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每天分享佳片的小先生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越戰題材的戰爭電影 《危機.龍潭之戰》
本片根據龍潭戰役真實改編,主要講述了澳大利亞第一特遣隊與北越在越南龍潭所發生的戰鬥。雙方激戰六次衝鋒,最終以澳軍援軍趕到結束戰鬥。
1955年11月1日,越南爆發一場南越與北越之間的戰爭,從表面上來看,他們屬於內戰,實則卻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以蘇聯為首SH主義陣營的一場戰爭。1961年,美國派遣約四百名特種兵正式進入南越,標誌著越南戰爭的升級。到了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了著名的德浪河谷戰役。《我們曾經是戰士》這部影片,說的就是這場戰役。(詳情參考我近期作品)
1966年1月末到3月底,美軍在越南中部的東山平原發動了白翼行動。為了配合美軍行動,澳大利亞決定增加 在越南的兵力,使澳方海陸空部隊的人數增加到了6300人。那麼澳大利亞為何要參與越南戰爭呢?
其實 這個淵源還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就看準了美國,抱上了這條大腿。一開始美軍採用大規模的火力和機動策略來對付北越軍隊。雖然效果很好,但經常搞得兩敗俱傷。而澳大利亞的軍隊打發則是避其鋒芒,使用火炮、裝甲車、直升機等工具,將北越軍隊與村莊分開各個擊破,效果出奇的好。因此為了能給澳軍一定的作戰空間,澳大利亞特遣隊選擇了越南南部的福綏省。作為主要軍事基地,此地也是北越軍隊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且交通便利,容易得到補給。即便打不贏,還可以從海上逃跑。澳大利亞第一特遣隊實際上是一個旅級編制,由五個步兵營以及裝甲、航空、炮兵等單位組成。總計約4500人。他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直接隸屬於美軍第二野戰部隊。
1966年6月,美軍與澳軍在該區域進行了一次掃蕩行動,期間,北越軍隊曾在第一特遣隊基地外,進行了數天偵查。目的就是要摸清澳大利亞的防禦工事。16日晚上,數枚迫擊炮和榴彈炮落入基地內,當場造成了多人死傷。由於澳軍還不確定來襲的精確方位,只能通過聲音和炮彈的閃光點來大致定位。於是澳大利亞皇家炮兵便朝著兩公裡開外的,二號公路沿線進行轟炸,很快這次北越襲擊就戛然而止。
為了反擊越軍的偷襲行動,第一特遣隊決定執行一次復仇計劃。湯森中校命令一支巡邏隊,到附近的龍潭橡膠園進行勘察。他判斷迫擊炮就是從那裡發射過來的。然而到了現場的巡邏隊,除了找到一些武器殘骸,連越軍的人影都沒有找到。
第二天,史密斯少校攜帶108名士兵再次趕赴香蕉園。這次巡邏其實少校是帶著情緒參與的,因為他剛剛與自己的頂頭上司湯森中校產生矛盾,並向基地內的最高指揮官傑克遜準將請求調離崗位。特遣隊的氛圍令他心生厭煩,不僅是上級長官的問題,而且他所在的連隊,提供來的三分之二都是新兵,根本沒有作戰經驗。士兵們還時不時的給他捅簍子,令他大為惱火。
他們這次巡邏的當天,軍營裡正召開慰問演出,士兵們怨聲載道,等他們回來,演出恐怕早就結束了。各排長的處境也不妙,他們夾雜在連長與營長之間,他們擔心成為這兩人的炮灰。經過勘察,在橡膠園,他們發現了地上有血跡,並且還有車輪痕跡。於是史密斯安排11排的排長夏普中尉,順著車輪的方向進行查找。
夏普中校此人呢,在軍營可以說算是一個標新立異的人物。小墨鏡從不離身,就在基地遭襲的那天晚上,他和士兵在營內打牌,炮彈都開始打你頭上了。他竟告訴手下都別著急,一定要穩住,我這把牌馬上就贏了,現在的史密斯則直接扔掉了他的墨鏡,警告他 小子,你別太拽了,做人要低調懂嗎!
下午3點15分,11排在橡膠園的道路上,遭遇一支北越巡邏隊。史密斯上校命令他們立刻進行追擊,跟隨這支小隊,士兵們來到一座小屋,但裡邊空蕩蕩的。與此同時,在橡膠裡內,每個人都感覺到出奇的安靜。而這種安靜,又透著一股不祥的氣息。
襲擊他們的軍隊隸屬於北越第五步兵師,成立於1965年8月,該師地下兩個團274團和275團。加上整個地區的遊擊隊 總人數達到了4500人。夏普中尉緊急向史密斯做了匯報,隨即,他安排在附近的第10排前去支援。起初澳軍一直認為襲擊他們的越軍,只有一個排,,應對作戰方案,也是按照常規的打法,炮兵提供坐標,然後呼叫轟炸,澳軍基地的皇家炮兵,裝備了十八門m50式105毫米榴彈炮。該炮機動性強,性能優良,最大射程可達一萬米,每分鐘可發射八枚炮彈。
在50年代至80年代,是北越的標準配置,湯森中校向傑克遜準將介紹了當前史密斯巡邏隊的位置。11排在最前方,第十排在十一臺後側約四百米處,目前正在趕去支援。最後是史密斯少校的連指揮部,準將覺得對付一個排一百多人,怎麼算都綽綽有餘,用不著那麼著急。實際上前線的士兵們嚴重錯估了越軍的數量,在前方八十米的位置,越軍的火力一直碾壓澳軍。直到交火一段時間後,他們才意識到戰況並非自己原先估計的,夏普中尉趕緊與史密斯通話。而他就在11排後側的一百米處,第10排的增援部隊已經趕到,他們發現少量越軍正在後方準備包抄。一時間11排變成了孤立的作戰單元,前有敵軍後有夾擊,交戰中第10排的通訊系統被打壞,無法聯繫到前方和後方友軍。為了能夠儘快支援11排,史密斯再次緊急呼叫火炮,坐標依然是11排前方的100米處,
隨著時間推移,狀況悄然發生了變化。夏普告訴他敵軍已經前移,火炮必須向我們靠攏。話音剛落,他就被子彈擊穿了脖子 。
由於是巡邏任務,11排的士兵們只裝備了L1A1和M16突擊步槍。每個人攜彈量只有60發,M60機槍也只有兩百發,所以子彈短缺將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無奈11排只能藉助皇家炮兵的火力來壓制越軍。經過二十分鐘戰鬥,第一波攻擊被擊退,11排減員三分之一。現在別克中士暫代排長職務,直接向連長匯報。
短暫的戰鬥間隙後,很快,迷霧中再次湧現出了更多的越軍,數量幾乎是第一波的三倍,史密斯緊急向基地請求裝甲車支援。同時請求空軍協助進行轟炸。
從整個影片的畫面上來看,澳軍所處位置 實際上就是一個固定的靶子,越軍則更像是一群沒有智慧的機器人。沒有任何戰術,哪怕是重火力也沒有,實際根據戰後的統計記錄,當時北越的第五步兵師裝備的有75毫米無後座發射器,82毫米迫擊炮和12.7毫米重機槍,其實戰鬥中,澳軍確實遭到了迫擊炮的重點襲擊。下午五點,美軍三架F4幻影戰機,應邀支援11排。
戰機已經抵達預定位置 只等11排發射信號。最關鍵時刻煙霧彈啞彈了,搞的美軍飛行員很無奈:要不我們先走,等你們搞好了我們再來?無奈史密斯再次聯繫他們:來都來了,你不搞點動靜,不然人家以為你是過路的妖怪那,隨便找個地方炸吧!
轟炸結束,越軍第二波攻擊開始結束。趁著空檔,11排士兵們迅速收縮戰線。人員收編成一個圓形工事,以應對第三次包圍,這時每個人手裡的子彈已不足10發了。
緊接著越軍開始了第三波攻擊,這一次包括連長史密斯在內,都意識到他們面對的越軍數量,至少在一個營以上。別克中士向史密斯請求,將火炮轟炸的坐標定在他們的位置上,他們成功撤退的可能性已經為零。史密斯艱難的做出了最後決定,他下令向11排陣地發射火炮,轟炸結束。他們知道11排已經全部陣亡。
六月份的越南天氣平均溫度三十三度,降水量可達兩百多毫米,屬於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尤其是這個地方高溫還多雨。趁著大雨北越軍隊展開了第四波圍剿,這次的目標直指連長史密斯。從交戰環境上來看,越軍希望藉助自己在叢林戰的優勢,一舉消滅掉橡膠園內的奧軍。很顯然11排只是個誘餌,他們並不想一次性解決戰鬥,而是通過不間斷的作戰來吸引更多的澳軍過來。很可能越軍最終目標,就是第一特遣隊的大本營。這一點傑克遜準將判斷的不無道理。
史密斯連長請求支援,但傑克遜並不想增援。因為在澳軍現在,駐紮在福綏省的軍隊只有兩個步兵營。第5、第6營 如今在基地內的力量也只有一個步兵連,約100餘人,還有300名後勤人員,傑克遜不敢冒險,如果大本營被拿下,那麼澳軍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將舉步維艱。
好吧,增援你不給,送點子彈總可以吧?就是這個請求準將也不答應。最終空中支援的負責人,決定違抗命令,說起來在第一探險隊還有一個奇葩現象,下屬懟領導,小兵懟排長,少校懟中校,中校懟準將,你總能看到士兵們在違抗命令。
第10排的陣地上,戰事稍停,雨霧中走來幾個身影。大家一看原來是11排的人,實際上第10排和11排相距不足百米。加之前期炮擊的坐標,他們都以為11排已經全部陣亡。這一消息傳到史密斯耳中,令他喜出望外,他感覺到自己的堅持是對的,是有價值的。他再次向基地請求裝甲部隊增援。儘管11排還有倖存者,但準將依然堅持讓他們自行撤離。
湯森中校決定不執行準將的命令,他下令派出裝甲部隊進行增援。而他自己也趁機從基地偷偷溜走,跟隨裝甲車一路奔赴橡膠園。
第五波攻擊開始,第10排11排開始向後方撤離與連部匯合。與此同時,配合火炮的掩護,戰況似乎變得更加殘酷了。北越軍隊一如往常的衝鋒,不僅遭受了炮擊,還有無數的子彈攻擊。到這個階段,似乎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給澳軍了個雷擊,雖說沒出現人員傷亡。但通訊系統卻被打壞了。
橡膠園內增援的裝甲部隊首次遭遇越軍,在重武器與輕武器的碰撞中,澳軍勢如破竹。第六波攻擊主要圍繞在史密斯所在的連部。根據當時的記錄,澳軍與越軍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晚上,並且美軍的轟炸機再次對該地進行了轟炸支援,直到第二天戰鬥才算完全結束。這一站,澳軍參戰兵力108人。官方的數據顯示有18人死亡,24人受傷。而北越的參戰兵力則高達2500人,超過150人死亡。不過據當時參戰的士兵回憶,官方的數據並不準確。戰後無論是澳軍還是北越的軍隊,都宣稱自己勝利了一個在戰術上獲勝,一個在戰略上獲勝。
勝利?戰爭中嚮往又諷刺的字眼,戰爭從來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無辜民眾的傷亡和多年揮之不去的戰後廢墟。
喜歡更多越戰題材作品的,趕緊點個關注吧!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