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在《破窯賦》中寫到:「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人這輩子,富貴不能將它用盡了,因為你的運氣和福氣就蘊含在其中。要知道人就像是一個「容器」,裝滿了會溢出,傾倒盡了就會「空虛」,唯有把控好「度」,才能源源不斷,細水長流。
相反,人這一生,無論落到何種田地,都不能過分地貶低自己,看不起自己。所謂「人不欺者天不欺」,倘若連自己都看扁自己,又怎能東山再起,重臨峰頂呢?
蘇軾有句話說得好,高處不勝寒。人要是「寒」了,就得下山,人要是在山下呆久了,就得重新爬山。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循環,你只有把控好那個輪轉的「度」,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生。
很多人就疑惑,什麼是把控好「度」呢?就像四季之輪轉,每個季節大概只佔三個月,不多也不少,而是適度剛剛好;就像日升月沉,黑夜一去光華出,白晝已過清輝至,一切都有它的規則。
人最高級的智慧是什麼?就是把控好「度」。所謂「過猶不及,必損也。」便是如此。
為人處世,最忌諱「過度」
古語云:「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
當人走到了極端的時候,無論他是富貴也好,貧困也罷,也多是要遭殃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桿秤,唯有這桿秤不偏不倚,才能稱量出最好的結果。
要知道,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果熟則爛,人滿則敗。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規律,人不能只是憑著一腔孤勇去做事,唯有三思後行,步步為營,才能在走鋼絲般的生活中平穩過度,有所得。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過度」就會有害呢?說實話,就像你吃飯,吃得太飽了就會漲肚子,唯有吃個七分飽,才能輕鬆而又舒適。就像你喝酒,喝得太多了,酒過三巡人就會醉,唯有喝個七分醉,留三分給自己清醒,才能不昏了頭腦。
前段時間陪著侄子去開家長會,發現他們班有個第一名的孩子特別驕傲,甚至老師也不敢說他幾句。老師每一次都跟侄子說,要學學別人。侄子很揪心,為何非得這樣呢?
回到家,他的爺爺跟他說了一番話:「孩子,第一不第一的,別計較得太多。滿招損,謙受益。爺爺我還是希望你能一生少走點彎路,平淡點就好。」
聽到這番話,說實話,其實頗有領會,很多人不喜歡「平淡」,認為它不是「第一」的象徵,可終究還是錯了。要知道,不曾平淡,就不會有所成就,也就不會懂得謙卑,守住成就。唯有不過度,才能遊走於萬事萬物之間,進而「遊刃有餘」。
為人處世,要存有「餘地」
俗話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一個池塘,倘若裡面的水都太清了,連一些雜質也沒有,那麼也就沒有魚所需要的生存的物質,又怎能讓魚更好地生存呢?一個人,倘若每天總是抱著一大堆「高尚」的道理去找朋友,只能是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
為何做人要有度?就是因為你要給別人留有餘地,也要給自己留有餘地。給一個池塘的水留有餘地,讓它能清能濁,自然就能滋養萬物。什麼是「餘地」?就是讓自己有周旋的空間,也讓別人有進退的維度,不至於一條道走到底,一根筋做傻事。
古語云:「太剛則折,太柔則廢。」
過分剛硬,就是沒有給「柔軟」留有餘地,那麼就會失衡,導致折斷。過分懦弱,就沒有給「剛正」留有餘地,那麼就會傾斜,只能是一方獨大,讓人吃虧。
孔子,正是看到了要給社會留有餘地,他才提出了「中庸」一說;老子,正是看到了要給萬物留有餘地,他才提出了「無為」一說;墨子,正是看到了要給人間留有餘地,他才提出了「兼愛」一說。
要知道,有黑夜,就會有白天;有日落西山,就會有如日中天;有寒風之凜冽,就會有灼熱之暑氣。一切,都是「度」。一把尺子,為何存在「有刻度」的一面,又存在「沒刻度」的一面?就是要給人知道,世間之事,既能丈量,又能不丈量。這要看人的權衡利弊,懂不懂得留有「餘地」了。
為人處世,「適度」就好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米淘得太清了,飯就不香了;肉洗得太淨了,菜就沒味了。」
人活於世,本就是夾雜在矛盾之中。你一味虛偽,則會讓人感到不可信。可如果你一味真誠,則會讓人感覺你真好騙。如此,就要懂得適度,別越了界。
你看一年四季,為何它們總是枯榮相伴,潤旱兩生?正是因為要適度。春天的雨水下得太多了,就會讓萬物「枯萎」,唯有讓秋天的小旱去補回來,才能平衡。
什麼是適度?其實就是「平衡」。平衡的背後是什麼?便是事物的萬般發展,不至於千篇一律。比如說,我喜歡吃刀削麵,他喜歡吃白米飯,我喜歡吃紅蘿蔔,他喜歡吃西紅柿。說到底,世間平衡,萬物適度,便是讓一切都生長,多彩多姿。
為人處世也是如此。你在職場工作,肯定會遇到不同類型的人,總有些人你喜歡,也總有些人你不喜歡,難道你能讓不喜歡的人都統統消失嗎?反而是不可能的。唯有你去平衡自己的處境和內心,才能更好地與人打交道。
適度的世間,才能容得下天地萬物;適度的園子,才能讓百花齊放;適度的社會,才能富庶安定;也只有適度的人,才能如魚得水,在社會上吃得開。
君子者,外圓內方。適度的人,說到底,就是外在圓滑,內在有底線,是懂得變通的靈敏者。為人處世,不能總是想當然,而是要理性對待,把控好一個「度」。這樣,才能進可攻,退可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