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高校都開始算去年SCI論文等他引次數增加產生的績效工資,也就是「錢」。
俺看了一下列表,有的教授靠博士生、碩士生的論文,沒有一篇自己第一作者的論文,也都能輕鬆拿到1000分績效,按照1分=100元計算,就是10萬元。而有的教授,都是自己第一作者的論文,辛辛苦苦幹活的,也才拿了60分,也就是6000元。兩種教授的收入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當高校論文他引次數也能換成「錢」時,對科研有啥不好的影響?
首先,要搞清楚他引次數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某個方向做的人多了,或者是某個方向做得早的灌水論文。也就是有大牛挖了一個大坑之後,能在第一時間跟風寫出的論文,而後來人認為這個方向很新或者很有前景,紛紛來跟風,這樣你的灌水論文和原創論文就能獲得很大概率被別人引用,這樣他引次數就上來了。如果以後他引次數也算錢的話,跟風的人會越來越多,做原創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原創的論文不僅難,而且被認可的時間都是未知的,有的很長,根本熬不住。
其次,會增加垃圾和灌水論文的出現。有的教授,隨便普通的一篇灌水論文,之所以也能夠獲得大量的他人引用,主要是審稿別人論文的時候,不管別人論文到底是不是和自己灌水論文有沒有相關,都要求別人引用自己的論文,只要引用了,就給別人的論文通過,成了變相的論文賄賂行為。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很多不合格的垃圾論文,讓後來人做科研越來越困難和浪費時間。
最後,引用次數的增加,很難帶來真正的經濟效益,卻讓寫論文純粹成為一種跟風和玩引用次數的遊戲。而且每個高校設立的引用次數增加量是不同的,有的一年只要10次他引就算錢,有的一年需要達到20次才能算錢,這種自定義的引用次數,並不能替代學術能力強弱的對比,看不出誰好誰差,缺乏公平公正的評價機制,容易引起單位內的一些矛盾。
到底要不要給他引次數增量算績效?怎麼算?算多少?這些問題還需要頂層設計再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