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佳園小區是宣威市唯一一個易地扶貧搬遷萬人以上的安置區,安置了來自宣威市24個鄉(鎮、街道)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共3773戶、12495人,於2019年11月建成,12月20日全部搬遷入住。如何建設、管理、發展好這個萬人小區,實現群眾身份、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轉變,是一件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課題。
一年多來,宣威市復興街道緊緊圍繞建成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示範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創新社會治理的示範區「三個定位」,堅持「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快融入」的目標任務,共同畫好服務群眾「同心圓」,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
●健全五級黨建工作體系
復興街道黨工委堅持應建必建、應建快建的原則,加快黨組織建設進度,做到「哪裡有搬遷群眾,哪裡就有黨組織」,成立龍澤、錦秀、榮興3個社區黨總支、8個黨支部,構建 「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樓棟黨支部—單元黨小組—樓層黨建網格」五級黨建工作立體網絡運行體系,確保黨的組織覆蓋「無死角」。同時強化幹部隊伍配備,選優配強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區幹部、樓棟負責人和單元長,建立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搬遷群眾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健全民生服務保障機制
復興街道突出做好就學就醫服務工作,落實教育政策,提供就學便利,為搬遷群眾子女及時辦理入學手續,依託小區建成的小學、幼兒園及周邊中學,實現搬遷群眾子女全部就學。新建集康復、醫療為一體的復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搬遷戶建立健康狀況信息檔案,根據不同病種制定「一人一策」靶向治療方案,定期組織醫務骨幹開展醫療服務,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防止搬遷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復興街道突出抓好文化生活服務,在復興佳園小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文體活動廣場、鄉愁館、志願者服務站、夕陽紅服務站等,在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人社、民政等服務窗口,為群眾提供辦事「一站式」服務;打造集購物、娛樂等為一體的10分鐘生活圈,創辦老年人大學、四點半課堂、婦女兒童之家、老表堂屋,組織黨員幹部和志願者開展「家訪」活動3萬餘人次,把服務和關懷送到群眾家門口、心坎上。
●全面消除「零就業」家庭
復興街道成立復辰產業扶貧公司,引進金宏達超市和雪襖棉被廠、錫箔紙等扶貧車間;建立20餘個商業網點,發展農產品加工營銷、電子商務、物流配送、農超對接等服務業,全力培育增收產業,多渠道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與此同時,復興街道採取「服務窗口+勞務公司+企業(合作社、扶貧車間)+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的運行模式,築牢就業平臺。通過培訓使搬遷戶掌握1門至2門實用技能;落實好就業扶貧政策,確保有勞動力家庭實現1戶1人以上穩定就業。目前,復興佳園小區有貧困勞動力5611人,現已實現就業5462人。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的就業困難群體,開發公益性崗位256個,「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共建和諧美麗家園
復興街道以「感恩新時代、爭當好市民」為主題,引導群眾加快融入城市生活,推行「支部+物業+網格+樓棟」管理模式,累計召開黨群議事會議、黨群夜校+、民主評議會議等各類會議260餘場次,解決搬遷群眾反映涉及管理、服務、安全等各類問題680件次。
復興街道加強治安信息化管理,建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開展社區治安防控、治安巡邏、群眾諮詢等服務2.86萬次。
復興街道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自治園、法治園、德治園等服務陣地,積極開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自強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六育」活動,實現「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建立「社區賢人」聯繫制度。截至目前,共評選出各類先進典型120餘人次。
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晏廷勇 董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