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世紀》2011年02期,作者沈海平(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原標題:隋永清眼中的宋慶齡
在宋慶齡晚年的照片裡,總是能看到一個長相可愛的小女孩,陪伴在她身邊,這個小女孩便是隋永清,晚年的宋慶齡與親人們隔海相望、難以團聚。隋永清的出現,給宋慶齡帶來了很多慰藉。對隋永清宋慶齡視如己出像母親般地關愛和照顧著,以至於外界紛紛猜測,隋永清是不是宋慶齡的親生女兒,然而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隋永清的父親隋學芳,是宋慶齡的警衛秘書,宋慶齡一生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女,然而她卻非常喜歡孩子,身邊的工作人員,形成了一個慣例,誰家有了孩子都要抱來給宋慶齡看看。1957年按照慣例,女兒出生七天後,隋學芳抱來見宋慶齡,沒想到六十四歲,膝下無子的宋慶齡對這個小女孩兒一見傾心,從此把她留在身邊,像母親一般地疼愛著,二十多年相依相伴。
外界對隋家姐妹隋永清隋永潔與宋慶齡的關係一直有多種傳說, 似乎很神秘。
隋家姐妹是我的鄰居, 又是我妹妹的同學。其父親隋學芳曾是宋慶齡的警衛秘書, 後來偏癱了。我們常見他拄著拐杖在路上散步或坐在門口曬太陽。永清母親姓李, 山東人, 個頭高大, 在公安局工作。隋家姐弟4個, 前面3個是女孩, 老大永清、老二永潔, 老三永衛, 老四永兵是個男孩。嚴格講, 老二永潔才是我妹妹的同班同學。而老大永清則比我妹妹高兩屆, 但比同班的永潔與我妹妹更要好。
1969年春天的一個傍晚, 隋永清匆匆上門道別, 說自己參軍了, 明天就走。過了些日子, 我在電視新聞裡看見她一身戎裝攙扶著宋慶齡, 出現在某重要場合。又過了幾年, 永潔也一身戎裝出現在宋慶齡的身邊。我想, 隋家姐妹當兵, 一定是宋慶齡幫了忙。
很多年前, 宋慶齡摯友鄧文釗之子鄧廣殷對我說過, 你要研究宋慶齡, 一定要找隋家姐妹。她們倆陪伴在宋慶齡身邊很多年, 知道的事很多。尤其在宋慶齡的晚年, 只有隋家姐妹與她同住, 了解很多內情。
2006年1月25日, 永清向北京宋慶齡故居捐出了精心珍藏的宋慶齡贈予的2件文物。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魯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隋永清頒發了捐贈證書。不久後, 對宋慶齡的研究與有關史料徵集和整理逐漸成為我的主要工作。於是我主動約見隋永清, 開始了對她的採訪。
以下是我根據採訪隋永清整理的片斷。
特別喜歡孩子們喊她「媽媽太太」「媽媽太太」是宋慶齡身邊工作人員的孩子們對她的一個特有稱呼。這個特別的稱謂曾令宋慶齡研究學者們費神考證了許久。這個稱謂究竟怎麼來的?隋永清說, 這是她與永潔以及宋慶齡身邊工作人員的孩子們對宋慶齡的特殊稱呼。而且是她最先叫出來的。
宋慶齡一生未曾生育, 但她非常喜歡孩子。身邊工作人員家裡生了孩子, 都會向她報告, 還會抱給她看一眼。每個新降生的寶寶, 都會收到宋慶齡的一份賀禮:綢子鬥篷和小鞋子。男孩子是藍顏色的。女孩子是紅色或粉色的。孩子的媽媽則會收到一份雞蛋、奶粉和糖。這是慣例。
永清說, 據李燕娥阿姨告訴她, 在她出生後, 工作人員向宋慶齡報告了這個消息。宋慶齡就請隋學芳把永清抱給她看看。可是隋學芳不會抱孩子, 聽說宋慶齡要看小毛頭, 非常興奮, 趕緊跑回家裡把孩子抱來。小夥子頭回當父親, 不會抱孩子, 又心急慌忙, 毛手毛腳地抱著小毛頭上樓梯去見宋慶齡, 差點讓小毛頭從小被子裡滑出來。看著這個大男人笨手笨腳不會弄孩子的窘樣, 鍾興寶就對隋學芳說, 你先去忙你的工作去, 把孩子交給我抱上去, 留在夫人那裡玩會兒吧。
據說, 別的孩子抱上去, 總是哭鬧不停。而隋永清到了宋慶齡面前不僅不哭, 還喜歡咯咯地笑。這第一面, 大約就給宋慶齡留下良好的印象。後來, 永清就經常被要求抱上去, 與宋慶齡一起呆一會兒。宋慶齡在緊張工作之餘, 把一個銅鼓形紅木凳反過來, 把她放在木凳裡, 就好像站在一個嬰兒車裡, 非常安全。宋慶齡推著她, 逗她玩。有時候, 她讓永清自己在地上爬來爬去玩。永清很乖, 不愛哭鬧, 有時甚至爬樓梯玩時, 滾下去也不哭, 還咯咯地笑。今天上海宋慶齡故居的地毯上還有一攤深色的印記, 是當年永清的尿漬。近年故居翻修時, 要照原樣仿製地毯, 以為這是特有的顏色, 專門仿製了深色。
據永清講, 宋慶齡曾告訴她, 有次把她抱在懷裡, 摳她的小腳丫玩, 逗得她不停地笑。忽然自己感覺身上發熱, 一看, 原來是「黃金」鋪地, 宋慶齡穿的法蘭絨衣服上都沾了永清的大便。宋慶齡還告訴永清, 小的時候, 永清與其他小朋友不一樣, 特別喜歡紫色。宋慶齡也喜歡紫色。而一般小孩子大多喜歡明亮、豔麗色。所以, 宋慶齡感覺與永清有緣分。於是永清成為宋慶齡房間裡的常客。
宋慶齡不喜歡被人叫較顯老的稱謂, 如阿婆、奶奶等。她又經常喜歡邀請身邊工作人員的孩子來寓所玩。開始時大家對宋慶齡的稱呼比較亂。多數跟著大人叫, 有時叫媽媽, 有時叫夫人, 有時叫太太, 也有叫首長。對此宋慶齡很不滿意。
在宋慶齡上海寓所餐廳裡掛有宋慶齡母親倪老夫人的一張畫像。在永清剛會講話的時候, 吃飯前, 宋慶齡把永清領到倪老夫人像前, 讓她面對老太太說:「婆婆吃飯了。」永清問:「她是誰?」宋慶齡答:「這是我的媽媽。」然後讓永清再叫一遍。永清聽到李燕娥阿姨、鍾興寶阿姨帶來的小孩都叫宋慶齡「太太」, 平時也跟著叫「太太」。現在要叫的這位既然是太太的媽媽, 於是就大聲叫「這是太太的媽媽」。宋慶齡讓她重複一遍。她便大聲地叫「太太的媽媽」。宋慶齡問:「記得了?看清楚了哦!」永清回答:「記得了, 看清楚了。」
第二天飯前, 宋慶齡又領永清走到倪老太太像前, 讓她叫。永清一下子蒙了, 不知該叫什麼。李燕娥指著倪老夫人畫像啟發她, 好好看看, 這是誰?永清一急, 脫口叫了「這是媽媽太太」, 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宋慶齡卻說, 好啊, 這個稱呼太可愛了!以後小孩子都不許叫我太太了, 都叫媽媽太太!秘書張珏也說, 今後小朋友們就都跟著永清叫「媽媽太太!」這之後, 「媽媽太太」就成了永清這一輩孩子們對宋慶齡的專有稱呼。
最後一位來到宋慶齡身邊照顧其生活的金阿姨, 之所以被錄用, 是因為一句無意中說出的話。
金阿姨是1972年來到宋慶齡身邊的。說起來很有意思, 金阿姨不姓金, 而姓顧, 叫顧金鳳。
60年代起, 宋慶齡頻繁往返於北京、上海兩地。李燕娥在上海寓所留守。鍾興寶跟著宋慶齡兩頭走。
隨著年歲的增長, 鍾興寶經常生病, 且自己老感覺體力不佳, 希望找一個年紀輕些的人來幫忙, 於是就介紹了自己的老鄉顧金鳳來。
顧金鳳那時40多歲, 蘇州人, 白白胖胖, 相貌端莊。她丈夫剛因工傷去世, 留下一個老母親和5個孩子, 迫切希望找一份工作養家。
事先, 鍾興寶並沒告訴顧金鳳到什麼人家去, 只說是去幫傭, 關照她要好好做, 要吃得起苦, 做事要特別仔細、認真。還特地交待她, 你去做事不要害怕, 膽子要大些。顧金鳳滿口答應, 還表示, 自己雖然從來沒有出來做過, 但是自認為膽子蠻大, 從小幹活慣了, 不嬌氣, 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作為新來的工作人員, 是否合適, 需要面試。首先得讓李燕娥見一見, 算是把第一道關。
顧金鳳從蘇州來到上海, 迫切希望見到未來的東家, 並且得到東家的認可。她有點忐忑地在樓下等著, 準備接受主人的問話。沒想到第一眼看到的是體態肥胖的李燕娥咚咚地從樓梯上下來, 上下打量著她。顧金鳳以為這就是將要侍候的主人, 嚇得她扭頭就要走, 同時連聲說, 這個活自己幹不了。問她為什麼?不是剛才還說自己膽子很大, 什麼都不怕嗎?她說, 這麼大塊頭的東家, 從來沒見過, 猜想自己肯定侍候不來的。李燕娥趕忙解釋說, 不是侍候我, 我是同你一樣在這裡服務的。聽了這話, 才把顧金鳳穩住。經過李燕娥初審認可之後, 顧金鳳就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李家熾副局長帶到北京宋慶齡面前。
宋慶齡見了顧金鳳, 親切地與她聊家常。首先問她, 家裡都有些什麼人, 基本情況如何?怎麼想到出來幫傭?顧金鳳講了丈夫因為出工傷去世, 家裡有5個孩子要養活, 還有一個婆婆。宋慶齡又問, 你年紀輕輕為什麼不考慮再嫁?再組一個家庭可以共同撫養孩子, 你的日子就會過得輕鬆些。宋慶齡怕她有封建思想, 還勸她說:「新社會了, 腦子不要封建。你丈夫死了, 再嫁人, 一點也不丟人的。」顧金鳳講:「不是我有封建思想。我丈夫死了, 留下了一個老母親, 沒人依靠。我的婆婆, 需要我來照顧。我如果再嫁, 就必須帶著婆婆一起嫁過去。這個條件, 哪個會同意?所以, 不是我不肯嫁, 而是沒人允許我帶著婆婆嫁過去。我想來想去, 寧願出來幫傭, 也不能扔下婆婆不管。」
聽了顧金鳳的這番話, 宋慶齡很感動。她感慨道, 能把男人的媽媽當作自己的媽媽對待, 真是不容易。這個人很善良, 心腸特別好。這樣的人我願意留在身邊。就這樣, 顧金鳳當即被宋慶齡留了下來。
按理說, 顧金鳳姓顧, 該叫她顧阿姨。可是宋慶齡卻不叫她顧阿姨, 而叫她阿金。宋慶齡說, 還是叫她阿金親切、方便。後來大家就都叫她金阿姨。
顧金鳳來到宋慶齡身邊以後, 得到宋慶齡的特別關心。宋慶齡一直把她家的困難記在心裡。她知道顧金鳳家裡孩子多, 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吃得肯定多, 所以家裡一定特別缺糧食。宋慶齡就經常從身邊工作人員手裡收集糧票, 攢起來後送給顧金鳳。宋慶齡會問永清, 你手裡有多少糧票?永清那時在總政舞蹈隊, 每月定量45斤, 就回答說, 每月有45斤。宋慶齡問, 你吃不掉吧?那你把吃不掉的糧票都拿出來, 要不就節省點, 儘量回家裡來吃飯, 把每月的糧票省下來給顧金鳳。她家裡的小孩多, 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老是餓肚子不行。
宋慶齡很體諒顧金鳳思念孩子的心情。她知道顧金鳳作為5個孩子的母親, 時刻惦記他們, 肯定放心不下, 就經常安排讓顧金鳳抽空回家去看看孩子。每次顧金鳳回去前, 宋慶齡都要把從工作人員手裡收集的糧票交給她, 還動員永清把不穿的衣服理出來, 交給金阿姨帶到鄉下去。而金阿姨每次從鄉下回來, 也總是帶些當地的小玩意來回贈, 比如蘇州特產橄欖核雕刻等, 宋慶齡也很高興。
據永清說, 晚年的宋慶齡經常獨自一人坐在桌前, 一坐, 就是半天。開始以為她是在辦公, 只見她低著頭, 雙手放在拉開的抽屜裡, 擺弄著什麼, 翻看著什麼, 或者發呆。永清習慣了只要她不發話, 就不去打攪她。
有一天, 宋慶齡把永清叫過去, 讓她看一些東西。永清發現, 宋慶齡拉開的抽屜裡有一本相冊。這是一本宋慶齡的家庭相冊, 裡面主要是宋慶齡的家人。永清這才明白, 原來, 宋慶齡每次坐在桌前就是翻看這些老照片, 百看不厭。
宋慶齡翻著相冊, 一張一張地向永清介紹:「這是我們全家, 我的爸爸、媽媽、姐姐、妹妹、我的三個弟弟。」她還指著相片上的宋美齡問永清, 你看她像不像你?
在這之後, 每當宋慶齡翻看照片時, 會經常把永清叫過來一起看, 邊看邊與她聊自己的父親與母親。宋慶齡說, 她的父親對子女很寬容, 態度很溫和而親切, 經常與孩子們聊天, 講些有趣的見聞。還說父親早年在美國聖三一學院讀書時, 很活潑, 特別講了自己年輕時的很多故事。據她父親講, 有時與同學一起犯規, 偷著喝酒, 又怕學校發現, 就把酒悄悄藏在學校操場上的沙坑裡。家裡的孩子們都喜歡與父親一起玩。
宋慶齡說, 她的母親會給孩子們做規矩, 管教也嚴格, 但是她與母親的感情依舊很深, 從小就很願意聽從母親的教誨。因此, 自己在婚姻問題上傷了母親的心, 實在很不情願, 很無奈, 至今內心都覺得很愧疚。在宋慶齡寓所的餐廳裡, 掛著母親的畫像, 每天飯前, 宋慶齡會向母親深情注視、默默請安。她本意是要做個孝順女兒, 因此, 她決定死後與父母葬在一起, 替自己的兄弟姐妹永遠陪伴著父母。
記得有一次, 宋慶齡哭得很傷心, 眼睛也紅腫了。一問, 原來是接到了姐姐靄齡去世的消息。宋慶齡多次對永清說:「我們家的兄弟姐妹, 看法不同, 但親情永遠不斷。我們總是互相牽掛, 互相惦念, 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是兄弟姐妹, 是至親。」
宋慶齡多次對永清強調, 她鄙視為了某種情況去聲明與家人斷絕關係, 與家族斷絕來往, 以表示自己與血親沒有任何關係的做法。她說, 新中國建立後, 她一直未能與兄弟姐妹們見上一面, 時常牽掛和思念他們, 心裡十分渴望得到他們的消息, 哪怕隻言片語。但是, 她不會主動託人去打聽, 因為怕給別人添麻煩。可還是有渠道知道自己兄弟姐妹的情況, 因為不斷有人從國外捎來親人的信息與問候。
有時, 宋慶齡會盯著永清看很久, 然後說, 你穿裙子的樣子真像美齡。她與你都是瘦瘦長長的。美齡妹妹屬雞, 你也屬雞, 屬雞的人都不胖, 不像我。你們的身材都很好看, 美齡的身材一直都好, 她穿旗袍的樣子好看極了。宋慶齡還說, 美齡妹妹小時候很依戀自己, 在威斯裡安讀書時, 姐妹倆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宋慶齡講話時的眼神裡充滿著親情和深情。她的思緒仿佛飛得很遠, 很遠。
有幾張照片, 宋慶齡經常凝神細看。她特別喜歡看的是一張她與小弟弟子安在父母墓前的合影。相片上宋慶齡挽著宋子安, 兩人都臂纏黑紗, 頭靠得很近, 十分親暱。宋慶齡一邊看, 一邊喃喃地說, 這是我心愛的小弟弟, 我最心疼這個弟弟。宋慶齡反覆看的另一張照片是三姐妹在重慶時的合影。宋慶齡指著一張照片對永清說, 這是我最喜歡的大弟弟子文, 他的夫人是個美女, 身材很高挑。永清問:「外面都喜歡評價你們三姐妹的長相, 有人說美齡漂亮, 有人說你漂亮。我每次都說你最漂亮。」宋慶齡說:「在我眼裡, 我家所有的人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
手足情與親情, 是宋慶齡心中永遠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