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清鎮市站街鎮傾情服務 楓漁小區搬遷群眾走向更加...

2020-12-25 瀟湘晨報

這是一片充滿無限希望的熱土。搬出了窮山溝的各族群眾,扯下了滿面的愁容,過上了開心的好日子。

這是一片充滿人文關懷的熱土。從四面八方搬來定居的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了黨委、政府和愛心人士的溫暖。

這是一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條件優越的熱土。居民走出小區,就能坐上公交車;頭痛腦熱,身體不適,看病治療,極其方便。

這是一片充滿歡樂和幸福的熱土。從8個鄉鎮來到這裡生活的群眾,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說不完道不盡的喜悅之情。

這就是清鎮市站街鎮一個最年輕、最特殊而又最和睦的小區——楓漁小區。年輕,是成立的時間最短。特殊,是這裡的人家,都來自不同的鄉鎮和村組。和睦,是大多數人,從曾經的互不相識,到成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無話不說的好鄰居。

2017年4月,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聲中,清鎮市面對分散居住在新店、流長、王莊、麥格、暗流、犁倭、衛城、站街等8個鄉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站街鎮政府附近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建設工程,讓貧困群眾搬出大山,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徹底告別貧困,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一期項目,佔地16.05畝、總建築面積17832.3平方米、綠地面積4800平方米、總投入達4985.9萬元,按照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的標準,共建設五棟104套水、電、氣、訊全部安裝到家的安置房,計劃安置102戶366人。

新建完成的小區,應該有個好聽的名字。於是,大家開動腦筋,給新小區共取了10多個備選地名。聽後,都不滿意。

這時,原站街鎮人大主席團主席、清鎮市文聯主席安昌勇胸有成竹地說,以前居住在大山裡的貧困群眾,搬到條件好的新地方,就是不希望自己和後代再受窮,都要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再說,他們搬來了,也不能總是靠政府部門去幫助,自己無所事事,坐吃山空。如果這樣的話,一家人給一座金山,時間長了,也會吃空的。俗話說:「手藝是活寶,走遍天下餓不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說,他們家搬來後,黨委政府要做好服務和培訓,讓每個人都掌握一項以上的適用技能,大家就能共同致富奔小康了。我認為,這個地名叫「楓漁小區」,意思是,搬來的人家,往後的日子,都像秋天的楓葉一樣,紅紅火火。再說,他們都掌握了致富的本領,不愁富不起來。大家聽了,異口同聲地說:「安主席取的地名,很有道理,也很有寓意。」

2018年4月16日,清鎮市舉行易地扶貧搬遷A區集中安置入駐儀式。當天,集中搬遷的每家貧困戶,不僅領取了新房鑰匙,而且還得到了政府送給的一臺彩色電視機。

在站街鎮,一下子增加了100多戶人家,再加上二期安置房建成後,搬來的360多戶1600人,合併到附近的哪個村,都會是一個大村。住戶和人口增加,人員情況複雜,肯定會加大村幹部的工作量。為此,站街鎮和清鎮市民政局商量決定,重新組建楓漁小區居委會。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站街鎮黨委政府著手搭建楓漁小區居委會黨支部班子。從8個鄉鎮不同的村組搬遷過來的群眾,就像「一盤散沙」。要在短時間內,把他們的心扭成「一股繩」,讓大家變成「一家人」,必須選出一個工作能力強、有擔當、有作為、群眾認可度高的人,來當這個「領頭羊」,用心去換取心,用火去點燃火,像膠水一樣,把「這盤散沙」牢牢地凝聚在一起。誰能擔此重任呢?站街鎮主要領導眼前一亮,有了。站街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於萍,就是不二的人選。

考慮到於萍每天從站街鎮老城區往返於位於新區的楓漁小區,再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務,不僅會增加於萍的經濟負擔,而且還會加重她的心理和思想負擔。於是,站街鎮決定,全額報銷於萍每天往返楓漁小區的公交車費,另外再給她補助幾百元工作經費。

責任心極強的於萍,走馬上任後,擔心做不好工作,會給站街鎮黨委政府「抹黑」。她憂心忡忡,幾天幾夜睡不著覺。了解情況後,站街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於萍交心談心,支持和鼓勵她大膽工作。於萍打消了顧慮,鼓起了勇氣,放開手腳幹。她和同事組織小區群眾參加座談會、院壩會,深入了解小區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徵求對小區管理和服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還組織群眾選出了樓棟長,成立自管委,組建治安巡邏隊,協調各方資源安裝監控攝像頭。

邊摸索邊思考,邊思考邊摸索,於萍終於找到了突破口,很快進入了角色。短時間內,於萍不僅成了搬遷群眾的「主心骨」,而且,還成了他們的知己和貼心人。

楓漁小區黨支部成立至今,得到清鎮市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於萍參與和舉辦了家政、廚師、護工、縫紉、小手工藝品等培訓25期,以及20次專場招聘會,402家企業提供了17899個崗位,已有845人就近就業創業。

為了進一步消除搬遷群眾的顧慮,站街鎮結合「訪貧戶、結窮親、幫一把、扶一程」活動,建立了黨政班子成員包樓棟、黨員幹部包人的包保機制。站街鎮黨委政府10名班子成員,共承擔了楓漁小區14棟樓房32個單元的包保工作。同時,落實了「二對一、雙包保」制度。即:搬出地與遷入地共同為一戶搬遷群眾提供便利的「一條龍」服務,有效解決了群眾搬出地與搬入地涉及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就業、就學和就醫及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等各類問題,確保他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2019年5月,搬遷到清鎮市站街鎮楓漁小區B區的龔昌付一家4人,原住在暗流鎮長坎村慶腳組。其妻患有疾病無法就業,其長女在安順市讀大專,兒子在清鎮四中讀高一。經濟收入低,子女讀書支出費用高,導致龔昌付家庭貧困。入住新房後,得到就業扶持,龔昌付在清鎮市秀秀亭院花店謀到了一份職業,每月工資2500元。因龔昌付家情況特殊,被納入了城鎮低保,每月享受城鎮低保金1906元。

站街鎮通過定期深入走訪搬遷戶,了解和幫助他們解決搬遷後在新家園裡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大家入住順心、安居樂業。一次,站街鎮班子成員在楓漁小區走訪過程中,有群眾反映,居民逝世後無安葬點。如果送回老家去安葬,最遠的人家,要走七八十公裡路。喪葬難問題,成了搬遷群眾的「一塊心病」。站街鎮馬上和清鎮市民政局協調,2020年5月,出臺了《關於落實清鎮市易地扶貧搬遷點公益性公墓及惠民措施》文件,給楓漁小區居民規定了喪葬地點及相應的惠民措施,切實保障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逝者就近入土為安的需求。

在站街鎮,眾多為楓漁小區群眾服務的幹部職工、志願者中,謝興照成了群眾心中的「名人」。謝興照家原住在清鎮市流長鄉羊壩村,一家4口,擠在一間低矮破舊的石頭房裡,用布簾將房子隔出三個房間,「廚房」和「堂屋」算一間,另外兩間「臥室」放了四張床。

謝興照小的時候,因手術導致其右耳完全封閉,患上嚴重的面癱。其奶奶雙目失明;母親患有先天性貧血;父親患有肝硬化、胰腺炎,後來因車禍做了開顱手術後,患上癲癇,完全喪失勞動力。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就落在謝興照的身上。

2009年,謝興照外出打工。從織金、遵義到貴陽,上礦山、裝寬帶、送快遞……他輾轉各地,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但是,面對醫藥費和生活費的「雙重重壓」,謝興照微薄的收入,總是杯水車薪。

羊壩村距流長鄉政府所在地,有20多公裡,交通不便。有一年的夏天,謝興照的父親在流長鄉衛生院治療。出院後,身體壯實的謝興照,背著父親,走了4個多小時,才到家裡。他的全身被汗水浸溼了,實在累得夠嗆。那次經歷,讓謝興照更加清楚交通便利的重要性。

清鎮市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新樓房建好後,謝興照一家搬進了位於清鎮市站街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楓漁小區,住進了新房。小區道路四通八達,新房裡,家電家具齊全。更重要的是,衛生室就在樓下。其父母看病治療,方便多了,甚至,有時不需要出門,還可以把醫生請到家裡來。

以前,謝興照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在外忙碌奔波,總是需要別人為自己和家人提供各類服務。如今,謝興照當上了楓漁小區居委會的文書了,有機會,也有能力,為其他人做點事情了。

2019年,搬遷戶陳燕莫名昏倒、徐青青在家中受傷、劉志倫眼疾,由於患者文化程度低、家人護理能力較差或者有的家人不在身邊、對醫院不熟等原因,謝興照先後6次陪生病的居民,乘坐救護車到醫院就診。每一次,謝興照都要和其家屬陪著病人做完檢查,辦理完住院手續後,才放心離開。2020年3月7日晚上8點,楓漁小區B區住戶吳長華,因高血壓暈倒在家中。正在疫情防控卡點值班的謝興照知道後,迅速撥通了120急救電話,並陪同吳長華的家屬一起,將病人送到清鎮市人民醫院。得到及時救治後,吳長華的病穩定了,謝興照這才安心地回到疫情防控卡點,繼續值班。

「我年輕,讓我來。」這是謝興照常說的話之一。背殘疾老人回家、扛米上樓、送水、換電燈泡、修電視、打掃衛生、疏通馬桶等等,只要大家有需要,謝興照就是小區居民隨叫隨到的「好幫手」。

楓漁小區共安置8個鄉鎮483戶1966名搬遷群眾。小區內配套建設了平價惠民農貿市場、便民服務大廳、感恩廣場、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服務室、黨員活動室、文化室和圖書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公共服務設施。安置點周邊1至3公裡範圍內,有蓮花小學、席關小學、甘壩小學、站街小學和站街中學等學校,站街衛生院距小區約2公裡。學前兒童和適齡的中小學生,全部就近入學;71戶240人已辦理完成農低保轉城低保工作;有勞動能力的435戶873人,平均一家有一人以上就業。沒有勞動力的人家,由民政兜底保障。

在站街鎮,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群眾遇到的一個個困難和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大家的氣更順了,心裡更溫暖了,視野更開闊了,人更和睦了,情感更濃厚了,信心更強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新的希望。楓漁小區的搬遷群眾,扭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登上了風馳電摯的高鐵,飛越無數天塹,穿過重重大山,向幸福出發,去迎接加美好的明天。(原載 2020年12月10日 多彩貴州網)

【來源:多彩貴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哭臉」向「笑臉」的幸福轉變——清鎮市扶貧「情緒牆」跟蹤服務...
    3月份以來,清鎮市聚焦困難群眾問題在哪裡、基層組織作用發揮在哪裡、解決辦法在哪裡的思路,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以建檔立卡貧困戶較多的村為重點,將貧困戶跟蹤服務與扶貧「情緒牆」有效結合起來,實現貧困戶跟蹤服務精準化、貧困戶信息詳細化、工作情況簡潔化、
  • 多彩貴州網社會責任報告(2019年)
    稿件刊播次日,貴陽市委書記責成有關部門立即整改,長達兩年的中環大貨車亂象得到整治,群眾拍手稱快;多彩貴州網與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手開展「多彩貴州滿意旅遊痛客行」活動,對遊客在貴州景區旅遊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暗訪,並提供主管部門督促相關景區進行整改。一年來,完成了250餘條監督報導,對提升貴州旅遊服務質量起到了推進作用。
  • 【多彩視評】五步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多彩貴州網訊 近日,貴州因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登上新聞聯播!聯播稱,貴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搬遷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3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 冷水江: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精品」安置小區
    7月3日,在湖南省冷水江市黃泥集中安置小區的搬遷戶李麗嬌,育有一兒一女,就在安置小區樓下的扶貧車間就業,說起現在的生活一臉的幸福。冷水江市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與美麗鄉村相結合,在總體布局上實用美觀、整齊統一、布局協調,公共服務完善,各類設施齊全,環境乾淨整潔,既宜居又風景宜人,讓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儘快融入城鎮生活。
  • 石阡陽光幸福家園為搬遷群眾打造幸福樂園
    內設殘疾人康復訓練室、理髮室、圖書室、培訓中心,主要用於服務殘疾人搬遷戶,成為了平陽社區280餘名殘疾人的幸福樂園。  走進石阡縣平陽社區陽光幸福家園裡,來自社區的殘疾群眾在工作人員的輔助下,各自有針對性地選擇康復運動、看書、下棋、按摩、交談等活動,現場氣氛活躍。
  • 萬人小區成了幸福家園——宣威市復興佳園小區搬遷入住周年記
    復興佳園小區是宣威市唯一一個易地扶貧搬遷萬人以上的安置區,安置了來自宣威市24個鄉(鎮、街道)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共3773戶、12495人,於2019年11月建成,12月20日全部搬遷入住。
  •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2020-09-03 18: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鎮遠:讓搬遷群眾感恩奮進 逐夢前行
    「今天我到這裡來,就是和大家擺擺龍門陣,講講這些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實施的一些惠民政策,以及咱們現代社會中的家風教育……」黨員志願者們深入社區關愛搬遷兒童成長(資料圖)近日,在鎮遠縣組織的一次「感黨恩·樹家風」主題宣講進移民小區的活動中,該縣縣委黨校副校長、團縣委青年講師團講師汪蓉用通俗易懂的宣講方式面對面地為搬遷群眾宣講
  • 「榕江戰貧記56」全省勞動模範賴翔:搬遷群眾的「當家人」
    「搬到了社區就是我的服務對象!」自2017年5月18日任榕江縣車民街道富民社區黨支部書記以來,賴翔便「停不下來」。賴翔(右)入戶了解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受訪者供圖)召開黨員大會,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跑項目抓落實,入戶宣傳動員搬遷群眾參與技能培訓,開闢微田園,動員搬遷能人成立勞務公司、開門面——賴翔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
  • 清鎮市開展水庫防汛檢查
    7月14日上午,清鎮市水務管理局組織相關人員對該市站街鎮境內的雷缽井水庫進行汛前安全檢查,確保汛期水庫安全運行。目前,清鎮市已對22座小型水庫的防汛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巡查責任人的履職能力進行培訓,確保每個水庫的防汛責任得到落實,實現每座水庫有人管,有隱患能早發現、早處置、早報告。
  • 「到家服務·讓愛到家」:雲上貴州多彩寶APP暖冬服務季,感恩回饋
    多彩貴州網訊 在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人社廳、省大數據局、多彩貴州網指導下,雲上貴州多彩寶平臺通過與貴州省家庭服務業協會的戰略合作,充分利用多彩寶強大的技術開發能力、大數據運算能力、平臺運營能力,為貴州省家庭服務業創新發展進行積極嘗試,11月10日上線並啟動了「貴州省家政服務業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 站街鎮政府回應爭取年底修復,同時加快繞鎮路建設 | 網絡問政
    近日,市民周李兵向貴陽市融媒問政平臺反映,清鎮市站街鎮站織路道路環境太糟糕,希望有關部門儘快修復。在問政平臺督促下,站街鎮政府表示爭取年內對站織路進行修復,同時將加快推進另一條繞鎮路的建設,建成後將避免重車從居民區通行。
  • 彭水梅子埡鎮: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12月22日,在梅子埡鎮梅香苑小區裡,馬明先帶著孫女在小院裡晾曬衣服。村民們三三兩兩在小區裡曬太陽、散步、健身。今年73歲的馬明先之前住在甘泉村,一家人擠在破舊的瓦房裡,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閒暇時,老人除了在菜地裡種種菜,也喜歡和鄰居們在小區裡擺龍門陣,帶著孫女健健身。梅香苑是梅子埡鎮的一處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019年以來,在梅花社區新建移民安置房27套,承接全鄉27戶易地搬遷戶入住,實現群眾「住上新房子、吃上自來水、出門就是水泥路」的願望。
  • ...搬遷上樓房,上班在小區裡,銅川印臺農村婦女「華麗轉身」為上班族
    6月24日,記者來到印臺區北城移民搬遷安置點金山水岸小區一個生產外貿箱包的社區工廠裡,工人們都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34歲的易地搬遷戶王粉麗正在縫紉機的「噠噠」聲中,熟練地給拉鏈壓線。她之所以選擇來這裡謀活,是因為工廠就在她的新家樓下。「我家原先住在印臺區阿莊鎮,通過移民搬遷工程我住進金山水岸小區的安置房,當時心裡有些愁,農民搬到城裡住好是好,如果沒有收入來源靠啥生活呀?
  • 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銅仁 「四安家園」助搬遷...
    12月27日,銅仁市舉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暨銅仁創建「四安家園」研討會,來自省內外的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黔東獻良策,就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如何讓搬遷群眾實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 易扶搬遷圓了安居夢——婁底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之三(冷水江篇)
    我以前住在三尖鎮九江村,房子破破爛爛的,現在的小區乾乾淨淨,晚上有路燈、能跳廣場舞,周末孩子能參加『讀書日』活動,真好。」現住在黃泥集中安置小區的搬遷戶李麗嬌,在安置小區樓下的扶貧車間就業,說起現在的生活一臉的幸福。搬遷戶在這裡組成了一個不同意義的大家庭,那麼,如何讓搬遷戶融入這個大集體?
  • 多彩貴州網 - 新聞頻道
    把群眾當親人,才能贏得信任  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在新華鎮上,我們總能看到扶貧幹部奔走的美麗身影……  張進,僅僅二十四歲,但已是新華鎮水務局的駐村幹部。雖然年紀輕輕,但他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毫無半點馬虎。「這個小夥子做事非常踏實,真心實意為包保戶著想,把包保戶當做自己親人般看待,包保戶非常信任他。」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重慶的高寒山區、深山峽谷和石漠化地區,居住著六成以上的貧困群眾。」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高山區貧困群眾資源貧乏、災害易發頻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後,就地脫貧難度大,重慶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綜合性政策措施,「十三五」期間,累計搬遷貧困群眾25.2萬多人。走進藏族老人次旺久米的家,酥油茶冒著熱氣,一屋新家具光潔發亮。
  • 黃蓋淖鎮:易地搬遷換新貌,開啟幸福新生活
    黃蓋淖鎮「十三五」期間,全鎮易地扶貧搬遷1593戶、41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9戶、1468人,共涉及6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黃蓋淖鎮易地扶貧搬遷於2016年正式啟動,2019年底完成全部搬遷任務、實現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