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最新上映的首部黑人英雄電影「黑豹」,讓老爺們領略了一對兒大金鍊子小髒辮的黑人homie的battle大戰。
我身邊的姑娘看過之後大呼過癮,還想再看一遍——大肌肉。
但在這部有關未來主義的電影中,我更感興趣的是關於非洲傳統服飾和背後的Afropunk文化運動。
本文轉自志ID:MILK_CHINA
據網上資料,「黑豹」票房高起,外媒普遍評價向好,指「黑豹」不單將多彩非洲服飾融入戲服之中,更為「黑豹」挑選以及製作充滿非洲風情的音樂,甚至想透過電影探討種族衝突等社會問題。
我不知道電影對於種族衝突,對於政治博弈有沒有去 「探討」 到這個程度,我不在乎,我在乎的只是裡面的衣服。
為「黑豹」設計服飾的是電影服飾設計老手 Ruth E. Carter,在國外不少的網站與雜誌早已訪問過這位已有 30 年年資的熟練電影服飾設計老手。
而「黑豹」請她設計服裝,絕對合適,因為她對非裔美國人歷史與非洲文化研究甚深,「New York Times」對 Ruth E. Carter 的訪問最為精到,本文節錄了當中一些重點。
Ruth E. Carter
Ruth E. Carter 說他了解過「黑豹」的故事之後,決定要找尋最地道的非洲面料,因為「黑豹」漫畫中的瓦幹達,是沒有被荷蘭人,英國人和其他殖民者的影響洗禮。
Ruth E. Carter 說現在很多所有 「非洲面料」 是在荷蘭印刷的,她不想用這些,她向非洲土著借來傳統服飾,例如你們印象中那些南非傳統疊式頸圈,她參考著這些,然後自己製作面料。
馬賽人婦女
圖阿雷格人
然後她參考著非洲不同地區人們的特性設計出不同人的服飾,包括撒哈拉沙漠的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馬賽人、還有納米比亞的辛巴族人。Ruth E. Carter 說,辛巴族人的皮頭飾與身上的紅土彩繪是她參考的對象。
辛巴族人
顏色在非洲的文化之中猶為重要,它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意義。
Ruth E. Carter 用上黑色作為皇族成員的日常服色,戰士們全部用上紅色以表現其活力,而來自河流的部落則用上綠色,黑紅綠是整部電影中的主人公們身上的顏色,而黑紅綠也正是泛非洲國旗的顏色,而黑豹的敵人,則用上藍色以表現 「警察和權威」 的感覺。
Ruth E. Carter 也舉出了很多她設計中的參考例子,包括皇后的頭冠是來自魯族婦女的傳統頭飾,為了確定形狀,團隊用了 6 個月以 3D 印表機製作而成;
魯族婦女的傳統頭飾
反派奸角的毛毯靈感來自賴索托皇室婚禮的服飾,特地加上了充滿歷史背景引發神秘主義聯想的 Adinkra 符號;
賴索托皇室婚禮的服飾
她也更改了一下漫威的「黑豹」戰衣,為戰衣加入了凸起的三角形圖案,Ruth E. Carter 說這是非洲的神聖幾何圖案,藉此表現「黑豹」不單是超級英雄,也是國王的特別身份。
神聖幾何三角圖案
在「New York Times」文中,Ruth E. Carter 舉出了更多例子及解釋的原因,在此不盡錄了,有興趣請自行搜文章觀看。
「黑豹」服飾細節
看過文章,對照著電影中的造型,發現 Ruth E. Carter 從整個非洲的東南西北擷取靈感,再佐以現代服飾以及對未來的構想設計服飾,確實有如 Afropunk 音樂節的活動一樣。
Afropunk 是一個近十年出現的次文化,它從音樂開始發展,到現在成了一個包括電影、時裝、政冶的次文化活動。
簡單說一下 Afropunk 音樂節。
它是一個一年一度於美國舉行的音樂節,2005 年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出現,靈感來自 2003 的電影紀錄片「Afro-Punk」,音樂與電影要表達的思想其實相同,只要表現黑色人種在朋克文化中的邊緣地位。
Afropunk 整個活動就是為了提升黑人在朋克以至其他實驗性音樂類型的地位,也間接擴大黑人在文化方面的話語權。
Afropunk 音樂節現在已經愈來愈大,群眾那種多彩,不具一格的打扮,也成了很多人的靈感來源。
Afropunk 音樂節
需知道「黑豹」於當年從漫畫中出現,其文化上就是代表著黑人身份的提升以及認同,「黑豹」是史上第一個不帶諷刺成分的超級英雄角色。
「黑豹」某個只有幾場戲的跑龍套
在黑人的界別與層面上,「黑豹」似乎真的有著其文化地位,至少,我讀 Afropunk 官網也有著很多從「黑豹」出發的文化意識文章,我無意分析這些東西,只想說一下「黑豹」與 Afropunk。
這種次文化什麼時候火,什麼時候回來,你真的猜不了,現在先談談 Afropunk,為過幾年的日子作個準備。
陳凱歌|東野圭吾|青島姑娘|百子灣
五道口|高鐵|姨媽護理|清華校花|UFC
傻老外|髮型|假鞋|新垣結衣|旗袍
圖片均轉自網絡
歡迎關注「杜紹斐」ID:shaofe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