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美劇《This is us》第三季完美收官,再一次毫不意外的被一萬多名觀眾打出了9.5分的高分。雖然我自詡淚點超高,從第一季到第三季還是被很多戳人的小細節騙足了眼淚。
除過淚點和笑點之外,這部美劇還有一些日常相處之道,讓我覺得受益匪淺,今天分享給你,希望你也喜歡。
01
先邁出自己那一步
這部劇的拍攝手法是插敘+閃回,所以直到第三季,我們才看到模範夫妻Jack和Rebecca相識相遇相愛的全過程。
第一次約會之後,Rebecca的前男友放棄了倫敦的工作回來找她,兩人在大門口捧著花言笑晏晏的樣子正好被Jack看到。這種情節放在國產劇裡基本就是game over的節奏,然後就是幾十年後男女主角解開誤會抱頭痛哭。
但這部劇不是,Rebecca和前男友談崩之後直接開車找到了Jack的家,開門見山的說自己的過去已經翻篇了,還順手挽起袖子幫Jack收拾起了桌子。
「在一起」看上去順理成章,可天意的背後總是努力。
她知道他的愛意,但並沒有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被動的等他來發現真相,等他再次上門。
被愛很難得,但更難得的,是不恃愛而驕。
當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時,最安全的做法,是先邁出自己的那一步。
02
永遠不要做動機上的惡意揣測
很多夫妻/親子之間的爭吵殺傷力非常強,是因為我們在吵架的時候常常無意間使用了這樣一類句式:
你就是故意惹我生氣,你明知道XXX還XXX;我看你就是不想過了
但其實,對大多數正常人來講,沒有人非要故意找茬犯錯來給對方添堵。這種句式否定的不僅僅是對方的一個行為,還是對方這個人本身。其效果簡直相當於情緒的炸藥包,換來的常常是對方的賭氣:
「對,我就是看不慣你,我就是故意的怎麼了」
因此我非常喜歡這家人的吵架模式,每個人都能就事論事,不翻舊帳,也不把一個錯誤直接上綱上線到否定這個人。
想讓對方改變,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指出對方做錯的地方,然後講出自己的要求。
03
你不需要永遠是對的
很多人希望別人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的進入這樣一個誤區:
不證明自己有多想要,而是證明自己有多正確。
因為自己是正確的,所以是應該被滿足的,如果對方不滿足你,那就是他的錯,哪怕就是滿足了你,那也不是出自他的主動,而是他「應該」。
這種求關注求幫忙的方式有多可怕,想想你小時候有多煩父母一邊跟在後面催你寫作業,一邊還要埋怨你「沒有自覺性」就知道了。
越是催你,你就越不想寫,對方越是正確,你就越想逃跑。
想想看,你希望另一半幫你做家務的時候,你通常會怎樣開口?
是「我今天不想做家務,你來洗碗吧」還是「我都幹了一整天活兒了,你就知道坐在那兒玩手機,都不知道搭把手」。
前者是要求,後者是指責。
04
不要冷戰
有話直說,有話直說,有話直說。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且不解釋。
05
你所理解的,可能是錯的
哪怕是同樣的一句話,每個人聽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用一句「你的意思是XXX嗎」來確認一下對方的意思再反駁,可以消除掉很多因為「我以為」而產生的誤會。
人類最大的缺點莫過於傲慢,別把自己的內心戲,強加成了對方的臺詞。
06
你可以活成自己的原生家庭
從小缺愛的人,能學會真正的愛嗎?
這部劇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模範夫妻Jack和Rebecca的原生家庭不僅稱不上「有愛」,甚至可以說是千瘡百孔。
Jack的父親一酗酒就家暴,母親只有挨打的份兒,Jack從小就承擔起了保護弟弟的職責,稍微長大一點,就為了保護母親拿著槍跟父親對峙。
而Rebecca則是一直被她的家庭忽略,父親除了工作和看比賽幾乎跟她零交流。母親的控制欲極強,總是對她的選擇指手畫腳,從小到大沒有肯定過她一回。
一個缺安全感,一個缺愛,好像是兩個行走的炸藥包,但18歲之後,他們都活成了更好的人。
Jack從小就告誡自己不要成為跟父親一樣的人,成年後戒酒的動力之一也是「不想跟他一樣」。把自己活成了父親的反面。
Rebecca也是如此,她不想再重複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成為一個圍著男人轉的配角,所以果斷放棄了苦苦追求自己的前男友,選擇了能欣賞她,尊重她的Jack。
有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沒關係,只要弄清楚了自己最不想要的東西,就已經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察覺即改變,選擇即自由。
♥
陶瓷兔子
解局情緒化,專治玻璃心
新書《成熟》限量籤名版正在熱賣中
微信公號@[天天成長研習社@Taocituzi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