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沉寂十年,梅爾·吉勃遜找回「勇敢的心」
主演加菲爾德在片中奉獻了生涯最好的演技之一。
導演梅爾·吉勃遜在現場指導戰爭場面。
從愛情經歷,到訓練小衝突,再到戰爭大高潮,影片嚴格遵循了古典敘事的規範。
《血戰鋼鋸嶺》 80分
觀影時間:12月12日
觀影地點: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15人
近年來戰爭片式微,能算得上是經典的可以說屈指可數,十年未導新作的梅爾·吉勃遜的戰爭新片《血戰鋼鋸嶺》,無疑給這個戰爭片荒的年代注入一劑強心針。影片上映後口碑一度炸裂,爛番茄新鮮度86%,Metacritic評分71分,IMDb也高達8.6分,被認為是今年奧斯卡的有力候選者,最近出爐的金球獎提名名單裡,《血戰鋼鋸嶺》也入圍了最佳劇情片。本片前不久於內地上映,至截稿前已經斬獲1.5億票房,對買斷片來說無疑是個不錯的成績。
故事
將經典敘事做到極致
電影改編自美國二戰時期軍醫戴斯蒙德·多斯的真實經歷,多斯因個人信仰拒絕持槍,卻在戰場上憑個人之力挽救了75名戰友的性命。《血戰鋼鋸嶺》與《拯救大兵瑞恩》或《最長的一天》那樣重現可歌可泣的大規模戰役不同,它不是直接從戰場切入,而是花了近一半篇幅的時間在角色背景上。主人公多斯出生於有戰爭創傷的家庭,童年錯手打傷兄弟後建立信仰,與護士多蘿西甜蜜的愛情經歷,自願從軍後面臨軍法與信仰的衝突……吉布森用許多細節耐心構建起了角色的前史,一直推進到戰爭戲份的大高潮,按部就班,絕不故弄玄虛,也不偷工減料。
多斯本人的經歷是一次難以想像的奇蹟,必須能讓觀眾理解和認可角色強烈信念的來源,才能增強故事的合理性。影片基本上套用了劇情類電影最常規的敘事公式,雖然新意不足,但整體文本是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這或許是把電影的經典敘事發揮到極致的力量吧。
表演
吉布森關鍵詞 英雄與聖徒
《鋼鋸嶺》和吉布森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一樣:塑造英雄,然後在暴力的推進中一點點豐滿人性。其實,多斯的真實經歷非常符合吉布森的兩大偏好:英雄和聖徒。如果細究的話,從威廉·華萊士、耶穌到虎爪,吉布森電影中的主角都有「高大全」的嫌疑,但由於個個都深陷時不我予的悲劇氣場,再加之細節鋪陳的到位合理,形象反而鮮明厚重,不似多數主旋律電影那麼千篇一律、面目可憎。
脫下「蜘蛛俠」外衣的安德魯·加菲爾德花了很大工夫,試圖讓自己真的成為一個話少拘謹的鄉下淳樸青年,他也的確交出了職業生涯最好的表演(如果不算之後的《沉默》)。除了讓人信服的口音,演員氣質中傻裡傻氣的天真更讓人難以對這樣的形象產生惡感。此外,雨果·維文與文斯·沃恩等戲骨的表演也相當精準細膩,一眾演員的出色表現,沒有讓影片陷入暴力場面的泥沼之中。
場面
暴力招牌依然殘酷無比
暴力場面一向是吉布森的招牌,影片採用直接、正面的方式展現了大篇幅且複雜的戰爭場面,國內上映版本刪減不超過30秒,從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斷腿、噴血、爆頭等畫面。火爆力度、血腥程度、執行難度都是多年來罕見的。為打造實景,吉布森炸掉了澳洲的一個農場,硬生生打造出2萬平方米的鋼鋸嶺;噴火燒人、爆炸等都是真人上場實拍,很少加入CG特效,吉布森表示,「在安全、沒人受傷的範圍之內,我們做的事情確實像瘋了一樣,雖然手法老派,但絕對有用。」
除了戰爭中穿插的恐怖片式的驚嚇場景,戰爭鏡頭還包含不少象徵性極強的鏡頭,甚至採用了略帶歌劇、舞蹈氣質的慢鏡,很多動作畫面都有著濃鬱的抒情氣息,與當代強調實戰質感、真實反應,利用手持跟拍等動態攝影手段來打造戰鬥場面的潮流截然相反。吉布森似乎在刻意「做戲」,在過於殘酷的戰場描述中製造間離效果,以免觀眾被血腥場面影響而忘記了「不殺」的主題。
導演
浪費十年實在太可惜
暌違十年的吉布森再執導筒,功力不減當年,這是一部用古典史詩電影的方法與概念拍出來的影片,吉布森的調度功力與調動情感的手法相當熟練。這種古典拍攝方式是吉布森身為「傳統」匠人的證明。以前受其作品獨特題材的影響,印象裡梅爾·吉勃遜是個相當劍走偏鋒、才氣縱橫的導演,現在才發現,他原來是一個如此傳統的作者,不論價值觀和手法其實都很「主流」。
2006年,吉布森曾因酒駕及辱罵猶太人事件被業界放逐,繼《啟示錄》後一直蟄伏,經過這段沉寂的歲月,看得出來他依舊守護著對電影的「勇敢的心」。而這十年中,詹姆斯·卡梅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雷德利·斯科特、馬丁·西科塞斯等老導演們或故步自封,或求新求變,卻都有些守不圓滿,攻也不痛快的境遇,如果這十年裡,梅爾·吉勃遜能與他們一同成長或一同堅守,互相影響,影壇也許會多出很多新鮮的變化。
■ 導演談
老實說,我邊看劇本邊哭
問:十多年來,相信有不少劇本引起過你的興趣,這次是被什麼感動?
梅爾·吉勃遜:在製片人找上我之前,他們已經籌備了15年,劇本也改了很多次。老實說,我邊看劇本邊哭,像多斯這樣的人,深刻並且痛苦地提醒著我自己的信念是什麼。如果像我這樣冷血的男人都被打動,那麼觀眾應該要一同體驗這個故事。只要你想想一個人手無寸鐵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只為拯救他人性命,我不認為自己做得到。
問:除展現多斯的英雄行為外,你還想加入哪些元素?
梅爾·吉勃遜:對創傷症候群的關懷吧。我想寄予電影關懷與同情,很多人無法理解軍人在戰場上經歷的一切,看看現在有多少創傷症候群被忽略?他們解甲歸田後也面臨各自的困難,我們需要注意這點。
問:可以說10年的時間並不短,好萊塢產業也有自身的改變,無論是拍攝資源、預算、電影類型可能都受限不少,你是怎樣去適應的?
梅爾·吉勃遜:拍電影的自然規則已經改變了,除非電影中有人穿著緊身衣、去翻拍一些漫畫的東西,不然可能你根本拿不到雄厚的預算與充裕的時間,現在幾乎沒人要拍像《勇敢的心》或是《啟示錄》這樣的真實電影了,這類題材不受片商青睞,我還是堅持我自己的,運用了很多在《勇敢的心》裡使用的技巧,讓電影裡的畫面更具力道。
撰文/周慧曉婉 QQ