • 《非洲藝術史》:完整的非洲,完整的非洲藝術
    近日,由浙江師範大學陳鳳姣副教授、潘江龍副教授翻譯的著作《非洲藝術史》出版。這是國內非洲藝術通史譯著,非洲藝術研究的重要著作。《非洲藝術史》是非洲研究協會藝術委員會眾多專家應教學需要研究的結晶。非洲研究協會藝術委員會會員親自捐贈實地照片和歷史照片,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文化語境,帶領讀者全面深入地了解非洲藝術。諸多學者通力合作完成的這本書,內容橫跨整個非洲大陸,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還包括馬達加斯加、尼羅河流域和北部非洲,並涵蓋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歷史作品。全書分為5部分,按照非洲藝術的地理和時空順序,詳述整個非洲藝術的歷史。
  • 《瓦加杜編年史》:讓非洲文化走向世界
    近些年來,非洲湧現出了許多既與非洲大陸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繫,又受到西方遊戲行業影響的開發者,阿倫·庫迪奇奧(Allan Cudicio)就是其中之一。 「角色扮演和非洲文化這兩項元素不僅是個人的,還會彼此增強。考慮到這類遊戲有市場需求,開發技術也已經成熟,我辭去工作,開始專注於做這款遊戲。」 與許多自學成才的非洲遊戲開發者不同,庫迪奇奧曾經在一家小型營銷諮詢公司工作,幫助遊戲開發者改進他們的KPI和營銷策略。
  • 中國電視劇在非洲火了,劉濤、喬欣攜《歡樂頌》走入非洲如巨星
    近年來,國產劇的製作水平越來越高,不但在國內受到歡迎,而且還走出國門,在非洲也大受歡迎。去年10月,《歡樂頌》被引進到非洲的坦尚尼亞,被譯製為斯瓦西裡語,在當地電視臺開始播出。事實上,中國公司四達時代已經成為非洲最重要的有線電視供應商之一,幫助非洲加快進入數位電視的時代。《歡樂頌》還被翻譯成英語、法語等語言在非洲等地播出。
  • 非洲鼓、曼丁文化簡介(一)
    每一位Djembe Fola,對於非洲曼丁文化以及非洲鼓曲本身,慢慢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會通過鼓友之間的交流、
  • 美國喪屍電影的創意,竟來源於非洲!它為何能成為美國流行文化?
    美國喪屍電影的創意,竟來源於非洲!這種題材為何能成為美國的流行文化呢? 1.最早的喪屍影片世界上最早的喪屍影片,應該是1932年,美國環球電影公司製作的《白色殭屍》。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似乎並不怎麼恐怖。因為電影講述的是:在海地,有一個伏都教的巫師,通過巫術,喚醒了一大群喪屍。
  • 非洲行(8):給你一個真實的肯亞,電影《走出非洲》
    既有文明世界,也有傳統文化。在最後,還有獲得奧斯卡大獎,同時也引起非洲旅遊熱潮的電影,《走出非洲》。我們行程中的許多地方是這部電影《走出非洲》的外景地,還有那條鐵路。這部電影1985年底上映,隨後獲得7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導演,攝影,音樂等。導演和男女主角都是電影史上的重量級人物,而這部電影一直被廣泛認為是電影史上排名前20位的經典名作。
  • 尼萊塢的崛起:「非洲好萊塢」如何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基地?
    但這些電影大部分接受了歐洲機構的資金援助,宣傳意味太濃,娛樂性較弱,甚至可以視為一種表演性質的紀錄片,而且主要集中於非洲的法語國家。這些作品的目的並不是豐富非洲人民的生活,而是展示非洲人的良好形象或者獵奇,目標觀眾群也基本不是非洲人而是西方觀眾。
  • 《走出非洲》一次非洲,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對於凱倫來說,去到非洲是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而從非洲離開,她的生命只屬於她自己。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苦苦拼搏,殊不知在你的生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喜歡這本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我第一次去到非洲的時候參觀了當地的一個著名景點,叫做凱倫故居。因為沒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普及,所以參觀之後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覺得是舊時一個白人農場主的普通居室。
  • 2019年坎城電影節展示非洲電影遺產
    >© Flickr / Clay Gilliland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非洲電影人一直試圖通過從非洲大陸歷史和文化的本土視角,挑戰有關非洲遺產和創造力的殖民敘事。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泛非電影人聯合會(FEPACI)於5月19-21日舉辦了非洲電影遺產項目(AFHP)展示。該項目由泛非電影工作者聯盟(FEPACI)、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電影基金會及其附屬機構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旨在修復和保存50部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和藝術意義的非洲電影。
  • 你對非洲誤解那麼深,這樣的非洲你根本去不起!
    站在船頭吹海風,我腦海裡面想到的居然是電影鐵達尼號!在衣索比亞工作的期間,我花了很多的周末走遍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N條大街小巷,也會和一個在路上剛認識沒幾分鐘的人一起喝咖啡、喝酒、嘮嗑、看電影。 在非洲,它擁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元文化和景觀,我是一個愛好旅行的人,很多無關痛癢的文章也只是記錄當下的風土人情和趣事,這些文字也只有那些身臨其境的人讀到才能發現好像有些共鳴,那些沒有來過的人,也只能是一臉懵逼的問一句:影子,你確定這是真的非洲嗎?
  • 透過熒幕看非洲——四部經典非洲電影你看過嗎?
    ,去感受非洲的人文情懷。那麼不妨我們可以換一個方法來看一看非洲,想要全面了解這樣一個古老大陸,最直觀的就是通過影視文學作品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細節。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了4部代表非洲影視水準和現實題材的優秀電影,快來一起透過熒幕看非洲吧。
  • 它的名字——非洲
    他說他喜歡非洲,因為那裡有溫度,有激情,在那裡有赤腳的孩子,黑人母親會把她的孩子背在背上,就像白人母親也把她的孩子背在背上一樣。在非洲,它可以地球上的天堂,也有可能是地獄;你可以回到過去,欣賞壯麗的埃及金字塔;你也可以前往「未來」,看看摩洛哥的爬山羊。在前往突尼西亞之前,確保不要陷入利比亞的戰鬥,有可能你還會看到非洲真的有雪。
  • 「黑豹」電影美學:Afropunk與非洲未來主義
    漫威最新上映的首部黑人英雄電影「黑豹」,讓老爺們領略了一對兒大金鍊子小髒辮的黑人homie的battle大戰。我身邊的姑娘看過之後大呼過癮,還想再看一遍——大肌肉。但在這部有關未來主義的電影中,我更感興趣的是關於非洲傳統服飾和背後的Afropunk文化運動。
  • 「情」陷非洲——盤點那些發生在非洲令人動容的愛情電影!
    該片不是以非洲為唯一場景的電影,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卻是萌芽於非洲。這也是安吉麗娜朱麗從影以來最個人化的電影,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安吉麗娜朱麗也同時收養了一個柬埔寨女孩。《開羅時間》,豆瓣評分7.9。該片講述了茱莉爾特與丈夫的好友塔列克在充滿異國情調的開羅共度一段美好時光並意外產生愛情的故事。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似曾相識的情感和意味深長的視線,因為開羅而散發出了異樣的迷人味道。
  • 《當代電影》| 「香港也瘋狂」:香港與非洲的電影交流
    (5)張勇《中非電影交往簡論》,《當代電影》2016年第3期,第96頁。(6)有關70年代非洲電影院的衰落,參見紀錄片《再見非洲》(Bye Bye Africa,1999)。(7)筆者在坦尚尼亞、尚比亞的多家錄像店都發現了這種碟片。
  • 探索非洲特產之非洲面具
    面具在非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南非的史前巖畫中,就發現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婦女形象。不過造型最豐富,藝術表現力最強的面具還是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和中非地區,如象牙海岸、奈及利亞、馬裡、幾內亞、喀麥隆等都是面具普遍盛行和發展的地區。
  • 電影:非洲女王(1951年)
    【電影:非洲女王(1951年)】導語:非洲女王(1951年)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講述兩個伴隨著不匹配,「對立面吸引」的人物,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在非洲一起旅行時發展了一種難以置信的愛情。這部由主任約翰·休斯頓執導的這部不切實際的電影,基於1935年由CS Forester創作的同名小說,是好萊塢冒險電影製作的經典之作,除此之外還有喜劇和浪漫。這是兩首導演和導演休斯頓的第一部彩色膠捲。兩位主要演員,漢弗萊·鮑嘉和凱薩琳·赫本,的表演是電影中有史以來最強的演員,儘管這是他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