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電影節教會我何為電影工業

2021-02-06 電影山海經

11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國產藝術電影定點定時放映的是楊平道執導的《好友》,這部影片在2016年入圍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經過兩年的打磨後於2018年入選第2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之窗」展映單元,並於2019年6月重返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

《好友》是青年導演楊平道的劇情長片處女作,這也是他第一次進入電影工業完成的作品。此前他曾憑藉紀錄片《生命的河流》榮獲2014年中國獨立影像展主競賽單元最高獎。《好友》的故事由楊平道的首部短片《陽春之春》擴展而來,講述了兩位老人長達半個世紀的隱秘往事。出生廣東省陽春市的導演把鏡頭聚焦故鄉,用手持攝影帶我們漫遊在霧氣繚繞的粵西山脈,在那裡歷史與現實交錯,記憶與夢境重疊。


《好友》在11月還有兩周的放映,希望觀眾走進影院,看一看這部粵語電影帶來的獨特感受。我們的記者對楊平道做了一次深入的採訪,或許會對於看過影片的觀眾有所啟發。以下是採訪內容: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不自信過「


問:你之前的片子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拍攝,多為自編自導甚至自演的獨立片,是什麼契機讓你想把早期的短片《陽春之春》改編成《好友》這一劇情長片?


楊平道:早期的《陽春之春》其實是一個學生作品,源自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一開始想拍一個愛情片,有男女主角,第三者之類。由於當時生活閱歷比較局限,能想到的就是情情愛愛的東西。不過在我們陽春小地方,不好找演員,他們面對鏡頭會害羞。最後就變成我和我一個男性朋友在演,故事也變成了兩個男生的愛情。那時候對同性戀不是很了解,就是為了拍個片子,找不到女演員只能這麼拍。後來我和我一個哥兒們嘗試了下,兩個人牽著手走過公園的一座小橋,覺得特別彆扭,有些受不了。後來我就想為什么女人牽手逛街就是閨蜜,男人牽手就是同性戀呢?我就思考了下這個界限。我覺得人和人之間,不管男男女女還是男女,都會有一個界限。這個界限不是穩定的狀態,是一種游離模糊的狀態,有約定俗成的一個過渡。這樣的約定俗成有可能來自文化的變遷,隨著人們觀念的變遷發生新的改變。我最早是對這種曖昧的模糊的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這種不可量化的東西很感興趣。後來以這個作為原則拍了兩個年輕男孩的故事,沒有明確說要拍一部同性戀的電影,而是介於友情和愛情之間。當時也沒怎麼花錢,劇組就兩個人,連腳架都沒有,我就拿了一個梯子,把DV放在上面構好圖,然後就自己去演。沒想到拍出來拿了一個最佳短片獎,在很多地方放,大家都很喜歡這個片子。當然片子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在無意識中我發現了自己的美學愛好,一些審美取向。我就一直在想能不能把它擴展成一個長片。另外我特別喜歡時間性的東西,就想拍兩個老頭,大半輩子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會很有故事性。但不正面展現,而是把鏡頭聚焦在當下,拍攝老年時候的情感,再點點滴滴地把過去的來往帶出來。我從2006年開始拍短片,之後慢慢有想法,一直到2015-2016年,那時候特別強烈想把處女作拍出來。之後碰到了我的製片人龍淼淵,我們也是朋友,他覺得這個故事操作性比較強,他也很感興趣,我們兩人一拍即合,就把它拍出來了。

問:《好友》在2016年入圍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創投項目,能不能和我們簡單說下這個項目的成形過程。


楊平道:先有了想法,我之前習慣了小成本的製作,我的製片人也是出品人龍淼淵覺得他可以出100萬拍出來,我就覺得這個項目比較靠譜了。之後嘗試報名創投,很榮幸入圍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創投項目,獲得了歐洲製片人協會特別關注獎,初步接觸了電影工業,包括很多資方。我雖然是科班出生,但是長期拍攝獨立電影,其中的創作思維和製作方式都不一樣。之後搭乘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直通車」去了威尼斯電影節的市場,也參加了吳天明電影基金會選送的坎城電影節市場路演。

問:參加了這些電影節,最後有得到實質性的幫助嗎?


楊平道:《好友》是純藝術電影,手法不太常規,這樣的片子很難直接有資方投資。後來發現除了我們,大多數藝術片都會面臨資金上的困難,畢竟藝術片無利可圖嘛。



問:近幾年觀眾能夠看到文藝片的渠道越來越多,似乎文藝電影的春天來了,作為文藝電影的創作者你怎麼看?


楊平道:藝術電影永遠是個問題,相對資本來講。在中國這樣一個製片環境和市場裡,不像歐洲有很多政策的疏導,比如法國的院線排片規定有多少百分比必須是藝術片、小成本電影,不能全是好萊塢電影或者娛樂片。通過這些市場引導培養出一大批藝術電影的觀眾。相對來講,在歐洲能形成從生產到銷售,資金返回過來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在國內,你拍完一個片子,就會為下一個片子苦惱。這些年國內確實有一大批文藝片出來,但是變化太快了。《好友》歷時三年,經歷了投資市場熱錢特別多的階段,後期突然周圍的人都在說行業寒冬要來了,各種稅收風波等,都會受到影響。我們是鴨子,「春江水暖鴨先知」嘛。《好友》做後期的錢沒有,我們走了很多創投,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和FIRST青年電影展,談了很多家公司,但真正願意掏錢的人不多。這個片子本來是和香港一個非常大的電影集團合作,後來由於製片方自己的選擇沒有談成。總體說來,前期是有人投的,但後期市場又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非常不穩定。

問:從以往的獨立拍攝到進入電影工業,首次和專業人士合作,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或者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楊平道:困難都會有,但我現在已經快忘記了。我的新片《裂流》已經在後期製作,我也接觸了一些商業電影,但一直以來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拍電影。總體沒有遇到值得一提的困難。

問:熟悉了電影工業,之後的拍攝會更自信從容嗎?


楊平道:我拍電影從來沒有不自信過。電影和手工作坊還是工業沒關係。成本是很重要的問題,但不能成為妨礙你去表達的藉口。我是廣東人,做事會比較務實,想著要做成事情。進入電影工業,拍攝方法會不一樣,可能沒有以前那麼自由,需要兼顧市場,為出品人回本。在電影工業,其實導演的職責就是完成創作部分,後面的事情跟他關係不太大。但像我們這樣的藝術片,導演還是有很多事情需要跟進,比如宣傳等。



「《好友》可以看深也可以看淺「


問:《好友》最早做了哪些放映計劃?


楊平道:最早已經在影展放映了4-5次,考慮到發行策略的問題,國內放映就決定放在上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一個A類電影節,很多政府政策會給予補貼,這也是藝術電影回收資金的一種方式。同時這個項目最早是從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平臺上走出來,我們也希望能夠回到上海國際電影節去做放映。在此感謝上海國際電影節,讓我第一次接觸了電影工業。

問:《好友》是否完整呈現了你想呈現的內容?


楊平道:我們拍了45天,但由於低成本的限制,完成度沒有達到我想要的狀態,否則電影的成色會好多。有一場戲是兩個老人在水庫裡說話,本來是要拍外面被洩洪的水簾遮住,製造一個隱秘的空間。還有最後一場戲設想是仲生自殺,他在水庫裡劃了一個小船,看到認識的人像往常一樣打招呼,觀眾以為他去劃皮艇了,劃著劃著進入到霧裡,看不見了,這時候水庫洩洪,屍體飄在半空,最後掉入被水淹沒的山谷裡。這兩場戲很遺憾我拍不了,沒有辦法等到洩洪的時候。對水庫來講,水就是錢,一般要到警戒線才會洩洪。水庫裡的水儲備起來用來發電,放1分鐘他們就會損失2萬元。還是由於成本問題沒辦法完成。

問:我個人感覺《好友》裡音樂有點喧賓奪主,好幾次把我從劇情吸引出來。


楊平道:說明音樂做得很好(笑)。曾經有人表達過和你一樣的意思,我們在韓國放映,有觀眾表示音樂太吸引人了。每個人感受千差萬別。幫我們做音樂的李勁松老師是很資深的大咖,一直做到第8版。我對電影聲音特別重視,我們斷斷續續做了6個月。我在選景時對霧中風車的音響感受很強烈,風車的迴旋有一定的旋律感和節奏感。我提出音樂要和音響結合起來,有些是音效,實際上是音樂的一部分,包括和環境聲結合起來,現在我對音樂音響這個氛圍特別滿意。

問:有觀眾拿影片裡的非線性敘事和《路邊野餐》來對比,這其實是你們不約而同選擇的一個敘事結構。我也注意到你的公眾號曾經刊登過青年導演寫的詩,裡面有畢贛的詩,這算創作者的心心相惜嗎?


楊平道:因為我很早就認識畢贛了,我為了發公眾號就問他有沒有情詩,他就給我了。我很早知道有《路邊野餐》這個項目,而且換了兩個名字,其中一個是《惶然錄》。當時我們一起去廣西南寧參加東協影展,他帶著短片,我是帶實驗性的劇情片(《鵝凰嶂逸事》)。他當時也挺鬱悶的,因為準備要去當爆破員。我們聊天時我建議他找一個牛人當監製,可以籠絡一些資源。他當時除了張獻民老師其他人也不認識。我們之前想到觀眾會拿《路邊野餐》來比,之前有很多資方會問我《好友》的對標電影,我都說不出來。《路邊野餐》一出來,很多人覺得那種對時空的處理很有新意。就像第五代導演強調造型和歷史反思,第六代是歐洲現實主義的延續,現在網際網路去中心化,都是個人。從第六代作為一個節點,其實中國電影在形式上做的嘗試比較少。近些年東南亞電影的崛起帶來神秘主義的感覺,突然發生了那麼多近似的處理方法,和第五代第六代發生是一樣的道理,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時間節點上很巧合。張獻民老師就提到《好友》是一部「東南亞電影」。東南亞電影我看的不多,就看過阿彼察邦的,也非常喜歡菲律賓的曼多薩。從大的時間節點上來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不約而同的。我做《好友》時還沒看過《路邊野餐》,我們創作幾乎是同步,只是《路邊野餐》完成的比較早。而《好友》是我從2006年的短片就開始醞釀。也許以後會有新的詞彙對我們這一代新導演進行現象總結。



問:有觀眾看完影片,關注點在逃難的場景,覺得中國電影涉及這個題材的不是很多。你也寫過1962年大饑荒的短篇小說,為什麼會對那個年代感興趣?


楊平道:其實我們對歷史看得不清楚,這就會造成很多困擾,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被左右的。人從哪裡來,我們對過去是看不清楚的,在迷霧之中。需要額外的閱讀去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突破曾經的認知。我也想探討下這個事情,會用一種意向性寓言性的東西。《好友》可以看深也可以看淺。辛亥革命以來是風雲激蕩的年代,以前被熱烈討論的80後,現在已經不討論了。作為80後,歷史遠遠在我們認知範圍以外,更複雜。

問:後續會有意識地把歷史放進影片中嗎?


楊平道:不一定,我很想拍關於歷史的片子,立足自己的眼光,比如80後怎麼看歷史。我以前看過一個專題,講的是關於中國男足國家隊的守門員江津的故事,他因為受賄坐牢。因為我平時會踢足球所以關注。他們這代人的經歷,囊括了改革開放以來種種變動,這其實是非常史詩性的題材,我會被這種東西打動到,但是我也知道現在還沒有這個能力和資源去拍。

問:你的上一部作品《生命的河流》融合了劇情片和紀錄片,《好友》也是現實與虛構交錯,能不能和我們談談你理解的「影像真實」?


楊平道:我的新片《裂流》真實與虛構的模糊感比《生命的河流》玩得更徹底更極致。在2018年平遙國際電影節WIP單元(「發展中電影計劃」)做了一場放映,收到的反饋是口碑很好。我在上學時學劇情片,畢業沒有錢沒有機會,去拍了紀錄片《家譜》,拍我自己家庭的故事。因為我對自己家庭很了解,拍了一些素材。在剪輯時發現出於結構和表達的需要,所呈現的結果並不等同於真實,剪輯破壞了真實。我們在學習劇情片的時候,老師會說在前期拍攝的時候要有剪輯的思維。拍攝時整個事件是多維度的發生,選擇取景框是有限制的,框定哪部分的真實是你想表達的東西,同時隔斷了取景框以外的真實。你在拍攝的時候一直在提煉生活,提煉就不等同於現實生活。就像紀錄片也不能什麼拍攝。我覺得紀錄片和劇情片雖然外在形式不同,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用影像講故事。每個人對真實的理解也不一樣,其實都是作者眼中的真實,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主觀的。

《裂流》海報


自編自導自演的中年危機


問:你平時也寫小說,有很多故事儲備,之後會把這些故事拍出來嗎?


楊平道:有機會的話會拍出來,拍電影動的資源和精力太大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特別是像我們這種新導演,還沒有掌握資源。剛才你提的拍片最大的困難,我有很多想說的故事,想表達的東西,但因為缺少資源和話語權目前還做不到,這是最大的困難。

問:據說你還在寫長篇小說,現在進度怎麼樣?


楊平道:我寫完了一個十來萬字的小說,想連同幾篇短篇一起出書。但是現在出版業比藝術電影還糟糕,只能自己自費來出,現在經濟比較緊張,晚點會出啦(笑)。

問:能不能給我們透露一點新片《裂流》所講述的故事?而且是你自己出演男主角。


楊平道:影片很簡單,講的是一個中年導演,家庭幸福。有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漂亮的實習生。有一天他懷疑老婆出軌,和實習生拿著相機去拍證據,捉姦的過程演變成了兩人調情的過程。後來發現老婆是由於工作需要,實際並沒有出軌。導演有點心酸,又很失望。其實是關於中年危機,鬱悶的中年導演編的一個故事來滿足自己的心猿意馬。故事也是從《家譜》、《生命的河流》中的紀錄片素材延伸出來。

問:《裂流》也是小成本製作嗎?


楊平道:《裂流》在2018年平遙國際電影節WIP單元(「發展中電影計劃」)拿了一個獎。我們拍攝現金花的很少,但是也在工業技術標準之內。我也在嘗試找一個適合自己藝術創作的製作方式,既不像以前獨立電影那樣粗糙,也不會耗資巨大。以前我聽一個國外電影節的選片人說中國獨立電影給他深刻的印象就是,聲音非常粗糙,沒有後期。拿著DV拍,好一點地用外接話筒直接錄。現在要做聲音設計,做DCP這些流程,好滿足影片的放映。


《裂流》在平遙國際電影節「發展中電影計劃」獲獎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建國70」11月展映影片均已開售,打開淘票票app,找到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旗艦店,找到相應片目即可購買。友情提示:《瘋狂的代價》沒有網售,只限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旗艦店現場售票


挪威電影周 | 利物浦

銀幕女神羅密施奈德

學區房72小時 | 聖塞巴斯蒂安

越劇藝術電影展 | 上海的女兒

紐西蘭電影周 | 金珠瑪米

之子于歸 | 德國電影大師展

建國70周年丨 梧桐樹

大三兒 | 奧地利

西班牙電影大師展 | 冥王星時刻

騎士阿吉 | 戲劇藝術電影展

英倫電影大師展 | 大世界 | 冬天裡

 2018年放映回顧  |  2017年放映回顧

 2016年放映回顧 丨 2015年放映回顧


上海·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長按二維碼關注電影山海經


業務聯絡請添加:ledoulos

相關焦點

  • ​陝西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
    這就是由蘆葦監製、陝西漢子白志強導演的電影《撥浪鼓咚咚響》所講述的故事。7月20日,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宣布:《撥浪鼓咚咚響》入圍「亞洲新人獎」,將連同其他13部影片一同登上亞洲電影新人新作的最高舞臺。
  • 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舉行:致敬每一個為中國電影奉獻的人
    6月16日,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開幕,在上海大劇院舉行的開幕式盛大而多彩。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至今已經走過了25年的歷程。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電影節的國際影響力與傳播力與日俱增,金爵魅力越來越深入人心。今晚的開幕式,有熱鬧的星光,也有溫暖的感動。
  • 上海國際電影節明天開幕 這些電影都來了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明天開幕。從「梅逐雨中黃」到「仲夏夜之夢」,好電影,都還在。  「4K修復」單元由影史典範文本出發,以最新研究與技術還原讓影迷難忘的經典  在我有限的了解之中,今年不少觀眾首先想要看的是一部入圍金爵競賽的影片。
  • 上海國際電影節明天開幕 這些電影都來了
    來源:文匯報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明天開幕。從「梅逐雨中黃」到「仲夏夜之夢」,好電影,都還在。「4K修復」單元由影史典範文本出發,以最新研究與技術還原讓影迷難忘的經典在我有限的了解之中,今年不少觀眾首先想要看的是一部入圍金爵競賽的影片。
  • 印度上海國際電影節印度電影周也太酷了吧!
    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印度電影是大放異彩。
  • 陝西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
    7月20日,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網公布了亞洲新人獎單元13部入圍作品名單,我省影片《撥浪鼓咚咚響》位列其中。
  •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邂逅電影
    《無賴漢》入圍坎城「一種關注」單元,講述一名刑警在追查殺人事件嫌疑人的時候,假扮嫌疑人的獄友,混進其老闆娘的酒吧,希望嫌疑人自投羅網,卻與酒吧老闆娘日漸生情,嫌疑人卻突然出現。最吸引人的亮點當然是坎城影后全度妍的出演,此前的《醜聞》、《密陽》和《下女》,是她演技的證明。6月初,韓國某網站進行萬人投票,全度妍以超高票被選為「演技最好女演員」。
  •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觀眾超14萬人!為世界呈現電影節「上海方案」
    儘管疫情給全球電影行業帶來了巨大打擊。然而,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以線下線上方式進行的金爵電影論壇、電影學堂等場合,國內外電影人吐露心聲、提出建議、闡述觀點、交流創意。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表示,為應對疫情,今年3月上影集團發起成立10億元紓困基金,幫助企業共度難關,「我們沒有浪費時間,用三個月完成了上影『十四五』發展規劃。電影節期間,發布25部影視作品項目,其中有12部是故事片。」
  •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國際電影文化活動,本屆電影節為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助力中國電影行業的復工復產、促進中外電影文化交流,舉辦了影院展映和露天放映、線上線下融合的金爵電影論壇與電影學堂、國際影視雲市場、「一帶一路」電影周,以及培育電影新人的電影項目創投、短視頻單元和各類政策、項目、作品的發布等活動。
  • 為世界呈現舉辦電影節的「上海方案」——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綜述之一
    上海在新冠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後,5月開展「五五購物節」,採用線上引流帶動實體消費,促進城市釋放消費潛力;6月,啟動上海夜生活節,呈現城市的夜間生活活力,打造時尚潮、國際範的都市形象。隨著劇場、影院的陸續恢復開放,7月25日至8月2日,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進一步發出了人們的文化熱情正在釋放、城市生活陸續恢復正常、中國電影行業邁出再出發新步伐的信號。
  • 來自2017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周嘉賓們的問候!
    快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他們都說了些什麼吧~照片提供:日中電影節實行委員會上戶彩(演員)大家好!好久不見啦!此次由我主演的電影《晝顏》能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周上映,讓我倍感榮幸。斎藤工(演員)你好,我主演的《晝顏》以及導演的《blank13》能在非常權威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日本電影周上映,我感到非常激動。
  • 早報超有料丨《我和我的家鄉》定檔國慶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熱門電影票「秒沒」
    昨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曝光定檔海報,正式宣布將於國慶節上映。,陳瑾、張建亞、葉青友情出演的電影《風平浪靜》獲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入選。上海國際電影節開票10分鐘售出超10萬張票7月20日8時,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開票,大批影迷「摩拳擦掌」,3分鐘內幾乎全部售罄,不少熱門電影的影票更是「秒沒」。據淘票票的數據顯示,開票10分鐘後便已對外售出10.78萬張票,而1小時後,則已累計出票12.8萬張。
  • 藝術學院兩畢業生電影作品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
    2018年6月3日,上海國際影視節舉辦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劇情片單元(第一批8部)、紀錄片單元和動畫片單元入圍影片,以及亞洲新人獎提名名單。其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生秦海燕編劇的《找到你》入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劇情片主競賽單元;周聖崴的《女他》作為唯一國產作品入圍動畫片主競賽單元。
  • 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紀錄片單元
    要經過怎樣的過程,才能讓一部紀錄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與影迷見面呢?特別是在今年如此困難重重的情況下,SIFF紀錄片單元可謂交出了一份驚豔的片單。30部影片中,原一男拍攝12年之久的新片《水俁曼荼羅》為世界首映;張僑勇的《這不是一部電影》以一名戰地記者的視野,回首中東戰爭40年;《電影史話》的導演馬克·卡曾斯用新片《女性電影人:一部貫穿電影史的新公路影片》,摘錄了130年間,五大洲,183位女導演指導的將近1000部電影作品,探討她們的電影製作、風格和思想;3D版的《再現康寧漢》是一場大膽前衛的視覺盛宴
  • 上海出品戲曲電影在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首秀
    東方網9月26日消息:馬德裡時間9月26日,正在舉行的第6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聖塞電影節」)首次為中國戲曲電影開闢獨立展映平臺,上海出品的兩部戲曲電影代表作——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和越劇電影《西廂記》
  • 為國際電影節放映露天電影點讚
    今年上海「陽春白雪」的國際電影節,開創「下裡巴人」的露天電影放映之先。昨天(17日)東方早報報導,地處虹口區的四川北路公園廣場這兩天挺鬧猛,一部露天放映的《十字街頭》,外加一部《舞臺姐妹》,讓公園連續兩晚湧入了五六百位市民蹲坐守候,即便下雨,也鮮有人離開。
  • 山崎賢人主演電影《劇場》 從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向世界
    ▲(強大/譯)據日媒報導,山崎賢人主演電影《劇場》將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全景單元展映。
  • 「迪士尼·皮克斯電影周」上海國際電影節排片火熱出爐!
    「迪士尼·皮克斯電影周」上海國際電影節排片出爐!
  • 電影節倒計時,這些電影都來了!請收好這份上海國際電影節佳片推薦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明天開幕。從「梅逐雨中黃」到「仲夏夜之夢」,好電影,都還在。差點將上海國際電影節變成「衝田修一電影節」(從處女作迄今導演的每一部作品都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也許也成為了一項紀錄)的日本實力導演衝田修一,最新作品《孩子不想理解》將目光放在暑假開始前的一對高中生,似乎是導演過往作品專注表現普羅人物身上閃光而隱秘人生的延續;從《南極料理人》《橫道世之介》及至《莫西幹回到故鄉》,衝田修一式靜默又充滿生命動力的影像敘事,終於得到了金爵競賽的認可,對身為衝田粉的我來說
  • 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不容錯過的10部電影
    原標題: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不容錯過的10部電影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天早上8點正式開票。電影盛宴已經準備好了,近600部影片,哪些不看會後悔?解放日報·上海觀察幫你選片。    為紀念波蘭著名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誕辰70周年、逝世15周年,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中,放映這位偉大的「電影詩人」的6部經典作品,其中包括最知名的《紅》、《白》、《藍》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