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選出1001-2000年間的12位世界「千年英雄」,蘇東坡赫然入選,而且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放眼整個亞洲,他也是獨一個!
《世界報》的副主編在陳述蘇東坡入選的理由時說:「蘇東坡入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就像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陳寅恪先生說,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而這種「造極」又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了蘇東坡身上。
他的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
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又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的《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寒食帖》
他就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在大宋的上空划過六十多個春秋……
他一生際遇坎坷,幾經沉浮,歷經磨難而依然可以笑對人生,詩文是他對人生最直接的表達。他高興的時候寫詩作文,鬱悶的時候也寫詩作文。他一生勤於創作,在他短暫的生涯中,為世人留下了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各種文章約4500篇。他的詩、詞、散文裡所表現出的豪邁氣象和優美情致,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當時傾倒世人,被奉為天下文宗,死後彪炳後世,「雄視百代」。(《宋史·本傳》)
蘇東坡是繼李白、杜甫之後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文學家,作為一位充滿魅力,曠達、幽默、情感豐富的睿智之士,蘇東坡的名字家喻戶曉。由他那橫溢才華結晶而成的作品集,毫無疑問,是中國古代文化寶藏中一塊璀璨的瑰寶。
要想認識一個全面的蘇東坡,不得不讀《蘇東坡全集》!
他幸福自在的日子,大概是他在故鄉——眉州的十幾年。那時,他還是「子瞻」。當地流傳著一句話「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相傳,他是文曲星下凡。
從少年時代起,出身於富有文化修養家庭的蘇軾,就立志刻苦讀書,將來報效國家。前輩的薰陶,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的發憤努力,使他青年時期便具有了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熟讀儒家經典,出入諸子百家,諳熟歷史掌故,長於縱橫議論,文筆氣勢磅礴。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21歲,弟弟蘇轍18歲,兄弟倆一同跟隨48歲的父親蘇洵進京趕考。
初出茅廬的蘇軾,憑一篇《刑賞忠厚論》傾倒考官,轟動京師。當時任主考官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以為是自己的門生曾鞏所為,出於避嫌,把作者屈居第二,以後得知出於蘇軾之後,對蘇軾的文才大加讚賞,說:「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河南邵氏聞見後錄》),「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誠齋詩話》)
這時的蘇軾意氣風發,總想著在官場上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豈料世事無常,蘇軾21歲跟隨父親出蜀入仕,一生大起大落,被貶、入獄、又被貶……66歲北歸,客逝於常州,最終安葬於河南郟縣小峨眉山下。
中了進士,步入仕途的蘇軾,希望能對露出危機的北宋王朝做出積極貢獻。仁宗末年,他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厲法禁、抑僥倖、決壅蔽、教戰守等主張,請求朝廷「果斷而力行」,表現出一個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風度。但蘇軾的改革思想,傾向於「任賢」,傾向於改善施政方法,反對急進的變革法制。
1069年,剛剛即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統治階級內部因而形成新黨、舊黨之爭時,蘇軾也便捲入舊黨,受到新黨的排擠,並因此而離開京師。王安石急於求成,不能聽取一切的反對聲音,甚至排除異己,任用小人……他本想富國強兵,但事與願違,大多的新法到最後都成為了基層官吏盤剝人民的工具。
蘇軾此時人微言輕,多次上書力陳新法之弊,神宗和王安石都置之不理。他甚至利用主持考試的機會,出題策反駁,但是依然沒能起到什麼效果。於是他又寫諷刺詩,比如著名的《山村五絕》《吳中田婦嘆》。這是諷刺青苗法的。農民去城裡貸款買種子,放貸的衙門層層刁難,走完一套程序,已過大半年,最後貸到的錢連城裡的開銷都不夠,收穫大概就是一起來的兒子學會了幾句城裡話。
官府盲目建設,在根本無法耕種的鹽鹼地上大修水利,蘇軾諷刺道:——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四)·蘇東坡全集·卷十六他的詩文一出,總是不脛而走,流傳極廣,經常掀起很大輿論。在革新派的眼裡,蘇軾就是眼中釘、肉中刺。只不過,神宗趙頊和王安石都非常愛惜人才,並沒有太難為他,只是把他貶謫離京。
此後九年中,他先後出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州、徐州、湖州。他在地方官任上,堅持行惠民之政,對新法推行中的某些弊端,常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宋史·本傳》)
在徐州任上,黃河決口,洪水圍城,蘇軾親率城內軍民抗洪搶險,冒雨築堤,與洪水奮戰三個多月,終於保全了徐州城。由於政績斐然,受到朝廷降詔獎諭。
後來,王安石被罷相,一群小人走上政治舞臺,他們把蘇軾的詩別有用心的進行一番解讀,想將蘇軾置之死地。與此同時,來自政壇和文壇的嫉恨、詆毀,就像洪水猛獸般襲來,這下連皇帝都無法庇護他了。
終於,在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那些人以蘇軾諷刺新法的詩作為由頭,將他逮捕下獄,關入御史臺大牢,史稱「烏臺詩案」。這是北宋的第一個「文字獄」,主角是當時的第一才子蘇軾。
蘇軾幾次想自己大概會因此喪命,於是跟兒子約定,如有最壞情況,送魚為示。豈料,那一日,兒子有事,託親戚送飯。親戚不知,為改善蘇軾牢獄生活,特地送來燻魚給他,蘇軾嚇壞了,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二首》蘇東坡全集·卷二十三
詩寫完後,按照規矩,獄吏把它呈交給神宗皇帝。讀了這兩首絕命詩,神宗感動之餘,也不禁被蘇軾的才華所折服,他本就沒有處死蘇軾的想法,只是想借這個機會挫挫他的銳氣。
四個多月的關押審訊後,在太皇太后及一幫元老重臣的極力營救下,皇帝順水推舟把蘇軾放了,並以「誹謗新法」的罪名把他貶到了長江邊的黃州(今黃岡)。然而,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的蘇軾,沒有消沉,反以曠達的態度對待人生。謫居黃州期間,他創作了大量優美的詩詞文賦,成為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期。公元1061年,蘇軾26歲,這年冬天他去陝西鳳翔做判官,這是他中進士後第一次擔任職務。弟弟蘇轍送他赴任,兄弟倆從汴京一直相送到鄭州。人生飄忽不定,就像雪泥鴻爪。這首詩本來是蘇軾對弟弟的勸勉,卻不曾想預言了他飄搖的人生……
幸福自在的日子隨之而去,後來長長的幾十年,他就像落單的鴻雁,一個人漂泊在大宋王朝的版圖……
被貶黃州後,蘇軾徹底正式開啟了被貶來貶去、顛沛流離的餘生。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升任翰林學士,為朝廷起草文詔,常隨皇帝左右。
這時,舊黨執政者要廢除一切新法,對社會積弊有深刻洞察的蘇軾,知道新法的某些措施對裁抑貴族特權,增強國防力量有利,因此反對舊黨執政大臣的一意孤行,主張對新法「校量利害,參用所長(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二首·蘇東坡全集·卷四十五)」。這樣,便遭到舊黨一部分人的攻擊,尤其是他的高才,他那不隨俗的性格,更使朝廷內心術不正之人不能容忍,接二連三羅織罪名對他彈劾。
為了避開政治漩渦,蘇軾不得不再次被迫離開京師,出知杭州,後又轉知潁州、揚
州、定州。
所到任上,他為當地百姓辦了一連串好事:在杭州,為受水旱災害的杭州百姓數次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賦稅,開倉賑濟饑民。他親自勘察地形,在西湖修築長堤,疏浚水道,興修水利。既灌溉了農田,減輕水患,又美化了西湖風景。所築長堤,世稱「蘇堤」,為西湖美景之一。杭州百姓非常敬愛他,以至「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宋史·本傳》)
在潁州,他上表朝廷,請留黃河民夫修境內溝洫,以解當地水旱之患;在揚州,數次為民請命,請求詔免百姓多年「積欠」,減輕人民負擔。在定州,他修飭軍備,加強邊防;為民上表請求減價糶米賑災。雖然在潁、揚、定三地任職均不足半年,卻力行善政,深得當地百姓愛戴。
元祐八年(1093年)9月,高太后逝世,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對元祐時期執政的舊黨人士一律指斥為「元祐黨人」,株連下罪,蘇軾也因而遭禍,被貶謫到「蠻荒」的嶺南惠州。此後,再貶「風濤瘴癘」的海南。
到這時,蘇軾已年屆六旬,面對殘酷的政治迫害,險惡的生存環境,他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變,在惠州和海南的六年,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這一時期,是他文學創作的又一高峰期。
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本以為此生必死海外無疑的蘇軾,終於得到回返內地的機會。
但是,他已是65歲風燭殘年的老人,回返內地的長途跋涉,使他染上了疾病,終於在第二年,病逝於常州。噩耗傳來,「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諮嗟出涕。」(《東坡先生墓志銘》)蘇軾不是完人,他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在失意、被貶的過程中一步步練就的!
在他的詩詞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晰的體會到那個真實的東坡。妻子王弗去世十年,每逢妻子故去之日,他都哀傷不已。一次,在夢裡見到依然年輕的妻子,直到哭醒。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重情義,又不那麼堅強的東坡……在被貶黃州的時候,他的內心也是糾結萬分,還做不到那麼豁達。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糓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皇帝讀到這首詞,以為他要浪跡天涯,緊急傳召讓人確認蘇軾還在否?在黃州,蘇軾的日子非常難。此時的他,沒有權力,沒有薪水……在朋友的周旋下,他在城東借了一塊山坡,扛起鋤頭種地,跑到田地築房。大有安心做農夫的架勢,從此,他有了一個新稱號「東坡居士」。 ——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蘇東坡全集·卷十一
蘇軾在經歷過那麼多的坎坷際遇後,能及時調整,讓自己擁有一個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世的無常。他在給李端叔的書信中寫道: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樹上長樹瘤,石上有花紋,犀角上有貫通的白線,以此來討取人們的喜愛,其實都是它們本身的毛病。被貶黜以後,我曾默默自省,回顧三十年以來的所作所為,大多都屬於有毛病一類。閣下所看到的都是以前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了。經歷那麼多的世事沉浮後,一個嶄新的蘇東坡問世了……我們喜愛蘇東坡,是欣賞他身處逆境,卻始終能將自己的生活過的生趣盎然的那份豁達……
一千年來,他就像個永不過氣的偶像,幾乎每個人,都能從他身上尋找到自己最嚮往的樣子!而想要全方位了解一個真實的蘇東坡,最好的辦法是從他的詩文入手。
但是,不知道喜愛蘇東坡,喜愛蘇東坡詩文的您,是否和小編一樣,有一種遺憾。
想讀東坡的全集,卻難尋佳本。要麼只有文集,要麼只有詩詞集,要麼排版雜亂,整理草率,印製粗糙,不能收藏。而且只有原文,對於古文基礎薄弱的自己來說,很不友好……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今天給大家推薦
這套《蘇東坡全集:註譯本》,絕對值得收藏!蘇軾的作品自宋代以來,流布甚廣,影響甚大,歷代注本、刻本繁多。但傳本叢雜、異文繁複,編次不一,體例各異,闕漏嚴重,可以說,傳世刊本,沒有一種適於今天讀者藉以全面了解蘇東坡本人及其作品的。為使今天的普通讀者能全面了解蘇軾及其作品,這套《蘇東坡全集:註譯本》精心挑選底本,審慎整理,多次點校,文本精良。這套《蘇東坡全集:註譯本》囊括了蘇東坡所有的詩文作品,是難得一見的蘇東坡全集。編者對所收全部蘇軾作品,分類並按寫作年代序次編排。
全書依次分為賦、詩、詞、文、附錄五大部分。詩以古體、律詩、絕句為序,詞以詞牌為類,文以文體相別。各小類中具體篇章基本以寫作年代先後為序,年代不確定者置於同類編末。附錄收錄存疑作品及蘇軾生平資料。蘇軾的作品典故多、旨意深、文字奧,向來被認為難讀難解。對古文基礎薄弱的讀者來說,障礙很大。
這套書為了解決讀者的這一閱讀障礙,精心做了譯註工作。全書所收賦、詩、詞全部加注,力求簡明準確。全書所收文章,不論文體,作了白話翻譯,翻譯力求忠實原文,行文流暢,通俗易懂。蘇文博大精深,內容富贍,迄今沒有注釋,翻譯難度很大,編者志在為一般讀者大眾讀懂蘇東坡作品提供幫助,但限於學力,也許只能是「雖有志焉,而未之逮也」。本書採用精良膠版紙印刷,印刷清晰,薄厚適中。內文排版字大行疏,排版舒適,久閱不累。裝幀設計新穎、雅致、簡潔,全套書擺放在一起,書脊是一幅東坡圖。放在書架賞心悅目。全書還特意設計了一個紙箱,不但保證您拿到手中的書完好無損,還可以收納全書,以作收藏之用!閒來無事,
讀一讀《蘇東坡全集》,在字裡行間體味屬於自己的東坡……
雖然和他相隔九百多年,但他好像依然在你的身邊!相信在這既漫長又短暫的人生中,
有蘇軾為伴,一定不會孤單!首版珍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