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最大的秘密

2021-03-02 虹膜

希區柯克拍《精神病患者》那年剛好六十歲,他的個人名望和權勢都處在好萊塢之巔。


當時的好萊塢傳統片廠體制已經崩潰,司法部與五大片廠的訴訟糾葛已告一段落,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斯、雷電華被要求剝離旗下的院線,被迫轉成以製片和發行業務為主。演員脫離了片場的束縛,改為與經紀公司結合,這改變了好萊塢的權力結構。獨立製片公司紛紛湧現,它們開出優厚的條件吸引大明星和大導演,成為好萊塢的活力源泉。電視的崛起讓好萊塢在戰慄中選擇了以一種瘋狂升級的方式回擊,電影院裡銀幕越來越大,音響越來越轟鳴,彩色電影取代了黑白,神話史詩片最受歡迎,悲觀、陰鬱的黑色電影幾乎銷聲匿跡。

已於1955年正式成為美國公民的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正享受著他電影生涯中最輝煌的十年,人們恭稱他為懸念大師,翹首期盼他的每一部新片。他於1953年起與派拉蒙展開長期合作,對於預算在300萬美元以下的項目,他擁有完整的決定權。

《火車怪客》(1951)

他的經紀人是MCA的老闆盧·瓦澤曼(Lew Wasserman),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作為當時最大的經紀公司,MCA在電影和電視界都擁有堪比三十年代米高梅那樣的話語權,它不是片廠,它擁有的僅僅是明星,以及像希區柯克這樣的導演。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後窗》(Rear Window)、《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知情太多的人》(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希區柯克在這一時期的大部分影片都取得了票房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只有個別例外,比如《伸冤記》(The Wrong Man)的票房僅有200萬美元,《迷魂記》毀譽參半。


《後窗》(1954)

但無論如何,那些都只是偶爾的失手,沒人動搖了對大師的信心,而且有經驗的人都習慣了這樣一個事實:希區柯克的任何作品,不管剛出來時得到什麼評價,不出幾年它都將被視為傑作,誰知道《迷魂記》會不會呢?

在接連推出電影佳作的同時,他還提供冠名權製作了三季名為《希區柯克電視劇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的懸念劇集。這套劇集的製作幾乎和希區柯克本人沒有關係,他只是負責在片頭念上一段別人為他準備好的聽起來無比聳動的導語。當然他偶爾也會導一兩集,但每集花費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三天。

《希區柯克劇場 第一季》(1955)

自從二十年代踏入電影界起,希區柯克一共執導了四十六部長片。儘管其中大部分都是懸念和驚悚類型,但他仍竭盡所能地嘗試各種電影化的可能。他將鏡頭的時長拉到一卷膠片的極限,他把影片發生的場所縮小到方寸之地,他也與時俱進地嘗試了3D,涉足了同性戀題材,因為重複自己不符合希區柯克的藝術追求。

我們可以設想,處在人生巔峰的希區柯克,該怎麼開始下一部影片?

《驚魂記》(1960)

事實上他高度焦慮,他非常擔憂無法找到突破口,直到助手將一部名叫《精神病患者》的小說擺到面前。其實這部小說早就進入了派拉蒙公司編劇部的視野,但卻得到了「噁心」的評價,然而希區柯克的助手知道自己老闆的口味與眾不同,於是堅持呈上了這部並未被多數人看好的變態殺手小說。據說希區柯克是被那場突如其來的浴室戲吸引住的,讓女主角在故事行進到一半處就死掉,這是一個絕妙的創意,就憑這點就值得拍部電影。現在我們知道,接下來的事就都是傳奇了。

當傳奇變成事實時,寫下傳奇吧。《希區柯克與<精神病患者>》就是一部重現傳奇的書。這本傳奇電影的傳記出版於1990年,後於2012年被搬上大銀幕,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精神病患者》——這部誕生於半世紀前的經典的興趣。

本書運用如同電影一樣的技巧,再現了希區柯克準備和拍攝《精神病患者》時的場景。我們可以從中得知,希區柯克從一開始就高度精確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部什麼影片。換句話說,這部電影是先在他的腦海裡有了初步的輪廓後,再指示編劇落實到文字上,影片先後用了兩名編劇,起主要作用的是後加入的約瑟夫·斯蒂法諾(Joseph Stefano)。當劇本完成後,希區柯克常常興味索然地說,電影的實質創作已經結束了。然後,他再利用索爾·巴斯(Saul Bass)天才的形象思維能力,將文字的劇本轉成圖畫的分鏡表,最後依樣畫葫蘆地拍出來便是。


法國人將許多好萊塢導演供奉為「作者」(auteur),那個萬神殿裡面也許不乏濫竽充數之輩,但希區柯克絕對當得起這一稱呼,因為他對影片方方面面的控制已達到一種病態的程度,這正是作者電影追求的至高境界。從前期籌備,到中期拍攝,到後期製作,甚至宣傳發行,每一個步驟都貫穿了導演的意志,這在好萊塢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為了在公眾中營造一種神秘的效果,希區柯克甚至禁止派拉蒙的劇照攝影師進入攝影棚工作,他還和每個電影院的經理籤下合同,要求他們在電影開場後不放任何觀眾入場。即使這種神秘兮兮、故弄玄虛的伎倆得罪了影評人和媒體,希區柯克也毫不在乎。對電影的全盤掌控是建立在他對電影製作中每個環節的精通之上的。他知道一場戲該用什麼焦段的鏡頭,放在什麼機位可以得到什麼景別,每個細節他都了如指掌。


但和了解技術比起來,洞悉人心才是希區柯克最厲害的本領。場記向他匯報樣片穿幫,他藉此批評了攝影師但卻絲毫不透露是場記報信。他總能恰到好處地調節演員的情緒進入角色狀態,比如在拍《蝴蝶夢》時,他故意讓瓊·芳登(Joan Fontaine)以為全劇組的人都不喜歡她,讓她陷入持續的擔憂中,這和德溫特夫人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不謀而合。

到了《精神病患者》他又重施故伎,對女主角珍妮特·李(Janet Leigh)呵護備至,但對男主角安東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卻不聞不問,以至於讓珀金斯以為導演不喜歡自己。原來希區柯克故意這般,是希望珀金斯進入一種和諾曼·貝茨相似的與世隔絕的心理狀態。還有一次,他為劇組工作人員從紐約準備了聖誕禮物,但因為工作失誤,禮物一開始送錯了,而聖誕日馬上就要來臨,他立刻找人坐飛機將禮物隨身帶到洛杉磯的片場。他就是這種人。


更不要說對觀眾了,希區柯克從來都被認為是最懂觀眾心理的人。他知道怎麼操控觀眾的反應,讓他們害怕、緊張、尖叫。不過《精神病患者》隨後難以置信的成功一度令導演百思不得其解,這部影片有那麼好嗎?連他都開始懷疑,其實自己還不夠了解觀眾。

作者史蒂芬·裡貝羅(Stephen Rebello)無疑是崇拜和愛戴希區柯克的,但他筆下的希區柯克卻並不可愛。在讚美希區柯克精準的判斷力、高標準的執行要求、永不枯竭的奇思妙想之餘,他將希區柯克塑造為一個嚴厲的暴君,一個狡猾的名利覬覦者。儘管他已名滿天下,富甲一方,但對聲名和金錢的更進一步渴望一直是他工作的主要目標。作者還惋惜地提到,在《電影手冊》影評人毫無節制地吹捧下,晚年的希區柯克有點迷失在作者光環之下了。

《捉賊記》裡偷偷冒泡的希區柯克

不需要精確統計便可以斷定,在英文世界裡,關於希區柯克的出版物是所有電影導演中最多的。他本身就像一個深不見底的神秘洞穴,反覆吸引著人一探究竟。即使在中國,有關希區柯克的各種著作和文字也難以盡數,有的是訪談集,如《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有的是評論集,如《重訪希區柯克》,還有傳記,如《這只是一部電影》,但案例研究在國內這還是第一本。

其實希區柯克的知名作品幾乎每部都有英文專書論及,不過從關於《精神病患者》的開始引進或許是最恰當的,不僅以為這部影片最有名,也不僅是因為這本書拍成過電影,而是因為《精神病患者》真正關照了人的心靈,它正好是一柄打開希區柯克秘密壁櫥的鑰匙。

點擊或輸入以下關鍵詞,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今敏 | 法國新浪潮 | 浪漫愛情喜劇 | 1994年 | 絕命毒師 | 伍迪艾倫 | 2015最佳電影 | 政權暴行 | 金球獎提名 | 好萊塢 | 河正宇| 華語十佳 | 福爾摩斯 | 特工間諜片 | 青春片 | 小津安二郎 | 火星救援 | 郭敬明 |陽光燦爛的日子 | 奧麗芙·基特裡奇| 徐浩峰

相關焦點

  • 希區柯克處女作電影《歡樂園》裡,已經深埋了他一生拍片的秘密
    這也是我們樂此不疲地從作品裡尋找蛛絲馬跡的原因,因為這些隱秘的痕跡,恰恰可以洞見作者的心靈的秘密,藉此能夠恢復他創作時的全息社會影像。所以,恩格斯說巴爾扎克的小說,要比經濟學家對社會的認識更為深刻,這就是因為小說作品裡包容著全息的社會密碼。作家用他的感受,為作品裡的社會情境定了調門,這種調門本身就是一種信息。
  • 希區柯克處女作電影《歡樂園》裡,已經深埋了他一生拍片的秘密
    這也是我們樂此不疲地從作品裡尋找蛛絲馬跡的原因,因為這些隱秘的痕跡,恰恰可以洞見作者的心靈的秘密,藉此能夠恢復他創作時的全息社會影像。 所以,恩格斯說巴爾扎克的小說,要比經濟學家對社會的認識更為深刻,這就是因為小說作品裡包容著全息的社會密碼。作家用他的感受,為作品裡的社會情境定了調門,這種調門本身就是一種信息。
  • 希區柯克《電話謀殺案》:最大逆轉針對的是計劃沒有變化快的現實
    這是希區柯克對觀眾隱秘心理的深層次觸摸與提拎,而觀眾也在希區柯克的耳提面命的操控之下,在他的電影裡得到了一次欲望的釋放。甚至是電影裡的破案與解謎,其實並不是希區柯克最為關心的,破綻重重與因小失大的電影敘事,都在希區柯克電影裡得到原諒,因為觀眾在電影中看到的是人心的解讀與欲望的滿足,而不是對什麼推理的絲絲入扣的津津樂道與回味不已。
  • 希區柯克:減肥很難,但我更怕孤單
    世界一變再變,媒介一換再換,電視臺和電影院都快被Netflix「趕盡殺絕」了,希區柯克驚悚片的魅力卻絲毫都沒減少。 跟著Voicer偵破10個關於他的秘密,一起重新認識這個聰明絕頂、無所不能的胖子。
  • 《房客》:讓希區柯克成為「希區柯克」
    把目光投向希區柯克生涯早期,在成為字幕部主任之後,希區柯克已經參與了一些電影的製作,但大多數都是作為導演助理和對白編寫。有一天,一位叫麥可鮑爾康的製片人問希區柯克,願不願意自己導演一部電影?於是希區柯克改編了桑蒂斯的一本小說,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歡樂園》。嚴格意義上來說,《歡樂園》並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故事十分離奇且幼稚。
  • 希區柯克電影中的小花招
    這個詞來源於英國作家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的間諜小說,他的小說中,主人公總是在偷竊堡壘地圖、偷竊文件或是什麼秘密,人們就把這類行動取名為「麥格芬」。希區柯克的合作編劇麥克菲爾(Angus McPhail)認為,希區柯克的手法與吉卜林的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也將它命名為「麥格芬」。
  • 【試讀】《希區柯克電影製作大師班》你希望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觀眾對逃亡者必定抱有同情心。同時他們會問,「為什麼他不求助於警察?」好吧,警察也在追捕他,所以他不能去找警察。否則也不會有追逐的故事了。無辜者不能也不可以去找警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Ripley)中的馬特•達蒙(Matt Damon)以及《可愛的骨頭》(The Lovely Bones)中的史坦利•圖齊(Stanley Tucci),他們都不得不感謝希區柯克。所有這些殺人犯都是迷人、表裡不一、讓人同情和致命的。秘密與間諜間諜片是電影史上最古老的類型之一,希區柯克鍾情於間諜和秘密。
  • 以傳奇導演希區柯克命名的「希區柯克變焦」是啥?
    「希區柯克變焦」的首次登場而我們要了解的「希區柯克變焦」便是一種以他名字命名的拍攝技術。該技術的首次登場是在希區柯克執導於1958年上映的電影《迷魂記》中。在上面的電影片段中,在拍攝向下看樓梯的場景中,明顯可以感受到這種拍攝手法完美地給人帶來的源自於恐高症的壓迫感。真可謂是大師的手法!變焦在理解「希區柯克變焦」之前,先理解一下「變焦」。
  • 希區柯克是個小說家?
    其中僅有《希區柯克最喜愛的懸念小說》等書名透露出書中的小說並非是希區柯克的作品;以及《兇案畫像錄:希區柯克精選懸疑小說集》尊重事實,封面上註明了「希區柯克編選」。除了這些書籍,各類期刊雜誌上「希區柯克著」的小說更是屢見不鮮。這種情況持續至今,以至於筆者驚訝地發現身邊的大多數朋友竟然都以為那些故事是希區柯克創作的作品。   在歐美,對於希區柯克的研究汗牛充棟,數不勝數。
  • 「13 個希區柯克的電影技法」
    從演員頭上奇怪的角度拍,可能代表特別的意義。希區柯克用這個原則去安排他的每一場戲,控制觀眾何時情緒該激昂,何時該放鬆。他把這個比喻成作曲,只是,他不是在玩樂器,他是在玩觀眾。從演員的特寫開始剪到他看到的東西回演員看完的反應重複可以在主角與他看到的東西之間交互剪接,增加戲劇張力。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法,有時比好的演技更有力道。更上一層樓的方法,讓主角走向被看的東西,再跟拍他轉換視點的樣子,這樣觀眾會認為主角在分享他的私人秘密。
  • 《怪屍案》:希區柯克為什麼展示了惡,卻給了我們正能量信心?
    從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希區柯克一貫的拍片動機與動力,那就是謀殺、兇殺這類陰森的現實元素,在希區柯克的運鏡之下,往往成為他深入探究人際關係與情感動機的一把鑰匙,或者叫做「後窗之窺」。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探討一下希區柯克電影為什麼幾乎部部與死亡為伍,展示殺人奇觀,但他的電影裡,卻能擁有一種正能量的底蘊,看完之後並沒有一種恐怖之感,反而對人生充滿信心?
  • 希區柯克懸疑電影中的乘客形象
    毛尖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懸疑電影的掌門人,最喜歡坐火車也最擅長表現火車。他自己本人就多次在火車場景中客串出境。1929年,希區柯克執導英國第一部有聲片《訛詐》(Blackmail,英國),即將捲入命案的男女主人公登上同城列車,希區柯克也在車上。
  • 希區柯克好萊塢首部作品就獲奧斯卡獎,他卻說《蝴蝶夢》不是自己的...
    如何走出婚姻中的困境,小說作者杜穆裡埃給讀者開出了一張良方:勇敢面對,說出你的秘密。儘管《蝴蝶夢》中充滿令人不安的浪漫氛圍,儘管麗貝卡的死因撲朔迷離,但它不是懸疑小說而是情感小說。希區柯克想把它拍成懸疑片,按照他的設想寫出的劇本被塞爾茲尼克否決了。
  • 格蕾絲·凱利居然騙了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從此迎來他在美國電影生涯的高峰。很多演員意見不小,派拉蒙表示願意負擔最高水準的片酬,讓希區柯克繼續使用這二位愛將。史都華甚至經常參股投資,拿很低的片酬,最後從利潤裡面提成。希區柯克躊躇滿志地開始工作,他原打算到紐約的格林威治村(也就是西村)實地進行,但最後還是決定在派拉蒙的攝影棚內造一個住宅小區出來。
  • 希區柯克有多胖?比胖還胖.
    這個麥高芬事實上成了電影大師希區柯克講故事的一種方式。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法國新浪潮的主將,說他多次觀看了希區柯克攝於1954年的《電話情殺案》。這部影片在希區柯克的眾多經典作品中,並不特出,但是希區柯克的攝影機所表達的曖昧的道德卻意味深長。
  • 致敬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盤點偉大導演十大經典之作
    希區柯克是一位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不僅如此,他更是一位藝術大師、策劃大師、懸念大師,總之,他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電影,也有著謎一樣的呈現。提到希區柯克的名字,腎上腺素便會自動分泌多巴胺,伴隨懸念、驚悚、緊張、刺激這幾種情緒的一同到來,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象徵,一種情懷,一種電影載體和一種電影基因了。因為小時候進過一次警察局,一生心有餘悸今天是這位電影大師誕辰120周年整,我們必須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聊一聊希區柯克,以此對他表示懷念,畢竟這樣的人物不多見,100年裡可能只出現一位。
  •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經典電影盤點
    在希區柯克的精心設計之下,他的電影是生與死、罪與罰、理性與瘋狂、純真與誘惑、壓制與抗爭的矛盾統一體,因此他也被譽為「電影界的弗洛伊德」。在他的導演生涯中,一生共導演了50多部電影,監製了數百集電視劇,創造了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本期就按時間順序盤點一下希區柯克最經典的十部電影。
  • 假設希區柯克來中國拍怪屍案
    這雙穿著紅藍配羊毛襪的腳,因希區柯克而流芳。50年代美國鄉下發生的這起《怪屍案》,是胖老頭用來向觀眾賣萌的小可愛。
  • 「麥格芬」與希區柯克的黑暗童話
    在英國的電影製作經歷鍛鍊了希區柯克的劇本構思。但從《房客》開始,希區柯克逐漸痴迷於電影技術,力求運用鏡頭製造和提升視覺效果。後者跟希區柯克一樣,是一個傳奇,也是一個控制狂,十分不滿希區柯克改編的劇本,還對希區柯克擅長的黑色幽默嗤之以鼻。
  • 「麥格芬」與希區柯克的黑暗童話
    在英國的電影製作經歷鍛鍊了希區柯克的劇本構思。但從《房客》開始,希區柯克逐漸痴迷於電影技術,力求運用鏡頭製造和提升視覺效果。希區柯克(左)與塞爾茲尼克(右)兩個人激烈地碰撞到一起,最後以相互妥協收場。不過,在後來的幾部電影裡塞爾茲尼克仍然幹預希區柯克電影創作的每個過程,因此在《悽豔斷腸花》之後,兩人也徹底分道揚鑣。而《蝴蝶夢》沒有在那一年奧斯卡上拿下最佳導演,卻拿下了頒給製片人的最佳影片,這也成為希區柯克心中永遠無法釋懷的痛。後來每當他談到《蝴蝶夢》的時候,都形容這部電影「一個缺乏幽默感的故事,內容相當老套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