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九月的威尼斯影展亮相以來,導演梅爾·吉勃遜執導的《血戰鋼鋸嶺》一路叫好又叫座。對普通觀眾而言,可以比較單純地把它當做一出精彩壯烈的戰爭戲來看;對於信徒來說,這就是一次神跡的實景重現,是虔敬、是教諭、是啟示。而對吉布森而言,可能還是一次重要的心理治療。
不只是戰爭電影,更是一部宗教電影
12年前,梅爾·吉勃遜拍了一部驚世駭俗的電影,名曰《基督受難記》(以下簡稱《受難記》)。該片巨細靡遺地還原了12個小時裡,耶穌被審判、被鞭笞、繼而被釘上十字架的全過程,其連篇累牘又極度逼真的行刑場面,血腥殘忍得令無數觀眾產生了生理不適。
除了「尺度」問題,《受難記》引發的更大爭議,在於其中疑似蘊含的反猶主義,因此,影片剛一上映,就遭到了不少宗教組織、猶太社團及知識分子的抨擊。幾乎同一時期,吉布森的反猶、反同、家暴等醜聞接二連三,於是,他的電影事業幾乎就此跌停了。直到今年,他才復出執導了《血戰鋼鋸嶺》(以下簡稱《鋼鋸嶺》)。微妙的是,在相當程度上,《鋼鋸嶺》和《受難記》,其實是一對姊妹篇。
兩部電影對暴力場面的逼真還原,尤其是人體遭到暴力而破損的場面,都堪稱細緻入微又淋漓盡致。1945年發生在衝繩島上的這場攻堅戰,完全是一個人間煉獄,《鋼鋸嶺》的後半段,密集地展現了人體的各個器官,是如何被各式各樣的子彈、炮彈、手雷、刺刀及火焰擊碎、撕裂、切斷、焚燒的。
比起其他的戰爭電影,「鋼鋸嶺戰役」的格局並不大,而且,實際的「戰鬥」場面,篇幅也並不算多。可是,在表現「戰爭」施予肉體創傷上面,電影史上卻找不到多少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同類。都是描繪暴力,吉布森的電影和吳宇森、昆汀·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完全不沾邊,因為那是一種漫畫式的暴力及舞蹈式的美感,而且,更重要的是,那類電影的目的是讓我們代入主人公,體會懲惡除奸的快感;同時,《鋼鋸嶺》也和麥可·曼的《盜火線》或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鷹墜落》那種圖解式的槍戰戲不同,後者是讓觀眾像指揮官或者記者一樣,全盤掌握著有統計學意義的人數、火力、方位、戰術、部署等等,進而對戰況的走向有著宏觀的判斷。
而《鋼鋸嶺》呢,身陷槍林彈雨之中,所有人都只能關注到眼前幾米遠的天地,除了服從指揮官的命令,沒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更不會了解「全局」上到底誰輸誰贏。這顯然是普通大兵的視野,所以,他時時刻刻都會看到身邊的戰友送命了、負傷了,鮮血、甚至腦漿,濺了自己一身。至於《受難記》,耶穌被遍布倒鉤的鐵鏈鞭打、手足被釘上釘子,那種高密度而且還有條不紊的皮開肉綻,則更是極致的殘忍和慘烈。
吉布森的用意是什麼呢?這就要牽扯到《鋼鋸嶺》與《受難記》相仿的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那個層面了——犧牲,這是受難,不唯此不足以迎來聖潔。
沒錯,《鋼鋸嶺》是一部戰爭電影,也是一部宗教電影,它真正的主題就是「犧牲」。在鋼鋸嶺這座修羅場裡,聖徒道斯(即救人的這位歷史真實人物戴斯蒙德·道斯)棄絕了武器,只憑「再救一個」的信念,穿行在槍炮間,毫髮無損,救出了一條又一條的性命(甚至包括一個敵人),這不是神跡是什麼?請注意道斯離開戰場時的鏡頭——他躺在擔架上,從山嶺上徐徐下降,鏡頭在仰視,又略略地傾斜,然後,這位聖徒沐浴在一片祥光之中,右手垂下,仿佛十字架上的基督復臨。
導演通過戰爭片完成了一次心理治療
耐人尋味的是,在如今的戰爭電影裡,已經絕少有像《鋼鋸嶺》這樣,幾乎刻意地讓「敵人」完全成為一種純粹的、背景式的敵人了。當下的主流做法是,留出若干片段,讓敵人回歸人性,表達其政治訴求或展現其正常的「日常」狀態。然而,《鋼鋸嶺》中,除了尾聲處指揮官切腹自盡之外,整部電影裡的日軍,完全就是一群野獸、一群魔鬼,他們象徵的,只有邪惡與死亡。即便那段切腹戲,似乎更多也只是吉布森本人對於肉體創傷的痴迷的又一次證明,而非真正給日軍恩賜尊嚴。
所以,《鋼鋸嶺》真正說的是,一方面群眾是有原罪的——他們都不介意殺人,而且還排擠和虐待聖人(道斯),但在另一方面,他們與魔鬼作戰,接受了考驗,於是終於得以通過犧牲而得到救贖。而道斯本人的犧牲,早在入伍受訓時就開始了,他放棄了武器,也就放棄了袍澤的友誼與信賴、放棄了世俗的人生。
吉布森本人不是道斯的同道,也並非企圖通過《鋼鋸嶺》來宣揚道斯所信奉的那種教義,否則他不該如此興致盎然地設計和呈現這種種極端的血腥暴力。然而,他無疑是一個虔誠的、甚至狂熱的信徒,在他直接取材於基督事跡的純種宗教片引發了災難性的爭議之後,蟄伏多年,他終於又找到了一條迂迴之路,把一個看上去很世俗很現代的故事,注入了他一以貫之的夫子自道。
現在看起來,這一仗,他打得漂亮,從今年九月的威尼斯影展亮相以來,《鋼鋸嶺》一路叫好又叫座,基本已經歸屬於「年度電影」的行列。在觀眾而言,既可以比較單純地把它當做一出精彩壯烈的戰爭戲來看,只接受這個故事的動作場面和熱血傳奇即可,而對於信徒來說,這就是一次神跡的實景重現,是虔敬、是教諭、是啟示。而對吉布森而言,可能還是一次重要的心理治療,他就像道斯一樣,多年來一直遭到白眼和欺辱,但在最後,信念堅定者實現了壯舉,證明了自己,也原諒了他人。
不過,絕大多數中國觀眾與《鋼鋸嶺》的寓意,終究隔了一段距離,我們還是就把它當做又一部好萊塢奇觀影片來領教,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