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
「媽媽,難道你沒別的事可做?何不與你的朋友共度周末?漢娜、葛蒂、魯芭、桃樂西、山姆或是賽門舅舅?你在葛蘭艾可遊樂園這裡做什麼?」
「我在這裡讓你丟臉嗎?你總是難為情。不然我該去哪裡呢?」
「我只是說我們倆都已經成年了。我已經60多歲了,或許我們該各有各的夢了。」
「我總是讓你丟臉。」
「我可沒這麼說,你沒有在聽我說話。」
「總是覺得我老糊塗,總是以為我什麼都不懂。」
「我沒那麼說,我總是說你不可能什麼都懂,只是你——只是你——」
「我怎麼樣?說啊,是你先開頭的,說下去,我知道你要說什麼。」
「我要說什麼?」
「不,歐文,要由你說出來。若是我說,你就會改我的話。」
「只是你不聽我在說什麼,只是你大談自己不懂的事情。」
「聽你?我不聽你?告訴我,歐文,你聽了我的話嗎?你了解我嗎?」
「你說得對,媽媽。我們兩個人都沒有好好聽對方說話。」
「我可不是,歐文,我聽得很好。每天晚上我由店裡回來都只聽到一片靜寂,你根本懶得由書房上樓來看看我,甚至連招呼都不曾打。你從沒問過我今天工作辛不辛苦。如果你根本不和我說話,我怎麼可能聆聽你呢?」
感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時,就非常的震驚。這是歐文·亞隆的一段夢境,表示的是,和母親之間的一段對話,那個時候,他早已成為心理學界的大師,而母親早已離世。但是即便到那個時候,母親對於他的深刻影響,都一直在延續著。當學了許多心理學知識甚至成為學界泰鬥的歐文·亞隆說出,「我們彼此都沒有好好聽對方說話」的時候,這是一個百試百靈的方法,然而母親的質問,卻同樣的有力量。捫心自問,所有的我們,「何曾聽母親好好說過話?何曾真的去聽她想說什麼?」
可能更多的時候,她還沒有開口,就已經被打斷。
因為我們總會覺得,母親的見解是如此落伍、陳舊、不可扭轉,無法溝通,不能理解,因為沒有溝通的必要,只需要在她的世界裡活著就可以,然而,母親的感情世界,我們是否真的能夠看見呢?即便智慧如歐文·亞隆,也尚且沒有做好,不知我們做到幾何?
思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下面一段精彩的對話,同樣是引人思考。那是歐文·亞隆繼續和母親的對話,關於母親說了上面那一段話之後,歐文·亞隆表示了自己為什麼不願意去傾聽母親的話,其原因在於,「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覺得母親在責備他,責備他不夠優秀。」
然而這也是一種自我錯覺。
「我知道我碰到你就退縮,為什麼?我怎麼記得?那是50年前的事了,媽媽,但不論你對我說什麼,我都覺得是責備。」
「什麼?責備?」
「我的意思是批評。我得避開你的批評。這些年來我總覺得自己已經夠差勁了,不想再聽到批評。」
「你有什麼好覺得差勁的?……」
孩子總覺得父母在責備,所以總想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而當自己做的不夠好的時候,會主動避開溝通
行
1、對於父母,我們應該多多的給予誇獎
2、好好聽父母去講話,不要用自己的理智去傾聽,而用情感去傾聽
3、放棄自己心目中的「父母」對自己的高要求,請相信,那一定不是你父母對你的真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