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河縣城關漴南村依託優勢發展林果特色產業助農扶貧增收

2020-12-28 五河在線

據五河發布消息,近年來,安徽省五河縣城關鎮漴南村依託土地優勢,大力發展林果特色扶貧產業,並通過與超市直接對接的合作方式,增加產值,助農增收。

5月21日下午,五河縣華潤蘇果超市和華運超市的工作人員,走進漴南村皖鄉水果專業合作社的扶貧園裡,現場親手採摘油桃。

五河縣皖鄉水果專業合作社共在五河縣各村鎮流轉土地1000餘畝,其中在漴南村流轉30畝土地,種植油桃、黃桃、水蜜桃、葡萄等果樹,該村貧困戶可通過土地入股、勞動就業等方式加入果園,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之前,該合作社種植的農產品主要銷售給外地批發商,2017年,由五河縣商務局牽頭對接後,該合作社與縣最大的兩家超市建立合作關係,農產品成熟後,由超市直接採購銷售,效益更高。

「這片產業園總共有30畝,一年產值30多萬,基本達到高產水平。以前在市場批發,水果商到這來拿,賣給超市價格要高一塊多錢一斤,比市場要高一點。」五河縣皖鄉水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魏玉蓮對現在的這種銷售方式很滿意。

相關焦點

  • 新疆林果產品如何從「豐收」到「增收」
    如何更好地挖掘資源優勢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張網」建設成效幾何?新疆從林果產品豐收到果農增收還要走多遠?圍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結合新疆工作實際,代表委員、龍頭企業及相關部門都在思考。自治區林草局打造林果產業 「一區三帶」發展格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今年,我們將進一步發揮林果產業帶動增收作用,預計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林果提質增效52.17萬畝。」自治區林果產業發展中心負責人林星輝說。
  • 板繞村產業扶貧助農增收案例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扶貧故事》
    板繞村產業扶貧助農增收案例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扶貧故事》 發布時間:2021-01-18 10:18:02      來源:黔西南日報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遴選產業脫貧典型和產業幫扶典型
  • 西和:科學布局特色產業體系 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通訊員 梁雲霞 楊軍祥近年來,西和縣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立足不同鄉(鎮)氣候特點、資源稟賦,按照「一主二輔」或「一主多輔」的規劃思路,緊盯貧困村、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地選擇效益高、推廣快、覆蓋面廣、市場前景好的優勢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大棚特色種植 助農穩產增收
    近年來,葉縣堅持農業規模化產業優先發展理念,在「大棚種植」上做文章,大力發展「棚膜經濟」,使大棚特色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葉縣注重農業設施建設,通過政策激勵、獎補拉動等措施,鼓勵引導群眾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大棚蔬菜、林果、花卉、香菇種植及大棚養殖業,提高土地產出和經濟效益,將整個大棚經濟效益最大化,實現產業健康發展。
  • 四川涼山喜德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增收脫貧
    當地發揮陽光足、氣溫高等優勢,依託多種幫扶協作機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農戶脫貧增收。總臺央廣記者劉濤。 廣州綠莊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學潮介紹,這些甜菜心採摘後經過分揀、裝箱,將全部採用冷鏈運到廣東進行銷售,每斤的批發價格在4元左右,零售價每斤6元左右:「這個菜在這邊的氣候是全國獨有的,在某些季節,它的品質是優於其他地區。基本上這個菜送到我們廣東那邊它是很受歡迎的,大概的售價應該可以維持在6塊錢左右。」
  • 西藏林芝市: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截至2019年底,林芝累計減貧6958戶23893人,實現了貧困人口動態清零,走出了一條具有西藏特色、林芝特點的發展之路。   如今,林芝正在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農牧、旅遊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奮力奔跑。
  • 雙十二 「禾苞蛋」直播,扶貧助農成績喜人!
    雙十二 「禾苞蛋」直播,扶貧助農成績喜人!直播助農活動圓滿成功 成績喜人我們將繼續探索創新扶貧方式,充分應用融媒體優勢,幫助四縣一區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跟定點幫扶地區農戶並肩攜手,一起走上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實現兩個100年的奮鬥目標!
  • 畢節: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創優品牌走俏市場
    畢節: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創優品牌走俏市場 發布時間:2020-12-23 16:27:43      來源:畢節日報   日前,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站獲悉
  • 楠市鎮:打造助農增收優勢產業 引領村民奔「錢」程
    紅網藍山縣分站8月11日訊(通訊員 歐陽世)楠市鎮結合產業扶貧,按照「一村一品、一地一業」的思路,在「小籽花生」上大做文章,通過政策支持、技術支持、能人帶動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助農增收的優勢產業,引領村民奔「錢」程。
  • 西藏林芝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截至2019年底,林芝累計減貧6958戶23893人,實現了貧困人口動態清零,走出了一條具有西藏特色、林芝特點的發展之路。如今,林芝正在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農牧、旅遊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奮力奔跑。農牧產業蒸蒸日上米瑞鄉通麥村林芝盛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裡,一棟棟現代化的溫室大棚鱗次櫛比。
  • 尉氏縣洧川鎮:農旅融合促振興 產業發展助脫貧
    映象網訊(記者 崔學慶 實習生 吳文中 通訊員 王水田 高志超)今年以來,尉氏縣洧川鎮以「河南省特色生態旅遊示範鎮」為契機,多渠道培育壯大脫貧長效產業,激活生態旅遊市場,構建起脫貧戶穩定脫貧保障,為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基礎。
  • 廣昌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本報廣昌訊 (記者吳欣榮 通訊員駱東平) 近年來,廣昌縣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依託良好的生態和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5.5萬畝,林下經濟年綜合產值約1.2億元。為激活生態資源,該縣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助農增收致富的新動能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引擎。積極探索「林+禽、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模式,林下養殖品種主要以散養雞、鴨、鵝等禽類為主,養殖面積達5000畝。以「林+菌、林+藥」為主的林下種植模式,建設9個1000畝以上的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術示範基地等。
  • 將「扶貧助農、守護農心」注入企業創新發展新生命
    有機將企業產業扶貧與產業科技化建設深度結合起來,是企業謀求轉型升級的新探索,更是運鴻集團將企業發展與助力扶貧攻堅有機共融。運鴻集團在產業扶貧方面,深度將產業優勢「嫁接」到扶貧地,形成資源的深度共融。集團在湖北武穴地區建立的光伏產業基地,當地的人們親切稱其為「大山深處種太陽」,讓大山裡長出新希望,讓陽光照亮每一個貧困村落,溫暖貧困戶享受美好幸福生活。運鴻集團的光伏生態扶貧運用的是「科技產業+」複合扶貧模式,將光伏產業鏈多節點、多鏈條、多收益深度釋放出來,促進貧困戶增收,帶動當地經濟振興。
  •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產業+就業」,加速決戰脫貧「雙引擎」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產業+就業」,加速決戰脫貧「雙引擎」2020-03-30 11: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東流鎮人民政府        瀏覽量: 3697 次 我要評論 為確保如期脫貧,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瞄準靶心,加速「產業+就業」「雙引擎」,抓產業,增就業,確保人人有生活保障,戶戶有增收措施,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
  • ...的「金蛋蛋」 —— 貴州金綠源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助農增收側記
    【千企幫千村】守好村民增收的「金蛋蛋」 —— 貴州金綠源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助農增收側記 2020-09-1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白水:小蘋果成就脫貧大產業 「果園託管」新模式助農增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站長王雷存介紹,蘋果試驗站基於為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的基本出發點,發揮大學的科技資源與人才資源優勢,試驗站得建設發展確定了試驗研究、示範推廣、人才培養、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四位一體」的基本功能。  依託試驗站得穩定平臺,為科教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提供了廣闊天地。
  • 上海錦遠實業集團扶貧助農:冷鏈配送滿足特色農產品的新鮮 - 產業...
    近幾年,中國高鐵發展飛速,高鐵網絡逐漸擴展延伸,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開通了高鐵,「夕發朝至」的高鐵旅程已成為一種「日常」。今年雙十一,鐵路部門啟動「雙十一」電商黃金周運輸,充分利用既有高鐵資源,發揮高鐵成網運行和安全快捷等優勢,進一步激發產業動能,加強與電商、快遞之間動聯合作,滿足消費者儘快收貨的需求。動能升級,「復興號」前來助陣。自2016年加入雙十一快遞「大戰」以來,鐵路貨運服務政策一直在不斷改進升級,今年更是出動了「種子選手」——復興號前來助陣。
  • 臨澤平川鎮:多產業發展促進特色產業增收亮點
    村民通過轉變觀念、調整結構、促進發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時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現在,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經形成。賈家墩村村民賈是推動工業發展的領導者之一。賈順應農村振興發展的要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創辦家庭農場,發展櫻桃、甜葉菊、辣椒等經濟作物,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以玉米種子生產持續飽和的形式,賈帶領當地農民陸續種植143畝櫻桃,開闢了增加工業收入的新途徑。
  • 消費扶貧生活館:「線上+線下」助農增收
    紅網吉首站12月10日訊(記者 石豔)12月8日,吉首消費扶貧生活館正式啟動,聚齊全市優質農特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的運營模式擴大銷售範圍和渠道,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吉首市領導谷綱要、黃承業參加啟動儀式。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