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校論文他引次數也能換成「錢」時,對科研有啥不好的影響?

2021-01-10 小姐姐說教育

最近,很多高校都開始算去年SCI論文等他引次數增加產生的績效工資,也就是「錢」。

俺看了一下列表,有的教授靠博士生、碩士生的論文,沒有一篇自己第一作者的論文,也都能輕鬆拿到1000分績效,按照1分=100元計算,就是10萬元。而有的教授,都是自己第一作者的論文,辛辛苦苦幹活的,也才拿了60分,也就是6000元。兩種教授的收入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當高校論文他引次數也能換成「錢」時,對科研有啥不好的影響?

首先,要搞清楚他引次數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某個方向做的人多了,或者是某個方向做得早的灌水論文。也就是有大牛挖了一個大坑之後,能在第一時間跟風寫出的論文,而後來人認為這個方向很新或者很有前景,紛紛來跟風,這樣你的灌水論文和原創論文就能獲得很大概率被別人引用,這樣他引次數就上來了。如果以後他引次數也算錢的話,跟風的人會越來越多,做原創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原創的論文不僅難,而且被認可的時間都是未知的,有的很長,根本熬不住。

其次,會增加垃圾和灌水論文的出現。有的教授,隨便普通的一篇灌水論文,之所以也能夠獲得大量的他人引用,主要是審稿別人論文的時候,不管別人論文到底是不是和自己灌水論文有沒有相關,都要求別人引用自己的論文,只要引用了,就給別人的論文通過,成了變相的論文賄賂行為。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很多不合格的垃圾論文,讓後來人做科研越來越困難和浪費時間。

最後,引用次數的增加,很難帶來真正的經濟效益,卻讓寫論文純粹成為一種跟風和玩引用次數的遊戲。而且每個高校設立的引用次數增加量是不同的,有的一年只要10次他引就算錢,有的一年需要達到20次才能算錢,這種自定義的引用次數,並不能替代學術能力強弱的對比,看不出誰好誰差,缺乏公平公正的評價機制,容易引起單位內的一些矛盾。

到底要不要給他引次數增量算績效?怎麼算?算多少?這些問題還需要頂層設計再次思考。

相關焦點

  • 不唯論文!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在晉升教授的述職中,他將重點放在了介紹自己的一個創新性工作上,研究成果已在《中國物理快報》發表,而不是將科研工作的重心落在發表論文的層面上。隨後,他的匯報獲得了校內外全部評委的高度認可,最終在晉升教授的投票中獲得全票通過。
  • 我高質量國際論文數位列世界第二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劉垠)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線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闖入前10;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
  • 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位列世界第二
    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闖入前10;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  記者了解到,為落實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發表高質量論文的相關政策要求,中信所經過調研分析,將各學科影響因子和總被引次數同居本學科前10%,且每年刊載的學術論文及述評文章數大於50篇的期刊,遴選為世界各學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在其上發表的論文屬於高質量國際論文。  2019年,共有394種國際科技期刊入選世界各學科代表性科技期刊,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190661篇。
  • 一線城市三流高校老教師的科研之路
    老椒,快退休了,一線地區,三流高校,教授,官定的教學團隊負責人,自發的科研團隊負責人。很想談一談自己的經歷和感想,或許對二三流高校青椒有一點用。因此我找到一個研究院,通過合作,展開了我的新世界。10年合作,前5年沒有太多的進展,但是我還是精心地經營著合作關係。我們高校有我們的優勢,一線城市三流高校有碩士研究生和實驗設備的優勢,我們開展了合作培養碩士生。那時候慘啊,沒有經費難以為續。我想通和聯合培養碩士生,以三個研究生的名義,每個學生要2000元的圖書、資料、複印費,合計6000元。
  • 2019年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 4所大學進入前十
    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線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闖入前10;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
  • 最新: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出爐|附全名單
    以下為此次發布的高質量論文報告,以及「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2019年高質量國際論文,哪些機構產出最多?1. 2019年中國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59867篇,佔世界份額的31.4%,排在全球第2位。2. 2019年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世界高校中,中國有4所大學進入前十,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吳合文:此前,很多高校依據各類科學論文索引,進一步將論文分為三六九等,作為績效獎勵、職稱晉升、資源分配等的重要標準。當然,進入引文索引的期刊論文總體上要優於其他期刊上的論文。可一旦科學引文索引被用作評價工具,評價結果能給發表者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就會產生亂象。
  • 熱烈祝賀四所高校、五所機構進入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前十
    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線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闖入前10;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
  • 誰在扭曲科研人道?
    在我國,一些研究人員也已開始反思高校以發表論文數量來評判學術成果的消極影響。李陽明用「被科研綁架的校園」來形容以科研為導向的高校評聘制度。趙美娣描述了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如何將SCI論文捧上神壇。林中祥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為例,指出計算論文發表數量的評價體系會阻礙產出類似影響力的科學發現。
  • 博士畢業到高校任教,需要成長的距離有多大?結合高校及專業分析
    本文以英國高校近5年聘用的新講師們為例。為什麼是英國呢?國內高校數量多,情況複雜,很難準確概括,有些高校的網頁上教師的資料不夠詳細,信息搜集有困難;而另一個科研大國美國,助理教授不是終身職位,還存在失業的風險。
  •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看西部高校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
    趙長祿委員認為,西部的高校要進一步把延安精神物化在辦學實踐中,具體化到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形成高校自己的教育特質,形成具有新時代實踐指導意義的個性化精神內涵與表達,更好地傳承紅色血脈。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我們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工作不再進行量化指標考核,教師們的科研反而做得更好了。」
  • 高校女教師現狀:不想做科研,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學校:妄想!
    對於高校女教師來說,到底要不要評職稱是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但是歸根結底,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才是左右她們決定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到了高校教師的階段,大部分女教師已經有了她們自己的家庭,甚至大部分已經有了孩子。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那麼多人論文發表普刊、水刊,不會有什麼壞影響嗎?
    可實際上名單內的絕大多數刊物都適用於其他高校評獎評職稱。因此在選擇刊物發表時只要選擇符合本校對期刊的要求,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壞處的。仍不清楚的同學只要明白北大核心或南大核心都是在知網上可以查到的,並且在知網內檢索期刊首頁時有以下任一一種標誌都是核心期刊:
  • 論文網店為何能10年不倒,牟利數百萬?
    他介紹,價格取決於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後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發表在二區的稿子,影響因子2.9,價格則是3.5萬元。」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
  • 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楊樂院士: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中國科學報7月13日消息,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這是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的又一項重大推進措施。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具決定性的指標是論文,因為「帽子」、職稱、學歷、獎項幾乎都依賴於論文。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
  • 由於這些原因,即使高校教師工資低,博士求職的首選依然是高校
    很多在企業工作的朋友憂心忡忡,老闆變著法子降薪裁人;沒工作的更加焦慮,最近工作也不好找。學校西門外的商業街,以前很熱鬧,現在很多店鋪掛出了「轉讓」牌子。學校也算事業單位,工資不受影響照常發。雖然我的工資可能還沒有在企業打折後的多,但是沒那麼焦慮。
  • 教育部:不得把論文收錄數作為高校教師招聘等前置條件
    教育部網站12月15日消息,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刻認識「唯論文」現象的系統性危害,從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高度予以堅決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